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器官捐獻協調員:經常遭受誤解和質疑,面對家屬內心也掙扎


2019年3月31日早上6點半,李勇換好無菌服,走進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某手術室。在這間手術室內,即將進行一例器官捐獻手術,捐獻者是47歲的胡先生,因意外去世,其家人無償捐獻了他的一肝兩腎用於挽救他人。1991年出生的李勇,是江西省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的一名協調員,從業5年來,已見證過近100例器官捐獻。

“我的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在準備著。”李勇說, 對於器官捐獻者而言,心臟停跳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關鍵。器官允許熱缺血的時間是:心臟3-4分鐘,肝臟5-8分鐘,腎臟30分鐘,骨和眼角膜是24小時。“如果因為我捐獻失敗,那我誰都對不起。”

面對患者家屬時,李勇往往也在內心經歷掙扎,“由於工作的特殊性,我們不得不在家屬悲傷時出現,在對方即將失去親人時開口提捐獻器官的事,有時候真的很難開口”。李勇甚至會反覆練習,應該以什麼語氣、以什麼樣的音量去面對家屬,或者手上要不要有什麼動作、要不要帶上什麼。


不過,這項工作,對於李勇來說,最難的是從手術室走出來的給家屬榮譽證書的時候,那一瞬間,他甚至會有有種感覺“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對家屬來說,當他們選擇器官捐獻,意味著放他們放棄了他們所理解的親人“最後一絲生的希望”,也放棄了親人遺體的完整。

“從手術室再看到家屬神情的那一瞬間,你就能感覺到,好像家屬眼神裡面精氣神就卸掉了。”李勇說。因為這項工作,李勇和他的同事們也面臨了很多質疑和誤解,時常會伴隨著惡言甚至辱罵、威脅。李勇也曾有過職業掙扎,但最終還是因為捨不得,堅持了下來。

讓李勇最難忘的的一名捐獻者,是一位江西上饒縣29歲的女孩,叫張文燕。當年她不幸患上絕症,在患病期間,她向家人表達了無償捐獻自己器官的願望,但家人並不同意。張文燕當時對家人說了這樣一句話,“我一個想捐獻的人都這麼難,社會不理解、家人不支持,那些器官衰竭的病人,想要獲取可移植的器官又得多難。”


工作5年來,李勇接觸過很多捐獻者家庭,他們有的陷入思念親人的情緒中難以自拔,有的會遭受周圍人的誤解質疑,也有的會遇到經濟上的困難。為此,李勇所在的江西省紅十字會開展了一項公益項目“蓮絲信使——遺體器官捐獻者家屬撫慰和援助計劃”,也在淘寶公益寶貝上進行了線上籌款,專門來幫助這些器官捐贈者家屬。

每年清明前夕,李勇都和會同事組織“捐獻者追思活動”,邀請捐獻者家屬和部分受捐者一起來祭奠逝者。李勇說,器官捐獻協調員就是生命的“擺渡人”,當捐獻者在生命長河裡走到盡頭的時候,他們就把這條“生命之舟”擺渡到另一個人的生命長河。

據中國紅十字會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統計,截止2019年3月28日,我國已累計完成逝世後捐獻22899例,捐獻器官65337個,志願登記1167609人。目前中國每年約有30萬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的患者,但僅有1萬多人有機會獲得器官移植,供需比例約為1: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