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規模的移民遷徙活動,創造出很多實用又無奈的人體行為


大槐樹尋根祭祖園位於山西臨汾市洪洞縣城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大槐樹是移民史實的見證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每年都有數十萬來自全國各地和海外華人來這裡尋根祭祖。

大槐樹尋根祭祖園的“根雕大門”是尋根祭祖園的正門。大門為槐根造型,東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滄桑、偉岸厚重、支根入土、虯勁有力,它寓意著大槐樹後裔同門、同根、同祖、同心。詮釋的是移民後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樹兒女的魂。

這裡雖然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尋根的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在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內的一組大型雕塑形象生動的記錄了當時大規模的移民遷徙過程。

要了解大槐樹移民的史實,還得從元朝說起,儘管元朝在中國的統治只有僅百年時間,但元朝末年,由於蒙古貴族及封建地主對農民殘酷剝削壓迫,加上水旱蝗疫不斷,民不聊生,使得河南、山東、河北等中原地區“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

元朝統治者又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壓榨,使人民的基本生活無法得到保證,終於揭竿而起,反抗元朝的殘暴統治。激發了連綿十餘年的農民軍起義。

元朝政府的殘暴鎮壓,使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有七八死亡。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還未醫治,消除元末戰亂的創傷。又發生了明初為削藩而產生“靖難之役”。使冀、魯、豫、皖各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

但那時的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顯得相對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使得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同時,外省大量難民流入,致使山西成了當時人口稠密的地區。

於是明政府積極推行遷移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當時的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社會也逐漸安定了下來。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佈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

有些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範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曆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在我國僅此一例而已。

這些遷移並非是百姓自願,很多是強行押解遷走,在遷徙行走途中,被押解人員需要大小便,只能向押解士兵告急,士兵便說:“行,我給你解開手。”

各路押解大隊都是這樣,時間長了,便用“解手”一詞,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又把“大便”演變為“解大手”,把“小便”演變為“解小手”,並一直沿用至今。這也就是我們在有些地方看到的廁所被標記為“解手場”的緣由。

在整個遷徙過程中還創造了兩個和手相關的詞彙。一是“背手”,背手也是大槐樹後裔的典型特徵,因為在移民時,為防止百姓逃跑,都是被反綁著手走路的,由於行走時日長了也就成了習慣,至今大槐樹後裔們還有這種習慣,背起手來走路,倒也覺得舒服。

另一個是“連手”,在洪洞當地和很多地方還把朋友稱為“連手”,是因為移民外遷時手都被串在一條繩子上,是手連著手的,經過長途跋涉,同甘共苦,等到了目的地也成了患難見真情的朋友,一般用這個詞來來表示極其親熱的朋友,只有對很好的朋友才會用到。


傳說當年移民時,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後裔的小趾甲都是復形。“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這次我們同去的有人當場做了驗證,小趾甲確實是復形的。你若有興趣,也不妨自我查看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