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查高考移民別隻公開到“某某”,背後的利益鏈呢

追查高考移民别只公开到“某某”,背后的利益链呢

因為教育資源不均衡、高考分省招生等制度設定,高考移民問題堪稱中國教育領域的頑疾,幾乎每年都會引發關注和討論。最近又有兩起高考移民事件,引發網絡熱議。

一是貴州取消三名高考移民學生的名校學籍,二是深圳富源學校疑似出現組團高考移民現象。但這些“老問題”的處理,也呈現出某種“老套路”,即官方雖然表態或者追懲嚴厲,但向公眾披露的信息還是相當有限,讓人無從看清這些高考移民事件背後完整的利益鏈條。

我們看不久前舉世關注的美國高考舞弊案,幾十位涉案人員,包括家長、教育機構負責人、大學體育教練,甚至SAT/ACT考試官,均被正式起訴。這也就意味著,這些捲入高考舞弊案的人,無論是好萊塢明星還是上市公司高管,都被暴露在公眾視線。正是在這種充分的信息披露之下,我們才得以知道國內步長製藥董事長“花650萬美金送女兒上斯坦福大學”的內幕。

如此公開透明的處理具有多重警示效應。舞弊者付出的不僅是法律代價,還要賠上名聲,影響事業。這才可謂是代價慘重,這才可謂是敲響警鐘。同時,因為參與者都被曝光,也就有利於官方以及媒體去挖掘整個舞弊利益鏈,從而有助於看清制度漏洞,在個案之後進行制度的修補。

反觀我們國內的處理方式,貴州那三名已經考上清華復旦北外的學生,因為高考移民問題被取消學籍。這樣的懲罰相比以往確實堪稱嚴厲,可是這些考生姓甚名誰,還有哪些人參與運作?公眾一無所知。只知道三名考生是庫某某、和某某、劉某某。在只看到“某某”的情況下,我們不知道家長、學校、教育部門有怎樣的問題,制度存在哪些漏洞。

美國也注重保護個人隱私,但在涉及違法、破壞公平底線的案件中,選擇了不同的價值排序,關注公眾利益要勝過個人隱私。何況,哪些人通過什麼方式運作了舞弊事件,嚴格說也不能算是個人隱私。在這裡保護“個人隱私”,等同於保護違法犯罪者的利益。如果只是處理幾位“某某”學生,那就意味著背後更多人可能逃脫了應有的懲罰。

在美國高考舞弊案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學生,舞弊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別。有些是材料造假,有些是考試作弊,有些是行賄,只有如此具體到個人,才有可能做到分類汲取教訓。同樣,國內高考移民的大標籤之下,也有複雜的利益訴求。貴州3名學生可能是個體投機,而深圳那所民辦學校更像是為了打造品牌刷高考戰績而操作的“買生源”,是學校和學生的合謀。但具體性質到底是什麼,有賴於更多信息的披露。

事實上,對於深圳這起疑似組團高考移民事件,坊間輿論還存在爭議,因為這牽涉教育資源不均衡、高校招生省份分配名額是否公平等複雜問題。更多信息披露,才有助於社會更好的認清問題,尋求共識。只是以籠統的高考移民處理,不釋放更具體的信息,只會形成輿論混戰而無助於懲前毖後。

總之,我們希望處理類似高考移民事件時,能走出“某某”的信息披露模式。公開透明是最好的反腐祛魅藥,高考移民領域也是如此。在每例個案中細究問題,逐步趨近公平,可能比籠統的談論高考公平更有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