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承明制,但是明朝皇帝大多個性十足,而清朝皇帝大多勤奮自律,這對古代國家治理有什麼影響?

陽光普照的日子


這兩個朝代存在的時間都差不多,但皇帝的性格卻有所不同,差異性很大,導致這樣的情況有多種因素,但有種因素可能是根本——思想!

雖然明清都有打文官屁股,但依舊有著本質的差別

宋朝的覆滅,致使儒家進入到了另外一條極端的思想道路中。元朝命短,且皇帝並不僅僅只是漢人的皇帝,還是中亞穆斯林、基督徒,北方部族,南方苗、僮、傣等各少數民族的皇帝,即萬汗之汗。故而儒家在元朝的朝局中並非是唯一的主流思想。

明擊退元朝,繼承了漢家故地,同時也繼承了殘留下來的儒家思想。

這時候的儒家思想已經在宋、元、明的幾百年戰爭中出現了轉變,不再尋求“王與士大夫共天下”的理念,而是輔佐皇帝,“貨與帝王家”的臣子思想。

這種情況在強勢的明朝皇帝中最為表現。特別是朱元璋與朱棣這兩位明朝締造者,經常有文臣因為上諫而被脫褲子打屁股,這樣羞辱性的體罰。

但是!此時的儒家並沒有完全放棄“王與士大夫共天下”的信念。正如元朝名儒郝經等人就曾提出過:“元統治階級雖暫時不接受儒家,但只需要培養他們的第三第四代就可以獲得明君。”

同樣,明朝時並沒有完全繼承元朝的統治結構,朱元璋的“驅逐韃虜,復華夏衣冠”致使儒家成為明朝的唯一且統一思想。因此雖然第一第二代對待儒家文臣極具粗鄙,可到了第三第四代以後,文臣的地位易發顯著,並逐漸與勳貴、宦官、皇權分庭抗禮局勢。

特別是明英宗因為過於寵幸太監王振,致使勳貴武將在土木堡隕落,使得明朝文臣已經在暗地裡、明面上按規矩地把握住整個帝國。文臣們在“公平、合理”的規則中相互玩著權利的遊戲。

因此就可以看到土木堡事變之後的明朝皇帝,個性鮮明,有喜歡自稱大將軍不理會政務的;有喜歡練道二十年不理政務的;有三十年宅在皇宮裡玩自嗨的不理政務的;也有有著高超木匠技術的。

可這些帝王在位期間,帝國大亂了嗎?沒,反而有些帝皇就連史書都必須承認,“民富倉滿”“物豐價廉”。

無他,政務文臣都可以自行解決了,這也是為什麼明朝中後期,儒家子弟敢提出“虛君”言論並沒被殺頭的因素之一。

當然並非這些個性鮮明的皇帝就真的不理會政務,其中那個自稱大將軍的正德和高超木匠的天啟,就明顯想收回文臣手中的權利,監管起文臣,並使帝國進入兩條腿模式(文武相等)。

但由於制度因素,這些皇帝都不約而同選擇司禮監這一個傳統部門,讓太監站臺面與文臣一起唱戲。(這同樣也是沒有任何辦法的,就好比今天,作為老闆的您,是選擇相信身邊的人,還是選擇相信子公司那群人?)

而清朝在對待儒家思想上剛好與明朝相反——用之而不信之

早在皇太極時期,滿洲金國就已經開始發現本質上的改變,對待漢學是一種較為積極的態度,甚至是在漢奴中選拔出明國的學子來教導滿洲勳貴子弟。

特別是多爾袞攜幼帝入關之後,開始時是以元朝忽必烈附會漢法的政策相似——不剃髮、不易服、不屠殺,祭明皇保皇陵,開辦科舉考試等措施。早期的清政府是獲得明朝遺民,尤其是燕雲地區的漢人支持的。

但到了公元1645年,滿清入關第二年,遷都北京後,清軍一路凱歌擊敗大順政權和南明政權後,六月,驕傲的多爾袞宣佈全國頒佈剃髮令。

由於漢人的劇烈反抗,也致使清政府對待漢人上的態度出現轉變。特別是從內閣制度上。

清政府繼承明朝制度,遷都北京後就設立內閣制度,可因為多爾袞及滿洲人均不信任漢人,直到康熙九年才完全確立下來。

在這二十七年中,是一個充滿權力之爭而又複雜的反覆過程。

早期的清政府依舊延續了入關前的制度——八旗論事——"凡議政處,與諸貝勒偕坐,共議之"。同時雖然仿明制設立六部,但六部之首必為貝勒王主政務,下屬滿漢兼有。

其實這時候的漢臣,反而以自稱為奴而驕傲。這也就意味著是漢八旗,是皇帝的家奴(漢八旗直屬清帝)。

故而在有清一朝,漢臣中就出現了兩個派系,一個是以奴才為傲的漢八旗,一個是以科舉考試或綠營進入朝政的漢臣。而漢八旗的地位顯而易見,當然比自稱臣子的更高些。

這本來是一種對人性的把握,可也間接摧毀了漢儒家思想的脊樑。

在中土歷史上,儒臣在上諫帝皇之時,有種最為激烈的叫做死諫。這也是帝皇所害怕的,因為不管他有多英明神武,史書上都會留下逼死文人的記錄。

在明朝中後期,文人跪宮門、死諫的記載層出不窮,而明朝的文人也樂此不疲。

在正史中,唯有清朝,沒有一個皇帝是被文臣死諫或拉衣服的、或被按在椅子上聽完才能走的。這也意味著,清朝才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君權至上的帝國,而非“王與士大夫共天下”。

這種政局制度之下,以及明朝的先例在前,作為獨攬大權的清朝皇帝來說,也只能勤奮自律,事事親為。只不過,清朝的皇帝,除掉入關前後的,只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為大一統皇帝。這幾位中也就只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這五位是勤奮自律之外,其他就算了。

最後提一點思想上的奴化。

《康熙字典》出來之後,一片恭維,皆說無一錯誤。直到乾隆時期,有個傻叉屁顛屁顛跑出來指出一處錯誤,結果全家、親朋好友皆入文字獄,無一好死(王錫侯案)。

而後來直到道光皇帝旻寧命文臣尋找,才發現有多出錯誤。


斐駺


明朝的合法皇帝共16位,下面來說說幾位代表性人物:

1、(大神)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自不用說:任內驅逐胡虜、擴疆開遍、獎勵墾荒、恢復民生、懲治貪官、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

2、(個性)孝宗皇帝一夫一妻怕老婆、正德皇帝沉湎豹房、做事隨心所欲;嘉靖皇帝迷戀修丹煉藥、追求長生不老;木匠皇帝熹宗酷愛木匠、建築、戲曲,無一不通。

3、(人才,作者喜歡他)宣德皇帝:作為一個有較高文化素養的皇帝,任內又是一個喜歡射獵、美食、促織(促織就是所謂的鬥蛐蛐)的皇帝,人稱促織天子。

  • 內政上養民休兵、整頓機構,實行精簡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風。且在民生方面採取積極措施,如:減免稅糧、復業流民、賑災救荒等。
  • 外交上有鄭和七下西洋,這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鄭和在返航途中逝世)。極大地宣傳中華文明,並且震懾一些不朝貢的外藩。且安定安南(也就是現在的越南),從此朝貢不絕。
  • 軍事上親征蒙古,合理分兵佈陣,並且親自射殺敵軍先鋒,殺死三人,威震漠北。

從這裡可以看出皇帝在工作的同時,有合理的興趣愛好並不會給國家帶來危害,反而激發國家的活力。

清朝的合法皇帝共11位(從努爾哈赤算12位,皇太極建立清朝算11位,清朝入關算10位),下面來說說幾位代表性人物:

1、(大神)康熙帝除鰲拜、滅三番、收臺灣、阻沙俄,穩定清朝入關後的局勢。(小神)乾隆號稱十全老人,在位雖然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的最高峰,但後期麗致敗壞、閉館鎖國政策間接的造成了中國逐漸從封建社會變成了半封建半殖民社會。

2、同治、光緒、宣統三朝皇帝無後,歷史少有。

清朝跟不上世界進步的腳步,造成了近現代中國人民的長期苦難。

算了下班了,就說到這了。喜歡我的點下關注,謝了!


古今熱血歷史


這個問題,人們總是習慣性的說清承明制,總是習慣性的把明清混為一談,其實是有爭議的。同樣是國家的主人,朱明皇室可以看做是明朝人民的族長,滿清皇室則是把清朝人民當成了奴隸,這是兩個朝代最大的不同,分不清楚這一點,討論國家治理是沒有意義的。

明朝,不止皇帝個性十足,其實大臣們也都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這說明了社會環境很寬容,統治機構很完善。就像現在的人們追求個性,也是在物質和精神上積極奮發才有的表現。皇帝可以撒手不管,底下的人依然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清朝,開國到乾隆中期,皇帝還算有責任心,後面就談不上勤奮自律了,後面的皇帝可以說一塌糊塗。如果把清朝比作大海上的一艘船,那麼清朝在世界這個大海洋上,只是鐵皮船,相比同時代的其他國家的鐵殼船,清朝散發著腐朽、呆滯的氣息。前期運氣好碰到幾位負責任的船長,還能保證一帆風順,後面的船長掌舵,就隨時傾覆,隨時散架了。如果把明清兩朝比作一家公司,那麼明朝就是一家國營公司,清朝就是一家家族公司(不要看做私營)。


古韻琅琅書


這個題還是比較有意思的,明朝的皇帝確實大多都很有個性,而清朝的皇帝則大多都很勤奮,因為這一特點,也又造成了這兩個朝代有很大的不同!


為什麼說明朝的皇帝很有特點呢?因為明朝有特別勤奮的皇帝,有喜歡修道煉丹的皇帝,有喜歡研究木匠技巧的皇帝,這還不算有特點嗎?因為這些皇帝有自己的想法,還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所以在明朝大臣的權力比較重,最突出這一特點的便是嘉靖年間的權臣嚴嵩了!

而清朝的皇帝大多都勤奮,清朝所有的皇子都要從5歲開始接受正規教育。而且上課時間比皇帝上早朝還要早,每天都是從早晨4點學習到下午3點。這說明勤奮都是養成的呀!在這種環境下,清朝的皇帝對於權力的把握很講究,所以在清朝時期,大多時候都沒有權力旁落到大臣手中的情況,直到清朝後期,社會混亂,而皇帝又年幼,所以才讓慈禧專政!



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記得加個關注唄,謝謝您的鼓勵!


青春愛歷史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首先可以從個人的進程與歷史的進程兩個方面入手,因為一個偉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命運吶,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從個人來說,清朝皇帝在開國的時候及中期相當勤奮自律,這無疑給封建社會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續命機會,這讓清政府硬生生的管理出來了一個“康乾盛世”,但是整個世界的發展是飛速的,歷史的車輪是抵擋不住的,清政府到了中後期就抵擋不住歷史的進程,最後雖然沒有昏君,卻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白領減壓倉


明朝前期的皇帝都是親力親為的,但中後期的就不行了,雖然大權在手,卻不管事,基本上所有的國家大事都由內閣決策;而清朝皇帝同樣大權在手(除了最後三位傀儡皇帝之外),卻事事要管,大臣手中只有執行權而沒有多少決策權。

內閣原本只是朱棣建立的一個秘書機構,不是一個常規的行政部門,沒有什麼參決的機會,內閣的各位成員啥事不用想,等皇帝發話然後照著做就行。到了明世宗時代,由於朱厚熜那專注得道成仙不理俗事的尿性,內閣的權力增大至極限,內閣首輔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宰相。從此之後,內閣成為明朝行政的權力中樞,開啟了群體決策制。

內閣雖然後來權力很大,但始終未得到法律承認其合法性,至始至終都不是國家一級行政單位,所有的權力都來自皇帝,因此並未能起到制約皇權的作用,反而一直都是君主加強專制的工具。如得遇明君,則事事聽命於皇帝,造成君主獨裁,如遇上昏庸之主,又會導致宦官為禍。而且內閣首輔為求爭取權力,往往依附宦官,排擠異己,更助長了宦官的氣焰。

按現在的話簡單來說就是,皇帝不管事,一切都由內閣管,但內閣決定要做什麼事,要跟皇帝說一聲,皇帝點頭同意才能去做。

清朝前期有個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極大,後面被雍正幹掉了,名存實亡,後來更是被乾隆撤掉了。

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但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軍機處等同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一切聽命於皇帝,也是名義上叫得好聽,實際上一切權力於自皇帝。

清朝的很多皇帝都是勤勤勉勉,兢兢業業地工作的,只是後面那些皇帝的腦子都不咋的,只是如我這類普通人一樣的水平,按大家的話說,就是投胎技術好,我上我也行的那類人。

清朝實際上一直是皇帝獨攬大權,如得明君,則開疆闢土不在話下,如康雍乾三朝,我國現代疆域基本奠定於這一時期;如遇庸主,則喪權辱國,清朝中後期,我國是啥樣的,看過歷史書的都知道。


風顧漣漪


首先繼承製度和皇子的教育問題,明朝是嫡長子繼承製,這就很難講了。身體條件、教育程度還有興趣愛好(劃重點),都會影響國家的治理。

正是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清朝的繼承製度比較複雜,但大部分是秘密立儲。皇子們集中起來嚴格培養,皇帝是在眾多皇子中挑出來的。

其次是,明朝的皇帝壽命短,很多都三十多歲就去世了。這樣就沒辦法培養下一代接班人。要知道,乾隆三十八年就已經秘密立為皇儲,乾隆培養了二十二年,還讓他做了三年的實習皇帝。明朝呢?教育都是問題更別說培養了。

清朝後期我們不討論。清承明制,但是兩朝的治理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明朝除了前兩代,接下來的皇帝很多都不管事。大臣們上朝很忙,皇帝也很忙,煉丹的、鬥蛐蛐的、做木匠的、愛打仗的、數錢的!五花八門,總之各自的興趣愛好不一樣。不過,明朝是內閣決策,皇帝不管事也照樣運行,內閣穩定是明朝統治的基本。皇帝雖然壽命短,但是很多內閣首輔卻很長壽。比如楊士奇就在內閣任職四十多年。在封建專制的時代裡,明朝的統治是一個特例,皇帝不專權卻能維持統治的,並且在中後期商貿發達,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清朝皇帝都很強勢,統治時間也長,康乾兩個皇帝就已經100多年了。康乾盛世把中國古代農耕文明推向最高峰,但是封建社會一個人可以決定一個國家命運的時代,長期執政,意味著穩定,也保守,沒有改革,使得盛極而衰。


249的歡哥


首先,從制度上講,明內閣制減輕皇帝負擔,即使皇帝放手,按照此制度,國家也能正常運作無憂。所以,明朝皇帝有更多時間彰顯個性,但也正因為如此,明朝朋黨嚴重,甚至一度架空皇權。東林黨與宦官集團的鬥爭也加劇了明朝的衰落。

吸收教訓,清朝入關奪得正統後,雖然也有內閣制,但為維護皇權,內閣權利不大,只能辦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從來沒有掌管過重大的機密事務。並且,隨著南書房(類似現代秘書處)建立,內閣進一步落空,專制皇權更加集中。到了雍正年代,軍機處的設立,更是讓專制皇權達到了頂峰。清朝皇帝雖然前後設立機構,但皇權並沒有分化,設置的機構也只是起到輔助作用,並不能對國家事務有決策權,國家大事繫於皇帝身上,皇帝只能兢兢業業,嚴於律己。這樣做的後果是加大皇帝的權欲,使皇帝目空一切,瞧不起外邦,閉關鎖國。國家決策繫於皇帝一念之間,若皇帝能力平庸,只會帶領國家滑向深淵


三杯吐然諾


我想清朝是外族進駐中原,統治大漢民族。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如不從歷代統治者的身上吸取經驗教訓,勵精圖治,小心翼翼。取長補短,民族的融合,就不可能維繫自己的統治。所以清朝的大多皇帝都能勤勉努力發揚壯大中國的版圖及國力。清朝的後期的腐敗,國力的衰敗還應從乾隆的後期算起。


李軍146006365


草創難,所以勵精圖治,哪朝不是這樣嘛,清朝創建塊,又沒統一,不奮鬥咋辦呢,所謂清不也就個康乾盛世嘛。明朝吧,皇帝小娃娃多,提線木偶多,政治不得意,只能玩個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