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五龍山,賞杜鵑,議古今,千年的預言會應驗嗎


五一小長假,選擇去五龍山,就是想避開景區的人海,尋一僻靜之所,但這未被開發的處女地,卻著實虐了我,八個小時的徒步,只為山頂那遍紅,值嗎?......五龍山是贛皖兩省的界山,主峰1580米,綿延小山如諸候朝聖般圃伏在周圍,終年雲霧起舞,壯如五條舞動的祥龍,故得名。據說兩條母龍在安徽休寧,三條公龍在江西婺源。

清晨,滿天的霞光映照在段莘水庫之中,迎著朝陽,我們出發了。段莘水庫原本是段莘河的源頭,也是鄱陽湖支系饒河的源頭。自截流蓄水建成梯級電站以後,這裡方圓六千畝的水面變成了煙波浩淼的湖泊,只是可惜那淹沒在水下的千年古村——段莘村......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了曉莊源頭村,這是最靠近五龍山的小村。曉莊源頭村以詹姓為主,是明代時候從安徽休寧縣詹家山遷移過來的。村莊沿溪而建,古樸而自然,茶園、古樹、橋樑、小巷,恰到好處穿插其中,平凡中透出許多寧靜和愜意,安詳中又透出有無限的勃勃生機。


出了源頭村,前方那座巍峨高聳的大山,便是我們今日要攀爬的五龍山了。我們是沿著溪水一路向上攀登,流水清淺,芳草萋萋,清新的空氣中摻雜著野花的芳香,綠野山林的味道,直抵肺腑,不由閉上眼睛做深呼吸,似乎要把體內的汙濁之氣全都置換出來。

腳下的這條石板路,是一條自宋代以來就有的古道,一直通往安徽的休寧和黃山。據說,這條古道是一位做木材生意的商人捐資修建的,從源頭到山那邊的嶺背之間的土路全部鋪上了青石板,是連接徽州的重要的通道。 

五龍山的傳說很多,至今還流傳著一個關於“藏寶樹”的故事。據說當年,徽州府上交國庫的大量黃金珠寶,被幾名武藝高強的盜賊給盜了出來。他們逃至五龍山準備分贓時,被徽州府裡的官軍的團團包圍,他們就將這些黃金珠寶埋在一顆紅繼木的樹底下,日後再來取,不曾想全都戰死在這裡了。


盜賊死了,黃金珠寶也不見了,除了在一個盜賊的身上搜出畫有一棵紅繼木的紙片外,官軍們什麼也沒有得到。於是,找到紅繼木就能找到寶藏的說法不脛而走。時到今日,仍然有許多人在五龍山上苦苦地搜尋......

不知不覺之中我們已爬上了山脊,到達了江西和安徽的分界點——龍洞了。從這裡下山,就是安徽休寧縣了。這裡有一個類似城門的山洞,當地人稱它為“龍洞”。從這些大量石質結構來看,這裡可能是一個重要的驛站,也許是高人修行的場所,從石頭風化的程度來推測至少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

從龍洞往上左拐,已不再是古道,而是艱辛的土路,時不時會有傾倒的黃山松攔住道路,但這是通往五龍山的主峰必經之路,咬著牙也要上。也是從這裡開始,沿途大量的箬葉、杜鵑林開始湧現。


“人間四月芳菲盡,五龍杜鵑始盛開”。這次來五龍山徒步的主要目的就是來欣賞高山杜鵑的。五月正是花開時節,是一年之中五龍山最漂亮的時候。青山林間映山紅,點點胭紅,清新流轉,無雕琢修飾,無刻意描繪,自然天成,最是竹帛所載,丹青所畫。

經過近四小時的攀爬,我們已接近了山頂。上山的小徑已被這火熱的映山紅遮擋,層層疊疊,團團簇簇,一片紅色海洋。放眼望去:一波一波地從這面山坡漫向那道山嶺,溢彩流丹,霓舞霞飛,紅豔似火。眼前的美景讓登山的疲倦消退,不由的加快了步伐,向山頂衝去。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五龍山的第二個看點是:看崇山。五龍山的“絕頂”並不險峻,而是一馬平川,走在山頂,勝似閒庭信步。站在山頂,環顧四周,崇山峻嶺,鬱鬱蔥蔥。南坡闊葉林噴吐新綠,北坡松林層疊墨綠,顏色深淺,異常明顯。放眼遠眺,風輕雲淡,輕煙氤氳。霞衣霞錦千般狀,雲峰雲岫百重生。


五龍山的第三個看點:看人煙。五龍山懷抱眾多小山村。站在山頂,往安徽方向看,五城鎮盡收眼底。往江西方向看,有大大小小的水庫,傍山而建、依水而居的村莊。而最前方最大的水庫就是段莘水庫,讓我不由想起這煙波浩淼之下的段莘古村......

為何要提這湖下的段莘村呢?因為它在明清時期為婺北最大的村莊,人煙稠密,店鋪林立,曾經在徽州是赫赫有名的。上世紀七十年代,為建造段莘水庫,整個段莘村全部移民,總共移民952戶,淹沒水田4357畝,茶園1030畝,讓這歷史名村也隨之沉入湖底。

靜靜躺在湖底的段莘村,可是有著1300年曆史厚重文化底蘊的村落。歷朝歷代均有不少名人仕宦,而最為有名的,當數明朝的南京兵部尚書汪應蛟,和清朝著名的碩學通儒汪紱了。讓我們來聽聽這:“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段莘大賢——汪紱”吧。


汪紱,字燦人,號雙池。清朝乾隆年出生。知識淵博,學富五車,傳於後世的著作有36部226卷 ,是當時名重一時的碩學通儒。

汪紱先生的奇聞異事很多,有依據的事是先生自己的墓冢,先生死前曾看過自己墓地,說:“埋上三尺就吃水,埋下三尺遭水淹。”要求把墓往上移了三尺,可後人並沒有按照先生遺囑去辦,認為這離山腳下還有好幾百米墓地,不可能被水淹。但後來先生的話還是應驗了,段莘水庫的修建,讓老人家的墓地年年被水淹,現在墓地已形影難分,惟獨那青石墓碑還斜倒在水位線上的灌木叢中,向人們訴說著先生的智慧與遠見。

現今當地還流傳著汪紱的預言:“千里葫蘆終過頸,五百年後復莘源”。 前句已經應驗了,段莘水庫的修建,讓全村沉於水底。後句是否會變成現實呢?這1300多年古村會重見天日嗎?讓我們來推測下......


國家七十年代建水庫是為了解決當地電力緊張問題,但現在電力的輸送已經不成問題,而且水庫本身牽一髮而動全身,2012年加固段莘水庫大壩,已意識到水庫潛在的問題。現反而對越來越稀少的古村落,國家正在加大保護的力度。如果水庫失去其發電的功效,還有潛在的危險,那麼為何不還其原貌呢?或許將來,汪紱先生的預言真的會應驗!

置身於五龍山頂之上,任由遒勁的山風吹拂我的臉膛,讓我的思緒隨風飄蕩:自然的輪迴是不可抗拒,斗轉星移,滄海桑田,預言或將會得以應驗,只是覺得這五百年太長......

徜徉於五龍山映山紅的花海中,議著五龍山的古今,不知不覺中已到了返程的時間。“何須名苑看春風,一路山花不負儂。日日錦江呈錦樣,清溪倒照映山紅。”五龍山,不僅有花,還有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