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管孩子孩子越不听话,怎么办?

jingjing2013


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不一定是孩子不够好,可能是父母不懂孩子心


孩子小的时候一点小小的进步都能让宝爸宝妈欢呼雀跃,而如今,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故意跟家长对着干,家长的耐心被磨得所剩无几,每每总羡慕别人家的小孩:他们都能乖乖吃饭、按时睡觉、自己整理东西,感叹自家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

孩子的经历与阅历,决定了他们对于外界的分析和认知,他们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就想如同大人一样想要掌控自己的行为,就会对家长的一些行为产生质疑,这应该是最初孩子“不听话”的主要来源。

其实家长想要化解亲子之间的这种矛盾,不仅仅要拥有超人的耐心和热情,还需要用心的去了解孩子的心理,与孩子斗智斗勇,慢慢从中掌握一些相处的技巧。一定要相信那句: 孩子犯错,是教育的最佳时机!面对孩子的这种“不听话”的逆反,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
一、夸赞孩子要具体,给孩子自信

一般提倡对孩子进行鼓励、表扬的教育方式,但家长们往往只用“你真棒”“你好乖”“你好聪明”之类的话来表扬孩子,看似没有问题的夸奖,却因为里面包含的信息量太少,并不足以增强孩子自信心,对平时的一些行为习惯的改善也起不到促进作用。
家长采用鼓励教育,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受到鼓励、表扬的具体点在哪里,是因为孩子成绩比上一次提高了,还是上次出错的单词这次写对了,或者这次主动地将玩具自己收拾好了,等等,家长用具体、形象的的语言描述欣赏孩子哪一点。因为家长们对孩子的努力给予相信、肯定和鼓励,那么孩子一定会克服困难,不断坚持,不断地努力改善自己的行为。

很多家长天生就会挑刺,总感觉有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自家的孩子怎么看都不对劲,这样长期下去,孩子会感觉自己怎么都做不好,反而更加逆反、不听话。其实,家长可以适当地给孩子一些暗示,让他自己找出错误,让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下去也会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二、先认真肯定后委婉拒绝

孩子与成人拥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每个家庭在孩子生活习惯中,不免会产生冲突,想要避免争端,就要提前与孩子约定好,让他们选择,最后根据孩子自己的选择来执行。家长们和孩子之间的纷争是永远都分不出胜负的,只要吵架双方都是失败者,和孩子有了共同的约定,给孩子一定的选择和自由,然后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有个很典型的例子:妈妈提醒小明上英语课的时候到了,小明却不想听从安排,他想继续玩。如果这时妈妈说:快停下来,我们现在就得走了,不然会迟到的。小明会说:就不,我要画完这幅画再走。毕竟,没有哪个孩子愿意在玩得很好的时候,立刻停下手上的玩具去上课,这样自然引发了亲子冲突。

其实,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哪怕简单的一句话也会让结果与众不同,比如,妈妈如果说:等一会上课回来我们还可以接着画,可以吗?家长答应孩子的一个要求并同时给他另一个选择的时候,孩子会觉得受到了尊重,当然会非常乐意合作,自然也就不会出现矛盾了。
各位爸爸妈妈们,想让孩子乖乖听话其实是有窍门的,那就是不要说“不”。你只要坚持这样做,你就会成功,既达到了孩子乖乖听话的目的,同样孩子感觉自己得到了尊重并得到了选择权。
三、家长自我控制情绪并理解孩子

很多情况下,孩子的要求虽然合理,但由于某些原因并没办法答应他,比如孩子在超市非要买某个玩具,如果当场拒绝孩子的请求,孩子不免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情绪,或者会大哭大叫,或者满地滚爬,家长就会感觉很尴尬,不满足不合适,满足了就会违背本心,该怎么办呢?
这时家长可以用这些小技巧,避免发生此类的情况:首先跟孩子解释你的难处,让孩子慢慢地接受眼下这个事实;其次用比孩子声音低一些的音量解释你当下的需求,但是并不批评孩子;最后让孩子知道你的拒绝是深思熟虑的。

做完了这些,孩子可能并不会立马就会接受这样的事实,那就不要吝啬你的拥抱,并告诉他你很同情他现在的状态,也为这种情况感觉难过,但是依然还是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办法满足他的要求。孩子留意到你的存在以及提供的一些选择,孩子或许会更容易赞同你的安排。

当家长和孩子生气时,家长首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只要一小会儿的时间,孩子们就会同意与家长合作。等到大家都冷静下来的时候,家长再与孩子进行情绪的释放,赶走体内的坏情绪,可以试试用下面的办法来释放怒气。
1.活跃身体,大声唱歌或蹦蹦跳跳,做运动,丢沙包,撕一些废纸等等;
2.暂时离开,回房间休息,放松情绪,并清楚知道如果以后再发生类似事情,怎么在第一时间恰当的应对这些负面情绪;
3.自我检查,家长要学会自我反省,冷静下来时,与孩子谈一谈当时的情况怎么才可以更好,并教会孩子怎么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
4.转移注意力,情绪涌上来的时候,会冲昏理智,家长先进行深呼吸,让注意力转移,把怒气吐出来,等孩子处于放松的状态下,再与他们讨论。
当然,对于小孩子来说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些困难,但并不妨碍家长用爱的方式进行引导,正如美国作家欧玛庞培所说,“孩子在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最需要爱”。

爱和自由是孩子们健康成长快乐的源泉,家长们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让孩子们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时间,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掌控,让他们在不断的反复试错过程中学习,同时给予正面的关注和尊重,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自我满足感,这是非常有益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孩子的天性就是跑跑跳跳,外面的世界总是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们。家长带孩子出去玩,但是户外活动结束想要回家的时候,亲子矛盾就产生了:家长想按照计划赶紧回家,而孩子正玩的兴高采烈,不愿意乖乖回家。
为了避免以后发生此类,定规矩迫在眉睫,且切实可行,事前预防总比事后控制要好得多,并不是任何事情都是可以随心所欲的,比如公园关门,比如约人出行,等等。

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如果提前了解接下来可能会预见的一些事情,每个人心态上会很放松,并且事情真的发生的时候,也愿意配合与合作。
家长想要建立合理人性化的家庭规矩,需要家庭全员一同参与,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并讲清违反需要承担的后果,以及如何降低后果。

制定的规矩,要符合孩子年龄段的正常生长发育以及家庭成员都能够遵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好的行为习惯转化成一种本能,孩子更容易坚持下去,整个家庭也会更快乐和谐。
五、家庭成员要学会道歉

孩子做错事情,无论他是有心还是无意,可能事后会后悔并希望能尽量弥补错误。这时家长就应该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称赞他已经是长大了,并给孩子一个改过的机会,让孩子的心理不产生负担。
当然,家长也会犯错,请给孩子一个指出错误的机会,不要跟孩子说“大人说什么都是对的”之类的话,这样孩子会感觉不公平,即使道歉也是被强迫,心中充满大写的“不服”。

家长为了实现某一个计划或目标,应该多引导孩子独自思考这件事对他人造成了什么影响,也应该考虑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让他自己发自内心的反思、真心实意的弥补自己的错误并道歉。
家长要学会做减法,事情处理好就过去了,直接翻篇抛到脑后,避免孩子天天提心吊胆,害怕往事重提,尴尬、羞愧,形成心理压力。
六、学会“置身事外”,放手孩子自己处理

现在国家开放二胎,很多家庭都有了两个孩子,和谐的家庭关系将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对孩子们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并让孩子们学会互敬互爱,互相包容,共同分享,避免出现嫉妒和伤害对方的情况。
家长想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就需要充分了解孩子的自身需求,并有针对性的满足,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给予特殊对待。父母要做到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孩子们的细微变化,避免出现怨恨,责怪家长偏心。

孩子之间偶尔出现争吵实数正常,家长要本着非必须裁决,非必须干涉的小事项,坚决不干涉,更不刻意偏袒,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孩子成长上面。孩子发现家长不干涉,他们自然会冷静独立的解决问题,并且孩子们互相之间也不会产生隔阂,反而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亲密。
家庭中二胎如此,户外的人际交往也是如此,以家庭看大处,平时多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孩子们冷静分析并纠正错误的想法。如果担心这种办法可能会引起争吵,家长可以单独与每个孩子在一起,针对性讨论,并给予有益的积极的指导。

孩子们的“不听话”只是暂时的,或者说只是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必然,如果家长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重视与尊重,孩子会越来越信任家长,愿意与家长一起解决问题,并且自身也得到了改善。

孩子们越来越自信,是因为孩子感受到了家长的肯定和关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慢慢的,我们的孩子也会变成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我是励志职场辣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专注孕产、亲子、育儿,亲子阅读践行者,健康育儿倡导者。

布丁妈妈私享会


孩子越管越不听话?是你方法没用对!

同事儿子7岁,是个有名的“小倔驴”。做错了事,好声好气跟他说,孩子不拿你当回事儿;严厉批评,虽然嘴上认错了,可过几天还是老样子。你越是管他,他就越不听话,越不让干的事情越去插一脚。

小淘认为,管教孩子是门艺术,家长不同的做法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既不能纵容孩子,更不能把孩子逼得太紧。


很多时候,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习惯于用“禁止”式,“不要捣乱”“不要调皮”,殊不知偏偏是这样的“不要”才让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叫“别去想那只粉红色的大象”,心理学家召集了一大批志愿者,告诉他们:“在你们面前这所房子里,有一头粉红色的大象。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要求你们克制一下自己的思维,不要去想这件事,一次都不要。”结果志愿者们发现,这很难做到,脑袋里会无可抑止地出现粉红色的大象。

因为很多时候,“禁止”会有很强的暗示性,激起人强烈的好奇心。孩子心智不成熟,更容易被激起好奇心。

心理学家还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让一群5岁的孩子选几个他们最感兴趣的玩具,选完之后研究者对一半的孩子说,这个玩具你不能玩,不然我会生气哦;对另外那一半的小孩,研究者就用了非常严厉的恐吓语气,警告他们要是玩的话,以后永远都不再给你玩玩具了。

结果一段时间过后,研究者发现,那些被轻微警告的孩子,觉得玩具没那么大吸引力了;而那些被严厉警告的孩子,他们对玩具的兴趣就有增无减。

所以,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听话”行为。很多孩子并不是真的淘气、倔强到无可救药,只是父母没有采用对的方法。很多时候,让孩子乖乖听话,只需要换一种方式那么简单。


父母做到以下四点,相信孩子会变得更好“合作”

放下身段,平时多沟通

有的家长在对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和颜悦色,但在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总是一脸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事实上,家长要想让孩子听你的,必须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和孩子沟通,但切忌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亲子之间的沟通更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

语气平和,态度真诚的沟通才能让自己更加了解孩子,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只有真正关心孩子,当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才能知道问题的根结所在,从而正确地引导孩子。

身体力行,别说第二遍

当孩子盯着电视,不吃饭不写作业不睡觉时,很多家长都会一遍遍喊“别看了,快来/快去…”“说几遍了,还…”可是到头来,孩子还是这样,充耳不闻。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直接放下你手头的事,走到孩子面前,盯他一小会儿;等孩子意识到气氛不太对,回过头来看你时,把要求简单干脆地告诉孩子,并且只说一次,然后让孩子准确地重复一下你刚才的要求。如果孩子不为所动,你就继续站他旁边盯着他。一般做到这份上,孩子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一点不好意思或者妥协。这时候抓住孩子心理上的柔软期,进行简单的鼓励,“妈妈/爸爸知道你是个按时xx的好孩子,乖,咱现在去…”

表达心情,认可孩子情绪

有时候孩子还不懂得正确表达、发泄自己的情绪,所以当他们感到心情不悦时就会闹别扭。当发现孩子耍性子不听话时,可以尝试着说“你现在是不是有点生气?”,替孩子说出内心的情绪。‍

如果家长能帮孩子把情绪说出来,一来,孩子会感到被理解、被关心;二来,这也教会了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的耍性子。

同时,也想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我现在有点不开心,因为以前总是按时xx的那个小家伙,现在却只顾着…”在批评孩子之前,先给点暗示,这样孩子多少会知道已经惹爸爸/妈妈生气了,继续任性下去后果很严重。

协商让步,让孩子自己选择

当孩子无法准确理解你的“指示”意图时,我们要学会向后退一步,给孩子一种选择,“要么继续看你的电视,但是接下来一周都不能再看了;要么你现在关掉电视去…,以后每天还是能看半小时”。

要让孩子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或者更加听话,那就要培养孩子的自主、独立意识。其中的关键,就是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想做的事,不可能随时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因此,父母要与孩子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或许是很好的方法。

*淘儿学,专注K12教育,分享有理有趣的教育信息*


淘儿学


越管孩子,孩子越不听话。这种情况是很多父母所困扰的问题,跟孩子讲道理不听,打骂孩子更是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怎么办呢?

对于这样的情况,有几点是家长需要去把握和注意的。

1、了解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情绪很激动的情况下,一定要避免跟孩子对立、争执,这样的做法,只会导致双方情绪的进一步失控,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导致父子、母子关系恶化。

2、管教不止于口头,还应该进行有力的行为干预。你看着孩子在那里闹腾、调皮捣蛋,甚至对别人造成影响的时候,一定不能只是口头对孩子说“停下来”,任何威胁性的语言都无助于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反而有可能激起孩子进一步的行为。所以,你需要控制住孩子,让孩子的行动不能继续下去。

3、将孩子带离。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要避免对孩子进行任何进一步的管教措施,可以将孩子带到安静、人员稀少的地方,或者让孩子自己回到房间,提供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给孩子缓解情绪。

4、现在流行的教育理念中,有一种“暂停”的概念,也就是当孩子闹事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口头告诫,并且约定一个很短的时间要求谁都不要乱动,保持安静,让双方都冷静下来,以便于下一步的管教措施。

5、当孩子冷静下来后,跟孩子说明他的行为有哪些不妥,也就是俗称的讲道理,同时,你需要采取一定的惩戒措施,比如说,今天的零食不能吃了,或者这一周的动画片时间全部取消,你需要拿走他的一些权利,用这种方式让孩子意识到,他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损失,让他觉得不舒服,逐渐让孩子建议遵守规则的意识。

6、跟孩子一起制定行为规则,对孩子的言行提出要求,明确惩戒和奖励的标准,引导孩子遵守。

7、在这过程中,态度要温和,但是不要随意的让步,不能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的底线是可以松动的,这个原则很重要。


我是元宝爸爸,家庭教育家,多平台原创作者,分享专业的育儿、家庭教育知识和经验!欢迎关注我,留言讨论和交流沟通。一起关注孩子成长和家庭环境建设的话题!

元宝爸爸聊育儿


但孩子叛逆到“破罐子破摔”时,父母应该明白什么是“破窗效应”

很多父母都苦恼于孩子的教育,往往费尽了心机,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逼急了,孩子可能会封闭自己,也可能会激烈反抗,甚至做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举动!

朋友曾经分享过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一个11岁的孩子,是为何离家出走的故事。

这个孩子是家里的独生女,绝对的掌上明珠,也许是父母相信“女孩要富养”道理,事事都顺着孩子的意愿。据说,孩子从小也很是“争气”,从幼儿园开始就打遍天下无敌手,父母撑腰帮手,狗都躲着走。7岁上小学后,父母明显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严格管教孩子,大道理唠唠叨叨,孩子烦得很,听不进去,作业能拖就拖,考试打小抄,被老师批评顶嘴,回家玩手机游戏,父母头大得很。11岁开始追星,迷恋偶像,房间里贴满了各种爱豆的周边,父母看一眼,头昏脑胀,恨的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终于动手打了孩子一顿,从此孩子开始各种撒谎、欺骗父母,不学习,以绝食威胁父母,终于走向了“破罐子破摔”的道路。直到偷偷拿了家里2000元钱,走出家门。

心理学家分析说,如果父母早早明白“破窗效应”,就不会让孩子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后果!

啥是“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本是研究犯罪心理学得出的理论,理论认为环境中错误的现象如果被放任不管,就会让人失去警惕,不但诱使人模仿,还会形成难以改变的坏习惯。

比如:一栋完好的房子,有人故意打碎一扇窗,这扇窗没有及时修补,长时间后,故意打碎窗的人,觉得没人管,窗是可以随便被打破的,他还会继续打破剩余的窗。而在外人看来,这房子是破房子,没人管。

房子好比是规则,打破第一扇窗只是起点,事情为什么会持续恶化?为什么后面会有人不断的打破规则呢?原因在于第一扇窗的破碎,给了后来者心理暗示,诱导他们不断去打破,因为没有惩罚。

试想,孩子是如何利用“破窗效应”打破规则的呢?

第一次,孩子用苦恼撒泼的方式,要求父母买玩具时,父母是不是尽量满足了孩子的要求,还低三下气的哄孩子开心。第一次,孩子摔坏东西,撒谎,逃避责任,父母是不是仅仅一笑了之?第一次,孩子对他人表现的无礼傲慢,父母是不是用“孩子还小不懂事”当借口?第一次,孩子与小朋友吵架发生矛盾,父母是不是蛮横无理为孩子找面子,要孩子打回去?孩子在破坏规则的边缘疯狂的试探,父母却一次又一次视而不见。

直到父母发现,房子没有一扇完整的窗户时,才开始管教,对于已经养成习惯的孩子来说,这种管教来得太突然,双方之间不可避免的产生矛盾,甚至伤害,这种矛盾积累到临界点,孩子就会形成“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

所以“第一扇窗户被打碎”时,必须及时修好它,否则还会有第二块,第三块。

那个离家出走的孩子的后记

孩子最终被找回,父母也大大的提高了警惕,不但与孩子促膝长谈,敞开心扉,还在孩子房间里安装上了24小时监控设备,给孩子佩戴了定位手表······。

具体后来如何发展,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阳光语言矫正师


如果说越管孩子越不听话,那证明您的“管”孩子的方法出了问题,聪明的家长一定是要来找找原因了。

首先我们说,不管您管孩子用的什么方法,这是您跟孩子的互动,孩子不是机器人,您让他做什么他就会做,让他说什么他就怎么说。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教育孩子,首先要有方法让孩子接受您的观点,他愿意按您说的去做,才会产生您预想的效果。

那如何才能让孩子接受您的观点呢?我们都有这种感受,比如在我害怕的时候,你跟我说要勇敢,我觉得你根本不理解我,你根本在扯淡。在我生气的时候,你跟我说这样做这样想都不对,你该怎么样怎么样,我觉得你这个人简直情商是零,谁要你来教育我?

可是不幸的是,我们经常就是这样对待我们的孩子,我们总是急于希望他们做出对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却忽视了他们的情绪,他们的感受。其实一个人在有情绪的时候,情绪脑和理智脑之间的通道是关闭的,你说再多理智的建议都是没用的,首先要解决情绪问题,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才能让他逐步接受您的建议。

另外一点,我们很多家长以为,听话就是好孩子,其实希望用管孩子的方法,让孩子听话这样的诉求,就是有问题的。孩子是独立主体,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我们的跟屁虫或者传声筒。给孩子更多一些的信任和空间,在不违法的情况下,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而不是一定要听我们的话。一方面能减少和孩子的冲突,改善亲子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在锻炼孩子。他有了自主权,反而不会再花费力气去反抗你,而是要动脑子怎么去把事情做好,可能反过来还会来请教您的意见呢。


童书妈妈三川玲


越管孩子越不听话,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去回答:

1、日常生活:这个就不需要管太多,不一定说非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叫孩子去执行,比如说:怎么穿衣服、要不要带玩具、吃多少东西、有些东西能不能吃等等,我觉得不需要过分的要求,孩子会有自己的意愿跟想法,按照孩子的方法执行,有些东西越控制越事得其反。只要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

2、学习方面:这个比较重要,重要的是从小养成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小的时候真的要抓好,尤其是现在的幼儿园跟小学是脱节,公立幼儿园什么都不教,到了小学完全正规军,很对孩子不适应。我就是吸取了很多孩子的经验,从幼儿园中班下半年开始给孩子专门上启蒙教育课,慢慢的让孩子接受学习的氛围,前一个学期完全没指望孩子学习东西,让孩子感受氛围,慢慢的导入学习。

3.性格:这个是家庭环境占很大因素,管不了的。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父母,父母友爱,孩子自然开朗、自信。家庭氛围经常吵闹,起争执,孩子肯定会受影响,从这个方面讲与其管孩子,不如改变自己。

我是一个职场80后,也是一个六岁娃宝妈,关注我,育儿路上一起成长


小番豆儿童用品


你关于孩子听话的标准是什么呢,孩子不听话主要指哪方面?

如果你希望孩子不争不抢,不哭不闹,凡是事都听你的安排。那我劝你还是让孩子不听话些吧。 如果是指其它方面,那就要注意引导方式。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

两岁以后,孩子越来越爱说不,越来越不听话。这是因为他开始有自我意识,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动。

为人父母要尊重他有选择的权利,他的做法和想法可能不对,甚至是危险的,我们可以加以引导,但不能简单粗暴地说:“我叫你干嘛你就干嘛!”、“我说不行就不行!”

第二,要让孩子知其所以然。

不仅要告诉他怎么做,还要告诉他为什么要那样做。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孩子才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意见。

如果只告诉他要怎么做,不跟他讲原因,他便会调动本能的自我意识与你抗争。告诉他为什么要那样做,其实就是尊重孩子,把选择的权力交给了他。

第三,要用平和的语气跟孩子沟通。

想让孩子听话,家长首先要好好说话。命令、专断的口吻,是在利用家长的权威,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

用平和的语气和孩子沟通,孩子感受到的是尊重,是你平稳的情绪,他也会以平和的态度回应你。

第四,要言传更要身教。

如果你不想孩子看手机,你就不要整天抱着手机;如果你不想让孩子看电视,你就不能整天躺在沙发上刷剧。

道理讲再多,都不如自己的示范作用有效。想让孩子做什么,自己就先去做;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成为那样的人。

孩子不是管出来的,想让孩子听话,你的话得“好听”,尊重孩子,注重言传身教的力量。


古都口天吴


原文刊载于亲贝网


前不久听到一位妈妈说:都不知道该怎么跟我家孩子说话了。昨儿,我说该出门找小朋友玩儿了,不过天冷,得多穿件衣服。结果孩子死活不穿。我最后告诉她,如果你不穿衣服,咱们就出不了门了。这孩子脾气倔的,最后闹到在地上打起滚来。我一生气就没理她。等她哭够了,天也不早了,结果门愣是没出去。

这种孩子闹脾气的情况,几乎在每个家庭都存在。可是,孩子的很多哭闹,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接着上面这个妈妈的问题看,我们设想两种对比情形:

第一种情形,妈妈手捧衣服对孩子说:“我们多穿一件衣服,外面冷!”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不要穿衣服!

第二种情形,妈妈说:“宝贝,穿上衣服,我们就可以出发了!”孩子往往会爽快地回答道:“好!”

为什么两种情形会有这么大的区分呢?原因在于使用了不同的沟通技巧。

<strong>

<strong>

孩子的思维是不可逆

最初的时候,孩子的思维非常单纯,等到大一些,会有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但是他的思维,仍然是不可逆的。所谓不可逆,比如你问孩子“你的姐姐是谁”,他能回答出来。如果你问“你姐姐的弟弟是谁”,他就无法倒推回来。这就是为什么前面那个例子,为什么会有那么神奇的反差效果。

第一种情景中,妈妈是在用自己的思维表达:因为天冷了,所以要多穿衣服才能出门。可是,孩子的思维不会倒推:哦,要多穿衣服,是因为外面天冷。相反,第二种情景中,妈妈说,穿衣服,我们就出门。如此,孩子自动地从前往后这么梳理,觉得是这么回事。

所以,父母多用“一……就”的句式,可以引导孩子明白逻辑顺序,孩子也会更易理解和听话。

少用复杂的因果推理句式,避免用“如果,就”,因为这些句子要么孩子听不懂,要么孩子有被威胁的感觉,都无法起到好的沟通效果。

尤其不要用“你如果不,我就不”。譬如不少妈妈爱说:“你如果不听话,我就不带你出去玩儿”、“你如果不把饭吃完,我就不给你吃零食了”之类。这种句式,没有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很容易造成亲子沟通的不畅,而且总是负性的说辞,就像是在威胁孩子,反而会造成孩子更想去挑战妈妈设定的规矩。

我们的孩子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

<strong>

孩子小的时候,判断一切的标准非黑即白。这种思维方式一直会持续到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我一位朋友家儿子正在读小学二年级。他告诉我这么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他带儿子看电影,儿子指着男主角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可是电影里的人物角色,没有那么明显的好坏区分。于是我这朋友就告诉儿子,这个人说不上好,也算不上坏。他儿子显然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没过多一会儿,儿子又开始问:那现在,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这时父亲才回过神来。于是,换了个方式,很干脆地告诉儿子:他是好人。他儿子这才长舒一口气,满意了。对孩子来说,他们完全无法理解,这个世界可以有东西既好又坏,既不好又不坏的。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要么是黑的,要么是白的,这就是孩子们的逻辑。

在孩子的语言能力有了发展以后,我们还会发现,孩子喜欢用“总是”、“决不”、“永远”之类非常极端和决绝的词,就是源于他们这个时候惯于单行线的思维模式。

为此,面对孩子含糊其辞是绝对行不通的。若你跟孩子说“不好说”、“都挺好”、“你可以这样一点点、那样一些”之类的话,孩子无法听懂。所以,能够用黑白的方式去跟孩子说的东西,就用黑白去说。不能的,就不说。如此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明确的是非观。


叛逆期的孩子尤其不爱听废话

<strong>

1-3岁,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都是个坎。此时,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叛逆期并不是说孩子就是在胡闹。孩子有孩子的坚持。只有在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引起父母的注意时,才会变得比较固执。

1岁以前孩子没有语言能力,父母可以多说,也可以讲道理,语气温暖平和,孩子反而能够听懂,感觉到父母在传达着什么。而面对1-3岁的孩子,父母说话则要注意,必须要简洁明了。

尽量少说:“我们现在出门好不好?”“你把鞋子穿上好不好?”之类的话,因为这样的句子多只会得到孩子挑衅的、否定的回答。此时父母说话的原则:少说不,多说可以选择的东西,不要和孩子废话。比如,不要反复啰嗦说:“你不能把鞋子放在这里那里!”,“你别把鞋子放在床上!”。合适的说法是:“你可以把鞋子放在床边,也可以放在鞋架上。”

其次,要少进行道德说教。成人世界的道德标准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并不适用,此时孩子犯错误也并不能上升到道德层面。如果父母拿成人标准去要求孩子,必然会引来亲子之间的又一场战争。


凡事先关注孩子的情绪,因为孩子的所有情绪都是合理的

孩子是靠着皮肤和心灵的微妙的感觉在认识这个世界。他们活在梦里,也不会按照常理出牌。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是孩子成长历程中跨不过去的一步。此时,孩子所有的情感和情绪,不管再离谱,再不可思议,都是合理且合法的,都应该得到尊重。父母必须要接受这样的孩子,而不是嘲笑、冷漠或者粗暴阻拦。

当然,尽管孩子不需要对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负责,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如果孩子做出了破坏性行为,父母就必须介入,通过规则设立以及恰当引导,帮助孩子通过其他方式去发泄自己的坏情绪。

研究数据表明,除了少部分孩子(大概10%)由于天生的气质类型,会比较难养,脾气会比较暴躁,40%的孩子其实都属于易养型,剩余为中间部分。更多时候是父母自己脾气不好,缺乏方法,却还反过来觉得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期待有差距,不是自己想要的孩子。父母首先没有接纳自己的孩子,干脆把自己的耳朵对孩子“关闭”掉,就更谈不上良好沟通。


听不听话,先是孩子自己的事儿;立规矩前,先让孩子知道

孩子3岁之后开始共情,能够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我的有可能不一样,这就给了他们理由要去和人沟通。而且,3岁以后,孩子可以听懂大人的话,也有能力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呵护孩子社会化的最初尝试。

我们常见这样一幕:父母带孩子去商场的时候,孩子就开始要买这个买那个,然后父母就会和孩子上演一幕意志力的抗战。最后当然是父母赢了,并且对孩子冠之“无理取闹”。

其实这是可以避免的。父母可以在进商场之前,就和孩子约好:今天你可以买一件东西,咱们说好了,只买一件。如果父母不提前说,孩子可不知道父母的想法只是:带我随便逛下,不打算给我买任何东西。相反,孩子的内心可是充满了期待呢。最后,父母觉得孩子胡闹、不乖、不听话。大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兴许孩子还会觉得父母不好沟通、不好说话。

另外,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们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机会跟孩子沟通。别看孩子小,一岁以内的孩子就已经有各种情绪了;一岁多的孩子就已经懂得“记仇”;两三岁的孩子开始“撒谎”,甚至还会有很强的自尊心。所以,要把孩子当成人一样去看待。沟通的前提,一定是尊重。


新东方家庭教育官方号


欧美专家的教育方法:孩子不听话,家长别打骂,这招就灵

各位家长,千万别小瞧了自家的孩子,在他们六岁之前,孩子已经在集中学习规则和测试父母的底线边界。这意味着,只要她有机会,你的孩子可能会愉快地藐视你的指示,突破你施加的限制。大有一副“我就喜欢你干不掉我的样子”尽管这个阶段的孩子比婴儿时期更有能力进行理性思考,但她仍然受情绪控制,会经常在短短的时间里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变成一个狂乱、哭哭啼啼的孩子。

当你的孩子越界或为了自己的利益过于激动时,帮助她控制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她远离那些引发崩溃(或限制)的事情,去享受一点安静的时间。这种训练方法,英文是“time-out”,翻译过来是暂停。这是一种很好的、非惩罚性的行为重定向方法。很多家长对这个教育策略很陌生,但是在欧美国家,这是教育专家提倡的首选教育方法,在家里和学校,被广泛采用。家长要知道如何以及何时使用这项技术。

家长要了解什么是暂停

家长可以把这个方法看作是一个帮助你的孩子应对常见挫折和改变他们行为的机会。当你叫“暂停”时,尽量不要责骂、叫喊或生气地说话。暂停的目的不是惩罚你的孩子;只是为了帮孩子换个环境。

暂停的时间可以让你的孩子在被激怒时冷静下来。同样重要的是,它给了你后退的机会,让你不会被孩子的挣扎所困扰。当家长失去控制的时候,期望自己的孩子控制他的行为是不现实的。

暂停可以冷静地化解和改变不断升级的矛盾。它不会给你机会让你给孩子树立负面榜样,不会让你的孩子有机会学习吼叫或打人。

暂停的具体方法

1、暂停前先警告

在孩子就要犯错的时候,你要先给她一个警告,让她知道,如果她不停止这种消极的行为,她就会被罚出场。这让孩子更容易安定下来,帮助她在失去控制之前控制住自己。

2、计时器来记录暂停的时间

用一个老式的厨房计时器来记录你的孩子暂停的时间。国际上的惯例是,孩子几岁,就给孩子几分钟暂停。如果孩子三岁,就让她暂停三分钟。

如果你让你的孩子暂停的时间超过这个范围,她很可能会把注意力从冷静转移到生气和怨恨上,这就违背了暂停的目的。

3、选择正确的地方

找一个可以让你的孩子远离活动的地方,但一定要在你听得见看得见的范围内,比如,在附近房间里或椅子上,或者客厅的角落。许多专家建议去一个无聊的地方,没有玩具或其他干扰。

不要把孩子放在有潜在危险的地方,比如关上门的卧室,对于情绪高涨的孩子来说也是不安全的。小黑屋也不可取,孩子会受到惊吓。记住:你的目的是让他平静下来,而不是吓唬他屈服。

4、暂停的行为一致

在家长理智的时候,好好想想,那些行为是需要暂停的。即使你在操场或朋友家,也要确保你制定的规则能够得到执行。记住,如果你太频繁地使用暂停,你会降低它的功效。把这个而教育方法留在棘手的问题上,如攻击性行为,咬、打、扔玩具或公然反抗。

然后找一个安静的时间和你的孩子讨论一下你的暂停政策,然后再去使用它。让她知道你会在哪里暂停,什么原因,多长时间。

一旦你列出了规则,就要坚持下去。优柔寡断,提供冗长的解释,或给出第三和第四次机会只会招致抗议。你的孩子需要确切地知道会发生什么,她需要知道她不能用甜言蜜语来摆脱它。你只需要说:“你在尖叫,所以你现在要休息四分钟。”

5、跟进

当你的孩子暂停后,跟孩子谈谈当初是什么原因让他接受这种处罚的,比如,他在妹妹拒绝分享玩具时打了妹妹一下,让孩子告诉你他做错了什么,并向他的妹妹道歉。也可以问他下次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6、确保你只谈论行为,而不是孩子

不要说“你是个坏孩子”,而是说“永远不要打你妹妹”。在和你的孩子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要对他大喊大叫,也不要教训他。虽然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就跟他说理可能不会阻止他在不久的将来再打他妹妹,但良好的行为举止可以教会他今后更好地管理自己。

7、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

正如暂停可以阻止坏的行为,“暂停”也可以强化好的行为。例如,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因为和她的小妹妹发生矛盾而经常被要求暂停,那么你也要尽一切努力“赶上”她和她的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然后告诉她,“你和妹妹玩得多棒啊。我喜欢你对她好!”您投入的时间投入越多,可能就越不需要对孩子强制执行暂停。

聪明的父母都会关注J妈学堂,每日分享孕产育儿小知识。

有爱的父母都会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受益。

我是J妈,创建了宝妈自媒体创业营,带领全营宝妈实现经济独立!曾经以为自己足迹踏遍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现在认为做了妈妈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经的职场达人,现在的育儿达人,专心在头条码字,每天更文,专注于育儿经验和宝妈自我提升以及时间管理,分享我的所学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标点,全部是我一个一个敲打出来。J妈学堂的美国家庭万用亲子英文教学课程已经上线啦!关注即可免费获得!


J妈学堂


首先提醒题主应该听过这样一句话,就是好孩子听话的孩子不是管出来,是宠(说明:这个宠不是贯着)出来的。你可以仔细观察一下你周围的家庭里的孩子,再细细品一下上面的这句话,是不是有道理。

孩子不是说越管越不听话,而是管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在适当的时期采取适当的方法去管教,这样才是有效的方法,相反的如果不讲究方法,不讲究时期去胡乱管教,往往会起到反作用,不但起不到管教的作用,像题主所说的会越管孩子越不听话。

举个例子来说明:

一个初中生在上初三的时候本应该好好复习,为中考做准备,反而呢,和班里的女同学谈起了恋爱,这样的事情,相信有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而且99%的学生家长的做法都是去阻止学生,怎么阻止呢?这样的话“你才多大啊,不许你谈恋爱!”“现在是学习的时间,整天不好好学习去干用不着的!”“我供你上学是让你好好学习,不是让你谈恋爱的。”“现在不许你谈恋爱,你应该好好学习,将来能考上大学!”等等,用这样的话语和孩子交流,说句负责任的话,孩子肯定不听你的话,相反的他(她)会更加肯定自己的做法,越演越烈,有的甚至会走向极端,因此而辍学,毁掉孩子的大好前程。

那么有人要说了,难到我们做家长的还支持孩子去谈恋爱吗?我的回答是:不是支持孩子 ,但起码是不反对孩子谈恋爱。为什么不反对呢?因为初中的时候是孩子的第一个生理逆反期,这个时期做为家长管教孩子就要讲究方法,遇到出现问题的孩子像前面所说的谈恋爱了,不能直接反驳孩子的观点,他们既然能够谈恋爱,说明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人生观了,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衡量事情的好坏,做一件事情对自己的人生是不是有益,应该尊重孩子,尊重的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所以我觉得应该和孩子这样说“孩子,你谈恋爱爸爸(妈妈)不反对,相反的如果你认为这样做对你的学业有帮助,爸爸(妈妈)会非常支持你,但有一个前提就是你不能因为这个而影响了学习,如果你们之间确实谈得来,你们可以一块努力,共同探讨学习啊,这样对你们两个都会有帮助的,你说是不是啊?”孩子听了这样的话,他还会反驳你吗?

现实当中,我认识的一位家长就是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中考完以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的最好的高中,而且有一次这位家长在和孩子谈论这个事的时候,这个孩子说“妈妈,我初中谈的对象对我帮助很大,没有她我肯定考不上最好的高中,我应该感谢她。”

故事就讲到这,所以在这里给广大家长提个醒,要在适当的时期用适当的方法去管教自己的孩子。

如果有愿意探讨这方面知识的朋友,欢迎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