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歷史上那些明明抓了一幅好牌卻打的稀爛的皇帝

古今中外的皇帝,什麼類型的都有。有昏庸的,也有賢明的,有開創盛世的,也有在大廈將傾之際獨木難撐以致亡國的。今天咱們就來看看,那些剛即位時“抓了一手的好牌,最中卻因為自己的騷操作,把這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皇帝吧。

1.

隋煬帝楊廣

楊廣從文帝手裡接過了一個休養生息多年國富民強、兵多將廣的強大帝國,可無奈他的操作實在是太秀,正所謂領先世界半步的是天才,領先世界一步的是瘋子,幾個超級工程,外加曠日持久的戰爭,硬生生把這個強大帝國拖完了。

挖京杭運河、用近乎暴力的方法推廣科舉制、遠征高句麗。雖然後來歷史證明,前兩種舉措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而最後一項舉措,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現在學者給的評價多是:禍在當代,利在千秋。


盤點歷史上那些明明抓了一幅好牌卻打的稀爛的皇帝


2.

明神宗朱翎鈞

雖然到了明朝中葉,大明的整體實力已不如成祖和仁宣時期,但是國家交給朱翎鈞時,因為隆慶新政的改革,整體實力還算是強盛,尤其是他在位初期有名臣張居正改革,國家國力有了很大恢復。

但是中期之後,他便陷入了與文官集團激烈對抗的怪圈,二十八年不上朝,直接影響到了國家制度的運轉,這直接促成了明朝晚期,朝廷行政效率低下、內外朝黨政不斷的局面,乃是天啟、崇禎兩朝農民起義不斷的根源。

另外,萬曆四十七年的薩爾滸之戰,更是徹底改變了明朝與建州女真之間的戰爭形勢,也為二十五年後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盤點歷史上那些明明抓了一幅好牌卻打的稀爛的皇帝


3.

明英宗朱祁鎮

國家交給他時正值國力登峰,雖然說承平日久軍隊素質偏低,但勳貴階層尚未完全腐化,軍隊戰鬥力在整個東亞也是首屈一指。

而且經過仁宣之治的修養生息,國力也十分強盛。可就是這樣一幅的局面,硬生生被他玩得差點亡國。土木堡之變,大明軍隊的精銳損失殆盡,他本人也被俘,九邊防線的作用也大為減小,瓦拉鐵騎可以輕易繞過長城,直殺入山西與河北,甚至連京師也慘遭圍困,若不是于謙居中調度,整飭軍隊,聚攏二十二萬大軍抵禦瓦拉,恐怕宋晉衣冠南渡的事情就要重演了。


盤點歷史上那些明明抓了一幅好牌卻打的稀爛的皇帝


4.

宋真宗趙恆

這位在近乎全面優勢的情況下非要跟遼國議和、給歲銀,只能說是運氣不好,因為他不像現代人,有上帝視角,不知道遼軍主將意外陣亡了。

而且北邊的王超的十萬定州軍按兵不動,不聽指揮,他也不敢賭王超的想法,畢竟軍閥和外敵一樣可怕。不過話說回來,他這個皇帝乾的其實不錯,至少還是勤政愛民的,就是有點優柔寡斷、好大喜功,嚴格來說這算不上太大的毛病,畢竟他死得時候,國家沒呈現出亂象,也沒有衰落太多,比起後頭那位藝術家皇帝那是好太多了。


盤點歷史上那些明明抓了一幅好牌卻打的稀爛的皇帝


5.

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是個藝術家,但治理國家卻很無能,一直以來的史家更是有“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的說法。

他當政期間,任用奸臣,推廣奢靡之風,最終便在金國的鐵蹄下慘遭蹂躪。

而在宋徽宗初期,宋朝的人口數量和經濟狀況相當出色,雖然不能稱得上是盛世,但也相當繁榮了。

可是這種繁榮中實際上卻存在著很大的隱患,過度奢靡的社會風氣,以及錯誤的邊防政策,直接導致了北宋政府在面對國家危機時,難以集中到足夠的力量,最終更是因為在處理送進關係問題上的輕率與物質,導致金人南下,斷送掉了大好河山。


盤點歷史上那些明明抓了一幅好牌卻打的稀爛的皇帝



6.

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的失敗,現在看來實在是匪夷所思。

當時的中央朝廷可以說是佔據著全面的優勢,可靖難之役的結果是,朱棣只花了三年時間,就殺進了南京城,奪了侄子的皇位。

只能說朱允炆的各種操作是在是太蠢了,在大政上急於求成,在用人上缺乏眼裡,在戰爭中優柔寡斷……這三個缺點,有一個出現在皇帝身上,就夠他受的裡,更別提三個全集中在一個皇帝身上,講真的,你不玩完誰玩完。

盤點歷史上那些明明抓了一幅好牌卻打的稀爛的皇帝


7.

晉惠帝

這位皇帝其實沒什麼好說,就是一個有著先天智力缺陷的可憐人,別說當皇帝了,就是當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富家紈絝,都不一定能當得好。

至於他從司馬炎手裡接過來的大晉嘛……形勢壓根就沒好過。司馬家是靠著其他世家大族的鼎力支持,才登上了皇位,得國不正,皇家的底氣也不足。

所以,從晉朝誕生的一開始,它的權力架構就不太穩定,而司馬炎為了與權力過大的世家大族抗衡,就賜予了諸侯王巨大的權力,這又 進一步導致了中央權力的分散。所以晉惠帝登基時,大晉看似強盛無比,實際上卻是外強中乾。晉惠帝接下來的這個江山,雖然不能說不是好牌,但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打下去的。


盤點歷史上那些明明抓了一幅好牌卻打的稀爛的皇帝



8.

德皇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登基之後,立刻就與“鐵血宰相”俾斯麥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兩年後,也就是1890年,威廉二世辭退俾斯麥,並在開始了長達二十七年的獨裁生涯,沒再任命任何一位像俾斯麥這樣的政壇老手作首相。

他試圖緩和與法國的關係,並希望與英國建立長久的外交關係,但這些嘗試最終全部宣告失敗。

最後,他在高估德意志帝國及其盟友實力的情況下,與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共同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將昔日強大無比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推向滅亡。


盤點歷史上那些明明抓了一幅好牌卻打的稀爛的皇帝



9.

路易十四

在路易十四執政期間,法國一共掀起了三次重大戰爭,即遺產戰爭、法荷戰爭和大同盟戰爭。

法軍在後兩場戰爭中,尤其是大同盟戰爭中損失慘重:海軍幾乎全滅,陸軍同樣殘破,只剩全盛時的三分之一。

與此同時,寒冷的天災(1709年的大寒害)與飆升的戰費拖垮了法國的經濟,饑民大量死亡更造成社會瀕臨崩潰,法國人口可能從1670年代的2100萬左右,下降到1712年的不足1900萬。

當苛刻的《烏得勒支和約》公佈後,法國人對結果嚴重失望,使得路易十四原本的偉大形象與超高民氣,在晚年喪失;人民不再把國王比作太陽的稱號更從此消失在法國人的言論與記憶中。自他之後,波旁王朝在法國民眾心中的威信直線下降,後來席捲整個法國的大革命,從路易十四的晚年開始,就已經看到了根苗。


盤點歷史上那些明明抓了一幅好牌卻打的稀爛的皇帝



10.

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是有作為的偉大君主,他統治時期的西班牙國力昌盛,給人以深刻印象。但是,他的雄心壯志是建立在無視國家整體經濟環境的前提之下的。

為保障無休止的軍事行動,西班牙支出了鉅額的軍費;腓力二世不得不多次增稅。儘管西班牙有美洲殖民地的強力支撐,他仍未能解決軍費浩蕩作成的財政危機,以至腓力二世在1557年、1575年和1598年三次宣佈國家破產。

毫不妥協的宗教政策也使腓力二世到處樹敵。由於這些弊端,腓力二世的統治從長遠看對國家產生了不利影響。

1598年在他去世後,留給了他兒子腓力三世的一億金幣的債務,是他父親留給他的5倍,光付債款的利息就需要國家2/3的收入。西班牙很快衰落了。


盤點歷史上那些明明抓了一幅好牌卻打的稀爛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