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不該忘卻的記憶

1919年5月4日,北京發起了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的示威遊行,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積極參與,他們以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把示威推向高潮。這就是歷史上的“五四運動”,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不該忘卻的記憶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召開了戰後和平會議。會上,中國代表最初提出的取消列強某些特權,廢除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的要求均被無理否決,最後和會竟將原德國在山東攫取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

消息傳入國內,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5月4日下午,北大等十幾所學校3000餘名學生聚集天安門廣場,喊出了"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口號。

遊行隊伍到東交民巷使館區請願未果,就前往趙家樓衚衕曹汝霖的住宅。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是北洋政府與日本具體交涉的親日派官僚。當時,曹已嚇得躲了起來,憤怒的學生就將在曹宅的章宗祥痛打一頓,並放火焚燒了曹宅。這時,大批軍警趕到,當場逮捕了32名學生。在廣大學生針鋒相對的鬥爭下,在各界的強烈聲援下,被捕學生很快被釋放了,但運動的目的並未實現。

“五四運動”,不該忘卻的記憶

5月19日,北京大中學校2.5萬多人舉行總罷課。6月3、4、5日,更多的學生走向街頭,抗議軍閥政府的倒行逆施,800多名學生被捕入獄,當局甚至用北大校舍作臨時監獄來關押學生。

隨著運動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軍閥政府迫於形勢的壓力,罷黜了賣國賊,並在和約上拒絕簽字,這場反帝反封愛國運動取得了初步的勝利。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加速了她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從而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它以辛亥革命所不曾有的姿態,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五四運動”,不該忘卻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