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收視率、點擊量整頓之後,電影票房數據再被“斷奶”!

文 | 九九消寒

《復聯4》大殺四方,國產片炮灰成堆,五一檔戰況毫無懸念。當毫無懸念成為短期內公認的唯一局勢,很少有人為“突發”預留心神,更不會有人想到,黑馬、逆襲、票房造假這些慣在大檔出現的新聞,它們的強度會全部濃縮到又一則數據史的迭代性事件上。

繼收視率、點擊量整頓之後,電影票房數據再被“斷奶”!

——業內消息,自2019年5月1日起,專資辦(全稱: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正式停止對社會同步票房數據。這意味著貓眼、燈塔、拓普等所有影視數據平臺關於電影的數據都將比過去晚一步得到權威的校正。而對於準確性與實時性並重的數據平臺來說,不能及時參考權威數據進行校正,無異於一次斷臂式的打擊。

專資辦成立於1991年。主要負責電影專項資金的收繳、使用與管理;全國電影信息系統的建設、管理,以及電影數據的統計、監督;指導、監督各省級電影專資委工作。

專資辦:一直被隱身,無法被取代

2015年10月2日,專資辦電影票房實時數據平臺(以下簡稱專資辦數據)正式上線,但經過四年,其並沒有像2008成立的藝恩、2015年開發的貓眼專業版,以及此後競相面世的一系列數據平臺那樣獲得業內的廣泛應用。——儘管所有商業數據平臺的電影數據歷來都是以專資辦的權威版本為參考,借其公信力才得到的發展。

造成這一局勢的原因不難理解。相比各大商業數據平臺,專資辦數據除了權威性的精準,其他方面都欠缺市場競爭力。首要原因是數據版塊的單一,專資辦數據APP“中國電影票房”及其微信公眾號只發布院線電影相關數據,而其他各個平臺一直以來都是影視數據全覆蓋。在偏差不大的情況下,從業者自然會選擇能夠全面縱觀整個市場的平臺。

繼收視率、點擊量整頓之後,電影票房數據再被“斷奶”!

專資辦電影票房實時數據平臺菜單欄


繼收視率、點擊量整頓之後,電影票房數據再被“斷奶”!

某商業數據平臺菜單欄

其次是更新的即時性,專資辦平臺雖然也號稱“實時”,但其實僅在每晚9點公佈當天的票房數據,這一點上,貓眼專業版等平臺根據系統測算得出的有微小偏差(次日即校正),但實時性更強的數據顯然更得人心。此外,其他諸如數據分析的詳細程度等,也是造成它們在業內應用率差距的原因。

然而正如上文所說,專資辦平臺掌握著最權威的核心數據,可以被忽略,但不能被代替。

儘管如今的商業數據平臺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測算方法,得出的數據,如日票房,和專資辦數據的差值可以控制在兩三千萬以內,看似弱化了專資辦的必要性,但少了權威數據的及時校正,這些平臺的失誤率必然會提高並積累。2018年春節檔,貓眼由於數據誤差,誤傳大年初一首日票房破13億事件就曾遭到專資辦的打臉,任何一家平臺,類似事件一旦頻發,勢必會大大削弱專業口碑,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階段性改革的最後一站,專資辦停供數據或有深意

專資辦低價(年授權費僅42萬)為各大商業平臺提供了多年的實時數據,此次斷供究竟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據悉,這並不是專資辦首次斷供數據,之前也發生過幾次斷而再續,原因難考。但這一次,同樣的動作之所以引起業內極大的反響,或許與當下的時間節點有關。

要知道,行業內近一年來發生了數次數據改革,包括廣電總局牽頭設立新收視評價系統,愛奇藝、優酷兩大互聯網視頻平臺關閉播放量等,而這些改革動作的出發點都只有一個——整治數據造假。之所以要整治造假,直接原因無非是市場上出現了太多“經濟利益的誘惑”導致的無序競爭。

繼收視率、點擊量整頓之後,電影票房數據再被“斷奶”!

這種無序競爭在電視劇領域表現為買賣收視率,在互聯網影視領域表現為點擊量虛高,在電影市場則表現為票房的各種造假。2017年,專資辦就曾展開雲系統的實驗性應用工作,要求在當年11月30日前,完成500-900家影院雲售票系統的升級換裝和實驗工作,以打擊票房造假。

那麼在電視劇、互聯網影視相繼拉起數據改革的大旗之後,電影這一劃歸中宣部管理的重點領域為什麼不能由專資辦牽頭加入這場運動呢?

從數據平臺入手整治數據造假,加強監控的效果總是比不上釜底抽薪,特別是對那些利益相關的平臺來說。——瓜田李下,客觀來看擁有大數據分析預測能力的商業平臺的確在數據上有一定的操作空間。

一年前的五一檔,作為《後來的我們》的出品方併發行方,貓眼被捲入電影退票風波,面對輿論壓力,貓眼娛樂COO康利在記者發佈會中就曾回應:在美國是有一些法案規定製作和發行公司不能做院線,但是目前中國的商業環境確實還沒有成熟有序到這種程度,整個中國的市場化比國外落後很多。大家各自利用自己能力的優勢進行自主的合乎法律法規的業務發展,我覺得是正常的。而貓眼究竟有沒有“過度”利用這種優勢,至今真相成謎。

繼收視率、點擊量整頓之後,電影票房數據再被“斷奶”!

正如貓眼的背後站著騰訊和光線,燈塔背後也站著阿里。藝恩、雲合等第三方平臺最有可能做到客觀公正,但就像康利所說,國內商業環境還不夠成熟有序,這種無序性、複雜性暗示著可操作空間依然存在。換言之,所有數據平臺裡只有專資辦票房數據平臺能夠真正獨立於產業之外,受利益因素干擾的可能性最小。

作為專資辦,當初開放同步票房數據,應該也沒有料到今天會出現如此複雜的局面。

事實上,電影票房及相關數據的價值一直以來的確存在被過度強調、過度利用之嫌,這也間接導致了整個市場兩極分化越發嚴重。緊盯數據讓商業利益越來越成為電影的唯一導向,而這顯然不是上級部門所希望的那樣。尤其是在如今的時間節點上,電影連帶電影數據意味著什麼,也許都需要重新定義。

影投人 [公眾號ID:movieeye]

有眼力、有腦洞、有大神的一站式精品影視內容製片工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