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吃盡苦流盡汗,身板硬朗,活過百歲不是夢,你知道原因嗎


照片上的這位老人今年84歲了,是個老農民。他一生就是下苦,曾經從山裡往黃河灘拉石頭,上山拉炭,做過磚瓦,下過鹽池擔鹽擔硝。現在84歲了,依然和老伴種5畝果樹,農閒的時候編織桑條筐子、纏簸箕、纏篩子。一年四季不停歇。勞動使老人身體越來越好,腰不痛、腿不酸,身上沒有毛病。加之老人心態好,活過百歲不是夢。

老人的老伴今年也80歲了。老兩口一生生了一個女兒和三個兒子。加上老人的父母親,全家一共八口人。那時候,家庭的生活過得緊巴。老伴白天上地幹活,拉肥、平田整地、擔茅肥,樣樣活兒都幹。晚上在小油燈下為兒女紡花織布、縫補衣裳。老伴兒說,一天夜裡只能睡一會兒覺。當地人叫雞眨眼。圖為老人和老伴兒。

為了養家餬口,老人年輕的時候曾經下過鹽池,就是在冬天,鹽池的下山風吹得人睜不開眼睛。老人在鹽池擔鹽、擔硝,一擔鹽足足有150斤重,老人的肩膀被擔子壓腫了,痛的只鑽心。但是第二天天不亮,又要擔鹽了。就這樣肩膀壓腫了、又好了。因為肩膀已經磨成了死肉,起了厚厚的老繭。一個冬天下來,老人被西北風吹得烏黑、身上廋了一圈。但是為了孩子們,第二年老人又下鹽池了。圖為老人編筐子。


當年為了防止黃河倒岸,給黃河兩岸的農民造成損失,黃河治理需要大量的石頭。拉一方石頭,可以掙到一點補貼。為了掙到這些補貼,老人用小平車拉石頭了。這些石頭是從山上開採的。拉到黃河灘要將近100裡地。天不亮老人就拉著平車去了山上,一直到黑夜才能回來。老人為了多掙補貼,一平車裝石頭一千多斤,比一頭牛拉的都多。不要說是拉著一千多斤的石頭,就是走路一天走一百里也是夠嗆的。圖為老人在編筐子。

好在裝上石頭的後,一路都是下坡路。但是下坡也不好拉。為了不使自己被平車推倒,就要在平車的尾部綁上一根粗粗的木頭,當地人叫磨杆。由於當時都是土路,有時候平車沒有氣了,或者平車壞了,需要修理,就要把石頭一塊一塊的卸下來,平車修好後再裝上去。這樣折騰,到家裡,人都快要散架了。圖為老人在編筐子。

為多掙錢,老人還在村裡的磚瓦窯上做過磚瓦。磚瓦窯的活兒很重,一般人都不願意去做磚瓦的。活兒重一些都不說,到了天涼的時候,和泥就是一回事,天氣再涼,也要用雙腳和泥,腳在冰冷的泥中,涼的人只鑽心。


老人年輕的時候,為了養家,就學會了編筐子、纏簸箕、纏篩子的活兒。六十多年來,老人這種手藝沒有丟過。現在84歲了,依然在編筐子、纏簸箕、纏篩子。圖為老人在編筐子。

老人編筐子的條子是當地有的桑條、柳條和荊條。到了秋天,條子木質化了,老人便要採條子,有時候野生的條子不夠,還有掏錢買別人的條子。到了冬天,地裡沒有農活了,老人就在家裡編筐子。一天平均能編織兩個筐子。大筐子一個賣17元,小筐子一個賣13元左右,就是說忙上一天,能賣30元錢。還不算買條子的錢。圖為老人編筐子。

圖中的老人在編織什麼呢?估計年輕人都沒有見過,城裡人也沒有見過。這種東西叫牛籠具。就是過去農民趕著牛去地裡幹活的時候 ,為了防止牛吃地裡的莊稼,一是糟蹋莊稼,二是牛不好好幹活了。就把牛籠具套在牛嘴巴上,使牛沒有辦法吃莊稼或者吃草。圖為老人在編織牛籠具。


現在農村裡基本上沒有牛了,耕地都是機械化的。那麼還編織牛籠具幹啥呢?原來,在當地的農村,兒女婚嫁要有一個小孩擔雞,一頭擔著酒壺,一頭擔著大公雞。公雞就臥在牛籠具裡。為什麼,有什麼講究,我也不知道,反正是好或者吉祥的意思。就是說,這種牛籠具的東西,現在農村還離不了。

老人還會纏簸箕、纏篩子。當地過去是小麥產區,一到了快要收麥子的季節,家家戶戶都要用到簸箕和篩子。而且簸箕和篩子最容易壞的。因此家家戶戶到了快收麥的時候,都要纏簸箕、纏篩子。圖為老人在纏簸箕。

纏簸箕、纏篩子是要走村串戶的。就是要上門服務。老人一般出門纏簸箕、纏篩子都不會走的太遠,大概最遠的就是離家30裡地的樣子。中午飯老人就是從家裡帶的饃饃,給誰家纏簸箕、纏篩子,就喝一口誰家的開水。老人就是一生只為家庭服務,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圖為老人在纏簸箕。


雖然現在孩子們都大了,但是孩子們都有自己的事業。家裡的五畝果樹就由老兩口種。種果樹很麻煩的,要澆水、施肥、剪枝等。但是老兩口年紀大了,也捨不得往果樹投資,因此,果樹的收入很少。老人把果樹枝都拉回來,夏天就在院子裡用柴火做飯。這樣很省的。這樣的鍋灶當地叫做抽灶,不用風箱。

老人今年84歲了,六十多年來,老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天天在幹活,在下苦,心裡只有這個家庭。但是老人活的很快樂。雖然84歲了,腰不痛、腿不酸,沒病沒災,身體硬朗,主要原因老人說,就是愛勞動。老伴身體也很好。現在,老兩口除了有女兒、女婿,三個兒子、兒媳外,還有八個孫子,四個重孫,全家人和睦相處,是個幸福的家庭。請關注頭條號“解福昌123”,你將會看到更多的百姓和三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