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的三朝五門分別有什麼講究麼?

傑姆吉


明代的五門是:大明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

清朝的五門是: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

1、大明門

指故北京皇城的正南門,原明代稱大明門,清代稱大清門,民國時期改名為中華門,在北京中軸線上,原址在正陽門北側,現人民英雄紀念碑南邊、毛主席紀念堂一帶。

此門曾是明清兩朝的國門象徵,平常日子不得開啟。1976年,在原址修建了毛澤東紀念堂。中華門與正陽門、天安門不同,不是城樓,而是一單簷歇山頂的磚石結構建築。

2、天安門

天安門,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隔長安街相望,佔地面積4800平方米,以傑出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

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築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總高34.7米。

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城臺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向左轉|向右轉

3、端門

端門(Duan men)城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代紫禁城的正門之一,也是清代皇城的正門,整個建築結構和風格與天安門相同。

端門城樓在明清兩代主要是存放皇帝儀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舉行大朝會或者出行,城樓下的御道兩側,儀仗種類紛呈,數量龐大,隊伍宏偉,從太和殿一直排列到天安門(明代稱承天門),長達兩華里。

4、午門

午門(Meridian Gate)是紫禁城的正門,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通高37.95米,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朝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慶六年(1801年)再修。

午門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其前有端門、天安門(皇城正門)、大清門,其後有太和門。

5、太和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太和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當時稱奉天門。清光緒十四年被焚燬,次年重建。

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上覆重簷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件施以和璽彩畫。

太和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為明代鑄造。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


羽墨講收藏


五門三朝,最早見於《周禮》,最詳實的註解出自東漢鄭玄注《禮記》,先稱“天子及諸侯皆三朝”:外朝一,內朝二;又注:天子五門:皋、庫、雉、應、路。

這是最早的五門三朝的解釋。

《考工記》中又說,宮殿佈局應是:宗廟、社稷在前,中為朝廷,後為寢宮,周代宮殿的三朝五門制分別是:

三朝:大朝、常朝、日朝;分別對應處理特殊政務、重大政務以及日常政務。

五門:皋門、路門、應門、庫門、雉門。

紫禁城為大明所建,起初的五門為:大明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和太和門。

到了清朝,則改為:乾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

明代的常朝在太和門,到了清朝,則挪到了乾清門。

而三朝則對應了三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分別用於處理不同級別的政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