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影市:皮卡丘賣出高票房 《羅馬》表現慘淡

周末影市:皮卡丘卖出高票房 《罗马》表现惨淡

大偵探皮卡丘

《復聯4》餘威仍在,黑馬片《何以為家》向3億元票房發起衝擊,《羅馬》《半邊天》等文藝片集體上映,但都不敵一隻會賣萌的皮卡丘。從上週五5月10日開始,根據全球知名IP寶可夢改編的影片《大偵探皮卡丘》連續三天包攬了超過一半的大盤票房,不僅把《復聯4》擠下冠軍寶座,也萌化了許多觀眾的心。

皮卡丘萌化了觀眾的心

“皮卡丘萌得讓我心都化了。”“好想把皮卡丘抱回家。”“沒有什麼煩惱是一隻皮卡丘解決不了的,如果有,就再加一隻可達鴨!”繼《超能特工隊》《小黃人大眼萌》之後,《大偵探皮卡丘》再次證明了“萌即正義”這一規律。儘管電影裡的皮卡丘有著“死侍”的中年大叔嗓門,但毛茸茸的外形、圓滾滾的腦袋和閃電形狀的尾巴,還是讓很多觀眾在影廳裡忍不住驚歎。憑藉強大的賣萌力量,該片在5月10日上映首日順利以7497萬元票房登頂內地票房冠軍,以56.1%的票房佔比終結了《復聯4》16天連冠的成績。截至5月12日下午五點,該片總票房已達2.58億元,預測最終票房為6億元。

《復聯4》和黎巴嫩催淚片《何以為家》雖已上映多日,卻依舊保持堅挺。前者目前已經跨過40億元票房大關,但超越《流浪地球》還有一定難度;《何以為家》憑藉超高口碑,累計票房已達2.35億元。至於上週五公映的《羅馬》《半邊天》等文藝片,票房表現十分慘淡,最高的《羅馬》也才不到300萬元。

“《大偵探皮卡丘》賣得最好主要還是因為特效難得,對各種寶可夢生物的還原度很高,應該還會掀起一波衍生品的購買熱。”廣安門影院市場經理張淼說,“《何以為家》則是在《復聯4》的夾縫中誕生的一匹小黑馬,勢頭很猛。《羅馬》就表現很一般了,上週六我們只排了兩場,時間都還不錯,上座率也才五成。可能還是因為檔期比較尷尬吧。”他分析,《羅馬》雖在今年奧斯卡上斬獲兩項大獎,但上映時間距離獲獎已經較遠,中間還經歷了《綠皮書》《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大熱,觀眾的興趣已經不大。“另外,同檔期文藝片太多了,競爭激烈,觀眾被分流了。”

除了賣萌,影片乏善可陳

皮卡丘、可達鴨、傑尼龜、妙蛙種子、小火龍、胖丁、大舌怪、魔牆人偶……姿態各異的寶可夢生物齊齊登場,讓很多觀眾童年裡的二次元動漫形象,變成了電影裡的立體角色。出色的形象設計,是《大偵探皮卡丘》俘獲大小觀眾的主要原因。

“皮卡丘這個IP風靡全球數十年,動畫、手遊、玩具都賣得不亦樂乎,唯獨缺一個真人大電影,《大偵探皮卡丘》算是填補了空白。電影把握住了動漫原作的神韻,打造出一個呈現虛擬與現實交織、栩栩如生的寶可夢真人世界。除了皮卡丘,可達鴨等寶可夢的設計都超可愛,許多女觀眾抑制不住喜愛之情。”影評人“燕山刀客”說,傳奇影業這次終於沒有像上次搞砸《魔獸》一樣拍壞遊戲改編電影了,“至少用100分鐘有限的時間把寶可夢的世界觀介紹清楚了”。

但除了賣萌,該片也沒什麼其他值得說的東西了,低幼向的劇情漏洞多成了篩子。網友“謝謝你們的魚”直言,影片從頭到尾,寶可夢都只是主線故事的佐料和背景而已,整部電影敷衍到不行。“開頭十分鐘走馬觀花式地交代了一下所謂的寶可夢競技,之後就和以上的設定沒有任何關係,到了萊姆市則各種山寨模仿《瘋狂動物城》。”在他看來,《大偵探皮卡丘》試圖將一個黑色電影風格的偵探故事、反烏托邦陰謀以及大家熟悉的萌物結合在一起,結果哪個部分都沒有講好。

奧斯卡獲獎片不敵一隻萌寵

在全球共收穫120多個獎項、被稱為“獎項收割機”的《羅馬》登陸國內院線後,則淪為業內和迷影群體的自嗨,在主流觀眾群中卻並未掀起波瀾。該片由全球知名流媒體奈飛出品,在海外主要在奈飛網站上放映,這次引進國內雖只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放映,但仍收穫該片在全世界最多的大銀幕排片。

影評人韓浩月表示,該片最大的看點在於比較完美地復原了導演阿方索·卡隆的童年記憶。“這部電影沒有用拍商業片方式注重烘托,追求很強的故事性,而是一個孩子視角的關於家庭和時代的回憶。這種片子很少見,不是優秀的導演一般拍不出來。”電影在一些關鍵情節上的史詩感很強,比如全城堵車時汽車巨大的轟鳴聲、片尾幾個孩子差點被海浪淹死的場景,表現手法都特別經典,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史詩感撲面而來。

不過,在藝術上的追求自我、盡善盡美往往意味著要付出失去大批觀眾的代價。敘事生活化、散文化的《羅馬》提供了較高的觀影門檻,需要觀眾靜下心來全神貫注欣賞,但在“壓力山大”的社會,很多人看電影恰恰是為了放鬆和娛樂,可愛賣萌的皮卡丘無疑更吸引人。“拍過《人類之子》《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的卡隆可以輕鬆拍出好看的商業片,但他在《羅馬》裡選擇把電影藝術追求走向極致。只是我們的觀眾暫時還沒達到這個程度,還需要培養。”韓浩月分析,另外,和《綠皮書》等奧斯卡獲獎影片相比,《羅馬》劇情較為平淡,跟中國觀眾的聯繫太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片的受歡迎程度,“國內觀眾還是更喜歡情感濃烈、戲劇衝突強的電影。”(本報記者 袁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