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測評高爾夫GTE:混動版“GTI”?


深度測評高爾夫GTE:混動版“GTI”?

曾幾何時,由於空間以及造型等原因,國人對兩廂小車的接受程度並不高,以至於在緊湊型轎車領域一直是三廂車的天下。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個性外觀、停車方便並且自帶“小資”情節的兩廂小車開始越來越受年輕人的歡迎——大眾的高爾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說起高爾夫,這可是一員車壇“老將”了,自1974年誕生之日起已經走過逾四十個年頭,共經歷七代車型的迭代,成為了全球銷量第二的車型(僅次於豐田卡羅拉),同時也是全球銷量最高的兩廂車。而高爾夫也誕生了很多耳熟能詳的衍生版本,旅行版、R-LINE、GTI、R等等,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其中比較小眾的一支——高爾夫GTE。

深度測評高爾夫GTE:混動版“GTI”?

先聊聊乘坐空間。剛進入車內時我就發現,高爾夫的空間與它的車身尺寸是不成正比的——對於一款只有四米二的小車來說,它的乘坐空間相當寬裕。筆者的身高是175cm,坐進駕駛位後將座椅調至最低,頭部距離車頂尚有近一拳的空餘。保持前排位置不變坐入後排,頭部空間為四指,腿部空間為一拳兩指,表現可以說是相當不錯,更何況這樣的小車一般後排的使用率是非常有限的。

座椅採用了皮質/翻毛皮加織物的混搭設計,樣式好看也方便打理,並且帶有手動的腰託,長時間駕駛腰部也不會感到痠痛,但遺憾的是座椅靠背角度調節依舊採用了“槽點滿滿”的大旋鈕設計,調節時相當費力,這樣的設計要是在普通高爾夫上那麼還可以說是成本問題,但在28萬元的高爾夫GTE上再出現,只能說這臺車並不是為了國內市場設計生產的——大眾並沒有因為這部車要進入中國市場而對它做一些優化。

深度測評高爾夫GTE:混動版“GTI”?

相對於普通高爾夫,這臺車的重點在於其動力總成——高爾夫GTE的動力總成加入的混動系統,更符合當下的汽車行業的走向。

不過與老冤家卡羅拉混動的經濟實惠相比,高爾夫GTE並不想將混動作為省油環保的代名詞,“GT”開頭的後綴帶給了我更多的想象。先來看下參數。電動部分,高爾夫GTE搭載了8.7千瓦時的鋰離子蓄電池,電機方面使用的是永磁同步電機,最大功率80千瓦、最大扭矩330牛米,這套電動系統的參數對於高爾夫這樣大小的車來說,單獨驅動已經可以說是毫不費力——330牛米的扭矩已經超越了大部分同級車型的內燃機參數。內燃機部分,1.4T高功率發動機帶來的110千瓦最大功率加上250牛米的峰值扭矩也足夠亮眼。此外動力總成提供了四套駕駛模式,在一個月的體驗過程,筆者詳細地體驗了每一種

駕駛模式,下面我們逐一陳述。

深度測評高爾夫GTE:混動版“GTI”?

純電模式:

在電量充足的情況下,純電模式還是比較好用的,該模式下的動力輸出非常平順,同時由於電機扭矩已經綽綽有餘,在城市駕駛,0—60km/h加速的能力也是沒有問題,只要你不是在開鬥氣車,純電完全能滿足使用需求。但是高爾夫GTE的純電模式相比於普通的純電有一個劣勢——由於使用的是DSG變速箱,因此在純電模式下依舊需要換擋,而傳統動力由於其自身就存在一些波動所以換擋感受能被掩蓋掉,但是在純電這種及其線性的輸出中出現換擋,感覺就非常明顯了。

純電模式還一個隱性好處就是在小區或者地庫行駛時,悄無聲息不用擔心打擾到別人(當然硬幣的另一面是因為過於安靜行人不容易察覺你的存在,從而帶來些許安全隱患)。此外,由於我沒有安裝充電樁,只能使用家用插座充電,一般6點到家之後開始充電、11點拔掉充電,基本能夠滿足我每日上班來回25公里的全程純電行駛需求。

充電模式:

在此模式下,可以通過車輛滑行、制動、以及發動機的運行產生的能力為蓄電池充電,不過相比卡羅拉(限時好禮)混動在駕駛過程充電的速度,由於高爾夫GTE的電池容量較大,充滿電池並不容易,這個模式更像是激情之前為氮氣罐充能的舉動,保證電池的電量,在你需要動力的時候能讓電機+發動機的動力“滿血”輸出。

混動模式:

在該模式下,電機和發動機會根據動力需求工作。例如在起步或者輕油門情況下,更多依靠電機工作;在不同車速下如果駕駛員動力請求超過電機能力時,發動機會介入。值得稱讚的是,發動機介入的那一瞬間非常平順,沒有混動車輛常見的介入時的衝擊或闖動,可以說是我目前開過的混動車型裡的佼佼者。而發動機的介入時機也恰到好處,你不會感覺到電機能力不足的無力感。

因為強大的電機系統的存在,混動模式下的節油表現會比較突出,在城市擁堵路段,使用混動模式親測的油耗在5~7L/100km範圍。

深度測評高爾夫GTE:混動版“GTI”?

GTE模式:

這才是高爾夫GTE在動力上的精髓。如果說之前的純電模式、混動模式是混動系統本來就應該擁有的模式,那麼GTE模式則是這臺車骨子裡的性格。在GTE模式下綜合150千瓦的功率,350牛米的扭矩隨時恭候差遣。在GTE模式下,發動機基本處於運行狀態,電機則作為額外的動力源讓車輛的爆發更有力道。當在超車需要借用對向車道情況下,自動擋車輛在這時往往需要等待降擋、動力攀升的過程,而在這部車的GTE模式下,動力響應基本由電機提供,反應幾乎無遲滯,油門的直接傳遞讓加速過程變得暢快無比。

我實測的百公里加速時間為7.89秒,雖然不是一個很讓人驚歎的數字,但是這種響應的直接感,會讓你在駕駛時遊刃有餘。

深度測評高爾夫GTE:混動版“GTI”?

說完動力我們來說說底盤調教。

一個“科技型鋼炮”必須匹配一套好底盤才能稱得上稱職。高爾夫GTE相比普通版本由於有電池的存在重量達到了1593kg,輪胎方面也只有205 55/R16(相比普通版本的225 45/R17縮水不少),這其實讓我比較擔心它的操控實力,而實際測試結果立刻打消了我的顧慮。

先從硬實力說起:麋鹿測試的成績能做到75km/h以上,18米樁距繞樁速度能做到60km/h,這個硬實力雖然沒有普通高爾夫的極限高,但是已經可以說是優秀的範圍了。

從日常駕駛來說,GTE的底盤調教採用了與國內高爾夫不同的參數,在對底盤感受影響很大的副車架這一項,高爾夫GTE使用了一整片鋼板的形式——沒有采用兩片鋼板搭接的形式,保證了整個副車架不存在薄弱點,同時在底盤比較關鍵的四個與車身的連接點全部使用了液壓襯套,有效隔絕瑣碎的震動傳遞。實際體驗上,首先底盤的感受相比國產高爾夫會更硬更整,這保證了增重之後操控中車輛的重心轉移支撐,並且不需要擔心的是,衝擊中的保護感GTE做得也是極為到位的,甚至比國產普通版本的更強,雖然談不上柔和感,但是底盤經過沖擊已經將波峰大幅削減,家用也不需要擔心。

轉向力的調試是GTE的另一大亮點,大眾在這一環節目前沒有其它車廠能出其右。中位的感受阻尼合適,同時有明確的建立感,相比寶馬那種過於強調中位的力感我認為這種更適合家用。0~120km/h轉向力都能稱得上輕便、順滑,無論是高速小彎還是掉頭閘道,都可以單手輕鬆操控。轉向的沉穩感則是交給了反向傳遞中的過濾,顛簸路面或是起伏路面,都不會有轉向衝擊傳遞至方向上,鬆手駕駛也是信心十足。我認為高爾夫GTE的轉向力在30萬這個價位中是標杆級的存在。

深度測評高爾夫GTE:混動版“GTI”?

最後再來看看這部車的NVH。對於混動車型通常我會比較擔心其動力總成的噪音情況,尤其是近幾年國內氾濫的PHEV車型,能量輸出和回收時的高頻噪音往往讓人抓狂。

高爾夫GTE在純電模式下,首先一些油液晃動的聲音被很好的抑制,同時電機輸出動力時發出的高頻嘯叫聲也被有效抑制,降低頻率後傳遞到車內的就如科幻電影中未來戰車啟動時的聲音,科技感十足。在能量回收時無論在何種速度下進入B擋,回收過程都不會有明顯的嘯叫出現。不過不太好的是,在混動模式下當電機動力不足需要發動機介入時,發動機啟動的震動時小時大,偶爾介入的震動會驚擾到車內乘客。還有一點大眾車型的通病則是“轟隆”的路噪聲,彷彿這也成為了“德味”的一種詮釋,雖然聲音厚重,但是過於低頻的噪音對於我這種較為敏感的人非常不友好,尤其在一些路況不是很好的路段,我的後排彷彿安裝了一個架子鼓一般,響個不停。

總結:

從本質上來說,我認為高爾夫GTE還是一臺性能機器,混動只是他為了迎合時代的“偽裝”,只有按下GTE按鍵的那一刻開始,才是他真正的面目——這臺GTE可以說是GTI的堂兄,只是實現的路徑不同罷了。

文|莫逸龍

圖|莫逸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