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中,金庸為何要把朱長齡和武烈等這樣的名門之後,寫成無恥小人?

小毅284768133


實際上不只是朱長齡和武烈。我們看小說就會發現,在張無忌帶楊不悔去崑崙山找楊逍的一路上,到他掉入崑崙仙谷練得“九陽神功”之前,金庸先生是用了整整兩回的篇章(連載時是八回),來寫張無忌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張無忌看清,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所謂名門正派,其實盡都是一些恩將仇報和唯利是圖的小人,以此來反襯明教中人行徑的光明正大,這裡面,其實還蘊含有金老的兩層用意。



張無忌前往西域一路上的經歷,讓他看清了所謂名門正派之人真正的嘴臉。

我們先可以來回顧一下,張無忌在帶楊不悔去崑崙山找楊逍的一路之上,都發生了哪些事情。

在紀曉芙臨終前,託付張無忌帶著楊不悔去坐忘峰找她父親後,張無忌先是埋了在路上被金花所殺的胡青牛和王難姑夫婦,還得到了王難姑所著的《毒經》。但是兩人尚未走出鳳陽,就被幾個人抓了起來,還準備把他們宰來吃。抓他們的共有五人,一個是崆峒派的簡捷,另外是華山派的薛公遠和他兩個同門,這四個人都是當日被金花打成重傷,在蝴蝶谷張無忌給治好的。

張無忌聽說這些人要吃他們,知道已然無幸,狂怒之下,好生後悔,後悔當初實不該救了這幾人的性命,哪料到人心反覆,到頭來竟會恩將仇報。但更令張無忌想不到的是,這五人中竟有一人想要放了他們,但這人卻不是跟簡捷和薛公遠那樣出身名門正派,而是明教的徐達。原因就是徐達認為在江湖上行走,如此欺侮弱小,會叫天下好漢笑話,立時跟這幾個身出名門正派,餓起來卻可不顧道義,無視恩義的小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之後雖然是張無忌用毒菌毒死了簡捷和薛公遠幾人,但徐達依然帶著朱元璋等人趕來,並對他諸多照顧,卻讓張無忌開始思量明教中人,並非傳言中的那般壞,名門正派的弟子反而更有不仁不義之徒。

張無忌卻想:“太師父一再叮囑,叫我決不可和魔教中人結交。可是常遇春大哥和這位徐大哥都是魔教中人,比之簡捷、薛公遠這些名門正派的弟子,為人卻好上百倍了。”他對張三丰向來敬服之極,然從自身經歷想來,卻覺太師父對魔教中人不免心存偏見。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第十四回》

告別徐達等人之後,張無忌帶著楊不悔一路西行,路上又碰到了崑崙派的弟子詹春在追殺蘇習之。追殺的原因,竟是蘇習之路過剛好看了幾眼何太沖練劍,何太沖便小題大做,派出六名弟子,千里追殺,終於落到詹春和蘇習之兩敗俱傷。此舉一下子就能看出作為崑崙一派掌門的何太沖,其心胸有多狹隘。事情還遠未止如此,之後張無忌出手解了詹春和蘇習之的劇毒,跟隨他們到了崑崙派,張無忌又經歷了一次被恩將仇報,差點喪命的旅程。


何太沖的小妾被班淑嫻下毒,中了金銀雙蛇的劇毒,何太沖竟派人抓來了八位名醫來救治,幸虧張無忌出手救了他的小妾,這八個人才沒死在崑崙派。可是張無忌救了他的小妾一命,何太沖不但不心懷感謝,竟還想從張無忌身上逼問出金毛獅王的下落,奪取屠龍刀,更是在被班淑嫻的壓迫下,為保活命,要楊不悔喝下毒酒。張無忌一時心軟,選擇喝毒酒,卻見何太沖等人竟然始終冷漠,再次後悔自己的救人之舉。結果,張無忌假借讓他小妾吃了毒藥,脅迫何太沖帶他們闖出崑崙派,出逃後告訴何太沖真相時,又險被他打死,幸虧楊逍及時相救,才撿回一命。

何太沖聽了妻子譏刺之言,滿臉通紅,抓住張無忌後頸,往外丟出,喝道:“小雜種,見你的爹孃去吧!”這一下使上了真力,將他頭顱對準了山邊的一塊大石摔去。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第十四回》

這前後幾個小情節,金庸先生就將何太沖那心胸狹隘、忘恩負義、卑鄙無恥的小人形象,給勾畫了出來。張無忌前面所遇到的,像簡捷和薛公遠,還能說是崆峒派和華山派的門下弟子,或許僅是這些名門正派門下其中的一兩個害群之馬,但是像何太沖這樣的掌門人,竟也是一樣的無恥之徒,那麼這些所謂的名門正派,其內在有多腐爛和骯髒,就已經很是明顯了。


這點從金庸先生用“當道時見中山狼”這句話,來作這一回的篇章之名也能看出。這是在強調像何太沖等這樣出身名門正派,卻恩將仇報的“中山狼”,那已是隨時隨處都可見。因此在回到題目上所說的,金老為何會用朱長齡和武烈這樣的名門後代寫作反派,就不難理解了。

無論是何太沖等人,還是朱、武二人,金庸先生都是將他們作為反面教材,來襯托明教的光正,其中也蘊含他的兩層用意。

朱、武二人,一個是朱子柳的後人,一個是武三通之子武修文一系的後代,都是當年“南僧”一燈大師一脈門下弟子之後,絕對的根正苗紅的名門之後。小說中的朱子柳,也是以名門之後自居,看他訓斥朱九真時的滿嘴仁義道德,聽得張無忌都好生佩服,暗想他是非分明,那才是真正的俠義中人。

朱長齡道:“我朱家世代相傳,以俠義自命,你高祖子柳公輔佐宣宗皇帝,在大理國官居宰相,後來助守襄陽,名揚天下,那是何等的英雄?哪知子孫不肖,到了我朱長齡手裡,竟會有這樣的女兒,三個大人圍攻一個小孩,還想傷他性命。你說羞也不羞,羞也不羞?”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第十五回》

當然了,這僅是朱長齡好聽的話而已。不過以名門之後,狹義之輩自居,那即便是從張無忌口中套出謝遜的下落,要準備去冰火島奪刀殺人時,言語中卻還不曾忘記,自以不殺張無忌,僅將他刺瞎留在冰火島來表現自己的仁慈,連武烈都在稱讚他心地仁善,不失俠義家風,當真是諷刺之極。


實際上,金庸先生之所以將這些名門正派之後,描寫得這麼不堪,其用意主要有二。

第一層用意,比較表面,情節鋪墊所需。就是為了讓張無忌進一步看清,這些名門正派之人真正的嘴臉,為接下來讓他願意加入“魔教”,擔任教主,有更多說服自己的理由。假如沒有經歷過這一些看清正派面目的事,還有與常遇春、胡青牛、徐達等明教中人所打的那些交道,在張三丰一再的叮囑下,叫他決不可和魔教中人結交的張無忌,在光明頂一戰會不會挺身而出,去救明教都難說,要說讓他加入明教,那定是萬萬不能的。即便他為了救明教眾人,答應出任教主,等危機一過,他也會馬上與明教撇清關係,就更不要說帶領他們去消除與各派的積怨,共同抗元了。

第二層用意,深入一層,旨在渲染小說的歷史背景,已經到了天下急需有變的時候。當年蒙古鐵騎踏破宋朝雄關,以野蠻的方式入主中原,雖然南北大統,但是落後的遊牧民族,採取的民族高壓政策的統治,卻無疑是對先進的中原文明,帶來了一次嚴重的摧毀。文化不興,武事被禁,禮崩而樂壞,愚民的政策,逐步促使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仁義禮智信等道德思想,千百年來老祖宗留下的道德標準,已經到了人所棄之的地步,天下急待生變。

金老就是藉此以小見大,用武林中人心不古的小故事,去還原當時的這段大歷史。而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中,向來被稱為邪魔外道的明教,卻始終保持著對光明的追求,緊遵仁義道德的約束。一群被視為惡魔的人,心中卻都裝著天下蒼生,希望還百姓們一個太平和諧的盛世。這就註定了,代表天下蒼生髮動這場變革,帶領仁人志士將蒙人趕回草原,恢復漢人江山的,只能是這群不為小我而為大義的明教豪傑,而不是那幫自詡正道、滿嘴仁義,但實際上卻是恩將仇報、唯利是圖、自私自利、卑鄙無恥的名門正派之人。


而明教要成號令天下的領袖,就必須要有人為他們正名,先脫去邪魔外道的惡名,讓他們能夠名正言順的起事。見識過明教的好,也見識過正派的壞,知道明教乃是被正道所誤解,而且天性仁慈有博愛之心,又身擁蓋世神功的張無忌,就是最好的人選。

由此可見,金庸先生在這幾處情節之上的設計,其用意有多深遠。他是以反襯的手法,借名門正派的骯髒與黑暗,去襯托明教的光明與正大。當然了,金庸先生也並非是一棒子把所有的名門正派打死,將他們全都定義為反面的教材,張三丰的武當一派,就是這些正派中的正義代表。張無忌之所以有博愛之心,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有驅逐蒙元的大志,也是受張三丰影響頗深。以正邪結合的張無忌,去見證正邪好壞的顛覆,對待他們,才能做到真正的不偏不倚。

我是羽菱君,專注於“天龍時代”前、“射鵰時代”前、“倚天時代”前,金庸武俠“三前”空位期前傳的解讀,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這樣的故事情節設計,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為了突出明教並非“邪派”做鋪陳

在金庸的江湖中,並不是好人一定好,壞人一定壞。許多時候,好人也有為惡的時候,壞人也有人性的光輝。比如完顏洪烈,他既有囂張跋扈的一面,也有對楊康包惜弱柔情的一面。

同樣,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也是這樣的江湖門派,他們在所謂正派人士嘴裡面,可謂是無惡不作,真實情況呢?明教眾人都是重義輕利的好漢子。

朱、武身為名門之後,按照老子英雄兒好漢的傳統觀念來看,他們的後人也一定是正派的江湖人士。可人性的好壞是這樣定義的嗎?不是。滄海桑田,歲月蹉跎,一個家族中的人也會良莠不齊,那些曾經的英雄好漢們,也已隨風飄散。朱武后人是什麼樣的人,本無定性。

應該是好人的人奸詐,應該是惡人的人善良。這樣的情節才會讀起來讓人慾罷不能。

江湖是英雄冢,是名利場

江湖從來都不是浪漫、瀟灑的地方。在金庸武俠小說中,那些大俠全部折在了江湖。喬峰、郭靖,身死;楊過、令狐沖,歸隱,身為江湖兒女,他們沒有改變江湖,反而在對抗江湖的路途上折戟沉沙,不能不是一種悲哀。

江湖是一個靠名利生存的地方。江湖人士為什麼重視自己的名頭?因為那些明頭會給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朱、武兩家的先人不過是射鵰中的跟班型配角,為何後人會在偏僻之地成為大富之家?靠的就是祖宗的餘蔭和投機鑽營的手段。

其實,像朱武這樣的家族才是真正看透了江湖的人,他們不生逆反心理,順勢而為,成為江湖中最大的贏家。只是這樣的人,這樣的江湖,不看也罷。

所以江湖一直沉淪,到了《鹿鼎記》,韋小寶那樣的人才會風生水起。

張無忌在朱武門下所受欺騙,表明他最後的隱退實在是理所應當

張無忌這個人,風舞實在想不到什麼詞來形容他,要是找一個詞,那就是善良。

張無忌靠的是一波波的奇遇達到人生頂峰的。他適合當個無憂無慮的富家翁,當個領導真是趕鴨子上架了。

朱武對他的欺騙手段,不要說在險惡的江湖中,就算在普通人眼裡,也不是什麼高明的手段,而他去步步入轂。容易動情,容易激動,容易輕信,張無忌這三個容易伴隨了他一生,可怕的是,他還優柔寡斷。

連朱武這般名門之後也是如此這般,那江湖中又有多少真誠,怕是沒有幾何。明教上下對他恭敬有加,心中又有多少齷齪?朱武只是一個開始,我們的無忌哥哥將來要面對的更多,這也是他最後歸隱江湖的原因。兒時的陰影,成年後的折磨,這才是張無忌內心最大的漏洞。

再者說來,朱武先人也算參與了鑄造倚天劍和屠龍刀原因的一些列故事之人,他們後人如此,說明了當時的世道已經不是一本兵書,一部秘籍可以改變的了。眾人掙來奪取,不是笑柄爾。


請關注風舞鷹翎,歡迎批評指正。


風舞鷹翎


朱長齡和武烈等人成為無恥小人,實際上在神鵰中就可以看出端倪!不僅是朱長齡和武烈等人,張無忌自從蝴蝶谷出來以後,遭遇到的名門正派就沒有好人。這樣形成了名門正派和明教眾人的反差,為張無忌單挑六大門派做了很好的鋪墊。

武烈的先祖武三通、大小武等人的品質本身就存在大的缺陷!

<strong>武三通作為“南帝”(南僧)的弟子,並沒有學到出家人的慈悲為懷,也沒有修身養性的習慣!武三通愛慕自己收養的義女何阮君,和李莫愁一起大鬧陸展元的婚禮,完全沒有名門子弟的風度。十多年間,為此瘋瘋癲癲,不顧自己的結髮妻子和自己的孩子。神鵰開篇,武三通硬生生的挖了陸展元夫婦的墳墓,雖有愛護之意,但行為卻也是太過了!武三娘為了給丈夫吸毒而死,而武三通竟然丟下孤苦的大小武自己走了。

大小武自幼失去了父母的照顧,卻幸運的拜了郭靖為師。然而大小武沒有學到郭靖的武功,也沒有學到郭靖、黃蓉的高貴品格,只會爭風吃醋,兩兄弟一直圍繞郭芙轉,絲毫沒有大局觀念。楊過被趕離桃花島,大小武兩人是要佔很大責任的。大勝關前,金輪法王等人前來挑戰,大小武冒冒失失的就上去和霍都打鬥,結果灰頭土臉的敗了!


之後郭芙被抓,黃蓉懷了孕,楊過、小龍女冒死相救,結果大小武提議拋棄兩人離去,被黃蓉呵斥。小龍女出走,楊過單獨前來相救,好不容易將金輪打退,楊過生死未知,大小武、郭芙等人又拋棄救命恩人離開了。

這些事情未造成大禍,然而後面大小武的行為,差點陷郭靖和襄陽城於死局。蒙古大軍來襲,大小武因為郭芙的一句話, 就跑去蒙古大營,偷襲忽必烈,卻被扣押當了人質。郭靖為了救兩人,和楊過隻身闖蒙古大營。要不是楊過最後反水,要是背後捅一刀,郭靖就這樣死在了蒙古大營。郭靖重傷而回,霍都前來騷擾,黃蓉用計騙霍都,卻被大小武膿包行為破壞了。又因為此事,大小武不顧郭靖安危,竟然要兄弟相殘,又累得楊過和郭芙矛盾,楊過手臂被砍斷。

就這種種行為,武氏父子雖是名門子弟,縱有愛國情懷,卻也缺少高尚的情操和坦蕩的行事作風,顯得兒女情長,自私狹隘!朱長齡和武烈等人作為後輩,能夠感受到先人的榮光,卻沒有受到嚴格的家訓約束,自然難免被世俗名利所誘惑,成為陰險的無恥小人。

朱長齡等名門正派的無恥行為,和明教光明磊落的形象做了一個鮮明對比,為張無忌單挑六大門派做了極佳的鋪墊!

張無忌中了玄冥神掌寒毒之後,便不斷的接觸著江湖上的武林人士,常遇春這光明磊落的漢子,就博得了張無忌的好感!胡青牛脾氣古怪,卻對張無忌極好,這無疑有刷新了張無忌對明教的好感度,而滅絕師太強勢出場,蠻橫的將紀曉芙打死,就降低了張無忌的好感。

張無忌千里送楊不悔上崑崙山,遇到了恩將仇報的名門子弟和講義氣的明教眾人。而崑崙派何太沖夫婦名震江湖,更是諸多齷齪。班淑嫻竟然向何太沖的小妾下毒,而何太沖為了保命又出賣張無忌,種種行為都丟盡了名門正派的臉面,妥妥的小人行徑!而後朱長齡和武烈的陰謀更是讓張無忌知曉了人心險惡!


就這種種行為刷新了張無忌的認識,讓他知道了並不是所有名門正派都是像武當派一樣行得正坐的端!烈火旗等人的義氣行為,也激起了張無忌心中的俠義之情,寧願受滅絕師太三掌,也有救烈火旗眾人!韋一笑不肯吸殷離的血解寒毒,光明頂上得知明教的來歷,都讓張無忌對明教有了全新的認識!

這種對比十分的強烈,讓張無忌毫不猶豫的站在了明教這邊,這才有了張無忌一人獨斗六大門派的風采!

我是隨波逐流卻又獨具風格的浮萍,為您解讀金庸小說背後的故事!不對請直言,期待你的關注!


浮萍談文史


因為這樣更符合事實。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不但先人留下的恩惠福祿,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被後人消耗乾淨,高尚的品格同樣如此。

諾蘭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中有一句臺詞說得好:你要麼像個英雄一樣死去,要麼苟活於世,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變成一個惡棍。

1252年,元滅大理,一燈大師的四大家臣不知所終,其實無非三個結果:或者就義,或者投降,或者避世。

選擇就義的,後人或者想要報仇,也實施了,很快就在強大的朝廷機器的碾壓下灰飛煙滅,也就沒有後人了。

選擇投降的,他們本就喪失了高貴的氣節和品格,怎麼能夠指望他們培養出一個君子?

選擇避世的可能很大。大理國本就是宋朝的附庸,他們的人民的家國觀念遠沒有宋人這麼強烈。因此家訓中估計不會有“驅除韃虜”之類的字眼。而隨著時間的發展,本有的氣節、品格也就逐漸喪失了,變成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在亂世中生存下去。朱長齡和武烈並沒有惡名,還能夠戴著名門之後的帽子,騙過單純的張無忌,顯然他們的先人,就是避世的那一種。

其實不只是朱長齡和武烈,神鵰俠侶的後人不也變了嗎?想當年,楊過和小龍女行走江湖,不過兩人一雕,但看看他們的後人黃衫女的排場:四個侍女彈琴,四個侍女吹簫,簡直是元朝大貴族的氣派,風雅到了極點,也奢侈到了極點。


磊落故人


實際上從武修文武敦儒開始,武家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大武小武無論是武功,還是見識,都與其師父郭靖相去甚遠,為了競爭郭芙,早已失去了自己的立場,泯然眾人矣。

朱子柳書中沒有見寫他有後人,但料想可能有後人沒帶到襄陽城來,否則的話,襄陽城破,也應該一起殉難了。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襄陽城破時,郭靖一家除了郭襄之外全部殉國,但朱武留下了後人,說明要麼是提前逃離了襄陽城,要麼是變節投靠了蒙古人。不論哪一種可能,都稱不上舍生取義的大英雄(也有一種可能,大武小武殉國了,完顏萍和耶律燕帶著孩子逃了,我更傾向於這一種)。

襄陽城破之後,射鵰一脈幾乎沒有後人傳世了,武林中六大門派開始崛起,從朱武連環莊偏安崑崙山腳可知,朱武的後人沒有為先人復仇的意願,而是有點樂不思蜀的味道。

江湖中人對朱九真和武青嬰有“雪嶺雙姝”的美稱,說明朱武兩家並非不能見容於武林,那說明朱武在襄陽城破時至少沒有投敵(否則武林公憤了),之所以躲到這麼遠,而非回到大理,很大程度是為了躲避蒙古兵的追殺,畢竟大理已經亡了。但躲著躲著,漸漸的安於現狀,忘記了祖上也曾是英風烈烈的英雄豪傑。


朱長齡和武烈二人的壞,並不像餘滄海滅福威鏢局滿門,明目張膽的對辟邪劍譜巧取豪奪,而是滿口仁義道德,道貌岸然,堪稱嶽不群的祖宗。之後更是戲精附體,導演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戲。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這是張無忌在謝遜屠龍刀的問題上唯一的一次上當,他們也是最接近成功的。連番用了美人計,苦肉計,欲擒故縱計,把先祖用來襄陽抗敵的聰明才智發揮得淋漓盡致,其用心之狠,心腸之毒,令人髮指。表面上仍然是仁義之徒,實際上比誰都惡毒,說起來可有多麼的諷刺。

第二層意思,萬物此消彼長,月有陰晴圓缺。任何門派也好,家族也罷,總是有繁華有衰落,有高潮有低谷。比如少林寺在天龍時期達到巔峰,到了射鵰時期反而韜光養晦,低調得像沒有這個門派一般,到了倚天又重新崛起。朱武也是,南帝年代,大理國仍在,自然有舞臺,到了倚天,正好碰到了大理亡國,從而南帝一支走向衰落也是必然。這其中竟暗合了月滿則虧的人生至理,金庸的功底深厚如斯,每一處細節都透露出大智慧。


風小侯


其實這個問題,張三丰早就給出了答案。

當日,張翠山夫婦,剛從冰火島回到中土。

張翠山馬上就去拜見了張三丰,因為殷素素是天鷹教主的女兒。

張翠山害怕張三丰不接受,跪倒在地。張三丰反而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翠山,為人第一不可胸襟太窄,千萬別自居名門正派,把旁人都瞧得小了,這正邪兩字,原本難分。正派弟子若是心術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

張三丰的這句話,可謂是道出了《倚天屠龍記》的主旨。

好人不償命,禍害留千年,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

朱長齡和武烈,的確是名門之後。

朱長齡是神鵰時期朱子柳的後人,而武烈正是武三通的後人。

其祖先,在神鵰時期,都是忠肝義膽之人。

但是正如張三丰所說,正派人物的後代,如果心術不正,那也算不上什麼好人。

朱長齡和武烈就是這樣,二人雖然是名門正派,頭上頂著祖先的好名聲,背地裡卻做著見不得人的勾當。

究其原因,還不是一個貪字。

他們沒有祖先的風骨,只想著稱霸江湖,為了屠龍刀的秘密,不惜演戲欺騙張無忌。

最後落得個死的死,散的散。諾大的朱武連環莊,最後也化為了灰燼。

讓我想起了一句話:“殺生放火金腰帶,修路補橋無屍骸。”這世間的事,本就是這麼不公平。

但是金庸先生相信正義,也希望他的讀者和他一樣,相信正義遲早會來。

因此才將朱長齡和武烈的小人嘴臉,與悲慘結局寫了下來。是為了給讀者希望,小人即便猖狂一時,結局也不見得多麼美好。做人,始終要做個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