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无聊芒果


关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事情,之前冷研正好科普过。

简单说一下这其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当时吴三桂、李自成、清军的兵力比是多少?

吴三桂在决定与李自成作战之后,山海关守军与辽东军总共集结5万人。

李自成的可战兵力大约15万人,分为三部,第一部先锋大约6万人。

清军则是倾巢而动。当时以范文程、洪臣畴为代表的一批汉臣的力主下,顺治皇帝授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偕英王阿济格,豫王多泽统兵12万,后增加为14万,急行军抵达山海关的兵力为6万。

可见,这三方中,吴三桂的实力最弱,李自成兵力略多,但精锐程度不如清军。所以从战场分析,吴三桂如果不想投降李自成,唯一的选择就是投靠清朝。

第二,吴三桂为什么要投靠清朝呢?

实际上,吴三桂一开始没想投靠清朝,只是想“请兵”。

李自成进北京后,吴三桂从家将傅海山的口中,得知大顺军在北京城内进行拷掠追赃,甚至吴襄也遭到了拷打。大顺军还抢了吴家的五千两白银。这让吴三桂大为震怒。而明朝在山海关当地囤积了大量的物资。如果此时投降大顺军,那这些物资就等于白白送给了大顺军,这是山海关当地官绅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原属辽东军“监纪同知”的童达行向吴三桂提出了向清军“借兵为崇祯复仇,事成割让黄河以北之地作为酬谢,并立太子于南京,存续国脉,与清朝南北分治”这个献议。当时的蓟辽总督兼兵部尚书王永吉与吴三桂,于是起草了一份以吴三桂的名义向清朝提出了借兵的“请兵书”。这里王永吉耍了个心眼,只以吴三桂的名义提出“请兵”。其实就是让吴三桂背黑锅。

第三,吴三桂的请兵为什么变成了投靠了?

首先,多尔衮并不信任吴三桂。他很担心吴三桂会不会和李自成合谋,想一举诱杀八旗军主力。多尔衮曾经对英王阿济格、豫王多铎说过:“岂三桂知我南来,故设此诱耳?”

因此,直到吴三桂与李自成激战了一天,前者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多尔衮才趁机逼迫吴三桂签定城下之盟,逼迫吴三桂投靠清朝。吴三桂此时还是挣扎了一下的。他跟多尔衮达成协议:“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不侵犯百姓,不强迫汉人剃发、穿戴满清衣冠,清兵不能过黄河等等。”可笑的是,这些满清都违反了。


冷兵器研究所


首先,吴三桂的兵力并不是清军的2倍多。

其次,就算吴三桂的兵力是清军的2倍多,又能怎么样?

战争的胜负在于有多少人民跟随,从来也不在于有多少军队。

吴三桂之所以投靠清朝就在于他没有人民和土地,他只有暴力机器——他的军队,那么军队吃什么?喝什么?

吴三桂投降之时,清朝政府早已经跨了,吴三桂的几万大军连发饷的地方也找不到了,难不成去抢吗?只要他动手去抢,他就是“匪”了,军队一“匪化”,也就收拾不住了,军队会散。

为了吃饭生存,不投降又能怎么样呢?

上面说的是内在逻辑,事所必然。

当时!
吴三桂迫在眉睫需要处理的是怎么扛过去李自成和大清的内外夹击。

山海关他是守不住的,关内李自成,关外大清朝,非此即彼,难不成吴三桂独挑大明旗帜吗?挑不动的,吴三桂日思夜想也一定是独挑大明旗帜,挑不动的。

为了不被歼灭,只有投靠一方,要么李自成,要么大清朝。

而,李自成刚刚逼死了吴三桂的主子崇祯帝,吴三桂投降李自成那真是奸臣了,那个时代,汉奸比奸臣要不能让人接受。

其时,大清及时伸出了一个梯子,打出了为“崇祯帝复仇”的口号,就是说,大清以前是大明的臣下,现在决心再做大明崇祯的臣下,替他复仇,打死李自成。

于是,吴三桂投降了大清朝,收到了大清朝的巨大粮草援助,把东北做了根据地,策马奔腾于早就残破不堪的中原去了。

粮足马精人强的吴三桂秋风扫落叶一直打到了云南,皆依赖于大清的后勤支持。

吴三桂没有后勤的。


葭明通半瓶历史


因为吴三桂有病。

明明有两倍于清军的实力,还要委曲求全,主动做清朝的奴才,这不是有病,这是脑子彻底秀逗了。

如果吴三桂连这点脑子都没有的话,他就不配成为明末清初的风云人物。

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身亡,大明帝国轰然崩塌。而此时的吴三桂除了假惺惺的悲痛欲绝,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前途问题。

虽然吴三桂驻守的山海关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且手下还有数千人的关宁铁骑及几万吴家军,但吴三桂却笑不出来。

因为明朝灭亡后,李自成进入北京,整个北方地区全部落入李自成之手;崇祯自缢后,包括朱由崧、朱由榔等明朝藩王在江南地区自立门户,建立南明政权,但他们首先不是明朝正统,内讧不止且与吴三桂相隔千里,根本指望不上;更要命的是,在吴三桂的身后,十多万八旗军队虎视眈眈,正在寻找机会夺取中原。

留给吴三桂的时间和机会已经不多了。

但很明显,此时的吴三桂并没有投靠任何一方的打算,毕竟作为明末最重要的军阀之一,吴三桂手下的关宁铁骑确实有相当的战斗力,这使得吴三桂自我感觉有割据称雄,甚至夺取天下的资本。所以吴三桂首先想到的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但是,无论李自成还是多尔衮都没有给吴三桂这样的机会。

由于吴三桂常年工作不回家,老爹、老婆和孩子都在京城居住,所以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时,吴三桂的家眷自然而然地落入李自成手里,这让吴三桂在针对李自成时有了更多的顾虑。

而事实上,李自成也正是利用手中的吴三桂家属牌来要挟吴三桂,迫使吴三桂投降大顺政权。

虽然吴三桂寡廉鲜耻,在国家危难时置皇帝安危于不顾,比如勤王时故意慢腾腾,导致北京轻而易举被李自成攻破。但在有国无家的大是大非面前,吴三桂还是挺有原则的。小妾陈园园被抢占没啥,但老爹的生命是一定要考虑的。毕竟脸可以不要,但面子总是要的。

根据野史记载,正当吴三桂犹豫不决时,李自成手下桀骜不驯的将领刘宗敏强行霸占了陈园园,这让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愤而投靠多尔衮,成为被世人唾骂的大汉奸。

但从吴三桂后来的表现来看,这个位高权重的军阀不会为了一个小妾而做出遗恨千古的事。能让他彻底变得不要脸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他和李自成集团翻脸的最终原因,是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城后掀起的轰轰烈烈的追饷运动。

正是这场追饷运动,让吴三桂家族多年来的贪污成果毁于一旦,而且让吴三桂看清了大顺政权的真面目。

历朝历代但凡新朝建立,为巩固统治,对前朝的地主阶级都要大力笼络,而李自成的这种做法无疑是自寻死路。此时的吴三桂深知,追随李自成绝无成功可能,所以吴三桂坚决与李自成划清界限。

但是,夹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的吴三桂太过尴尬。虽说山海关固若金汤,四五万的关宁军战斗力强悍,但当下的吴三桂连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何谈自立门户,统一天下?

而这时因吴三桂不合作而恼羞成怒的李自成,正率领20万大军向山海关杀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吴三桂依靠山海关天险成功阻挡李自成,甚至以少胜多将李自成击败。但自身必定元气大伤,多尔衮趁虚而入简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以自己的山海关和手上的关宁军作为交换条件,换取与清朝平分天下的交易,在吴三桂看来简直是相当划算。

从吴三桂向多尔衮写的两封求援信中,可以得出他和清军交易的底线是将黄河以北割让给清朝,换取清朝出兵击败李自成。很显然,在如此优厚的条件下,多尔衮没有理由拒绝吴三桂的好意。

但吴三桂的悲剧也不可避免地到来了,因为一片石大战空前惨烈,虽然大量消耗了李自成的力量,但关宁军也元气大伤。在这样的情况下,突然杀出的清军在关宁军损失殆尽的情况下,反客为主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等到李自成匆忙退出北京,吴三桂率领吴家军和八旗军队杀入中原时,前明旧臣望风归附。而最令吴三桂始料未及的是,成功入关的多尔衮迅速将顺治皇帝接到北京,宣告清朝成为天下之主,吴三桂无形中成为清朝征服天下的马前卒。

因为中原地区地主阶级的望风归附,所以人在囧途的吴三桂如果此时反水与多尔衮谈条件,不是不可能,而是根本不可能。

吴三桂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汉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成为雄踞东南的平西王。

明末清初的历史变局,是吴三桂改变命运的历史机遇,可惜有国无家的吴三桂不仅背叛了国家,更背叛了自己。为能名垂青史,反而遗臭万年。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与清朝合作,是吴三桂当时可选择的最佳方案。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崇祯上吊自杀,明朝已经灭亡,吴三桂独守着山海关。南边面对李自成的威逼利诱,北边面对清朝的军事压力,吴三桂进退两难。

山海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不论是清军南下还是中原政权御敌国门之外,山海关都是一定要拿下的关口。吴三桂若处理不好,容易腹背受敌。

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供吴三桂选择的方案无非就三种。

方案一:投降李自成

李自成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率领的是一群乌合之众,攻陷紫禁城后劝降过吴三桂。吴三桂是地主阶级,双方立场不一致。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如同土匪进城,到处烧杀抢掠,对待明朝旧臣毫不留情,这就足矣让吴三桂感到忧虑。在劝降的过程中,李自成杀了吴三桂父亲,纵容手下夺取陈圆圆。吴三桂面对亡国之痛、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注定难以与李自成合作。

两边都不投降,依旧奉明朝为正统。

如果吴三桂实行方案,拒不投降,与明朝共存亡。那会面对南北夹击,最后以身殉国。

明朝末年,文臣武将大多已经斯文扫地,难有忠义的气节。

此方案,可留名千古,但吴三桂是机会主义分子,没有精忠报国的决心和勇气。

方案三:投降清军

清朝已经基本完成封建化,成了地主阶级的代表,与吴三桂是统一立场。

大树底下好乘凉,相比李自成的部队,无疑清军更为强大。清军如同团队,李自成如同团伙。清军进入中原,势必横扫千军,发展前景更好。

权衡利弊得失后,吴三国选择了投降清朝。


秋媚读史



准确来说清军兵力是吴三桂兵力的两倍才对。

李自成灭明以后,吴三桂同山海关总兵高第一共只有五万人马。清军当时拥兵十万之众,入关时留下郑亲王济尔哈朗率领满蒙八旗三分之一的兵力留守沈阳一带,多尔衮所统领满蒙汉八旗军队约为七八万人。

以总兵力对比,吴三桂拥有五万兵马,清军拥有十万,达到了1比2的比例。

就是以山海关一片石吴三桂对战李自成之时,多尔衮率领的清军也有七八万,也对吴三桂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当然最关键的不是在于兵力,像很多乱世枭雄起兵还不是从无到有吗,更何况吴三桂拥兵五万,战斗力还很不错。

主要因为吴三桂的势力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政权或者说自立门户自给自足,他的兵饷和后勤都来源于明朝。明朝灭亡以后,先不说兵饷问题,毕竟可以通过以战养战。但是后勤呢,总不能一直以战养战饥一顿饱一顿吧。(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更何况李自成从西安一路势如破竹的攻进明帝国的帝都,大有取代明朝一统天下之势,这时候吴三桂北有关外新兴战斗力强悍的满清,南有大有一统天下之意的李自成之大顺政权,根本没有发展的空间。

所以吴三桂面对的局势就是,只有五万人马,无论是对于满清还是李自成都是不够看,更要命的是还夹在两大新兴势力中间,没有从容发展的时间与机会,山海关一隅之地难以筹备粮饷,一时之间是“维时内无军需,外无援旅,人心汹汹,不保朝夕”。

至于南明,当时弘光小朝廷还没有建立,江南温柔乡里的军阀们和东林党并没有第一时间组织兵马北伐报君父之仇,而是一方支持福王一方支持潞王,一时之间还没有定出胜负。就算弘光小朝廷建立了,当时北方已经是李自成的天下了,吴三桂同淮河以南的南明相距太远,音讯不通是指望不上的。

所以吴三桂要么为大明尽忠到底,战死山海关。要么选择降李自成或者降清。

毫无疑问吴三桂是三姓家奴不是尽忠到底的忠臣,最终选择了降清,开始了自己遗臭万年之路。


宋安之


这数据是错的!吴三桂的真实兵力不会超过4万人,累计10万人跟着投降是包含山海关的其他军户居民。当时的山海关是军事重镇,朝廷除了派重兵之外还会派后勤补给人员给山海关输送粮草,这部分大约有20000多人;明军是卫所制度,也就是建设兵团。明朝为了保证前线军队的给养还迁入了8000户军户,大约有40000多人,这些人平时负责粮食生产,战时则负责搬送巨石滚木等等城防武器。

吴三桂的军队组成大约是一个骑兵卫,也就是一个战斗旅,按着当时的兵力推算大约是4800~5800人之间;步兵5个卫,总兵力大致在27000左右;山海关城防兵3千户,也就是大约3600人,这是山海关的固定驻军;吴三桂自己的亲兵大约有两个千人队,当时的每个千人队大约是1200人,合计2400人。所以叠加起来山海关军力在37000~39000多人之间。

清朝在入关以前总兵力大约是123000人左右,这是纯战斗部队,大约是吴三桂的三倍。其中包含满八旗骑兵8个旗,总兵力在59000人左右;蒙古旗兵4个旗,总兵力19000人左右;汉军旗8个旗,总兵力39000~40000左右;朝鲜高丽军5000~8000人左右。


优己


两个问题。

第一,清军入关的兵力有10万人。是吴三桂军的两倍还多!

很多印象中,以为清军人数很少,其实不然。早在1592年,明军抗倭援朝的时候,努尔哈赤就给明朝皇帝写信,要求抗击日寇。他说到,有马步军共计六七万!


其后的几十年,清军收服蒙古诸部,组建了蒙古八旗,又招降很多汉人,组建了汉八旗。

1644年,清军主力部队达到10多万人入关。

此时,山海关的明军,只有四万多人将近五万人。清军不但在战斗力上超过了辽东的明军,在数量上也占压倒性优势。


第二,吴三桂为什么要投降清军?

据说李自成攻破北京以后,吴三桂原本要投降大顺朝廷。而且已经从山海关出发,但是走到半路,突然跑回了山海关。究竟是为什么,世人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因为李自成军队在北京城催饷,榨取明朝官员财富。吴三桂的老爹吴襄也被打了,吴家的钱也被抢了。消息越传越歪,吴三桂以为全家被杀。气愤难当,决心投靠清兵。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硕士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将霸占,吴三桂气愤难当,投靠清兵。

我们分析,吴三桂作为一个成熟的军事将领,绝不会因为一点琐碎的小事,就轻率的决定他自己和几万将士的命运。

吴三桂应该是在向北京进发的过程中,收到了很多关于李自成起义军的信息。经过分析判断,他认为这些人军纪败坏,难成大事,终究不会是清兵的对手。与其跟着李自成,最后一起失败。不如趁早投靠清兵。


上将嗳福斯


根据史料记载,山海关之役前,吴三桂手下所掌握的兵力大致是五万左右,而满清的兵力则为十余万,并没有说吴三桂的兵力是清军的两倍。

吴三桂的选择


就在李自成从陕西发兵,横扫山西,河北之时,崇祯就不得不下令让吴三桂放弃宁远,率部入卫京师,可还没等吴三桂的兵马到来,北京城就已经落入李自成的手中。

崇祯既王,吴三桂就不得不重新开始考虑自己和整个关宁集团的出路了,此时的吴三桂,只占据山海关一隅,夹在清顺两大势力之间,如若继续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吴三桂不得不在两个势力中做出选择,由于常年和满清作战,再加上关外本是异族,自己的家人也都在北京,投降李自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吴三桂把山海关防务交给前来接收的唐通,自己则带领部队准备去接受新主人的觐见。行至永平,吴三桂获悉自家被李自成的部队“追赃助响”,老爹也被逮捕,更可恨的是,李自成大将刘宗敏尽然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占为己有,吴三桂大怒,深知跟着李自成这帮人没什么好果子吃,甚至有可能身家性命都不保,一怒之下吴三桂重新夺回山海关。

投降满清

剩下的路自然没得选了,既已把李自成得罪,剩下的路就只能倒向满清了,为了对抗李自成,吴三桂不惜和自己曾经的敌人勾结在一起,向多尔衮“乞师来援”,最终在满清和吴三桂军队的打击之下,李自成战败,天下就此易手。


九州史册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多,吴三桂选择投靠清朝,那只能说吴三桂是脑子进水了,明明自己比别人强还要投降对方。

实际情况是,当时的吴三桂的兵力最多只有5万人左右,其中最为精锐的关宁铁骑应该在1万人左右,其他的部队都不是战斗力特别强悍的部队,至少跟关宁铁骑比起来差的很远,凭借着这样的一支军队,根本对抗不了李自成的大军,所以才选择了找清朝帮忙,但一开始也只是想找清军帮忙而已,并不是要投降清军。

一切,还要从1644年李自成灭亡明朝的事件说起。

明朝的灭亡和吴三桂的抉择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转折的一年,因为这一年里发生了很多大事都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首先是李自成攻下北京灭亡明朝,其次就是山海关大战。

1644年初,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从西安出发进攻北京,一路上李自成的大顺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下了北京,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上吊自杀,明朝就此灭亡。

占领了北京城后的李自成,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是非常有希望实现改朝换代的,按照中国的历史周期律,一个王朝一般300年左右,明朝到了当时的时机也是“气数已尽”的状况,而李自成代表的新兴势力取代了明王朝,再加上李自成本身是汉人的身份,也非常符合传统思想中“正统”的取代条件,所以几乎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当时的形势来说,吴三桂一支孤军驻留在山海关,凭借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对抗李自成或者是清朝的任何一方的。李自成顺利取代了明朝,对于吴三桂来说,投靠李自成是他的不二首选。毕竟关外的清朝从观念上来说是汉民族的敌人,也是吴三桂多年的敌人,吴三桂首先并没有想到要投靠清朝,甚至合作也没有想。

占领了北京的李自成当然也想到了吴三桂这支军队,他派人去招降吴三桂,使者到了山海关,吴三桂马上答应了投靠李自成,并把山海关也交给了李自成派来的唐通,率领山海关的守军赶赴北京。

我们可以肯定,如果事情照着这个情况发展下去,清军没有入关的可能。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大关,易守难攻,清军在此之前多次进攻山海关都无功而返,为了进攻北京只能采取绕道的方式。只要李自成能够在北京地区站稳脚跟,经营一段时间,那么一个新的王朝就此诞生。

有组织无纪律的农民起义军

然而,李自成并不是一块能够建立新的王朝的料。我们可以看下以往农民军起义建立新王朝的开国皇帝,如刘邦,进入关中地区之后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迅速稳定了关中的局势,收取了民心;朱元璋建立南京政权之后,任用大量的文臣来治理他统治的领土,稳定民心,鼓励生产。而李自成的军队进入北京之后,部队刚开始几天还能够严明军纪,但是后来由于筹集不到军粮,就开始抢夺百姓的财物。

李自成的部队本身就非常涣散,没有统一的组织,很多士兵也是临时拼凑而来,就想着打下北京之后带着一大笔钱财回家当个大爷去了,没想到要去治理天下。他手下的大将们更是穷疯了一般,大量抓捕了明朝的旧官吏,对其严刑拷打,逼着他们交出自己的家产,因此大发横财。主持拷打官员的头,就是李自成手下的大将“权将军”刘宗敏,李自成管束不了他,任由他胡来。

可是胡来也该有个限度,刘宗敏连吴三桂的老爸都抓起来严刑拷打,看到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长得貌美,也就顺便霸占了陈圆圆。对此,李自成也找过刘宗敏,要他放吴三桂家一马,但是刘宗敏不从,李自成也没有强来,就不了了之了。

得知自家被抄家,老爸被拷打,爱妾被霸占的吴三桂,大惊失色,此时他正在回北京的路上。对于此时的吴三桂来说,还有什么好抉择的呢?自己刚投降李自成,还没有交出兵权,自己就被李自成这样对待,如果自己交出了兵权,就只能被李自成宰割了。换了是任何人,都不会选择投降李自成了,除非这个人真的脑子进了水。

如果能单独对抗李自成,吴三桂也绝不会去找清军,问题是吴三桂单独对抗不了李自成,实际上,吴三桂的部队应该是在3-5万人左右,其中1万的关宁铁骑和其他的杂牌部队,而李自成呢?进攻北京的时候号称百万大军,这个数字可能是夸张了,但是在当时的吴三桂看来,即便没有百万,有四五十万也是可能的。

寻求合作

吴三桂在得知情况后,当机立断,带领部队返回了山海关,并迅速攻下了山海关,赶走了唐通。

在赶走唐通的那一刻,吴三桂知道之后李自成的大军肯定会来,而自己根本对抗不了李自成,需要找人帮忙。

他只能找谁?只能找清军,关外的清军。

于是他到关外去找了多尔衮,清朝的摄政王,当时军政上实际的一把手。多尔衮对于吴三桂的请求一开始是非常怀疑的。毕竟山海关是他哥哥皇太极多次都没有攻下的堡垒,吴三桂突然过来要他帮自己打李自成,这点本身就很值得怀疑。多尔衮完全有理由相信吴三桂可能是想引诱清军主力进入山海关地界,然后设下伏兵把他们一网打尽;但是如果是真的,那么就是他入关的绝佳时机,如果属实,自己看着吴三桂覆灭,以后恐怕就没有机会入关了。

吴三桂给的条件是,如果清军愿意出兵相助,将来愿意和清朝平分天下,对此多尔衮做了个稳妥的决定:答应了吴三桂出兵的请求,但是要求吴三桂向清朝剃发称臣,宣誓效忠清朝。吴三桂没有答应剃发称臣,于是他就家装答应吴三桂会出兵相助。实际上,他命令军队开到山海关附近待机,静观情况的变化,但吴三桂是不是会和李自成真的打起来,如果真的打起来再出兵,如果不打起来,就说明山海关是个陷阱的猜想就是对的。

吴三桂在得到多尔衮答应出兵的承诺后,回到了山海关积极备战。

山海关大战

得到唐通被赶出山海关的消息后,李自成知道山海关一战已经不可避免。尽管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他管不住刘宗敏,既然管不住,那么就必然会打了,其实这也怪不得吴三桂。

李自成在战前进行了动员,驻扎在北京附近的农民军于是浩浩荡荡地杀向了山海关。当时进攻山海关的李自成部队人数,历史上众说不一,最少的有说10万人的,最多的也有40-50万人,但根据各种史料综合来说,应该在20万人左右。

李自成大军于1644年4月21日到达了山海关,当天就和吴三桂发生了激烈的大战。吴三桂军拼死抵挡李自成大军的进攻,抵挡了一天,基本也快支持不住了。

吴三桂见状,知道如果清军不加入战斗,自己必然全军覆没,于是在22日清晨出关赶往了多尔衮的大营请求清军出兵。

此时的多尔衮基本已经知道了山海关的战况,他也可以肯定吴三桂和李自成不是假打,是真打(毕竟大战一天尸横遍野了),于是还是提出了吴三桂剃发称臣的要求。此时的吴三桂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和选择,立马答应了剃发称臣的要求。在得到了这样的许诺后,多尔衮放心地命令八期骑兵赶赴山海关,但是要他们不要马上加入战斗,而是等吴三桂确实不行了的时候再杀出来。

吴三桂回到山海关,继续和李自成大战,双方继续开打,一直打到了23日上午8点钟左右,吴三桂眼见就要支持不住了,此时在一旁观战的多尔衮才下令清军出击。

顿时,飞沙走石,无数的满清辫子军出现在了战场。

李自成由于连续两天和吴三桂死磕,投入了全部的兵力,眼见突如其来的满清骑兵,没有了后备部队,大军抵挡了一阵子后终于溃败,李自成不得不放弃了山海关的进攻,回到了北京。

最终投靠了清朝

自此,清军正式入关,进入了中原地区。

吴三桂此时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当了清朝的马前卒,不断地为清朝攻城略地。

回到了北京的李自成匆匆称帝,并于第二天就往西安撤退,当然临走的时候也没有放过吴三桂,把他全家老小34人全部斩杀。

失去了主子,失去了家人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吴三桂,没有了任何选择,他仇恨李自成,也只能带着部队不断地追杀李自成,以发泄心中的愤懑。

他从山海关一路最终打到了云南,成为了清王朝的平西王,至于“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传说,也只能由后人去评说了。


老威观史


吴三桂是个汉奸混蛋无疑,但是他的兵力要是真有清军的两倍多,那么也不会投降了。

清军入关是顺治五年,也就是公元1648年,这个时候八旗壮丁共346931人。其中满八旗壮丁55330人,蒙古八旗壮丁28785人,汉八旗壮丁45849人,另外包衣阿哈尼堪壮丁216967。八旗虽然做不到全民皆兵,但是两丁抽一还是没问题的,必要时候还可以三丁抽一,这样清军即使只算八旗,也可以抽出6、7万战兵,加上包衣,那就是16、7万人了。

而吴三桂的的部队根据史料记载是有“五万众”,不过这个是总兵力,战兵的话占比一般不会超过一半,那么最多就是2.5万的战兵,此外吴三桂当时还招募了乡勇3万多人,这样总兵力大约8万,不过乡勇的战斗力比较差,实际派不上什么用处。

当然,多尔衮入关的时候并没有大规模动员,他所率部队大约是10万人。如果吴三桂依托山海关等要塞,加上大炮,而且明朝没有灭亡,有关内的不断增援,那么击退清军进攻问题不大的。不过在李自成进京以后,依靠山海关这个孤城是没可能长期抵抗的,军心士气不去说他,武器和弹药也是问题,所以吴三桂必须在降清还是降顺之间选择一个。

开始吴三桂还是多少要点面子的,毕竟投降鞑子太难听,不过李自成在京城拷掠明朝降臣后,吴三桂就迅速反转,改投了清朝,这也是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至于陈圆圆什么的,不过都是借口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