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 2 號”中華絨螯蟹優質扣蟹培育技術

“長江 2 號”中華絨螯蟹優質扣蟹培育技術

中華絨螯蟹,俗稱河蟹、大閘蟹、清水蟹或螃蟹,是我國特色水產品之一,因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備受國內外市場的青睞。近年來,江蘇省河蟹養殖面積近 27 萬 hm 2 ,產量 32 萬 t,面積及產量均佔全國的 50%以上。然而蟹種質量的不穩定及培育技術不成熟制約了江蘇蟹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常州市金壇區水產技術指導站與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合作,在金壇區儒林和平水產養殖家庭農場百畝連片蟹種培育基地上開展“長江 2 號”優質扣蟹培育試驗示範,總結出成套的池塘優質“長江 2 號”河蟹扣蟹培育技術模式,120×667 m 2 的標準化蟹種培育基地實現單產蟹種 200 kg/667 m 2 ,平均規格 120~130 只/kg,實現每 667 m 2 效益超 1 萬元,現將主要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1 培育池雙層護坡改造

蟹種培育池塘要求長方形,東西向,池底平坦,略向排水口傾斜。池塘坡比 1 : 2.5~1 : 3.0,面積 10×667 m 2 ~20×667 m 2 ,水深 1.2~1.5 m 為宜。靠近水源,水質清新無汙染,水質符合國家 GB11607—89《漁業水質標準》。進排水系統獨立分開,養殖尾水通過排水溝或暗管排入淨化池淨化後循環利用。護坡採用雙層護坡,護坡及塘埂首先用黑色的不透光的PE 膜先覆蓋。覆膜上再用聚乙烯網覆蓋,在護坡的底部和防逃板的底部挖 30 cm 進行填埋固定,確保聚乙烯網和 PE 膜全部重疊。雙層護坡技術不僅可以防止由於河蟹攀爬引起的土方進入池塘中破壞水質,而且可以防止塘埂上的雜草生長,大大減少了人力成本,維持全年池塘的乾淨整潔。池塘中橫向拉高 60 cm 左右的隔離網,將池塘分為兩部分,面積比約為 1 : 2,其中 1/3 的面積作為前期水位較低時大眼幼體集中培育區域,2/3 面積作為輪葉黑藻的栽種區域。由於蟹種活動能力強,具有趨光性和趨流性,且喜歡在池埂打洞,需做好防逃措施。在池塘四周,用篩絹網設置第一道防逃網,網身用鍍鋅管加以固定延伸。也可在池塘四周安裝 80 cm×80 cm 玻璃板或瓷磚進行防逃處理,玻璃板或瓷磚與塘埂緊密貼合,無滲透現象。

2 底層微孔管曝氣增氧

底層微孔管道增氧主要是通過主管和支管成十字型安裝在池塘底部,用羅茨鼓風機對管道充入一定壓力的氣體,通過管道的氣孔進行底層曝氣增氧。每 6×667 m 2 ~10×667 m 2 配套 2.2 kW 功率的動力,根據池塘的面積科學選擇動力設施。在池底鋪設內徑 1.5 cm 的帶微孔的支管,用固定樁固定,確保位置不移動,支管離池底 10 cm,支管間距 5 m 左右,支管和主管相連,主管的另一端與羅茨鼓風機相連。支管的微孔孔徑大約為 0.6 mm。5 月陰雨天半夜開機增氧,6—10 月晴天每天傍晚開機至第 2天太陽出來後 1 h,遇到連續陰雨和低壓天氣增加開機時間或全天開機增氧。通過底層微孔增氧不僅能增加水體中的溶氧量,而且能促進高溫季節底層水體和上層水體的交換,大大降低了水體的溫度。

3 蟹苗進培育池前準備

4 月下旬,上水 20~30 cm,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消毒,用量 250~300 kg/667 m 2 。待藥性消散後,上水至 40 cm,苗種進塘前 5 d 開始肥水。用肽肥、小球藻、氨基酸肥水膏等生物有機肥培肥水質,肉眼觀察水色呈嫩綠色或黃褐色即可,否則再次追肥、補肥,確保水中有大量可供大眼幼體食用的輪蟲和小型淡水枝角類。若水質過濃,需排出部分池水,添加少量新水。苗種進池前 7 d 用水質快速檢測試劑盒測試水體中溶氧、pH 值、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指標過高時要及時用硝化細菌等微生物製劑調水改底,確保蟹苗生長的優良環境。

4 複合型水草群落構建

苗種培育池栽種的水草主要有輪葉黑藻、苦草和空心蓮子草(俗稱水花生)。清塘消毒後 10 d 左右開始種植輪葉黑藻。輪葉黑藻人工栽插,將輪葉黑藻切成 15~20 cm 段,10~15 顆為一撮手工栽插在池塘底部,用腳踩實。輪葉黑藻生長需與蟹苗隔開,因為早期溫度較低,輪葉黑藻長勢慢,且蟹苗喜食嫩頭,不隔開種植基本上不能成勢。4 月上旬和 5 月上旬各殺蟲 1 次,確保輪葉黑藻正常生長。苦草草籽1.5 kg/667 m 2 全塘潑灑,任其自行生長,此種苦草全年長綠,冬季不枯萎,能有效調節水質。空心蓮子草栽種時間最早,乾塘後將空心蓮子草踩到淤泥裡。因生命力強,待空心蓮子草生長期時,需用塑膠管和鋼絲繩拉框進行固定,控制寬度 60 cm 左右,呈長方形有規律分佈,防止其長勢過旺引起封塘。

5 蟹苗遠距離運輸要求

由於蟹苗需 5 月中旬從蘇北沿海地區運輸回,運輸得當直接關係到蟹苗的存活率。大眼幼體滿 7日齡,淡化 4 d 以上才可出池,不宜太老或太嫩。具體操作方法是用長 70 cm、寬 40 cm、高 25 cm 的泡沫箱裝載,兩側分別放置 4 個長 30 cm、寬 15 cm、高5 cm 的密眼網兜,中間放置 3 個冰礦泉水,降低箱體溫度。每個網兜放 0.5 kg 大眼幼體。一般每年 5 月 14日左右發苗,苗種運輸夜間為好,溫度低,運輸過程中保證適宜的溫度和溼度,提高大眼幼體的成活率。

6 蟹苗的親本質量要求

大眼幼體的親本蟹為上年度養殖的成蟹,要求性腺發育趨於成熟且未交配的“長江 2 號”河蟹成蟹,挑選時間為 11 月中旬。親本蟹規格必須整齊,活力強,背殼呈青色,腹部呈白色,無外傷,腹肢齊全,體表無寄生蟲。雄蟹規格大於雌蟹,雄蟹規格要求 300 g/只以上,雌蟹規格要求 200 g/只以上,雌雄比 2 : 1~2.5 : 1。雌蟹掛簍後需細心看護,密切關注後期蟹苗孵化情況。

7 優質蟹苗的足量投放

大眼幼體的放養量為 2 kg/667 m 2 ,每千克約 12萬~16 萬隻。凌晨運輸至培育池塘,時間約為早晨日出前後。待日出後將蟹苗在育苗池中吃飽水分後,任其自行遊入池中。放養前開啟增氧設施,保證水體有充足的溶氧。同時放養後前 3 h,可以使用維生素 C 或免疫多糖,提高大眼幼體放養時的抗應激反應能力。

8 蟹種培育精細化管理

大眼幼體入池後 3 d 內完成基本變態發育,變成Ⅰ期仔蟹。仔蟹經多次蛻殼生長,變成豆蟹後長成用於第 2 年養成成蟹的扣蟹。大眼幼體變態後開始投餵,投餵 40%蛋白的粒徑為 1 mm 粉狀顆粒飼料。培育全程投餵顆粒飼料,且隨著仔蟹的生長,顆粒飼料的粒徑逐漸增加,改為 3 mm 的品牌顆粒蝦料,蛋白含量保持不變。投餵量為每天 1 kg/667 m 2 ,分兩次投餵,投餵時間為 6:00-8:00,16:00-17:00。每蛻殼 1 次增加 0.2 kg/667 m 2 ·d。陰雨天少投餵或不投餵。培育池周邊設置 2~3 個食臺,根據攝食情況調整投餵量。全年不控食,進入高溫 7—8 月投餵顆粒飼料的蛋白含量降到 32%,通過減少營養攝入可降低性成熟比例。通過水位的調節控制水草的生長,苗種入池前水位 40 cm,6 月下旬,溫度升高,輪葉黑藻長成勢,加水至 70 cm,沒過中間隔離網,使蟹種在全池中均勻分佈。池塘水位根據氣溫逐步升高,全年溫度最高時水位控制在 1 m,若池塘中水花生和輪葉黑藻覆蓋率低於 60%的則適當提高水位到 1.1~1.2 m。越冬時適當添加水位。高溫季節每 7d 使用自制的 EM 原露、小球藻、光合細菌等調水改底,定期檢測水質,確保水質指標適應幼蟹生長。

9 蟹種搭巢快速捕撈法

入冬後直至 3 月是蟹種捕捉的適宜季節,蟹種個體小,且活動能力強,不易捕捉。捕捉方法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蟹種培育效果和成蟹養殖的效益,可在培育池中布一簇一簇的水花生或者水葫蘆,再用蟹種喜食的雜魚、螺螄、蚌肉撒在上面,引誘蟹種前來覓食,再用網兜在水草底部輕輕往上抖動,去除部分水生植物,捕起網兜中的蟹種。氣溫較低時也可用棉花枝、竹枝紮成捆放入池中誘捕,約 2 h,將竹枝或棉花枝撈起,將幼蟹抖入皮桶或船艙中捕捉。大部分蟹種捕捉後放置地籠,白天將池塘水排出,晚上再進水,通過溫差刺激蟹種會爬進地籠,重複 2~3 次即可。其餘的少部分扣蟹需等乾塘後人工手工捕捉。蟹種捕捉後暫養,剔除老頭蟹,其餘蟹種分 80~100 只/kg、110~130 只/kg、140~160 只/kg 及以上多個規格進行人工篩選,不同規格按照市場行情上市銷售。

“長江 2 號”中華絨螯蟹優質扣蟹培育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