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落魄沒轍在家煮麵糊糊的時候,搭檔于謙在做什麼?

黑白鍵彈不出我的傷悲-


郭德綱於1973年1月18日出生於天津紅橋區,他的父親是紅橋區的一個片警,郭德綱自幼喜歡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於是他自幼拜師於高慶海學習評書,隨後又學習相聲、京韻大鼓等,在去北京之前,郭德綱一直在紅橋區文化館工作。


1995年,22歲的郭德綱來到北京闖蕩,1996年,郭德綱創辦了“北京相聲大會”,也就是德雲社的前身,從此,郭德綱便過起了“煮麵糊糊”的生活,這樣的生活郭德綱過了有幾年,郭德綱在很多節目中提及過這段經歷,那麼,郭德綱在過這樣的生活時,于謙在做什麼呢?

于謙於1969年出生於北京,1982年13歲的于謙考入了相聲班,後拜師於石富寬,隨後于謙又考入了北京電影學院,就在郭德綱踏入北京的那一年,于謙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畢業後的于謙當過演員,也做過北京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的主持人,也就是說,郭德綱過著“煮麵糊糊”的日子時,于謙在演藝圈正混的風生水起呢。


郭德綱和于謙相識於1997年,兩人是在某次演出中相識的,接觸幾次後,兩人發現彼此對相聲的理解以及興趣點比較相似,於是兩人便開始合作,可以說郭德綱和于謙算是“情投意合”,兩人正式合作始於2000年。

兩人開始合作的初期,德雲社的效益依然是不見好轉,為了維持德雲社的正常運營,郭德綱開始在外面接一些演出,2003年還擔任了安徽衛視《超級大贏家》的主持人,大家在網上看到的郭德綱被關在玻璃窗的那個視頻就是郭德綱在擔任《超級大贏家》主持人時做的一期節目,可以說那段時間的郭德綱過的依然是“煮麵糊糊”的日子。


郭德綱擺脫“煮麵糊糊”的日子應該是在2004年,這一年,在於謙的引薦下,郭德綱拜師於侯耀文,從此,郭德綱算是有了師門,德雲社的運營狀況也有了好轉,到了2005年,郭德綱算是過了,如今的郭德綱更是火的一塌糊塗。

總之,郭德綱的人生有那麼一段歲月是坎坷的,在郭德綱過著“煮麵糊糊”的日子時,于謙正在當著演員、做著電視臺的主持人以及編導呢。


草根說電影


郭德綱落魄就是從闖蕩北京開始,1995年,而這個時候的于謙早就開始說相聲了,而且還時不時的拍拍電視劇。不過話不能說絕了,就在郭德綱打拼的這幾年裡,于謙也時不時的跟老郭合作,不過誰都沒想到後來的事兒。

郭德綱90年代三闖北京

郭德綱1995年來北京闖蕩,中間有多麼不容易,就是題中的在家煮麵糊糊,他三次闖蕩北京,可是不管什麼時候,北漂都不容易,他沒有辦法說相聲,只能去小劇場裡打雜,跟現在德雲社的徒弟或許沒有太大的區別。

最慘的時候,他用自己的小靈通換了兩個饅頭。要我說,賣了也能買很多饅頭吧!

他有一次演出晚了,身上又沒錢,看到了公共汽車,就想用手錶換一張車票,結果司機不肯拉,扭頭就開走了。他買了個包子,好歹墊了墊肚子,走了20多公里才走會大興家裡,路上黑漆漆的,老郭就哭了。

德雲社1996年成立,但是不景氣,入不敷出,所以才有了郭德綱48h櫥窗生活的故事。去安徽衛視討口飯吃,前提是要在櫥窗吃喝拉撒48h,這要是心理不夠強大的人真的堅持不下來。

于謙早就小有名氣、不經意和郭德綱偶遇

郭德綱在這裡這麼拼的時候,于謙早就已經拜師石富寬,不僅會說相聲,也開始踏足演藝圈,時不時的拍拍電視劇,跟現在的生活也沒什麼兩樣。只不過那個時候的于謙沒這麼有錢。

而在德雲社成立後,于謙在97、98年的時候,去小劇場說相聲偶爾也會和郭德綱合作,那個時候可能也就是彼此打個照面的關係吧。

後來合作的越來越多,越來越成熟,在2003年兩個人合作的《你好北京》在北京相聲小品邀請賽上獲得了特別獎,大概也是這一次合作讓兩個人的感情變得不一樣了吧。

2004年,于謙正式加入德雲社,和郭德綱同舟共濟共面風雨。


入行娛樂


於大爺是個奇人。


于謙剛開始接觸相聲的時候,被相聲前輩們劃分為未開竅學員。

還是學了2年,依舊未開竅。

而後眼瞅著要被轟出去的時候,老師心一軟,決定用鞭子給他抽開竅。

你還真別說,要不是那幾鞭子,如今的捧哏巨匠于謙,或許就不存在了。

多年後回憶往事,謙大爺輕描淡寫一句:“當時要有個姑娘轉移視線,早就開竅了。”

有趣的人,無論何時都是趣味橫生。

當年在郭德綱艱難落魄,如題所說的“在家煮麵糊糊”之際,于謙已然在困境中開始了自己的“逍遙人生”。


開竅後的于謙,拜師石富寬,進入鐵路文工團,成為體制內相聲演員。

說著是個鐵飯碗,可那個階段下的鐵飯碗,太沉了。在沒有人喜愛相聲的情形下,說相聲,簡直太難。于謙被從臺上轟下來,真不是說笑。

可是之所以稱得上熱愛,就是願意嘗試各種手段,維持自己的熱情。

之後的于謙,在相聲中加入了格式神奇的元素:用吉他唱歌,跳霹靂舞……可是,相聲依舊是死了。


上帝關上門,就會開啟窗。

相聲在那階段沒救了,搖滾倒是刺激的很。

多年後相聲專場裡,沒少聽於大爺的搖滾。什麼《苦行僧》,《一塊紅布》,都是那時候的看家本事。

生活重壓下的于謙,單指著相聲和搖滾已然是揭不開鍋了。

俗話說的好,多門手藝多條出路。咋整?另謀出路。

陰差陽錯,第一代電視人于謙問世了。

《編輯部的故事》中的片警、《海馬歌舞廳》中的顧客、《小龍人》中的唐朝書生等等。雖說只是龍套,但龍套也是有生命力的,至少可以養家餬口。


再往後叨,郭德綱和于謙就要“一見鍾情”了。

28歲的于謙,遇見24歲的郭德綱,從此伯牙與子期,琴瑟和諧。

大概這時候,郭德綱終於撐過了“在家煮麵糊糊”的艱難度日;而於謙,也終於在不忘初心下,方得始終。

倆人秉承著對相聲的熱愛,闖出了自己的天下。


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聽了多年郭德綱,真是越來越喜歡于謙了。


四斤


老郭落魄沒轍的時間很長,嚴格說2004年之前,老郭和他的團隊都過得不那麼順風順水,直到北京臺大鵬去園子裡聽了郭德綱相聲以後,開始主動替他宣傳,甚至後來請張文順等主要演員去電視臺做了一檔節目,然後德雲社才開始坐上火箭,直接火火火了。

所以要把哪個時間段的于謙摘出來說,這個題幹裡面不明顯。所以姑且從老郭第三次進京為時間節點吧,也就是1995年。

這一年,一個包子臉的年輕人從北京電影學院影視導演系畢業了,那時的他,對未來充滿無限憧憬和期許,幻想領取金雞百花獎華表獎登頂奧斯卡,為社會主義電影事業貢獻自己的骨血。





然後,於老師開始在各大劇組跑龍套,當主持人或者編劇,吃苦耐勞之餘,他內心的os是星爺那句:努力奮鬥!



但他終究沒有成為星爺,至今也沒有一部電影是他導的,更沒有金雞百花華表奧斯卡,甚至連主演都沒有過,最火的幹——戰狼裡面,他也只是一個配角。



性格天然豁達的他,在不停的龍套龍套中,對未來也看的很淡了,他只想找一個小十歲的媳婦兒,然後養一些小動物,領著小康水準的收入,終了一生就可以了。

然後他1997年完成了第一個人生目標,和小自己十歲的白惠明結婚了。他親切的管自己媳婦叫小白,這也是後來他痛恨張鶴倫的最重要原因。



然後到了2000年,北京郊區的露天廣場,于謙和一個小黑胖子合作說了一段《栓娃娃》,從此以後郊縣天王組合誕生。但當時他們只是有種怦然心動的基情蹦出,並沒有定下終身。畢竟於謙還要去繼續跑龍套,黑胖子還要回家煮麵糊糊。

2003年,他和小黑胖子組隊參加了相聲小品大賽,獲得了三等獎,那段《你好北京》現在還是他兩高雅相聲的代表作。

然後兩人開始眉來眼去不停勾搭,終於2004年,小黑胖子把白嫩的於大爺勾搭進了德雲社,讓他丟掉了自己的鐵飯碗。

其實於大爺和桃兒比起來,屬於平淡中偶有小苦澀的類型,就算一輩子不碰見郭德綱,他其實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本來就是體質內的小鮮肉,父母也都是小幹部,不說大富大貴,至少衣食無憂提籠架鳥可以保障。只是以前提的是小黃巧,現在養的是於家大雞窩罷了。


鹹魚茶館


于謙要比郭德綱先出現在觀眾視線,在郭德綱落魄的時候,于謙在混!但也豐衣足食!

于謙曾自己說過,非常喜歡曲藝,但是在他沒遇到郭德綱之前,那麼愛好曲藝的他,也不得不靠跑龍套來混口飯吃,並且他在很多劇中都出演過配角,或許那些劇很多人都沒聽過沒看過,但也不可否認,他在跑龍套的人裡,算是兢兢業業了!

由於當時相聲的不景氣,作為體制內相聲演員的于謙,雖然在藝術團內掛這名,但是早就沒有了什麼相聲演出,但即使是這樣的他,轉型做了影視演員後的生活,也要比郭德綱好上許多,因為他每個月都會由團裡給開固定的工資,加上自己在各影視劇中的客串,也算是吃喝不愁。並且偶爾也會擔任央視節目的編導,加上一些“野路子”,也攢下了不少的積蓄,一躍成為北京的知名頑主。

網曝中的于謙

曾經網上有很多人扒過於謙,得到大多數人認可的就是:于謙屬於軍二代,家底很厚,父親是驃騎家軍,還有鐵帽子王之類的頭銜,其岳父更是軍事首長之類的大人物,但是,關於他的“身世”這方面問題,于謙一直就沒有實質性的回應過,或許是假的吧。

那麼你們認為,于謙不回應身世傳聞,是低調?還是傳聞不實呢?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補充!


影視巨能聊


眾所周知,早在郭德綱成名之前,他的北漂生活並不盡如人意,甚至可以用十分落魄來形容郭德綱北漂的那段時間。



說起郭德綱北漂落魄的那段時間,可以說從1995年郭德綱獨自一人前往北京開始,直到2005年他真正成名才結束,在這段時間中,由於北京相聲界並不認可這位來自天津的相聲演員,導致郭德綱演出機會少的可憐,而為了養活一大幫子人,郭德綱十分珍惜每一次演出的機會,即使要待在玻璃房中48小時逗路人一笑也在所不惜。



對此,有網友可能就好奇了,作為郭德綱的好搭檔兼好兄弟的于謙為什麼不再那段時間接濟一下郭德綱呢?



首先,拾憶要先說明的是,郭德綱和于謙並非一開始就認識,兩人因為陰差陽錯成為搭檔說了幾場相聲才認識的,也是再次之後才結下深厚友誼的,而在此之前,即使郭德綱生活十分落魄,于謙也沒辦法接濟郭德綱。



而且,在和郭德綱認識之初,于謙的生活相比於郭德綱也強不到那裡去,儘管于謙在1985年便拜石富寬先生為師,在此之後還進入了戲劇團,但是在這段時間中,于謙很少說相聲,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跑龍套,這也是我們能在那段時間中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于謙身影的原因。



但是,儘管那段時間于謙經常出現在影視劇中,但是他只是小配角,這也令他的收入並不理想,即使加上戲劇團的那點兒工資,也只能讓于謙養活自己一家人而已,在這種情況下,讓于謙在拿錢接濟郭德綱有點兒不太現實,而且,想必郭德綱也不同意于謙這麼做。



好在之後,郭德綱在於謙的幫助下拜侯耀文為師,逐漸在北京相聲界站穩腳跟,而且在2004年之後,于謙也正式加入德雲社和郭德綱搭檔說相聲,在此之後,郭德綱和德雲社逐漸聲名鵲起,甚至到了今天,郭德綱已經成為國內最火的相聲演員,而德雲社也成為了最大的相聲團體,這也正好應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不知道當年那些看不起郭德綱的人現在回想起來會有何感想啊?


拾憶物語


這個問題我願意回答,因為太喜歡於老師了。那時的於老師還是在編的相聲演員,可惜生不逢時,正趕上相聲界的寒冬。那時的於老師還很年輕,剛學會喝酒,抽菸,但是還沒有條件燙頭!解放後於老師綠帽子王爺是當不成了,父親王老爺子還沒遇見海盜,家境也不寬裕,於老師還是光棍一條,還沒和蒙古國海軍司令的女兒結婚……所以於老師的日子也不好過,沒飯轍啊!於老師的個人經歷簡直就是當時相聲演員的縮影。那陣子於老師奔忙於各個大小片場,客串一些小角色。流竄於北京周邊,享受著郊縣天王的貧苦日子!雖然都是一些小角色,但於老師還是很認真努力。最早對於老師有印象就是海馬歌舞廳了,以後還有不少小角色,具體記不清了。後來又進修了影視導演專業。於老師演技比老郭厲害,可能就是那時積累的經驗吧,再加上多年的生活歷練,演技大爆發了!可以說,由於郭德綱的攪和,中國影壇損失了一位好導演,好影帝,這是影視界的巨大損失!04年於老師遇見了人生中的伴侶,蒙古國海軍司令的女兒……郭德綱。從此兩人就過上了沒羞沒臊的開掛日子!當時的於老師,用老郭的話講,那是真嫩,真白啊……





我是來自北方的河馬


郭德綱1995年開始闖蕩北京,此後一直過著題主說的煮麵糊糊的生活,四處奔波忙碌,只為混口飯吃。1996年創建德雲社的前身北京相聲大會;2000年開始和于謙不定時合作;2004年于謙正式加入德雲社;2005年開始郭德綱不用煮麵糊糊了。


于謙在進入德雲社以前的生活也不好過,並不像郭德綱在相聲裡介紹的那樣富有,他1995年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大專班畢業以後,陸續接拍了一些影視劇,比如影視劇《馬三立》,于謙飾演趙佩茹;電視劇《小井衚衕》、《編輯部的故事》等等;同時還在中央電視臺和北京電視臺的一些欄目中擔任編導和主持人,反正都是混飯吃的小角色。


2004年,于謙從北京市曲藝團辭職,正式加入德雲社,由此開始了和郭德綱風雨同舟的創業歲月,並互相扶持共同走上人生巔峰。


相聲演義


郭老師第三次進北京之後開始發起的北京相聲大會大概九五九六年的時候,剛到北京的時候郭德綱確實沒什麼錢,租最便宜的房子,據說沒錢的時候房租也交不起,房東在外面叫門,自己在屋子裡面不敢吭聲假裝不在家。夜裡翻牆頭偷跑出去買麵條。

一鍋麵條煮成糊糊之後能吃三頓。

于謙老師1995年的時候剛從北京電影學院影視導演系大專班畢業。這也是于謙老師沒什麼相聲可以說的情況下給自己鍍金考了個學歷。

平時混演藝圈,參演過的作品有《九九歸一》《天下第一醜》《編輯部的故事》《小井衚衕》《人蟲》《新刀馬旦》《李衛當官》《新京華煙雲》《小龍人》《海馬歌舞廳》等,並在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及地方臺的長期欄目中擔任節目編導及主持人。

跟現在的收入肯定沒法比,反正都能勉強混著,不至於太慘。

當然跟說相聲的其他人比起來,于謙當時的生活還是很不錯的,至少還有戲拍在電視行業還認識一點人平時能上電視。郭德綱當時都覺得跟于謙交朋友都算是高攀。

2000年之後郭德綱和于謙才陸陸續續有了合作的,一起演出的次數多了之後慢慢熟悉,郭德綱還跟于謙說過,等我那兒的買賣好了以後,讓謙兒哥一塊兒去小劇場玩兒。

都不好意思直接邀請于謙加入,那時候相聲大會還偶爾一場只賣一張票呢!要交朋友,這個有點拿不出手。

後來于謙就去相聲大會看了幾次,有時候也上臺票幾場,于謙從那兒感受到了小劇場說相聲的魅力,覺得跟觀眾這麼交流很過癮。

後來就答應加入了德雲社。


閒白社


今年40了,雖說是南方人,可從小聽相聲,在文藝老師輔導下演小品一直持續到高中,期間登過幾十次臺,不敢說懂可起碼有點小小的經驗和發言權。

現在翻回頭聽劉寶瑞,北京二趙,包括馬季等的相聲就能明白為什麼這個文藝種類在那些年會沒落,因為實在太舞臺了,太檯面了。而本身語言類節目就是要接地氣,甚至於表演嬉笑怒罵時去你大爺的等等粗口爆出來才有笑果,可你們覺得80-90年代那些某某臺文藝晚會或者某政協茶話會能允許嗎?

郭確實不錯,表演功力,颱風都很穩,關鍵也趕上好時候,也懂的運作和營銷,相聲崛起他是頭功。但客觀評價,在這個圈子裡功力比他紮實,表演更牛的還有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