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為何對五代十國時期沙陀人征服中原隻字不提?

原東昇


個人覺得歷史並沒隱瞞沙陀人征服中原,建立後唐、後晉、後漢三政權的事實,教科書也沒矮化和邊緣沙陀人和他們的功業,該怎麼描述就怎麼描述,只不過沙陀人在史書上記載本就零星稀少,沙陀人族群很小,恰好趕上了五代十國的混亂投了個機,建立了三個非常短命的王朝,共有十幾位沙陀人當上皇帝,但很快就湮滅了,歷史上曇花一現的王朝和事件太多,歷史承認即可,另外五代十國本就是古代最黑暗的時代,更不會大肆宣揚,所以歷史對沙陀人並沒有什麼不公。

沙陀人,曾依附突厥,也稱為“沙陀突厥”,圖為唐朝繪畫上的沙陀人形象。

歷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很多,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權也並不罕見,比如沙陀人之前,有匈奴、鮮卑等都逐鹿過中原,不過西域來的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權的唯有沙陀族,獨一份兒,而且沙陀族只是個區區幾萬人的小部落,活動於新疆天山地區,因為太弱小,經常被別部欺負,唐朝時沙陀人依附的西突厥被大唐軍所滅,沙陀人轉而效忠大唐,唐將沙陀人安置在陝西,大概在今天晉陝大峽谷一帶,唐朝收留沙陀人,而沙陀人作為報答,轉而成為大唐的一支僱傭軍,隨叫隨到,指哪打哪。

圖為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後晉、後漢大概形勢圖。

所以跟隨唐軍的沙陀軍隊東征西討,不但抵禦了漠北的南侵,還鎮壓了兩次,分為是龐勳和黃巢的農民起義,也遊覽了天下大好河山,見了大世面,後來沙陀人慢慢由陝西遷徙到山西,以山西為根據地繁衍生息,雖然勢力在不斷壯大,其實內遷後的沙陀人被漢化不斷加深,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梁”,史稱後梁,沙陀人晉王李克用父子直接跟朱溫幹上了,經過十幾年鬥爭,終於取代後梁,建立後唐。

圖為李存勖,後唐開國皇帝,史書記載其能文能武,但不通政治,死於非命。

在五代十國混亂之機,大舉南下直搗中原,建立了沙陀族人自己的政權,後唐李存勖、後漢劉知遠,後晉石敬瑭,這三個沙陀開國皇帝,都是在山西起家,從山西打出一片江山,只是存在時間很短,三個朝代加起來不足20年,一邊是沙陀人大量起用漢人,主動學習漢文化,完全按中原典制建立政權,一邊是戰亂頻繁政權更替,沙陀人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殺害,因此內遷後的沙陀人留下文獻非常少而分散,這個迅速興起又迅速消亡的部族,有點史不足道,至今對沙陀人的研究很薄弱,但並非一片空白。

圖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不知古人為什麼把趙匡胤和前面的李存瑁畫那麼像。

曾有人研究宋史,猜測趙匡胤有可能是沙陀人後裔,原因是宋皇帝不吃豬肉,祭祀清單上也只有牛羊肉;趙的幾代先祖都在北方胡地任職,一個漢人在胡地任職很難想象,趙匡胤出生於沙陀人集中地,河北涿州;北宋皇帝長相多肥胖,深目鷹鉤鼻等等,原因都是猜測,也無法證實,如果這是真事兒,那可就毀三觀了,不過趙匡胤的宋皇后可是流淌著沙陀族的血脈,宋皇后的父親宋偓是後唐李存勖的外孫,也是後漢劉知遠的女婿。


圖文繪歷史


答:應該是提問這個問題的人讀書太少,或者說,讀中國歷史書太少,對中國歷史一無所知,突然聽別人說起後唐、後晉、後漢是沙陀人建立的王朝,忍不住大驚小怪,發出了“中國歷史對五代十國時期沙陀人征服中原隻字不提”的怪論。

實際上,凡是正兒八經地介紹這段歷史的書籍,沒有一本不提到沙陀人的。

傳統戲劇《沙陀國》、《飛虎山》、《珠簾寨》等等劇目,更是濃墨重彩、繪聲繪色地講述沙陀人李克用父子建國的故事。

喜歡歷史、談論歷史和研究歷史的人也都知道李克用父子、石敬塘父子、劉知遠父子是沙陀人。但大家為什麼都是輕描淡寫,沒有特別強調呢?

原因很簡單。

這些人建國,基本上是一脈相承,並非題主危言聳聽的“征服中原”。

還有,中國古代歷史上,讓人印象深刻的、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除了蒙元和滿清之外,還有五胡十六國的漢趙(後稱前趙)、後趙、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等等。

這些政權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它們在建國過程中實施了嚴酷的民族迫害,對本民族之外的人民大肆殺戮,以至於血流成渠、白骨成山,罪行累累,孽業深重,讓後人心有餘悸。

相較而言,同樣處於五胡十六國當中的成漢、前後南北涼、前後秦,以及後來的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雖然統治者也是少數民族,但民族之間的迫害少,從而他們的少數民族身份就容易被人們淡化。

華夏民族本身是一個開放的民族,並不排外,對內外之分也不拘束於血緣、種族,而是以文明禮義作為標準——即合於華夏禮俗文明者為華夏,不合者為蠻夷。

楚國曾以蠻夷自稱,但其文明日進,中原諸侯與之會盟,不復以蠻夷視之;鄭國本為諸夏,因行為不合義禮,被目為夷狄。

唐朝是中國古代最為豪邁和開放的朝代,其名臣名將如哥舒翰、白孝德、高仙芝、李光弼、李思義、僕固懷恩、渾瑊、李光顏、王庭湊、張孝忠、李寶臣、李唯嶽、史憲臣、孫萬榮、孫孝哲、李楷洛、王思禮、李思道、金人問、李元佑、康待寶、康日知、李國臣、駱光先、何稠、何潘仁、瞿曇謙等等,全屬少數民族,但如果不特別說明,又有多少人會在意他們的少數民族身份?

李克用在中原建國,是打著恢復大唐的旗號和屠唐篡位的惡魔朱溫幹仗,屬於匡扶正義,在亂世中重構有序社會,中間絲毫沒有民族壓迫,則又有多少人介意他們是沙陀人?


覃仕勇說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個問題什麼意思?

中國歷史書裡面,明確指出五代十國中的三代,是沙陀人建立的國家。

至於鎮壓黃巢起義,爭霸中原,左右唐室,並最終在五代建立了封建王朝,史籍對於他們的事蹟書不勝書。

怎麼談得上隻字不提呢?只是因為沙陀人本來是突厥1個小部落,之前並不出彩,所以記載他的史料有限。

就算是今天,因為歷史資料太少,研究沙陀人還有很多困難。

再說,沙陀人雖然屬於突厥血統,但在當年早已是漢化的突厥人。

以石敬瑭為例,這麼多年來大家都把他當做漢奸。

其實,石敬瑭就是沙陀人,所以算不上是漢奸,本來就不是漢人。

沙陀突厥頭領李克用更是漢化,長期忠於唐朝,處處以大唐將領自居。在李克用麾下的沙坨突厥士兵也漢化了,基本上和普通漢人士兵差不多。

至於李存勖更是誇張,醉心大唐的戲劇,把自己當做戲子皇帝。

至於沙陀人建立的3個國家,前後一共才20幾年歷史。隨著後漢被消滅,沙陀人也就不存在了,很多融入漢族很快消亡。


薩沙


沙陀人在五代十國時期建立的中原政權,在歷史上一般都不把他們看做是異族政權。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唐朝時期的沙陀人經過一百多年的生活,已經接受了漢族人的生活習慣以及文化理念。

所以後來的歷史學家們在研究五代十國的時候,基本上都把他們看做是漢族人,因此他們建立的政權,也可以算做是漢族地方政權,自然就不能算征服了。

沙陀人在唐朝的時候,選擇了歸化中原。

唐朝在一開始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王朝,他最大的功績,即使將當時北方的突厥王朝,徹底擊敗。當時中原唐王朝擊敗突厥人之後,其中有一部分突厥人開始西遷,成為今天中亞人的一部分祖先。

而另一部分突厥人比如當時的東突厥阿史那王族,則選擇歸化成為中原漢族的一部分,我們今天百家姓裡面的“史”姓,就是阿史那王族的歸化之後的姓氏。

沙坨人是中國古代突厥人的一個分支,當時主要生活在今天的新疆地區,又叫處月、朱邪、朱耶。這隻部族在唐朝在新疆地區擊敗突厥之後,選擇投靠了中原王朝,並且在後來的民族融合中逐漸接受漢族文化,並最終融入到了漢族之中。

沙陀人由於能征善戰,因此在唐朝的時候,是國家的一隻非常重要的軍事力量,而且在投靠唐王朝時期,沙陀人對李唐王室也非常的忠誠,因此其部族首領被賜“李”姓。此後沙陀人便開始跟隨唐朝軍隊四處征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後來唐朝滅亡之後,沙陀人也和其他部族一樣選擇了自立,曾先後建立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等區域性政權。

這些地方政權基本上都是以漢族人的國號命名,由此可見當時的沙陀人事實上已經認為自己是漢族人,已經不再認為自己是異族了,所以後來的歷史學家自然也就把他們建立的政權,全部都歸類到漢族政權之中去了。

我們今天之所以很少提及沙陀人,主要還是因為這隻部族活躍的時間很短,並沒有建立什麼強大的政權,基本上只有在五代十國時期建立過幾個政權,但是這些政權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最後都在軍閥混戰中被消滅。

此外由於沙陀人人口稀少,其部族文化在中原漢文化的影響下,無法有效延續,使得沙陀人逐漸被漢化,導致這個民族整體融入到漢民族之中,也是現在的歷史學家們在研究這段歷史時,會把他們歸結為漢王朝歷史的主要原因。

因此與匈奴人、鮮卑人、突厥人相比,沙陀人只能算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小浪花,我們甚至連後來沙陀人後來的歷史存續都沒辦法弄得很清楚,自然也就談不上什麼大書特書了。


落下m


一、從西晉滅亡到五代十國,一直是胡人當家作主

如果中國歷史要對五代時期沙陀人建立的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等政權進行征服譴責,那中國歷史被征服的歷史就源遠流長了。先秦時代不說,畢竟漢人就是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古羌人的後裔。漢晉之後到兩宋的歷史中,除了五胡時期被看作是蠻夷入侵(從南朝角度看)之外,具有鮮卑之風的北魏、北周、北齊、隋唐都不能算是正兒八經的漢人政權。建立隋唐的關隴集團,很多都是漢化的鮮卑人或其他胡人之後,真正的漢人數量並不多。

北朝、隋唐一直到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北方就一直都是自由開放的胡人風氣。如果你要認真的以華夷之辯來區分的話,從西晉滅亡之後一直到北宋,就不存在什麼漢人王朝!

網絡上有這麼一句話:認真起來你就輸了!看來古人對這句話還是很認可的。


二、宋朝合法性來自五代,五代的合法性來自唐朝

如果北宋譴責五代時的沙陀治國現實,那麼北宋就會面臨自己的合法性嚴重問題——既然五代沙陀政權非法,那麼作為沙陀政權的後繼者——宋朝還能合法嗎?

譴責五代沙陀政權,就等於譴責後繼者宋朝,宋人會這樣做嗎?能允許他們這樣做嗎?

出於自尊心也好,自卑也好,宋人及後人不會過於關注五代時期的沙陀治國性質。


三、從晉朝滅亡開始的中國北部的胡風之世,注重的是個人價值,而非民族價值。

在宋朝以文人治國之前,中國歷史的主流核心思想是實現個人價值——建功封侯!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北朝時期,投降、轉換陣營等在每個王朝改朝換代時都有很多:北魏、北周、北齊、隋唐建立時很多都是前朝大臣,尤其以五代時期的馮道最為典型。

這段時間內的主流觀點並不是為某個家族某個人效忠,要麼是效忠天下大局,要麼效忠於實現自我價值。這和宋朝之後,尤其明清時期的效忠一家一姓的皇權是非常的不同。

東家不打打西家——一種在信任基礎的契約關係,這就是宋朝之前的中國歷史中士人對於君臣關係的主流看法!

實在打不了工,那就造反好了!

在這種以實現天下價值或自我價值基礎上的契約關係思想中,坐在皇位上的是漢人?匈奴人?鮮卑人?契丹人?重要嗎?


四、以沙陀漢化或人數佔比小為等理由來否認沙陀治國是不能成立的。

在中國歷史上,有秦人、漢人、晉人、唐人、宋人、明人、清人。漢人只是某個特定時期的稱呼。今天漢人這個稱呼之所以流行,更多是因為民國反清這個主題導致的。

五胡、鮮卑、沙陀、契丹、女真、蒙古、滿洲等,在進入中原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漢化現象,同時漢人也有胡化的現象。不存在哪個民族在征服或被征服中能夠保持純潔的血脈或文化。

以胡人漢化、大家都是一家人的和稀泥觀點,不過是拒絕正視現實的掩耳盜鈴而已!

以沙陀人數佔比少也很荒謬。數量的多少,並不改變性質。誰出於主導地位才是關鍵。沙陀人既然霸佔著政權的高層,那自然就是沙陀治國性質,不能因為被統治的都是漢人而有所改變。


綜述

為什麼五代十國時期的沙陀治國不被挑撥,原因大致有:

1、歷史事實。西晉之後到宋朝的幾百年時間裡,胡人治理是歷史事實,說了也白說!

2、宋朝及之後政權的合法性來自五代沙陀治國,罵沙陀治國等於罵自己,沒有必要自己跳腳!

3、或效忠天下,或效忠自我價值,效忠一家一姓沒有成為當時流行思想。

五代沙陀治國是歷史事實,不能以沙陀漢化或人數少來否認,因為你不能否認沙陀人是五代的主導者!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中國歷史為何對五代十國時期沙陀人征服中原隻字不提?

從古至今,我國的西北、北方兩大地區,經常會受到一些少數民族的侵擾。這些少數民族有匈奴,契丹,突厥、女真,鮮卑,蒙古等等。這一些都是歷史記載中比較常出現的一些少數民族,但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個很少有人提及的民族,那就是沙陀人。聽到這個民族以後,許多人都會覺得很茫然,這又是一個什麼民族?怎麼沒有看到過的感覺?說到了沙陀人,我們就來聊一聊五代十國,對於這個說法,想必很多人就不陌生了。在五代當中,有三代都是由沙陀人建立起來的,這三代便是後唐、後晉、後漢。



沙陀人是隋唐時期西突厥十大部落之中的一個部落,他們屬於白色人種,因為生活的地方有很大的沙丘,因此才有人稱他們為沙陀人。他們所處的部落被人稱之為處月部落,故而也有人稱他們處月人。在公元663年,處月部落的首領去到了長安見到了李世民,之後部落就與唐朝一會打,一會和。到了公元808年,處月部落在歸降於唐朝的途中,卻被吐蕃的人追殺。一些殘留的部隊就逃到了寧夏,之後唐朝就讓這一批人居住陝西定邊。並且在這裡設立起了一個陰山都督府,讓這裡成為了他們的居住地。



到了唐朝末期,處月部落首領因為平叛有功,被賜了李姓,而後因為長期生活在漢地,他們也漸漸被漢化。到了公元923年,沙陀人李存勖以唐代後人的名義建立起了後唐。但是14年之後,沙陀人石敬瑭又起兵造反,滅了後唐之後,改建立後晉。又過了12年,後晉被契丹所滅,在同一年,沙陀人劉知遠,又建立起了後漢,但是4年之後,這裡就被郭威給滅了。也是在這同一年,劉崇健建立起了一個新的政權,也就是北漢,他也是一位沙坨人,所以總的來說,沙陀人一共建立了4個王朝。



看到這樣的講述,想必你們腦海中更加迷茫,既然在我國的這麼長久的歷史當中,沙陀人建立了這麼多個王朝,在歷史中佔有這麼重要的地位。 那為什麼關於沙陀人的描繪卻少得可憐?這是因為,這些沙陀人們因為長期生活在漢地,早已經和漢人融為一體。他們血液中流的已經不僅僅是沙陀人的血,所以他們不能單純的稱之為是沙陀人,反而更應該被稱之為是漢人。


紫禁公子


在我國曆史上,匈奴、鮮卑、契丹、吐番、突厥、党項、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都曾經在我國西北和北方地區輪番上演過一場場歷史大戲,但是沙陀卻比較少被人提及,其實沙陀人也曾經深深的影響中國歷史,特別是在五代十國時期,五代中的後唐、後晉、後漢三個朝代都是由沙陀人建立的,另外還有地方政權北漢,也是沙陀人建立的。

沙陀人,又名處月,其以朱邪為氏,本是隋唐時期西突厥十姓部落以外的一部,人種特徵為深目多須的歐羅巴人種(白色人種),和粟特人有某種關係,他們最早遊牧於今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南(今巴里坤)一帶,因其地有大沙丘而得名,公元633年(唐貞觀七年),處月部首領曾隨西突厥貴族阿史那彌射至長安朝見唐太宗李世民,之後處月部和唐朝時戰時和。公元808年,沙陀人朱邪盡忠和長子朱邪執宜率部眾三萬落投歸唐朝﹐途中盡忠為吐蕃追兵所殺﹐執宜率殘部到靈州(今寧夏吳忠東北)塞。唐朝廷將沙陀部安置在鹽州(今陝西定邊)﹐設陰山都督府。



到了唐末時期,沙陀人朱邪部首領朱邪赤心因平叛有功被賜姓為李,其他沙頭人的姓氏也逐步漢化,公元923年,沙陀人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了後唐,有些民族史學家稱之為沙陀第一王朝,14年後的公元936年,沙陀人石敬瑭滅掉了後唐建立了後晉,稱之為沙陀第二王朝),12年後的公元947年為契丹所滅,同年沙陀人劉知遠在太原建立了後漢,稱之為沙陀第三王朝,但是四年之後的公元951年,就被後周的建立者郭威所滅,同年劉知遠的弟弟沙陀人劉崇建立了北漢,稱之為沙陀第四王朝,歷時28年。前三個政權統治中國中原一帶30餘年,北漢具有山西大部分地區20餘年,可以說是沙陀人最輝煌的時期,這個來自西域邊陲的小部落主導了晚唐和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進程,但這一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社會局面最為混亂的時期之一。






那麼為什麼之後沙陀人就從歷史中消失了呢?其實這是五代十國以及宋朝時候的民族融合造成的,五代十國時期就和我國南北朝時期一樣,是民族大融合的時代,之後的宋朝雖然不算大一統的朝代,但是社會相對安定,這些民族又融合為漢人,所以後來的沙陀人大部分都融入了漢族之中,當然也有一部分融入到了契丹、党項、蒙古、女真等民族裡面,他們的血脈實際上也留存在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血脈之中。


科普大世界


幾個原因吧。

一、現在沒有沙陀族,所以那些搞民族仇視、民族分裂、民族矛盾的人看不上,可以用來造謠生事的資料太少,選擇性忽略了。

二、沙陀人長時間在中原征戰,又是在中原建立的政權,本身就是中原政權,也就不存在征服中原了。

三、沙陀人是唐臣,在後梁時依然使用唐朝年號,和中原人關係密切,漢化程度高。


歷史的流流


英雄立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隻手難扶唐社稷,連城猶擁晉山河。

風雲賬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

這首詩題主聽說過吧,就是寫李克用的。並且明確地指出他是沙坨人,但仍稱其為英雄,稱他的對手漢人朱溫為“跋扈朱梁”,對其不能打敗朱溫,匡扶唐朝感到無限惋惜。
中國傳統是“入華則華,入夷則夷”,也就是你接受華夏文化,你就是華夏人;你接受蠻夷文化,就算你是中原華夏的血統,你也是蠻夷。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高歡的北齊,雖然他是渤海高家之後,根紅苗正的漢人,但因其鮮卑化,維護鮮卑統治,北齊一般被認為是鮮卑王朝。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魏,魏孝文帝改革之後,一般被認為是根紅苗正的漢王朝,跟元清不同。

滿清入關後進行大屠殺,強制剃髮易服,所以從頭到尾“驅除韃虜“、“反清復明“的口號就沒斷過。元朝屠殺更甚,很多皇帝連漢語都不會,一直實行部落貴族統治,也被認為是異族統治。


但沙坨的後唐不一樣,在唐末之前已經完全漢化,學漢文,行漢禮,李克用、李存勖等估計沙坨語都說不利索,比北魏漢化還要深。高層大量漢人,並且不像滿清分滿官和漢官各半,皇帝重用不重用你,跟你是哪族沒關係。統治區域,也沒說把沙坨人供起來,作食利階層。

而朱溫當時篡奪了唐朝,連他的哥哥都罵他“朱三,你怎麼忍心奪掉唐朝三百年社稷”,不得人心,可見一斑。並且,朱溫極其暴虐、好色,下屬的老婆淫了個遍,連自己的兒媳婦都不放過。橫徵暴斂,百姓苦不堪言。很多人都盼望著恢復唐朝。

李克用是唐朝皇帝親自賜姓的李,並且記入李氏族譜。中國的傳統是,宗法大於血緣。如果在宗法上是李氏子孫了,李克用的後代有繼承唐朝皇位的權力是天經地義的事。

當時唐哀帝已被朱溫所殺,李存勖攻入洛陽,光復了唐朝社稷,當然不是對中原的征服,而是和劉秀、劉備、司馬睿一樣的中興。


待我施為地煞變


五代時期,沙陀人在中原地區建立了三個朝代:後唐、後晉、後周。但是,歷史上從來沒人認為這是北方少數民族征服中原漢族,從某種意義上,還認為是北方少數民族拯救了漢族。而沙陀人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給了契丹遼國,我們甚至還罵他是漢奸賣國賊,把他當漢族人看待。

(五代時期的沙陀人)

那麼,為什麼我們對沙陀人的認識是這樣的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沙陀人自始至終歸附中原漢族,中原漢族把它當“自己人”。

沙陀人是突厥的一支,唐朝初年的時候,叫他們為突厥處月部。“處月”這個名字,有一些詩情畫意,顯然是漢族人給他們改的。又因為他們生活在大沙漠一帶,所以叫“沙陀”。同時,當他們不斷受到吐蕃等其它一些強勢少數民族的打擊,歸附唐朝後,唐朝給他們改了一個姓叫“朱邪”。這個“朱邪”,既是“處月”的變音,也是因為其中有個“朱”字,想表現他們的赤膽忠心。當唐懿宗的時候,更是因為他們護國有功,賜國姓為“李”。

第二,沙陀人多次挽救危難的大唐,對大唐立下汗馬功勞。

沙陀人歸附唐朝後,唐朝專門召集了一些沙陀子弟,組成一支“沙陀軍”。這支“沙陀軍”相當於唐朝的僱傭軍,由於從小得到很好的鍛鍊,因此戰鬥力強悍,幫助唐朝做了很多事情。

一是參與唐朝的徵邊行動。當唐朝有徵討邊關的行動時,都會讓沙陀軍參與。比如唐宣宗征討吐蕃﹑党項﹑回鶻等邊關少數民族騷亂時,都得力於沙陀軍的幫助。

二是鎮壓國內的藩鎮。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作亂的事情,比比皆是。唐憲宗對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的削藩,唐武宗對澤潞節度使劉稹的削藩等等,都啟用徵調沙陀軍。

三是鎮壓國內農民起義。比如唐懿宗時鎮壓農民起義軍龐勳起義,還有唐朝末年的時候鎮壓黃巢起義,沙陀人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黃巢起義)

第三,沙陀人幫助唐朝復國成功,受到歷史肯定。

唐朝末年,當大唐帝國在農民起義、藩鎮割據、宦官禍亂、外族起義的輪番攻擊下,最終朱溫取代唐朝,建立後梁。

朱溫取代唐朝,當時認為是一種篡位,它在輿論上處於劣勢。而作為河東節度使,有國姓“李”的沙陀人李克用的軍隊,則打著恢復唐朝的旗號,與後梁的朱溫,以及其他節度使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在當時,很多正義人士,懷念唐朝的人士,都紛紛加入了李克用以及他兒子李存勖的陣營中來。

最後,李存勖打敗後梁,基本上收復了中原地區。並且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新的“唐”(歷史上叫做“後唐”)。雖然李存勖並沒有把江山還給李淵的後代,但因為他本身姓“李”,建立的朝代又叫做“唐”,所以大家都把這個由沙陀人建立的王朝,看成了原先唐朝的復國。

(劉知遠畫像)

第四,除了後唐外,沙陀人劉知遠又實現了中原地區第二次富國。

後來,沙陀人石敬瑭為了謀奪後唐的皇位,把燕雲十六州出賣給契丹,建立了後晉。再後來,後晉又被契丹滅國。不過,另一個沙陀人劉知遠,又重新把中原國家恢復起來。劉知遠建立的國家,叫做“漢”(歷史上叫做“後漢”)。雖然不再是“唐”,但是“漢”也是一個讓我們對它充滿感情的名字。所以,也並沒有覺得這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

(參考資料:《新五代史》《舊五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