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沒有善與惡,人性才有


技術沒有善與惡,人性才有


技術沒有善與惡,人性才有


新商業進化論·021期

第 3567 篇深度好文:4112 字 | 6 分鐘閱讀

“智慧社會將成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成果。科技向善,才能造福人類,未來,共建一個智慧包容、可持續的智慧社會,將是大家共同的追求。”

2019年5月8日,在福建福州市舉辦的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說道。

中國的數字化進程正在全面展開,智慧社會將成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成果。

馬化騰說,產業互聯網、智慧政府和智慧社會牢牢不可分,其核心就是信息化。

目前,GDP總量的三分之一是依靠數字技術來實現的,數字經濟正在飛速發展。

技術沒有善與惡,人性才有


而產業互聯網也正在成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重要載體,工業互聯網是產業互聯網的主力軍。

伴隨著中國消費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將藉助數字技術催生很多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

中國門類齊全、種類豐富的傳統產業體系是最有優勢藉助數字化技術率先打通從消費到生產的領域,產業互聯化,將推動共建數字生態。

同時,數字政府正在成為推動數字中國政務建設的高質量的重要抓手。

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是背後政府管理方式、業務流程和基礎架構的轉變,把互聯網思維引入政務,把群眾愛不愛用、群眾需求導向作為衡量的標尺。

一、AI:將成為企業標配


“技術創新打造中國特色‘智能盛宴’”,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說。

互聯網只是‘前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


技術沒有善與惡,人性才有


互聯網講求的是“快”,快速迭代,所以是前菜。但對技術的要求和挑戰並沒有那麼大。

而人工智能是數據、算法和算力三位一體、協同發展,顯現出來的就會相對“慢”一些,就像一道小火慢燉的“主菜”,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更長時間的投入,但營養價值也會更高。

而這個由快到慢的過程,恰恰是技術創新對產業升級的影響不斷加深的過程。

AI技術的創新已經成為互聯網公司的標配。現在幾乎每一個互聯網公司的主流產品多多少少都有一些AI色彩。

李彥宏認為,這僅僅只是開始,未來越來越多的都會感受到人工智能相關技術創新給他們帶來的巨大改變。

2018年春節期間,央視與百度合作做春晚紅包互動,互動量達到208億。“數字背後,更直觀地顯現出‘中國規模’——中國在人口、市場、場景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規模。”李彥宏說。

中國文化、地理等人文基礎又有高度一致性,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

技術沒有善與惡,人性才有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

另外,中國“先行先試”的政策環境,也在不斷縮小跟發達國家的差距。尤其是在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智能交通等方面,我們起步稍晚,但是步伐更快、潛力更大。

李彥宏舉例說,2009年,美國的迪比克開始建設第1座“數字城市”,到2016年時,美國總共有335個城市開始實施和規劃智能城市。

中國是在2012年12月開始有智能城市的規劃,同樣,到2016年,已經有597個城市開始試點。

所有這些,都將成為中國立足數字化、以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推進產業變革的優勢所在,“過去,技術創新改變中國,並將逐步開始改變世界。”李彥宏說。

二、城市+ AI:打破信息孤島


峰會期間,數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建設成為熱點議題。

京東數字科技CEO陳生強表示,數字城市和智能城市的建設是政府加快推進數字化建設的關鍵抓手,值得社會各界共建。

“當前市場上不同的智能城市服務商基本上處於比較割據的狀態。”作為行業一線的耕耘者,陳生強看到了數字化進程中的一些問題。


技術沒有善與惡,人性才有


京東數字科技CEO陳生強

他說,雲計算廠商、信息集成商,以及一些電子政務、安防、交通等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彼此之間互不關聯,各建各的,整個城市陷入支離破碎的信息孤島,煙囪林立。

這不是一個真正能夠驅動整個城市實現智能化的有效模式。

陳生強建議,作為智能城市建設的主導方,地方政府應該找到一個抓手,來實現整個城市信息的互聯互通,讓整個智能城市在一張網上。

利用數字科技實現數字經濟,數字科技公司要與實體產業共建,市場各方需要持有開放的心態,在多方共建的基礎上,行業各方將實現互惠共贏,共同去分享產業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和終端用戶體驗升級所帶來的增量價值。

三、教育+AI:1對1因材施教


隨著信息化、智能化、雲化等技術的到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設備的大規模普及4G、5G等移動網絡資源不斷迭代,數字化、移動化的在線1對1教育學習模式,已然成為家長和學生們的首要選擇。

據相關機構預測,2019年在線教育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700億元,實現16%的高速增長。

“相較於傳統教育模式,在線教育具有學習時間有效化、學習地點無限制、內容針對性強、在線互動效率高、可重複學習等優勢。”海風教育創始人兼CEO鄭文丞分析說。

海風教育獨創的“智能教學+真人教學”雙引擎教學模式,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為每一位中小學生定製個性化專屬學習方案,對推動傳統“被動式”課堂教學模式向“互動式”在線1對1教學模式的轉變發揮了重要作用。

教育+AI,促進教育資源公平化

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持續突破與應用,使得人工智能與在線教育之間的結合成為了教育行業的主流趨勢之一。

學生的學習過程將趨向於多維度化,知識點也將以更加多樣化的表現形式進行傳遞。效率的提升在降低了學習的門檻同時,也讓知識獲取變得更為簡易。

教育+AI的打造,離不開海風教育等領軍企業多年來堅持不懈的投入和實踐。海風教育耗時四年、投入數以億計經費所研發出的——K12在線教育行業首個落地AI應用成果“好望角”,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

“好望角”系統是讓1對1式的因材施教真正開始著陸的AI應用成果。

它在四大方面具有明顯優勢:AI賦能,讓每一位老師精確掌握孩子學習情緒和專注程度;AI激勵,讓每一位孩子持續專注於課堂上的學習;


技術沒有善與惡,人性才有


海風教育創始人兼CEO鄭文丞

AI督導,全方位展示教師教學過程,讓課堂更透明、讓家長更放心;AI分析,持續輸出課堂改進建議,普及因材施教。 

教育千百年來都存在著資源分配不合理性,有些偏遠地區教育供需更是嚴重失衡,即“好的教師少,學生多”。

AI賦能教育的出現,讓教師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與學生深入交流、創新教育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讓教育這件事變得更平等、更美好——這不僅是一項科研成果,更是讓教育有了無限可能。

四、搜索+ AI:讓你瞭解更完整的世界

巧合得是,GoogleI/O 2019大會也於今日開幕,全球AI第一大廠秀出其最新黑科技,Google用行動詮釋科技向善。

Google CEO桑達·皮猜說今年Google I/O視覺能力與眾不同,比如觀看方式加入了AR體驗,通過手機,利用一個App就能身臨其境、解答一切。

技術沒有善與惡,人性才有

Google CEO桑達·皮猜

這一看似很小的舉動背後,折射出的是Google的初心和使命: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都能訪問並從中受益。

桑達·皮猜先從去年推出的谷歌信息流說起,雖然這還遭到李彥宏感慨——谷歌學師百度,但桑達·皮猜解釋,希望能在準確搜索之後,進一步讓用戶更完整了解世界。

比如,你Google一下搜索黑洞,Google AI就能給你推薦相關新聞,包括給出一條完整的信息流時間線,展示黑洞是如何被發現的。

技術沒有善與惡,人性才有


其中,Google還解鎖了越來越多的視覺能力,讓用戶想要的信息更直觀準確呈現。

比如利用AR視覺能力,搜索不僅準確提供結果,還能360°全面瞭解。

比如,你想買一雙鞋或者想了解大白鯊,除了看到的一張圖片外,是不是還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

谷歌說GoogleLens——智能拍照\圖搜應用,為此而生。而且不是拍照識別那麼簡單。

現在GoogleLens還能做更多。

拍菜單,自動顯示大眾點評高贊菜,拍小票,自動計算金額和小費。

Google Lens只是入口,還結合了諸多其他Google App的能力。

比如地圖、翻譯、大眾點評……一個入口背後,集齊谷歌全家桶能力。

如果你不識字,是否能享受到AI福祉呢?用Google Go就可以了。

通過GoogleGo,即便你不識字,你只需要用手機拍照,然後讓手機自動朗讀出來,用智能手機瞭解想要了解的一切,線上線下都可以。

目前,GoogleGo已經包含印地語、中文在內的10多種語言。谷歌團隊將GoogleGo整個大小控制在100kb以下,35美元價位(200元)的手機,有攝像頭就能使用。

真正做到用得起、用得好,一款Google Go在手,世界說走就走。

除了視覺,AI在語音語言方面的能力也更全面。

2018年,Google推出了震驚四方的打電話AI系統Duplex,並一年內實現了全美40多個州的商用。今年,Google會把這項功能擴展到網絡上,叫做Duplex on the web,幫你租車、預訂電影票和餐廳座位。

比如你想租車,用Duplex打開租車公司的網站,這個AI就能代替你填寫所有必要信息。在提交訂單之前,人類只需要核對一下信息點擊即可。

Duplex還可以理解日曆行程信息、Gmail郵件內容,自動在填寫訂單時補全信息。

怎麼說呢,雖已過當紅階段,但Duplex變得更強更務實。


而Duplex之源——Google AI助理Google Assistant也有大進展。

Google宣佈升級AI語音助手,並把語音交互能力完全放入手機。

也就是說,整個過程完全不用上手,也不需要反覆喚醒詞彙,語音交互就能實現對手機的全過程操控。而且,語音識別速度保持在1秒內,比用手更快。

五、科技向善,善是什麼?


“科技向善”,這不是騰訊第一次提這個說法,實際上,2018年張小龍就有提到“善良比聰明更重要”。

那麼,“科技向善”的本質是什麼?“本質上是技術倫理或科技倫理問題。”天奇創投基金管理合夥人說。科技倫理方面的爭議很多,大家爭議的不是科技要不要善,而是善的定義。

其實,技術沒有善於不善,比如人類發明了核,有人用來造導彈、原子彈,有人用來發電。

聽上去發電是善的,原子彈是惡的,但核電站一旦洩露也是惡的,而原子彈出現後,世界上大規模的戰爭消失了,反而變成了善。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需要承擔很大的社會責任。”魏武揮說。比如微信已經涵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時,就不是善和惡的問題,而是需要謹慎。

作為中國領先的科技企業,在新技術的研發和使用上保持審慎的態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技術沒有善與惡,人性才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