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音樂家》?

相愛如相知


“風在吼 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 黃河在咆哮 河西山岡萬丈高 河東河北高梁熟了 萬山叢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紗帳裡 遊擊健兒逞英豪 端起了土槍洋槍 揮動著大刀長矛 保衛家鄉 保衛黃河 保衛華北 保衛全中國”這是一段念著念著就能唱出來的歌詞,出自一首從小就要學的愛國歌曲《黃河大合唱》。這首歌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在1939年創作出來的。

很多人都知道作曲者冼星海,而知道他怎麼創作出這首歌的人卻少之又少。終於,一部講述冼星海傳奇經歷的電影《音樂家》要上映了。《音樂家》講述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於衛國戰爭期間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在極端寒冷和飢餓的殘酷環境下得到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救助的故事。

冼星海出生於1905年6月13日,逝世於1945年10月30日。1940年5月,冼星海聽從中共中央的指示前往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影片製作陷入停頓,冼星海取道蒙古國回國受阻。1942年底冼星海又輾轉到了阿拉木圖,打算從那裡回國,但也未果。

在異國他鄉,冼星海居無定所,吃不飽穿不暖,生活十分困苦。好在他遇到了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被好心的拜卡達莫夫收留。但是由於當時蘇聯正搞肅反運動,拜卡達莫夫一家的生活也很困難,冼星海為了購買食物,變賣了自己的被子和視之為生命的音樂書籍。

1944年初,冼星海在拜卡達莫夫的推薦下去往科斯塔奈。在科斯塔奈,冼星海譜寫器樂重奏、舞曲,改編哈薩克民歌,創作了大量哈薩克民族音樂作品,其中包括歌頌哈薩克民族英雄的交響詩《阿曼蓋爾德》。但是由於過多的磨難,冼星海的身體每況愈下,越來越孱弱,科斯塔奈又非常寒冷,一次去山村演出時他不幸感染肺炎,在那個年代,肺炎就如同今天的癌症幾乎無法救治,1945年,只有40歲的偉大音樂家冼星海病逝於莫斯科克裡姆林宮醫院。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音樂家,1998年10月7日,根據阿拉木圖市長命令,將市內的弗拉基米爾大街重新命名為冼星海大街,併為冼星海豎立紀念碑。不僅如此,哈薩克斯坦人民還建造了冼星海紀念碑和冼星海故居。

今年恰逢《黃河大合唱》延安首演80週年,電影《音樂家》獲得冼星海女兒冼妮娜授權,特別選取了此段歷史,為觀眾帶來《黃河大合唱》的完整修改過程,揭秘冼星海鮮為人知的艱難歲月。攝製組輾轉中哈俄三地拍攝,前後歷時近五年,先後有300人參加劇組,兩萬人參與拍攝。

《黃河大合唱》是怎麼創作出來的?看完《音樂家》就知道了。影片中還有冼星海親自指揮當地藝術家演奏《黃河大合唱》的畫面,極其震撼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