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能打過匈奴人嗎?

MiaoWq


韓信能打過匈奴人嗎?


這句話作題目實在太籠統。如果是局部戰爭,具體到某一次戰役而言,淮陰侯韓信能打敗匈奴人。如果是碰上後來漢武帝打擊匈奴時的全面戰爭,漢武帝傾其國力都沒打盡匈奴人。在最後之幾年才不得己下《輪臺罪己詔》,反省長期對匈戰爭給國內造成的災難性後果。從這個方面而言,淮陰侯韓信沒有長期的支持,恐怕是打不過匈奴的。

就楚漢之後迄於漢初之時,匈奴處於鼎盛時期,這樣才有了他們掠奪漢朝北方邊境的底氣。自春秋戰國以來,周王朝不能控制藩國崛起,王朝之內每天發生削弱消耗戰爭,致使匈奴人一天比一天強勢。秦,魏,趙,燕只得築長城自衛。但長城擋不住匈奴人的馬蹄。這個歷史悠久的草原民族就成了中國的勁敵。換了誰,也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地消滅匈奴。更何況秦末,楚漢,漢初的國內,百廢待興,滿目瘡痍,極需休養生息,積蓄力量,以圖後計。這時是不可能戰勝匈奴的,換上韓信也不行,沒力量支撐是一句空話。

面對這樣的局勢,韓信如果作為大將去打白登山戰役。他有取勝的機會。但劉邦把他掛了起來。韓信這時在京城託病不出己經幾年了。因為劉邦不放心他。縱使他有超高的軍事藝術。沒有表現的平臺,也是白搭。韓信真要去打匈奴,如果劉邦放心讓他去,韓信會有成績貢獻的。但劉邦不放心他,因為劉邦這時在積極削藩,排除異姓王,所以,韓信就更沒機會了。終韓信一生,也沒同匈奴幹過一次仗。也就沒法判斷能否幹得過匈奴人。


楚漢時韓信在劉邦手下成了大功。他所碰到的兵將都是中國自己族類。他碰上的將相侯王幾乎都不在同他一個水準。他會計謀籌劃,他走偏鋒僻地,均是避開對手項羽而進行的,這無形減輕了他進取的阻力。平三秦,出關過韓下魏,經代臨趙,風燕下齊,這些都是與項羽主力精銳錯開取得的成效,而那些侯王將相有那幾個是韓信正真的對手?

韓信成功大,有一半是主子劉邦拖住楚軍主力的功勞。很多人就認為韓信幾乎是無所不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然後把所有的不可能,讓韓信去變成可能。伐匈奴一事,恐怕就是讓韓信去,以此證明劉邦的無能。這實在要不得。

當初劉邦遷韓國於馬邑建都,韓王信去了後,認為形勢複雜,就揹著漢朝中央同匈奴結締和平條約。漢朝認為韓王信背叛朝廷,就去調查。結果韓王信就真的造反了。劉邦的小義弟盧綰為燕王,也是被匈奴糾纏,盧綰不得己為燕國的發展,也與匈奴往來,結果也被逼造反了。如果劉邦派韓信去領兵打匈奴,韓信有可能與匈奴勾結而謀求自強,這於韓信不是沒幹過,這也是劉邦掛起韓信的根本原因。

韓信能不能打得過匈奴,是要真正打幾仗才能下結論。但他沒這個機會,也就沒法說得準能否勝過異族對手了。


劉一千五


在《前漢演義》中,經常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在白登山一戰中,如果換了韓信帶兵的話,能不能擊退匈奴的圍攻?

另外一種疑問是:在白登山一戰中,如果換了是項羽帶隊,會不會擊敗匈奴?

這兩種疑問是很有意義的,都說歷史沒有假設,那是不對的,歷史為什麼不能沒有假設?

無論是項羽還是韓信都是帶兵的優秀統帥,最大的不同點是兩人的用兵風格不同。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風格,都可以擊敗對面的匈奴,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說句實在的,也就是隻有劉三這個流氓才敗在匈奴的手下,雖說當時有陳平隨軍,但陳平的特長是善用奸計,對於帶兵打仗他並不是特別的擅長。

項羽和他的軍隊最大的特點是作戰勇猛無畏生死不懼,最善於打硬仗惡仗、最善於以寡擊眾,首戰在鉅鹿破釜沉舟、以四萬擊敗二十萬的秦軍。

次為彭城一戰,以三萬兵力打的劉邦的幾十萬軍隊望風而逃。

所有這些戰績都足以表明,如果和匈奴的軍隊發生激烈的戰鬥,雖說未必全勝,但至少不可能像劉邦那樣被圍在白登山而束手無策。

韓信和他的軍隊顯然不具備項羽這些優勢,但韓信卻生來就是一個天才的優秀軍事人才。

他知道如果正面和項羽的軍隊硬扛絕對討不到好,所以在和項羽的交戰中,他絕對的要靠謀略取勝。

當然擊敗項羽也不是韓信一人的功勞,其中的張良、陳平、酈食其以及負責後勤保障的蕭何也是起了巨大的作用。

另外還有那些捨生忘死的周勃、灌嬰、曹參和樊噲這些武將等。

但是,起決定作用的是韓信,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而匈奴當然也不是吃素的,早在蒙恬將軍率領著三十萬大軍在河套地區驅趕匈奴時,那是的匈奴還不是太強大,而那位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和女人的、充滿了大戰略和大智慧的冒頓單于還未出世。

而匈奴的強大、崛起和威脅也正是從冒頓單于開始,整整的給漢帝國帶來了五十多年的心理陰影。

匈奴軍隊的特點應該是既具有項羽軍隊作戰勇猛的特點、又具備韓信軍隊善用謀略的特點,集兩支軍隊的特點與一身。

他們即善於騎射並擅長大縱深突擊作戰,同時作戰風格也是一場的強悍和老辣。

除此之外,不僅僅是作戰勇猛,而且還善用詭計、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把劉邦困在了白登山。

雖說匈奴既具備了項羽軍隊作戰勇猛的特點和韓信軍隊善用謀略的特點,但它打仗其強悍遠不及項羽,其謀略也遠不見韓信。

論強悍在漢軍之上,卻在楚軍之下,論謀略在楚軍之上、卻在韓信的漢軍之下。

因此,如果當初由韓信或者是項羽帶兵出擊匈奴,都會大敗匈奴的,而不會出現劉邦的被困白登山!


東方評史


韓信應該可以打敗匈奴!如果韓信沒有被劉邦猜疑而還繼續輔佐劉邦、或者說還是被劉邦重用、他還是能夠打敗匈奴的。當然、韓信也要發揮自己不拘泥於固有形式、不食古不化而是因勢利導的特質針對性佈局。

第一、匈奴的騎兵和其所使用的戰術雖有優勢,但還是不如後世蒙古騎兵以及他們的戰術優勢大。

不管是戰術還是軍事技術、軍事裝備和單于的號召力,匈奴比之後世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都是距離遙遠的。

在西漢白登山之圍的那個年代、位於北方草原的單于騎兵還是沒有高橋馬鞍和鐵質馬鐙的早期原始騎兵,即便其騎術再好也還是有很大的侷限性。畢竟、即便那些士兵們技術高超能夠在馬上放箭,也是不如後世騎兵雙腳套著鐵製馬鐙穩坐在高橋馬鞍上來得穩當。

再說、當年的匈奴士兵普遍裝備的骨質箭頭、甚至骨刀,戰鬥力比之漢軍士兵的鐵製兵器必將大打折扣。而且當年的單于部隊的組織形式和原始的騎兵戰術遠遠不如成吉思汗的部隊嚴謹、其部隊凝聚力更是失之千里。一群鬆散的裹挾而來的各懷心事的差異巨大的部族混合體,情緒上來則一哄而上、稍受挫折則一潰千里,戰鬥力可想而知。



反觀蒙古騎兵、擁有了堅強的鐵血首腦、有了一個共同的統一的民族意識,而一改以往鬆散的不知道為何而戰的烏合之眾!他們將自己草原部族獨有的“曼古歹”戰術用到極致、可說世界騎兵史上頂峰——這個戰術說她猶如東方不敗的繡花針兵器一樣,明知道他手上是什麼可你就是沒法應對,你縱然擁有重甲快馬和利刃均沒法對其起作用、往往總是是高射炮打蚊子,最後當你筋疲力盡之時他卻給你致命一擊……

第二、韓信的平生經歷已經表面他是最善於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天才,他必然會因勢利導的對待變化了的對手。

被很多人忽視的是當韓信忍受胯下之辱時、他其實還未有實戰見識,他即便有很多異於常人的想法也應當是侷限於紙上談兵的階段。

但他一旦其投靠到楚霸王項羽賬下之後、在對當時最傑出的騎兵戰術大家的現場近距離觀察中、好學的韓信一定是如進入知識的大海、埋頭苦學而受益匪淺,畢竟還是旁觀者清。


既然韓信是踩著項羽這位巨人的肩膀上走過來的、相必他也是對於騎兵戰術的優缺點了如指掌、爛熟於心。

從全盤指揮對項羽垓下之圍的戰局逐步深入和進展、直至確定全面勝利的結果也可以看得出來、韓信對於如何戰勝騎兵有他的一套獨特方法。

這證明只要掌握正確的應對方法、騎兵也不是說不可戰勝的。畢竟、前世“戰國四大名將”李牧也曾經完勝過匈奴、韓信這樣的兵書大家也應該對這段歷史瞭然於胸。


德平70111


你太高看匈奴了,就算東晉時代,遊牧民族也沒法對漢人碾壓,何況那時候匈奴只是冒頓單于曇花一現了幾十年,頂多算是軍隊正規化程度高了一些,談不上計謀,面對韓信的話根本沒有勝算。

韓信用兵的最大特點就是大局觀,所以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絕對不是吹牛。大局觀這個事其實是很可怕的,舉例說吧,某偉人為什麼能在早期不得志的前提下依然始終高人一頭?是旁邊的人不努力麼?當然不是,是因為大局觀不是努力就能有的,不服不行。

以冒頓單于的腦子,給韓信提鞋都不配。還有,你以為劉邦就不如冒頓了?如果不是連番勝利麻痺了神經,也根本不會有白登之圍。當然了,劉邦輸了就是輸了,這人也不配給韓信提鞋。


microkof


白登山之圍,可以說是漢高祖劉邦一生之中最為恥辱的兩次作戰之一了。第一次是在楚漢爭霸時期,劉邦率領諸侯聯軍五十萬人,攻入彭城,結果被項羽的三萬精銳起兵星夜飛馳而至,直接擊潰。第二場,就是這次著名的白登之圍。

這次漢匈之戰,一開始其實是漢高祖劉邦的“平叛”之戰。當初分封在韓國故地的韓王信,由於多次和匈奴交手失敗,只能主送向匈奴派遣使者,割馬邑之地向匈奴求和。由於雙方的使者往來過於頻繁,被漢高祖劉邦察覺,於是乎劉邦懷疑韓王信與匈奴勾結,韓王信見狀,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和匈奴約定共同對付漢朝。漢高祖自然是無法容忍,於是乎親自率領32萬大軍討伐韓王信。

一開始劉邦的進展不錯,輕鬆擊敗了韓王信的軍隊,韓王信慌忙逃到匈奴,匈奴派兵增援,結果也被教育。但自此之後,劉邦開始輕敵,殊不知匈奴的冒頓單于恰恰就利用了這一點,先是主動示弱,然後誘敵深入,最後以匈奴40萬空弦之士,將劉邦的前後大軍分割開來,劉邦本人被牢牢圍困在白登山,一共七天。幸虧陳平用寶物賄賂了匈奴閼氏才使得匈奴得以撤軍。

縱觀整個作戰,實際上劉邦的漢軍在正面戰場上沒有吃到大虧,甚至匈奴士兵在白登山圍困了劉邦七天七夜,且在兵力佔優勢的情況下,也沒有能夠徹底擊敗劉邦(當然,如果繼續圍困,劉邦估計就堅持不住了)。這說明,這場大圍困的發生,還是因為戰略戰術上出現了問題。

那麼,如果名將韓信此時還在,漢軍能夠反敗為勝嗎?

可以說,韓信作為劉邦陣營中唯一的帥才,在軍事方面可以說是天賦溢出,無論是戰略大局觀,還是局部戰役所運用的戰術,都非常出色。如果韓信指揮這場戰爭,起馬漢軍不會遭到圍困,因為韓信用兵非常謹慎,對於匈奴故意示弱,誘敵深入的戰術,他肯定是能夠識別的。但如果說打贏匈奴人,恐怕韓信也沒這個本事。

韓信所擅長的,是攻城略地的攻防戰,在這種戰局之下,雙方將帥採取的智謀是非常重要的,戰術水平具有充分發揮的空間。但對於匈奴的作戰,與這種攻城戰相差甚遠。對匈奴作戰,需要的是野戰,野戰在當時,講究的是雙方軍隊士兵的個人素質,顯然,在這一方面,漢軍在當時和匈奴有著很大的差距。漢軍的騎兵在當時並不多,且戰鬥力也弱於匈奴軍隊;再者,漢朝的弓弦由於材質的原因,在北方寒冷的地方會失去彈性,根本無法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韓信有再多的智謀,也是無能為力的。他最多隻是能和匈奴打成平手。

再者,當時的匈奴處於鼎盛時期,而漢朝當時的國力還相對薄弱,國內的諸侯也都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換言之,漢王朝並沒有能夠掌握所有的資源,自然無法和匈奴抗衡。因此,當時的白登山之圍,實質上是漢匈形勢的一個真實反映。


庭州行者


毫無疑問,韓信將兵,多多益善!而且你看看韓信帶兵的那些經典戰例,都成為成語流傳下來: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背水一戰,十面埋伏,等等,就可知道韓信實在是軍事奇才!

可惜劉邦性格多疑,不給韓信領兵對抗匈奴的機會,以致有了白登之圍的恥辱。

也使漢朝在建國的前70多年一直對匈奴採取守勢,也使得眾多的軍事愛好者無緣得見兵仙馳騁草原的盛況!

為什麼認為韓信一定會贏呢?因為你從史書的記載中就可以清晰的看到,韓信打仗,無論以多打少,還是以少打多,均不是愚蠢蠻幹,以少打多,則能背水一戰,還有一個滅趙王的戰例,筆者記不清了,因為筆者沒有查資料,還請諒解。以多打少,則能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陷項羽於困境,這種用兵方略實為非常高明,未能看到韓信征戰沙漠,只能說漢高祖過於忌憚韓信,殊為遺憾!


愛上旅行365



酉陽749


我們往往過分迷信英雄和統帥的作用,要知道戰爭短期內可以依靠指揮、奇計獲得勝利,而徹底的戰勝一個強大的對手,是要依靠國力來支撐的。

演義和小說裡,仗是這麼打的,某某勇將越陣而出,三下五除二把敵將斬於馬下,然後就是敵軍陣營大亂,丟盔棄甲,勇將趁機率眾兵丁掩殺過去,大勝。



包括那些眾寡懸殊的歷史戰役,本人是存有疑問的,如南朝陳慶之七千人擊敗敵軍數十萬人。在南北朝時期,南朝是處於弱勢的,即使如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也未能達到如此輝煌。

一位優秀的將領,確實可以令部下發揮出最大的能量,但仗總歸還是要兵士們去進行的。要不每戰遣一當世勇將足以,還費盡心思去訓練士卒,保障後勤做甚?



西漢建立於前202年,白登之圍發生於前200年,由於韓王信作亂,剛立國兩年的劉邦才不得已帶隊征伐。西漢初,因連年戰爭,國家經濟已被破壞殆盡,連皇帝駕乘都用的牛車,而且想找毛色相同的牛都找不到,這是到了什麼程度。

自劉邦、直至文景,一直對匈奴無可奈何,採用的和親之策,直到武帝時,利用之前漢朝歷代的積累,大力發展騎兵,才以大漢的高機動贏了匈奴的高機動,而且是歷時日久,贏得不容易。漢武帝就曾經在馬邑設伏,然而被匈奴識破,極速脫逃的戰例。



另外不要認為劉邦的漢軍作戰能力有多麼強大,他的隊伍底子是農民軍湊起來的。要不是趙高一夥把秦朝搞得行將癱瘓,漢軍是幹不過大秦鐵騎的。即使如章邯帶領二十萬刑徒,都能大破陳勝軍,把義軍從咸陽趕到了鉅鹿。

再看韓信的諸多對手,又有幾個像樣的?最厲害的楚霸王,還是位勇多謀少之人。當時的匈奴又是個怎樣的對手?冒頓單于狡猾多智,要不也不能讓劉邦都上了當。匈奴部族正值強盛,全民皆兵,而且都是漢軍所缺乏的騎兵。



換了韓信帶隊,也都是以步卒為主,拿步卒跟騎兵在野外幹,開玩笑吧!除非遇到個不知偵查,傻傻的匈奴將領,主動帶隊進入漢軍預先設好的埋伏圈中,不過這種可能性不大。更多的可能是韓信和匈奴打防禦戰,讓匈奴攻堅。要不,你讓兩條腿去追四條腿,戴宗也追不上啊!


百味乾坤


能,連李凌都能憑藉5000軍隊和匈奴8萬大軍殺得難分難解,更何況多多益善的韓信呢


歷史心發現


能與不能不是字面上的意思,我之所見,韓信帶兵打匈奴要看在什麼地點?什麼時間?

韓信之所以叫兵仙,乃是用兵之道善計多變。對於草原,平原的硬碰硬當時的漢軍多以步兵為主,實在難以取勝!反之如果匈奴在內地作戰,兵仙利用天時地利多用兵法,必定讓匈奴疲於奔命,有來無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