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莊村耕地歸集體,1808人中僅有19人種1050畝地,村民家家有別墅


在河南省新鄉市七里營鎮劉莊村史來賀紀念館,本人悉心領略了該村發展致富的全過程。據悉,劉莊村現有375戶,共1808人中僅有19個人經營管理1050畝耕地,全部實現機械化、水利化和科學種田,糧食畝產穩定在1000公斤以上。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7萬元。

史來賀,是聞名全國的該村致富帶頭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讓農村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土地分不分到農戶,工廠包不包到個人?是集體走富路,還是個人奔小康?劉莊面臨著痛苦的選擇。史來賀一遍遍地學習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公報、回顧劉莊的發展歷程。他得出的結論是,分則不利,合則有力。

史來賀當上劉莊村的支部書記之後,凡事總是先為群眾著想,寧肯自己吃虧不能讓群眾吃虧,成了他多年的習慣。1965年,他任縣委副書記,縣裡開始給他發工資。這時候劉莊的分配水平還不高,史來賀把縣裡發的工資交到村裡,和村民一樣拿工分。劉莊的分配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後,史來賀又放棄了拿村裡的分配,拿起了縣裡的工資。


當時有心人為史來賀製作了一份“1977年至1990年史來賀與劉莊同等勞力年收入對照表”,從中可以看出,僅這14年裡,史來賀比劉莊同等勞力少收入2.5萬餘元。

改革開放後,村經濟組織成立劉莊農工商總公司,有多個經濟實體,並與沿海發達地區企業合作,組建藥業有限公司,運營實現新突破。藥業總投資10.8億元,產品品種達31個。

富裕起來的劉莊村委會仍很破舊,史來賀多年在這裡堅持辦公。

1976年,史來賀帶領村民自籌資金要給每家每戶蓋成獨門獨戶的二層小樓。在歷盡千辛萬苦之後,第一批新房建成了。村民們要建房出力最大、操心最多的史來賀先搬進去住。史來賀召開大會說:"搬新房先群眾,後幹部。群眾中誰住房困難誰先搬。"就這樣,蓋好一批,搬遷一批。直到6年以後,史來賀才和最後5戶一起搬進新居。圖為史來賀舊居周邊全是村民的別墅,他是最後一個辦進新居的人。

2003年,史來賀去世,劉莊村人自發為他送行,他的骨灰分別被撒在村裡的工廠、街道和麥田裡。

劉莊村與陳莊村一路之隔,一邊是氣派的別墅,另一邊一片平房。2017年12月,劉莊村榮獲2017名村影響力排行榜300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