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70年,一起感受新洲水利发展之路

“晴上三天地发裂,一场暴雨满畈空。”这是解放前,新洲水旱灾害高发频发的形象写照。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新洲人民重整山河,奋战不辍,奏响了一曲曲变水患为水利的胜利凯歌。


穿越时光70年,一起感受新洲水利发展之路


这里是阳逻龙口大闸,倒水河由此流入长江。在解放前,倒水河的出口并不在这里,而是全部汇入了涨渡湖。一下大雨,由于涨渡湖承雨面积过大,加之江水顶托,排泄不畅,沿河沿湖地区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一条扁担两只筐,全部家当一扫光,拖儿带女奔高埠,了无牵挂乞他乡。”这首民谣所描述的场景,基本上年年上演。


穿越时光70年,一起感受新洲水利发展之路


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倒水下游改道工程1970年6月正式动工。在当时机械化程度差的情况下,新洲和前来增援的红安、麻城、黄冈等兄弟县的人民依靠铁锤凿、肩膀挑、板车拖等施工土办法,劈山开河,修堤建闸,在1972年春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将倒水河1800多平方公里承雨面积、年最高来水量18亿多立方米的河水,从阳逻龙口引入长江。工程完工后,使危害千年的倒水河从此变成了集防洪、排涝、灌溉、养殖,以及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的兴利河,使拥有30万亩农田的涨渡湖区从此变成鱼米之乡。原副省长、全国著名水利工程专家陶树曾说,倒水下游改道工程,堪称“湖北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项壮举”。

穿越时光70年,一起感受新洲水利发展之路


如果说,倒水下游改道工程是湖北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项壮举,那么,举水橡胶坝建设工程,则称得上是一项创举。举水橡胶坝是采用当时国内领先技术、全省建设的第一座橡胶坝。工程于2000年11月动工,第二年6月19日完工。主坝高5米、长213米,可拦蓄河水1211万立方米,每年能提供灌溉水量1.7亿立方米,其规模当时位居全国第一。举水橡胶坝建成投用后,不仅保障了干旱时节邾城城区10万多人的生活用水需要,也使邾城、三店、凤凰、潘塘等街镇15万亩农田的抗旱用水有了可靠保障。


穿越时光70年,一起感受新洲水利发展之路


实施倒水河下游改道、建设举水橡胶坝,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新洲人民重整山河、大兴水利的两大见证。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加上上级的大力支持,全区抗灾能力大大提升,解放前境内水旱灾害高发频发、人民深受其苦的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如今的新洲,44座大中小型水库,3座拦蓄河水的橡胶坝,明山、浮尾、道观河、少潭河、滨江平原5大灌溉体系,可确保全区70多万亩田地得到及时灌溉;6座大型排涝泵站,3万多千瓦的装机容量,可及时消除平原湖区下雨天的渍涝灾害;经过整治加固,“一江三河”200多公里长的堤防抗洪能力实现大提升。

穿越时光70年,一起感受新洲水利发展之路

区堤防总段副段长叶方新介绍,“目前,新洲境内37.6公里的长江干堤,足以防御54型的大洪水;举水、倒水、沙河总长168.7公里的堤防加固,足以防御20年一遇的洪水,再也不会出现解放前那种一遇山洪、江汛就泛滥成灾、人民四处逃荒的现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