知青往事:林海安營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進山了!四百多人分流出發,我們太平湖的一百多號人分乘三輛卡車,帶著棉帳篷、糧食、蔬菜、發電機等物資,由阿龍山火車站出發,沿著順山谷修建的一條簡易公路,向著東方,向著一個叫林海的地方駛去。

大卡車大約跑了一個多小時,到達了目的地。大家在連長指揮下,卸下了車上的物資。在這個四周都是原始森林的山谷中,三輛卡車卸完物資,調轉車頭,揚長而去,山谷又恢復了寂靜。

連長站在公路上,對著大家說“同志們,咱們連140個人今晚就在這安營了。現在是下午兩點,咱們要在三個小時內建好帳篷,搭好床鋪,否則就只能露天睡了。”“具體怎麼做,聽這三位指揮,他們都是木工出身,曾去過長白山採伐過,對搭建帳篷過程很熟悉。”

這三位不愧經驗豐富,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條。不多時,我們就按照他們的吩咐,將一百多根碗口粗、三米長的樹,砍倒扛了回來。他們則在公路下面的小溪旁,選了一塊平地,指揮大家搭帳篷。

粗木頭做立柱、房梁,細木頭做椽子。兩個小時後,大小五間帳篷架子搭好了,還是人多好乾活。然後幾十人一齊伸手,把個幾百斤重的帳篷舉過頭頂,披在屋架上,用鐵絲固定好,四面帳篷牆一掛,齊活!五個帳篷很順利地建好了,這回有住的地方了。

與此同時,另外一些人,放樹的放樹,用電鋸破板的破板,叮叮噹噹,一通錘聲,帳篷內的床鋪也支好了。打開行李,終於可以躺下,看錶,五點正。嘿,真準時!

這時,天漸漸暗了下來,帳篷裡接好了電線,按上了電燈,通了電。一個排28個人同住在一個搭帳篷裡,很是熱鬧。

開晚飯了,榨菜絲煮掛麵,吃得香著呢。

飯後,外面已是漆黑一片,大夥兒哪也去不了,索性躺在床鋪上閒聊。說起下午搭帳篷的事,這要是再晚一會兒,摸著黑可怎麼搭呀!還不得住公路上?

我走出帳篷去方便,外面的天陰沉沉的,看不到星星和月亮。山谷中很靜,只有發電機清脆的馬達聲。幾個雨點落在我臉上,要下雨了。我急忙走回帳篷,心裡想,幸虧大家齊心,帳篷搭得快,不然,別說睡覺,恐怕只有挨雨淋了。

連續三天趕路,都沒好好躺下睡個好覺了。這一夜我睡得很香甜,以至於外面下起了雨也沒有吵醒我。朦朧中聽到喊聲,“起床了!開飯了!”原來是食堂的大師傅招呼大夥兒吃早飯。

我翻身起床,準備穿鞋下地。一看地上,愣住了,地面上全是水,自己的鞋也不見了。放在床鋪下面的臉盆,此刻正在水面上漂著。我急忙叫醒旁邊睡著的哥們,大喊道,“趕緊起來撈鞋!都被水沖走啦!”這句話,把大家都叫起來了。大夥兒光著腳,蹚著水,尋找著各自的東西。有的臉盆都漂到帳篷外面去了。原來,一夜的雨,使小溪水流增大,漲起的溪水漫進了帳篷。我好不容易把自己的一雙解放鞋從水裡摸了出來,經過浸泡實在無法穿,只得先掛在外面樹枝上晾晾。想想自己幸虧多帶了雙雨鞋,此刻正好穿上。

吃過早飯,通信員來了。他通知我們,全體放假兩天,休整、等待命令。

各個帳篷裡的取暖設備需要自己裝,我們都是靠火爐子取暖。火爐子是用汽油桶改裝的,一頭開個口裝上煙筒,另一頭也開個口,用來放柈子。安裝好爐子,整個冬天取暖就全指望它了。

大家七手八腳裝好爐子,把搭帳篷鋸剩下的木頭往爐子裡一放,點著火,帳篷內立刻暖烘烘的。從外面的小溪裡打來一壺水,往爐子上一放,就等喝熱水啦。這個燒水壺有些特別,上半部小,下半部大,據說是從俄羅斯傳過來的。東北這裡,一些日常用品都有俄羅斯譯名,比如水桶叫“維大羅”,又稱“喂得騾”。這個水壺不知道叫什麼,但此刻我沒心思去多想了,只要能燒水喝就行。

望著火爐上的燒水壺,我想到今後就要在這深山裡度過幾個月的時間,住的就是這頂帳篷,喝的就是門前的溪水,吃的就是食堂的飯菜。我們在這深山老林中安營紮寨了。

知青往事:林海安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