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武夷山,幾人知道山中還藏著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止止庵


武夷山是我們著名的旅遊勝地,作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它也是福建省的標誌性景區,但凡提到福建旅遊,人們多半會想到廈門的鼓浪嶼與南平的武夷山,鼓浪嶼這裡暫且不提,今天咱們繼續聊一聊武夷山。

到武夷山旅行,天遊峰、九曲溪、大紅袍、虎嘯巖等都是不容錯過的經典景區,但有一個景區很特別,歷史非常悠久,名氣也不算小,但真正去過的人卻不多,很多人從坐著竹筏從外面匆匆路過,甚至都不知道里面還藏著一個上千年的歷史古蹟,它就是藏在九曲溪一曲處的止止庵。

止止庵是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一,始建於晉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但是這1700年間,起起伏伏、興興廢廢、止止行行,遺址復遺址,重重疊疊,充滿了波折,武夷山本土作家張光建先生曾寫過一篇《止止有庵》,對其歷史作了挺多的梳理。


1700年的歷史足夠悠久,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一足夠有名氣,但是相比天遊峰和九曲溪而言,去的人如此之少呢?渝帆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它並不大,幾經興毀之後,現在的建築是後來重修的,只有幾棟並不壯觀的建築,如果進去遊覽的話,半小時候就足夠了,相對天遊峰、九曲溪動則半天的行程,止止庵更多是文化,卻沒有太多的風光可覽。

其次是這裡並不當道,藏在九曲溪下船碼頭邊上一個公園裡面,很多人在這裡根本都不會作太久的停留,即便是停留,更多的人都會在仿古修建的宋街逛逛,或購購物,或用用餐。渝帆如果不是想去看一曲老碼頭的摩崖石刻,估計也會對止止庵擦肩而過。

此外,武夷山各大宣傳資料幾乎都沒有怎麼宣傳止止庵,所以知道者極少,即便是當地人,也可能一問三不知,更何況外來的遊客,哪裡會知道宋街旁邊的公里裡,居然還藏著一座如此悠久的古庵。

在古庵後山,有大量的摩崖石刻,其中有最著名的莫過於“止止壺天”,也正因為這些石刻,讓不少學者斷定道教的第十六洞天——升真元化洞天就在這裡,而且歷史上有不少仙人羽士與此庵結緣。距止止庵不遠處的幔亭巖上,武夷君曾宴請過各路神仙和鄉民。此峰之上又有唐朝廷的特使投遞過天書。

據當地朋友介紹,止止庵最早是皇太姥、張湛及魚道超、魚道遠的修煉之所。爾後又有晉代的婁師鍾、唐人薛邴避此修道。宋朝的李陶真、李鐵笛、李磨鏡等得道真人,也是在此卜築古庵,止止一名便是由他們所起。抗金名將李綱曾經拜訪過“三李”,見止止庵與夢境相符,據說還曾萌生過建一座吏隱亭的想法。


止止庵有過輝煌,也命運多舛,遠的不說,就在近代便曾三建三毀,第一次是民國29年九月,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在武夷宮設蘇皖臨時聯合政治學院時,在此設立圖書館;1954年被拆毀,此為一建一毀。武夷山景點對外開放後曾經在原址上建竹製茶室,後來荒廢,此為二建二毀。1993年11月,CCTV在武夷山拍攝電視劇《武夷仙凡界》時,拆毀了原有的竹寮,搭建幾處茅房,拍完後也拆了,此為三建三毀。

現在我們看到的建築,基本都是1994年以後由頗有清風道骨的楊金鑫研究員主持重修的,據說他為了重修這座古庵苦心孤詣地準備了十年。祖上的房產被他抵押貸款投入前期,專家學者被他說動為之論證審批,社會人士被他感染也踴躍幫忙相助。一為襄舉善事,一為傳承文化。

止止之輩中名聲最噪的當屬白玉蟾。這位南宋道教最傑出的人物,以其金丹南宗創始學說,汪洋恣肆的文才,不修邊幅的形象,浪跡江湖的行蹤,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獨特的影響。因為母親夢食蟾蜍,覺醒生他,所以從母姓,取名玉蟾。他生而聰明,七歲即能誦九經,長於書畫,人稱神童。他心通三教,學貫九派,“隨身無片紙,落筆滿四方”。


庵名止止誰知止,我亦庵中悟止人”。止止庵寄託著白玉蟾之輩的理想期望。何謂止止?本意不過是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其道教上哲學意義遠非這般簡單。莊子在《人問世》中說道,“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易經艮卦即“止止”之義,明確告訴人們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

止止庵風光極美,這裡背倚大王峰,面對虎嘯巖。左側有天柱峰,右側則是鐵板峰。臨溪一望,一棵合抱的古松正在送迎客人。步入幽溪,且聽鳥鳴水喧花落,拾級而上,賞梅觀竹撫石。散步開去,有百年不踐之苔可踏。到得高處回首,端的是個背有靠,前有抱,左右可託,腳下溪水環繞所在,好一個人間仙境,止止妙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