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殼槍在性能上有什麼優缺點,為什麼在中國受到廣泛的歡迎?

fujunda


經常看抗日劇的朋友,想必對駁殼槍會有一定的形象,裡面的主角往往在開戰的時候都會掏出一把手槍大喊一聲:“衝啊”就把一隊日軍給幹倒了。然而他手中使用的手槍正是駁殼槍,該手槍為什麼在我國這麼廣受歡迎,這其中有什麼優勢跟缺點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

1895年,德國的毛瑟兵工廠正式對駁殼槍申請權利,從此走上大量生產流程,到了1896年批量穩定產出,而這種駁殼槍又稱為“盒子炮”,於清朝晚期流入我國,接著開始在各方軍閥中得到廣泛採用。

由於清末民初時期,我國槍械裝備較為落後,所以駁殼槍一度成為中國軍人的象徵槍械,後來紅軍引領百姓創造新中國,也是採用這種駁殼槍,一直到後期,該槍也是士兵的常用性武器。其被廣泛採用的原因之一,駁殼槍比較合適中國戰場,由於我國當時的形勢處在下風,面對裝備強悍的日軍,需要採用遊擊徘徊戰術,所以這種半自動、自動的手槍在這種遊擊模式中較為好用,它不僅打擊力槍,射擊速度也挺快,在近戰時掏槍快速敏捷,比笨重的衝鋒槍還有優勢。
另外,駁殼槍被號稱為手槍系列裡的“衝鋒槍”,其彈匣有20發彈容量,且全部為自動性能,平均射擊距離為50-100米,射速是900發/分鐘,所以相比其他手槍,這種毛瑟手槍的殺傷力跟射速顯而易見。由於射中概率的原因,雙方交戰不是比誰的武器威力大,而是比誰打得多打得快,這樣才能更大概率的擊中對方,不然殺傷力再高,老是射不中人也是徒勞。

駁殼槍的缺點,該款德式手槍由於槍體過大,總長度達288毫米,槍口徑為7.63毫米,總重量為1.24千克,所以嚴格來講不算是一把合格的軍用手槍。在歐洲戰場,軍人把手槍當作是一把貼身防禦性的武器,屬於填補步槍的射程空缺,並非主武器。而駁殼槍因體型原因,不受歐洲戰場的士兵青睞,所以到了1939年,幾乎所以歐洲國家都不再採用駁殼槍,所以沒有再給德國兵工廠下軍火訂單,從而使它遭到停產。

雖然駁殼槍在歐洲不受歡迎,但是來到了亞洲的中國卻是相反。1935年以前,我國從德國購入5000把毛瑟手槍,在1937年又再次下訂單預購30000把,由此可看出當時的軍人是多麼喜愛駁殼槍。後來由於經濟困難問題,我方開始進行大批量仿造駁殼槍,所以這是的駁殼槍又被稱為“盒子炮”。該槍並非制式槍械,但使用起來比制式槍械還受歡迎,而其中原因至今令人費解。

民國年間,無論是軍閥頭子、山賊土匪還是鄉紳鉅商,只要手裡握一支仿照的駁殼槍,那就代表自己有實力,令普通百姓膽寒。而能夠亮出兩把駁殼槍的人物,則是一個非凡之人,有著超強的背景,所以說在當時那個年代,身為一個槍械愛好者,均把擁有一把駁殼槍當作畢生願望。

前面說駁殼槍合適中國戰場,其主要是根據我國當年的經濟、軍力問題所分析,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嚴重缺乏強有力的裝備支援,就連老蔣的德式精銳部隊也難跟日軍一分高下,所以普通軍人跟民兵的裝備十分參差不齊。日本人雖然在裝備上獲得優勢,但我們有地理優勢,大部分軍人根據熟悉的地形對日軍展開游擊戰術,不時突襲騷擾,此時的駁殼槍就是一把較為好用的近身武器。

貓眼觀史


25美元一把的駁殼槍,我國最多進口了50萬把。這種手槍在任何國家都沒有成為制式武器,就只在我國成為標配。

原因就是外形太大,而且太重,當手槍不好攜帶,當步槍又沒有步槍的威力和射程,而且價格太高,25美元可以買其他手槍買好幾把,而且這些其他手槍還都方便攜帶,威力適合。

而我國為什麼鍾愛駁殼槍呢?首先是有十多年時間,外國對我國進行武器禁運,那怕是步槍,機槍都受限制不能出口到我國。但是手槍卻可以出口,這就是駁殼槍大受歡迎的一個基礎。

當時的軍閥軍隊武器很簡陋,當時直係軍閥一個正規師,就只有24挺機槍,大炮就更別提了。比如,嶽維峻部隊,全軍11個師,20個旅,有炮僅30門,平均3個師旅攤1門火炮。

這樣在極度缺乏火炮,特別是壓制大炮,同樣機槍匱乏的我國戰場。近戰就變得非常頻繁,而且具有決定性作用。這就是為什麼,在江西反圍剿戰爭當中,大批赤衛隊可以使用長矛發起近距離衝鋒,打垮敵人1個營,甚至1個團的因素之一。

在這種戰場情況下,採用10發和20發彈匣,半自動和全自動發射的駁殼槍,就成為了一種非常受歡迎的武器,陸續進口數量金額達到2億銀元。在一戰戰場,通常軍隊在10公里位置就會遭到對方重炮轟擊,隨後對方野炮榴炮會一直進行高強度壓制射擊。

到1500米以後,機槍火力和小口徑直射步兵炮火力開始密集。而在我國戰場,大炮幾乎沒有,機槍數量太少,軍閥士兵訓練程度低,基本在100多米距離,才能遭到稀疏的步槍射擊。而駁殼槍已經可以在這個距離安裝槍托進行準確射擊,射速足以壓倒步槍。進而取得戰場優勢。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國有手槍營,手槍團甚至是手槍旅的原因。


深度軍事


大家自行腦補,抗日戰場當你迎面碰上日本鬼子,手裡如果有一支能單發/連發、20發大容量彈夾的手槍,你還怕啥,直接開火就行。

雙槍李向陽。

駁殼槍學名“毛瑟軍用手槍”,在我國又稱為盒子炮。口徑7.63毫米,彈匣容量20發,射速每分鐘900發(衝鋒槍的節奏),有效射程50-150米。1896年由德國毛瑟工廠生產,是世界上第一款自動手槍,我國引進時間較早,1912年北洋政府就開始購買引進。畢竟買不如造,德國貨確實精緻耐用,主要還是貴。因此,我國在引進過程開始仿製,比較大的仿製工廠包括:漢陽兵工廠、 鞏縣兵工廠、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等。

回到民國軍閥混戰時代及抗戰時期,當時國內槍械製造水平和產量確實非常有限,在日本操控下,西方對中國武器出口實行禁運。很幸運的是駁殼槍屬於手槍,不在禁運之列,無論貴賤,不論貧窮,大小軍閥爭相購買,當初就是純粹的沒辦法才買。

西北軍手槍隊,一手大刀一手盒子炮。

八路軍女戰士,帥氣有沒有。

國民黨軍隊訓練照,裝上槍托變身步槍,精確度立馬提升。

真正大量應用於中國戰場後,大家才發現這款手槍是如此的完美、如此的符合國情。在有支漢陽造就可以佔山為王的年代,可以連發又有著大容量彈匣的“毛瑟軍用手槍”完美紮根中國,被廣大軍工廠家不斷仿製。反觀生產國卻由於尺寸偏大不能成為制式手槍,單價高、攜行不便等原因沒有大量裝備。這就是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典範。

彌補火力不足,就產生了中國特色的手槍隊,大量駁殼槍一起編組,用於突擊或警衛作戰。

找到一張很猥瑣的小鬼子照片,看來王八盒子確實不好用,盒子炮都拿上了。

而在當時我國重武器和自動火器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以近距、機動作戰為主的中國軍隊中,駁殼槍正好客串了這一崗位,為抗戰勝利立下汗馬功勞。由於裝備數量大,直到54式手槍成為制式裝備後,才陸續退出現役,進入民兵、警察等單位使用到上世紀80年代。


河東三叔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駁殼槍之所以流行,完全是中國特殊國情決定的。

一戰期間,列強的德國發明瞭衝鋒槍,但還是稀少和昂貴的。

由此,各國軍隊的近戰火力開始增強。

中國通過進口方式,購買了一些德國的MP18衝鋒槍,可惜價格高昂,數量很少,難以滿足需要。

更利害的是,為了制止中國民國時期軍閥混戰,以美國牽頭列強開始對於中國長達10年的武器禁運。

你有錢,也買不到衝鋒槍了。

當時中國軍隊基本都將近戰作為最後的撒手鐧,非常強調近戰的火力。

但步槍、輕機槍都不適合近戰,而衝鋒槍、卡賓槍又搞不到,最終只能使用替代品駁殼槍了。

駁殼槍是一種特殊的進攻手槍,它的射程是普通自衛手槍的一倍,加上木託可以達到150米的射程。

因槍管比普通手槍長的多,駁殼槍至少在50米距離具有很高的準確度。

普通自衛手槍,射程超過15米就很難擊中頭部大小的目標了。

同時,駁殼槍分為10發和20發裝彈,20發裝彈才可以可以迅速更換的彈匣,火力相當猛烈。

民國實戰中,一個手持駁殼槍的士兵,近戰中可以輕鬆擊斃多名敵人步槍兵。


必要時候,一些駁殼槍還可以進行全自動射擊,也就是掃射。

這樣一來,駁殼槍就等於是一支簡化版的卡賓槍或者衝鋒槍了。

自然,駁殼槍也有缺點,就是價格非常昂貴,而且性能相比衝鋒槍還是差遠了。1挺最爛的衝鋒槍也可以裝彈30發以上,連續掃射時輕鬆壓制駁殼槍。

但是中國人搞不到衝鋒槍,不用駁殼槍又能用什麼呢?

說通俗點,駁殼槍只是武器禁運時期的高價替代品而已。

這才是駁殼槍在中國非常流行的原因,而不是其他。

事實證明,隨著朝鮮戰爭大量裝備衝鋒槍以後,駁殼槍就迅速從一線部隊被淘汰。

需要說明的是,駁殼槍由於槍管長,子彈初速大,具有享有優秀的精度。

使用駁殼槍的高手,射擊水平非常驚人。

比如電影中的李向陽,可以概率瞄準,幾米內一槍打碎偽軍的手電筒燈泡。

這並非誇大。

抗聯的趙尚志和楊靖宇都很擅長使用駁殼槍。

楊靖宇的槍法精湛,可以擊中森林中高速飛行的鳥。

而趙尚志更是厲害。他有一次和當地土匪比試槍法,一槍射斷了一根在風中搖曳的高粱杆。

趙尚志犧牲時,是被叛徒劉德山從身後突然開槍暗算。但趙尚志槍法出眾,中彈後迅速拔槍還擊,一槍就擊斃了人渣劉德山。可惜趙尚志也被射中要害,最終犧牲。


薩沙


駁殼槍的原產國是德國,是毛瑟公司出品的經典之作!所以,官方稱之為“毛瑟M1932衝鋒手槍”。在抗戰時期的中國大家喜歡叫它盒子槍、盒子炮、快慢機等!由於其性能優越,在中國部隊大受歡迎。我們接下來分析一下它的性能特點和歷史背景,看看它為何能在中國如此大受歡迎!

1.歷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國為了防止新的大戰爆發和鞏固自己的軍事地位,紛紛決議採取措施,對戰敗國和發展中國家進行軍事限制。比如,限制了軍隊的人數、武器裝備的威力等。德國作為戰敗國,受到了各國的管控,但是他又不甘心被管控。於是,各種各樣的擦邊球武器就誕生了。比如被稱為“希特勒電鋸”的MG42通用機槍,它就是巧妙地避開了“不允許生產重機槍”的軍事限制,加上兩腳架和少量彈鼓就是輕機槍,加上三腳架和大量彈藥箱就可以作為重機槍和高射機槍。同樣,作為手槍的毛瑟手槍也get到了這一點,在設計方面別有用心,單發和連發模式既可以當做手槍,又可以當做衝鋒槍。在精準性和射速方面都做到了接近衝鋒槍的水準,可以稱之為毛瑟公司的經典之作!由於,這種擦邊球的設計同樣適用於中國這樣的限制大火力武器進口的發展中國家,所以,受到了中國政府以及軍閥的青睞。另一方面,德國也想利用中國的礦產資源發展軍工,這就使得中國和德國迎來了歷史上的外交蜜月期。在此期間,德國不僅大量向中國提供軍售,而且還派了軍事教官進行指導!這就是毛瑟手槍為什麼被中國大量進口的歷史原因。

2.槍械性能

前面我們提到過,毛瑟手槍又叫“快慢機”。之所以被稱作快慢機,是因為這把手槍可以支持單發射擊、三發連射、連續射擊三種模式,有快又慢,就像機關槍一樣可以實現快慢射擊。這樣的武器在那個拉大栓還普遍存在的年代可以說是王牌武器了,只有王牌部隊的軍事長官才能配備。

毛瑟手槍的有效射程高達120米以上,比常規手槍的有效射程要高,基本上達到了衝鋒槍150米有效射程的標準。而且在供彈方面採用了10發和20發彈夾兩種,10發彈夾一般用於單發射擊,20發彈夾常用於連發射擊。為了減少連發槍械的穩定性,毛瑟公司專門設計了木製的槍套,該設計不僅僅用於裝載槍械,還可以安裝到手槍尾部當做槍托。這樣就基本解決了連發射擊帶來的巨大後坐力。中國戰場當時還都是拉栓武器的舞臺,擁有毛瑟手槍這樣強大的火力,可以大幅提高部隊的火力和戰鬥力。

毛瑟手槍的生產工藝非常完備,再加上毛瑟這樣的大軍火廠商的生產質量,戰場上基本不會出現機械故障,減少了維修的次數,增加了槍械的使用壽命,從而能夠大幅提高射擊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槍械就像士兵的第二生命和戰友,只有靠譜的武器才能儘可能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

毛瑟手槍的槍管進行了加長設計,這樣的設計使子彈精度和射程都大幅提高。而且毛瑟手槍的上方設有標尺,單發射擊時可以精確瞄準敵人。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進行連續精度射擊。普通步槍都是5發供彈,而且還要打一槍摟一發。毛瑟手槍的連續精確射擊可以在這種情況下壓制敵人,從而增加生存幾率。

毛瑟手槍本身體積較小,比一般手槍大,比衝鋒槍和步槍小。這就使它又多了一個大優點,那就是便於攜帶。特別是在巷戰和執行偷襲任務的時候,便攜的特點可以發揮到極致。這就相當於你懷裡踹了一把微型衝鋒槍,可以快速掏槍進行強有力的射擊。拿步槍的敵人根本來不及反應就被擊中了,達到了快速制敵的目的!在戰場上,1秒鐘就可以左右勝負,速度是多麼的重要啊!

說了這麼多優點,難道它就沒有缺點嗎?當然有!比如,進口貨彈藥補給跟不上,一旦斷貨,由於生產工藝和技術落後,難以實現本土批量生產。還有,連續射擊時槍口上挑嚴重,但是聰明的中國人民用橫著拿槍的扇面射擊手法克服了它!所以,這把槍的優點還是大於缺點的!能夠贏得大家的追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以上都是個人原創回答,喜歡的朋友請點個贊或關注我,有不同意見的朋友也可以在下方討論交流,謝謝大家!


軍事情報員


駁殼槍,也叫“盒子炮”、“快慢機”、“自來得”等,是德國毛瑟兵工廠在1895年申請專利,1896年正式批量生產的一款軍用自動手槍,在晚清時期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就非常受到中國軍人的歡迎,可以說在那個年代,駁殼槍就是中國軍隊的象徵武器之一,從紅軍時代一直到後面的解放軍時代,中國軍隊都一直大量裝備這種武器,那麼,為什麼這把手槍會在中國如此受歡迎呢?

其實不止是駁殼槍,基本上只要是德國毛瑟兵工廠出來的東西,在當時我們都覺得是好東西,駁殼槍就是其中之一,而且駁殼槍在當時也確實非常適合中國戰場,或者說是特別適合當時的中國軍隊,因為我們這邊不比歐洲戰場,在那邊機槍、衝鋒槍等各種自動武器是主流,而我們對付小日本時,他們使用的更多的也還是三八大蓋這種武器,跟歐洲那邊的火力強度比起來差了好幾個級別(所以我說小日本放到歐洲戰場會被打出翔),當然,日本也是有坦克和各種機槍火炮的,對於當時的抗戰軍隊來說,這種些重武器仍然是非常不對稱的存在!

所以,在當時我們的軍隊尤其是擅長游擊戰,而駁殼槍這種半自動/自動武器在這種環境下非常的好用(其實在30年代出現了全自動的速射型駁殼槍,被稱為“快慢機”),射速快、威力大,在近距離甚至能當衝鋒槍使用(自動款可組裝後抵肩射擊),配合我們當時的遊擊打法,駁殼槍的潛力被最大程度的發揮了出來,而且這槍的彈匣容量也比一般的手槍要大,普通手槍的彈匣容量也就七八發左右,而這玩意的速射型可以使用20發容量的彈匣供彈,連發時真的跟衝鋒槍沒什麼區別!


其實,駁殼槍能在中國市場大受歡迎,除了其性能剛好適合中國戰場以外,也跟我們當時基本上不能自產武器有關,駁殼槍雖然威力大,但是其體量以及開槍時的後坐力也比一般的手槍大很多,在歐洲駁殼槍是非常不被看好的,因為這槍的射擊精度差,他們也有更多的選擇,不像我們當時本身就缺少各種重武器,這種威力和射速都能同時滿足的武器對於當時的中國軍隊來說是最合適不過的選擇了!


哨兵ZH


在民國時期,駁殼槍絕對是一個奇葩的存在。

駁殼槍,俗稱盒子炮,來源是英文box的音譯,而且這個音譯和實際意思也十分接近,這個也絕妙了。

駁殼槍被稱作盒子炮,顧名思義,這個盒子指的就是彈倉,它可以容納20發子彈。

從這個意義上說,駁殼槍是並不是標準的手槍,而是介於手槍和衝鋒槍之間。

由此,駁殼槍這種獨特的存在也決定了它獨特的優缺點。



就手槍而言,它的子彈量高,而且還可以連發(俗稱快慢機),因而可以起到衝鋒槍的作用。

但是,被稱為盒子炮的駁殼槍比較大,又不如一般手槍靈便好攜帶。

和衝鋒槍比,駁殼槍的衝擊力不夠大,供彈量也不夠,而且,駁殼槍的射程不如衝鋒槍,其射程大約在百米左右。

至於和步槍相比,那駁殼槍雖然攜帶方便,但它的射程和準度又遠遠不如。

而且,駁殼槍還有一個重大缺陷,那就是發射後縱向跳彈,十分不穩定,對連續射擊十分不利!



也正因為駁殼槍是一種有些四不像的過渡性的實驗槍械,因而在一戰後未能成為歐洲的制式槍械而被逐步淘汰。

弔詭的是,也正好是在一戰後的二三十年代,大量的駁殼槍潮水般湧入了中國,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鑑於當時中國的內戰危機和一戰的巨大傷害各國達成對中國都武器禁運協議。

可是,其他標準槍械被禁運時,歐洲數以十萬計的駁殼槍,因為它們已經退出現役且不再生產,因而並不在被禁之列。

由此,歐洲軍火商絕沒有放過這個絕佳的機會,那些駁殼槍由此也迅速進入中國市場並被大小軍閥廣為歡迎。



正因為如此,一些軍閥如馮玉祥的部隊就出現過手槍隊手槍營甚至最高到手槍旅的建制!

一般人可能都會疑惑,手槍怎麼可能有旅的編制?!其實不奇怪,這個手槍,指的就是駁殼槍!這是把駁殼槍當衝鋒槍用的衝鋒隊用途了。

之後,一些軍閥軍工廠還仿製過駁殼槍,一度實現了國產化。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駁殼槍跳彈、縱向不穩的問題,咱們中國人是極聰明的,我們用駁殼槍時,不是正向發射,而是橫的發射,這樣就有效克服了跳彈不穩的問題了!

看看,咱中國人聰明吧!?


坑爹史冊


駁殼槍自從清末進入中國,從清末革命黨各次起義,到民國初年軍閥混戰,北伐戰爭,中原大戰,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每一個戰場都能看到雙方裝備的大量的毛瑟手槍。到1950年代,才由蘇制託卡列夫手槍所取代(54式手槍),盒子炮都是每個中國軍人夢想擁有的珍寶,整整輝煌了半個世紀。

駁殼槍由德國的毛瑟制槍廠1895年12月研製成功並申報專利,1896年正式生產。正式名稱是毛瑟M1896年式7.63毫米軍用手槍 ( Mauser Military Pistol ),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功能介於衝鋒槍和手槍之間。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和“盒子炮”。有全自動連發射擊功能的又叫“快慢機”。

駁殼槍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公斤,由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表尺射程1000米。大裝彈量使得毛瑟軍用手槍有著非常好的火力持續性,足以滿足近距離殘酷作戰的火力需要。

駁殼槍槍的槍托很有特色,配有木質盒子槍套,除具有保護和攜行手槍的功能外,常規射擊時將木槍套駁接在手槍握把上,作為槍托抵肩射擊。這種多用槍盒的設計後來也應用於蘇聯斯捷奇金自動手槍上。

駁殼槍做手槍威力過大,和步槍比威力又過小,性能很尷尬,高不成低不就。所以,歐美各國除了德國之外很少裝備駁殼槍,該槍在歐洲的銷路一直不太好,只是在一戰中由德國採購了一些,作為衝鋒槍的替補火力。後來在西班牙內戰中有過一些應用。但直到1939年毛瑟槍廠停產駁殼槍為止, 全世界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採用盒子炮作為軍隊的制式手槍。毛瑟槍廠僅在一戰時期獲得了德國陸軍的一個訂單,緊急生產了13萬把C96毛瑟全自動型軍用手槍,用於塹壕爭奪戰,這是毛瑟在歐洲大陸唯一的大訂單。

這種不受歐洲人重視的武器,卻在舊中國異常火爆,成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各個武裝的流行武器。中國當年進口和自制了大量的駁殼槍,總數量超過70萬隻。

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是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中,各派軍閥相互征戰,急需要武器進行作戰,而當時的西方控制向中國出口軍火,尤其是步槍、機槍和衝鋒槍,但駁殼槍作為手槍則不在此列,因此駁殼槍成為各派武裝的首選。

二是當時中國的各類軍隊都缺乏自動武器,所以很多精銳部隊都往往配發駁殼槍,當做衝鋒槍甚至機槍使用。駁殼槍根據型號不同,供彈方式多種多樣,有半自動固定彈倉,也有采用可卸式供彈具,包括10發短彈匣和20髮長彈匣兩種。這和當時中國步兵火力支柱的捷克式輕機槍裝彈一樣多,在當時的手槍界,是絕無僅有的。

三是毛瑟手槍的性能比較好。堅固耐用,動作可靠,火力強大,可以單發,也可以連發。使用7.63×25毫米毛瑟手槍彈,初速高,槍口動能大,殺傷威力和侵徹力都非一般軍用手槍可比。

盒子炮有個很令人不解的地方,就是標尺分劃最大竟達到了1000米。不過沒有任何一個人敢宣稱毛瑟手槍在1000米距離上就能實現有價值的射擊。毛瑟手槍別說1000米,就是在200米距離上也只能打哪指哪,學名叫“瞎蒙”。因為毛瑟手槍的有效射程只有150米,這還是使用槍托的狀態。如果不用槍托,毛瑟手槍的有效射程不比普通手槍大很多。


科羅廖夫


駁殼槍的正式編號為C96,是由著名的德國毛瑟兵工廠設計生產的戰鬥手槍。C96在中國的名字很多,比如駁殼槍,盒子炮,20響等,在這裡我們就用駁殼槍這個名字。

圖注:C96戰鬥手槍,注意握把上的“9”代表其使用9毫米彈藥,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毛瑟兵工廠中正在生產的C96,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駁殼槍早在1896年就開始生產,但是沒有裝備德軍,原因便是其體積大、重量重,不便於攜帶。手槍作為一種自衛武器,便攜和隱蔽是重要的指標,於是德國軍隊採用了更輕便也更美觀的魯格P08手槍作為制式手槍。

圖注:一戰中使用C96的德國軍人,圖片來自網絡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雙方很快陷入了塹壕戰的僵局之中,於是德軍向毛瑟公司訂購了15萬隻駁殼槍,但是僅僅裝備了13.5萬隻,戰爭就結束了。在戰後對德條約上,駁殼槍受到了限制,再加上德軍規模被限制在10萬人,對武器的需求大大減少,駁殼槍沒了銷路。

其實就在一戰前的1912年,駁殼槍就賣到了中國。駁殼槍可以說非常適合中國的國情,其堅固耐用,而且還能夠自動射擊,在近距離交戰中有強大的火力。中國軍隊往往使用安裝了20發彈匣的駁殼槍,因此也被稱為20響。

圖注:使用駁殼槍進行訓練的中國軍隊,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使用20發彈匣的駁殼槍,圖片來自網絡


駁殼槍很大的缺陷便是在連發射擊時,其槍口上下跳動幅度大,嚴重影響了射擊精度,不過聰明的中國人解決了這個問題,那就是將槍橫過來打,結果還意外獲得了擺動的掃射效果。我們看老電影裡經常看到八路軍橫握駁殼槍射擊,這是正確的使用方法。


駁殼槍主要裝備給軍官和警衛人員等,其簡單的結構便於維修和仿製。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從德國進口駁殼槍的渠道被切斷,我們的兵工廠依然能夠仿製駁殼槍。在戰爭中,駁殼槍大大填補了步兵自動火力的不足,能夠連發射擊的駁殼槍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抗日戰爭之後的解放戰爭中,駁殼槍依然大量使用,直到抗美援朝時期。

圖注:使用駁殼槍戰鬥的國民黨軍官,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徐東海將軍(中間坐者)與警衛員們,警衛員全部裝備著駁殼槍,圖片來自網絡

為什麼駁殼槍在中國受到廣泛歡迎,因為其適合中國當時的國情。駁殼槍堅固耐用、維修簡單,使用中國的戰場環境;火力強大,填補了步兵近距自動武器的空白;結構簡單、方便仿製,成為我們能夠自主生產的為數不多的自動武器。

圖注:電影《平原游擊隊》雙手持駁殼槍的李向陽,圖片來自網絡

PS:其實德國軍隊在二戰中也有使用駁殼槍,不過是將倉庫中的存貨少量配發給防衛軍部隊執行反遊擊作戰。

圖注:二戰中使用C96的德國黨衛軍,圖片來自網絡


古生物探索


駁殼槍,在中國被稱之為盒子炮,其正名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

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1896年正式批量投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其中,駁殼槍有一種是全自動型的,稱做“快慢機”,毛瑟廠則稱之為M712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

在中國戰區,駁殼槍是使用最廣泛的國家,這是因為國內的自動化武器很少的緣故導致,譬如沒有足夠的自動化衝鋒槍等。而駁殼槍的全自動型可以容納約20發子彈,正好填補了這個領域的空白,從而增強了衝鋒與反衝鋒的火力。

在抗戰時期,大部隊衝鋒與反衝鋒的事情幾乎天天都在發生,駁殼槍的自動化和容量就決定了它在抗戰時期必然是受歡迎的。因為相對於單發步槍而言,駁殼槍的殺傷力和可靠性還是非常不錯的,雖然跳彈嚴重和精度較低,這在當時的作戰環境中基本夠用了。

在上世紀20-40年代,普通手槍的彈容量約為4-6發,隨身佩戴主要是為了自衛,如果攜帶駁殼槍那麼無論從重量上還是從體積上顯然是不太方便隨身攜帶的。在這個時期,西方國家由於工業化起步較早,發展較快,並不缺衝鋒槍和大中型機槍甚至是高射炮等武器重型武器裝備,能用到手槍的概率很低,所以在二戰期間,西方國家很多士兵都是不佩戴手槍的,只有部分軍官為了自衛佩戴小號手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