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慶:五四運動一百週年,葉家衝下瞻仰陳獨秀墓園!


安徽省安慶市,位於長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處,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從北山口進城前、大觀區境內,有一處“國保”——陳獨秀墓。5月3日,時值“五四”運動一百週年前夕,筆者前往獨秀園參觀瞻仰。圖:獨秀園大門。

對於“陳獨秀”這個名字而言,人們並不會陌生。這位中國近現代史上傳奇人物,一百年來充滿著爭議,同時又像他的名字一樣,獨具人格魅力。他是《新青年》的主編,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五四”運動的首領,黨的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今天的獨秀園,由紀念館和墓園兩部分組成。圖:紀念館建築全貌。

進入獨秀園,直行可至陳獨秀紀念館。恰逢五一小長假,又是重要紀念日前夕,來自省內外遊客前來參觀,人群中既有白髮老者,又有小學生結團春遊……圖:紀念館主入口。


一樓大廳,正中是人們熟悉的、教科書式的陳獨秀像,照片下方是其姓名及生卒年月:陳獨秀 1879.10.9—1942.5.27。照片兩旁是陳獨秀生前所書的對聯“行無愧怍心常坦,身處艱難氣若虹”,這幅對聯原物在四川江津陳獨秀舊居。圖:紀念館一樓大廳。

紀念館內,運用大量的圖片資料和珍貴的文物史料,採用編年體手法,展現了陳獨秀一生的歷程和生平事蹟,該館是目前國內唯一系統展示陳獨秀一生的紀念性展館。在展出的實物中,既有陳獨秀先生參與編輯、主編的書籍刊物和書法、信件等手書資料,又有海內外學者、作家撰寫的陳獨秀紀念、傳記書籍。圖:部分館藏實物資料。

獨秀園的東側,便是陳獨秀墓園。墓園入口處,南側牆壁上是“驚雷浮雕”,英年志氣、驚天動地、開天闢地、浩然正氣,四大主題展現陳獨秀先生的一生。北側是一座漢白玉石雕,中間為趙樸初的集字“獨秀園”,兩側為陳獨秀手跡“民主”、“科學”。這兩個詞今日看似無奇,卻是他的一生重要關鍵詞,即“德先生和賽先生”)。


走在凹凸不平的黑色大理石板鋪成的墓道上,兩旁林立著整齊、挺拔的翠柏,耳邊似乎響起百年前陳獨秀在校園裡向青年學生們演講的聲音……很多人只知“陳獨秀”之名,實際上他的原名叫做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另有諸多筆名。其中1914年因其故鄉城西南有座獨秀山,平地而起,一枝獨秀,於是便用“獨秀”為筆名。因陳先生生前最為得意、喜愛,後人便稱其“陳獨秀”先生。

從墓道走出,眼前一片開闊平地,陳獨秀銅像首先迎面而來。這座青銅鑄成的雕像,高6米、底座3.5米。全面展現了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中抨擊舊禮教、舊文化,宣傳新思想、新學說的光輝形象及飽滿革命的開創精神。

銅像的北側是新青年雕刻,這是目前國內關於書籍類的最大的雕塑作品,正面是該雜誌正式更名後的第二卷第一號的封面。《新青年》是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一份具有影響力的革命雜誌,原名《青年雜誌》,第二捲起改稱《新青年》。在“五四”運動期間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創刊號至1926年7月終刊共出9卷54號。由陳獨秀在上海創立,群益書社發行。


背面是陳獨秀於1915年發表在雜誌創刊號上的《敬告青年》一文的六個標題: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三、進取的而非退隱的;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六、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這篇文章是陳獨秀髮動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貫穿於六項標準中的一條紅線是“民主與科學”。

墓冢前,還有一處天然池塘改造而成的紀念水塘,方方正正寓意著陳獨秀一生清清白白做人,規規矩矩做事,如鏡的水面寓意歷史是一面清澈明亮的鏡子。1998年5月4日,公佈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園最北側是陳獨秀與其原配夫人高曉嵐的合冢。1947年,原葬於江津的陳獨秀由其三子陳松年遵母親遺囑將其靈柩連同棺木遷回安慶合冢。自1979年起,歷經3次擴建。墓碑上“陳獨秀先生之墓”七字採用唐代歐陽詢的正楷。環望墓冢四周,北靠群山,南望安慶與長江。一百年後,陳獨秀的謎團已經層層解開,歷史給他了公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