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館,記錄了蚌埠3萬多年的文明發展


蚌埠市博物館成立於1974年,是一座以展示蚌埠古代歷史、近現代城市發展史以及淮河歷史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館舍總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展廳面積約1.2萬平方米,館內設有: “孕沙成珠--蚌埠歷史文化陳列”、“流動的文明--河歷史文化陳列”、“記憶流年--蚌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鏟釋天書--考古體驗廳”、“翰墨丹青--館藏書畫作品展”和“梳影寶鑑--館藏精品鐧鏡展”等幾大特色陳列。

蚌埠市博物館現有各類文物藏品4000多件,既有數十萬年前的古生物化石、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豐富遺物,也有進入歷史文明時期各個朝代的陶瓷器、青銅器、玉器、書畫及古籍善本等。是反映蚌埠市歷史沿革的珍貴實物,有著重要的科學、藝術、歷史價值。此館實行免費參觀,並提供展覽資料、講解、諮詢等服務,是蚌埠人文旅遊的絕佳之地。

一樓展廳內,三具淮河象化石,出土於1976年。淮河古象又稱古菱齒象,是生活在淮河流域更新世晚期的大型哺乳動物,距今約有10萬年。成年淮河古象長約7.7米,高約4.6米。2015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修復。


蚌埠歷史源遠流長,三萬年前,西尤遺址初現淮河流域人類活動的蹤跡。西尤村遺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城北11公里,天井湖西岸,一九九八年二月發現。西尤遺址舊石器的發現填補了淮北地區舊石器考古的空白,為今後在淮北平原尋找舊石器提供了重要線索。西尤遺址舊石器的發現,把五河有人類生活的歷史提前提前到了最遲在3萬年以前。圖為藝術場景圖。

在3萬年以前的晚更新世期,淮北平原湖泊眾多,河流密集。這裡氣候溫潤,植被茂密,為各類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也為人類的繁衍進化創造了條件。而西尤遺址是這一時期生態環境的典型代表,出土了8件舊石器和大量古生物化石。

七千年前,雙墩刻劃符號展現了中國文字的萌芽狀態。雙墩遺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區小蚌埠鎮雙墩村北,該文化遺址距今約七千年,是淮河中游地區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有力證據。圖為雙墩遺址發掘古骨。


雙墩遺址出土器物中的陶器、石器、蚌器、骨角器等具有獨特的文化面貌,有別於己知的其他同時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原始文化。與雙墩遺址具有相同文化面貌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在淮河流域有一定的分佈範圍,雙墩遺址則是這一新的考古學文化代表。圖為出土文物。

五千年前,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填補了淮河流域文明傳承的空白。垓下遺址相傳為秦末楚漢戰爭的垓下之戰所在地,遺址主體地貌為一臺地。發掘證實,遺址年代主要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和漢代兩個時期,發現了保存較好的始築於大汶口文化晚期、漢代增築的城牆,還發現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初期排房、臺形基址、陶窯、墓葬;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初期及秦漢時期的灰坑、溝;漢代開鑿的大型水槽、水井;宋代墓葬等。圖為祭祀臺基模型。

四千年前,禹會諸侯於塗山,拉開了夏王朝建立的序幕;兩千六百年前,鍾離君柏墓揭開了神秘的鐘離古國面紗;兩千年前,垓下古戰場風雲驟起,奠定了強盛的漢王朝基石;六百年前,明朝開國元勳湯和榮歸故里,賜葬曹山;明清時期,蚌埠社會逐漸成型。同治二年設三縣司,蚌埠雛形初現,蓄勢待發。圖為湯和墓。


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蚌埠受其影響,逐漸由古渡鄉集,轉變為安徽省的交通、軍事、政治、經濟中心。淮鹽引岸,鹽糧互市,都市之風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蚌埠的本地文化。圖為蚌埠火車站初期模型。

民國時期,蚌埠慢慢壯大。火車將全國多地的勞工拉到這裡,為蚌埠早期的發展建設打下了基礎。抗戰勝利後,1947年元旦,蚌埠成為安徽省首個省轄市。圖為民國時期蚌埠街景仿真模型。

1949年3月,渡江戰役總前委進駐孫家圩村,制定了整個戰役的實施計劃。解放後,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全市人民齊心協力,依託資源與交通優勢,開拓進取,勇於創新,將蚌埠改造為皖北工業基地。圖為七十年代蚌埠俯瞰圖。

館內環境整潔,結構佈局優美。來到這裡,不僅能瞭解蚌埠上下十萬年的歷史起源與發展,還能欣賞到難得一見的歷史文物。因此,成為蚌埠市民假日文旅的首選之地。

博物館館內文物眾多,不乏精品,從史前遺珍到近代瑰寶琳琅滿目,讓人應接不暇。圖為青花纏枝牡丹紋獸耳蓋罐,1973年龍子湖區湯和墓出土。器形碩大,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色澤濃豔,為元青花中的精品。

館書內畫藏品共千餘件,其中淮河碑林移交作品300餘件。分為《古代書畫作品展》和《現當代名人名家書法展》兩部分,古代書畫作品主要以明清以來的新安畫派、揚州畫派、海上畫派書畫家的作品為主,其中不乏如查升、黃賓虹、汪採白等名家精品。

館內還藏鏡500餘面,涵蓋戰國至清代,種類多樣,題材豐富。館藏精品銅鏡展從銅鏡紋飾、銘文、故事題材三個方面來解讀銅鏡的歷史,旨在讓觀眾瞭解銅鏡鑑人鑑史鑑興替之功用,賞析銅鏡紋飾、銘文、典故之美感。

流動的文明淮河歷史文化陳列館內,講述從大禹導淮自桐柏,夏之興也以塗山,到楚文化東漸淮上,中國從此進入炎黃同尊,龍鳳呈祥的時代,再從大澤鄉到垓下,淮河見證了秦漢的興衰交替,直至朱元璋創立明朝,恢復華夏一統的歷史。展現了淮揚都市文化,深刻影響著明清社會的風尚演變。

記憶流年蚌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特設非遺展廳,其分為序、歌舞韻、淮水情、百業興和後記五個部分,共展出蚌埠地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7項。旨在通過這個展覽,喚起人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覺意識,共同守護我們永恆的精神家園。

鏟釋天書考古體驗廳主要展示考古學的相關基本理論、方法和實踐,運用大量現場圖片及文字材料,輔以聲、光、電等現代多媒體技術,還原考古原貌,展現考古現場,普通觀眾在互動與交流中認識考古學,瞭解考古學,以寓教於樂的方式體驗田野考古。


另外,館內還設有“4D影院”和“近現代展廳”。由於展廳之大,內容之多,想要細緻瞭解館內藏品和文化,並非一日半載所能賞完的。該博物館外,四面環水,綠林成蔭,水中游魚點點,也頗具詩情畫意。半日參觀下來,感受頗深。在這裡不僅可以感受蚌埠燦爛的歷史文明,也看享受一段寧靜而舒適的學習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