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一些人說《因法之名》沒能成為第二個《人民的名義》?

流年等待-


快追完劇了,個人覺得比不過人民的名義,大概有以下三個原因吧。


一、劇情拖沓,不夠緊湊

一部電視劇好不好看,最關鍵的還是劇情。《人民的名義》一開始就高潮迭出,後來因為黃毛攪局,稍微差了一點,但總體說還是很精彩。尤其是侯亮平調查貪汙內幕的時候,真是誰都不能相信,有種諜戰劇的感覺,讓人慾罷不能。

但反觀《因法之名》,起初懸念很多,同樣吸引人。可很快就陷入了國產劇的老毛病——戲不夠,愛情湊。

大量寶貴的探案時間都糾纏在鄒桐、許子蒙、葛晴的三角戀中,一次兩次還好,多了就很容易讓觀眾厭倦,遊離到了劇情之外,再想吸引人就很難了。


二、演員功力存在差距

《人民的名義》有諸多老戲骨,即便一開始的趙德漢,光短短吃麵那場戲看得我都餓了。

更不用說之後的李達康(吳剛)、高育良(張志堅),他們爐火純青的演技都完全融入劇情。

《因法之名》裡則不然,張豐毅掛的太早,雲龍兄又還是雲龍兄那副做派,小冉美女集集時裝走秀。在我個人看來唯一貢獻精湛演技的,只有陳碩這一個角色。

但試想就憑陳碩這一兩個角色,如何能帶動整部劇的演技呢?


三、惡搞、玩梗的妙處

這點容易被人忽略,但在實際看劇的過程中作用很大,運用得當能讓這部劇收穫很多中立觀眾。

像《人民的名義》的多處情節都很值得玩味,有大批觀眾自發的做成惡搞段落,比如“鈔票牆”、“學外語”、

還有“三個正面人物”、“宇宙區長”等等。

這些惡搞不僅讓人看劇的過程中興趣盎然,同時還得以正面推廣,讓更多的觀眾喜歡這部劇。

至於《因法之名》有衍生的玩梗嗎,也有。但大部分都是觀眾對戲裡一些不滿而抒發情緒,比如抱怨三角戀耽誤劇情,廣告太多等等。說到底,前者是娛樂,後者則是吐槽。


所以,《因法之名》的收視率雖然<strong>很高,但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還無法和《人民的名義》相比。


精彩放映館


糾正錯案不是所有人的痛點,而反腐是全社會地位痛點。


發黃的小米


《人名的名義》我認為主要是在這個物慾橫流社會人名的權利要得到保障,不管是誰觸碰了法律的底線,都應受到嚴懲,正所謂天子犯法與署名同罪


陽光下的淺笑


看了不到一集,不能和《人民的名義》相比呀……不想在這部電視劇上浪費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