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蓋碗”

也說“蓋碗”

蓋碗的出現我想不是為了茶或者說更多的是為了湯菜。因為碗的造型中國很早就有了,而且飲食基本都是碗,只是大小、口沿、腰腹弧度各有不同。在中國兩千餘年的飲茶史上,蓋碗應該是不折不扣的小字輩。陸羽《茶經》中,專門闢出一章介紹當時的茶器具。尋遍陸羽口中的“二十四器”,找不到蓋碗的蹤跡。這也難怪,嚴格意義上的蓋碗出現在清早期,比起茶聖陸羽生活的時代足足晚了一千年。

現在各種宮廷劇中,上至皇帝下到庶民都會端著蓋碗一通猛喝。

其實,現在我們看到的蓋碗大致形成於清代。若是您看到朱元璋端著蓋碗茶,那就是不折不扣的穿越劇了。在這兒也是奉勸編劇老師一句,這蓋碗雖好可不能亂用。

也說“蓋碗”

蓋碗的造型我估計底託先出現。唐代有本考據辨證類筆記,是李匡文撰的,叫作《資暇集》又作《資暇錄》,一共三卷。其中記載,西川節度使兼成都府尹崔寧有個小女兒。小姑娘愛喝茶,可又嫌茶杯燙手。於是乎,她便將茶杯放在一個小木盤上託著用。結果問題又來了,茶杯放在木盤上端不穩,常常有茶水灑出來。要說這位崔小姐也真是冰雪聰明,她用蠟將茶杯固定在木盤上,這樣穩定性大大提高。後來用漆環代替蠟固定茶杯,效果更佳。這種託著茶杯的小木盤,就被命名成了“茶托子”。估計在漫長的歷史過程裡,茶托子最終變成了兩個方向:獨立的盞託和成套的蓋碗底託。

那麼蓋子又是怎麼出現的呢?帶蓋子的碗,最早出現在餐桌上。

一方面,碗上帶著蓋子可以防止灰塵落入食品中。更為重要的是,加了蓋子的碗保溫效果更好。所以,苦寒之地出身的滿族對蓋碗十分中意。清朝宮廷餐具中,保留有不少帶蓋子的大碗。它們或是盛肉或是盛湯,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保溫效果。由於獨特的飲食習慣,蓋碗出現在清宮之中也就不稀奇了。湯需要保溫,茶自然也要趁熱喝。久而久之,笨重的餐具化為了精巧的茶器。

也說“蓋碗”

這裡面有個有意思的點:雖然底託也許更早就出現了,然而早期清宮的蓋碗,很多就沒有底託。稍微遠一點望去,活脫脫是一隻吃飯的小碗上扣了一個蓋子。蓋子幾乎和碗口的直徑一樣,扣在一起像個圓球。這種造型,實際上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餐具的影子。

蓋碗是什麼時候定型為蓋子、茶碗、底託三隻一套、並且附會為象徵“天、地、人”三才的,我沒有查到確切的記載。但是在歷史上,蓋碗是完全作為自己品飲的用具的,而不會像今天作為主泡器出現。蓋碗開始是每人自用的茶器。很大程度上,蓋碗將泡茶化繁為簡。清代茶館文化盛行,和蓋碗的出現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現代四川成都蓋碗茶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早期蓋碗用法的孑遺。如今到成都茶館中,仍是蓋碗茶的天下。除去北京,全國愛用蓋碗喝茶的估計就是四川人了。其實這成都人喝蓋碗茶,也是學自京城。當年清朝統一全國後,在各大城市都派有駐防旗人。像成都城裡,就曾建有供八旗兵丁居住的滿城。八旗兵,使得成都與京城間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滿人間流行起來的蓋碗,也慢慢傳到了成都。京城來的新式喝茶方法,自然是時尚潮流的代表。再加上蜀中的享樂文化與八旗文化一拍即合,於是乎蓋碗茶便在蓉城紮下了根。

也說“蓋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