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

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阿姆哈拉語:የኢትዮጵያ ፈደራላዊ ዲሞክራሲያዊ ሪፐብሊክ

?,ye’ītiyop’iya federalawī dīmokirasīyawī rīpebilīki),通稱埃塞俄比亞(ኢትዮጵያ,ʾĪtyōṗṗyā),是位於非洲之角的主權國家。北部與東北部與厄立特里亞接壤,東部與吉布提及索馬里接壤,西部與蘇丹及南蘇丹接壤,南部與肯尼亞接壤。埃塞俄比亞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內陸國家,以及繼尼日利亞以後,人口最多的非洲國家,有超過1億居民。埃塞俄比亞土地面積為110萬平方公里,首都及最大城市是亞的斯亞貝巴。

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

19世紀末列強瓜分非洲,埃塞俄比亞是唯一成功擊敗歐洲殖民勢力,保護並維持其君主制國統的非洲國家。1974年,一次軍事流血政變將1930年代以來一直統治埃塞俄比亞的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推翻以後,埃塞俄比亞廢除君主制,建立由門格斯圖掌握實權的軍政府,併成為名義上的社會主義國家,直至1990年才宣佈放棄社會主義制度。1991年,親阿爾巴尼亞的埃塞俄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通過武裝鬥爭上臺,執政至今。非洲聯盟總部位於該國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

埃塞俄比亞是一個古老的國家,可知的第一個王國是阿克蘇姆帝國;13-16世紀,阿姆哈拉人建立阿比西尼亞王國;曾經是東非一大強國,領土達至現今的蘇丹和索馬里;16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和葡萄牙相繼侵入;19世紀初分裂為許多公國,皇權旁落,稱為“王子紛爭時代”;1868年英國侵入;1889年獲得統一。

1890年意大利侵入,宣佈埃塞俄比亞受其保護。1896年意大利被擊敗,承認埃塞俄比亞獨立;1936年又遭意大利侵佔,皇帝海爾·塞拉西流亡。二戰東非戰場上意大利被英軍擊敗,意大利殖民地厄立特里亞被英國託管。1941年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回到首都復位,在政治上徹底倒向美、英。“埃塞俄比亞”國名正式確立。

二戰結束後,美國大力扶持埃塞俄比亞,把埃塞變成其在非洲的代理人,與埃塞簽訂了十多個軍事和經濟協定,並在埃塞設立了軍事基地,給埃塞的軍援高達1.5億美元,佔當時美國對整個非洲軍援的一半,且派出軍事顧問小組負責訓練埃塞軍隊。埃塞俄比亞建立起一支很有規模的裝備比較現代化的軍隊。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埃塞俄比亞立即宣佈加入聯合國軍出兵朝鮮。美國以大力推動將當時受聯合國託管的厄立特里亞併入埃塞俄比亞、組成一個聯邦國家作為回報。時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稱:“從正義來看,必須考慮到厄立特里亞人民的觀點。但是美國在紅海盆地的戰略利益與安全考慮及世界和平使得這個國家必須聯繫我們的盟友埃塞俄比亞。”1950年12月2日聯合國大會採納了美國意見,通過了390號決議,英國對厄立特里亞的託管在1952年9月15日前結束,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里亞組成一個聯邦,厄立特里亞具有自治的行政管理權與司法權、旗幟及內部事務包括警察、稅收;聯邦政府負責外交事務、國防、金融、運輸。

1950年埃塞國內輿論求戰呼聲日高,埃塞大部分軍方人士認為遠在東方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即使有蘇聯和中國的支持,也不足以抵禦美國第八集團軍領頭的聯合國軍,很可能不等埃塞軍進抵戰場當年朝鮮戰爭就已經結束回家過聖誕節。海爾·塞拉西皇帝宣佈派遣埃塞俄比亞軍一個步兵營“卡格紐營”參加朝鮮戰爭。由於路途遙遠加上其他問題的耽擱,卡格紐營的1153人於1951年7月才抵達朝鮮半島,編入美軍步兵第7師序列,此後一年多時間裡他們一直沒有參加戰鬥。1952年10月31日,聯合國軍指派埃塞俄比亞營向上甘嶺發起攻擊,在朝鮮戰場待戰一年多的埃塞俄比亞軍終於等到參戰機會。埃塞俄比亞營在戰爭中陣亡121人,負傷536人,共計657人。直至1965年才撤離朝鮮半島。

1962年埃塞俄比亞政府將厄立特里亞改為一州,激起厄立特里亞人反抗。厄立特里亞人隨即組織“厄立特里亞解放陣線”,開展長達30年的武裝抗爭。

1974年埃塞俄比亞發生軍事政變,皇帝被廢黜,德爾格政權建立,由門格斯圖掌握實權。1978年德爾格政權投向蘇聯,獲得大量蘇援。埃塞俄比亞在1980年代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由於門格斯圖政府的經濟政策對國家造成嚴重的損害,埃塞俄比亞出現前所未有的饑荒。各國為了抒解當地災情而舉辦了一個超大型演唱會,並由邁克爾·傑克遜和萊昂納爾·裡奇為大會作了一首主題曲“天下一家”。埃塞俄比亞問題使世界關注到第三世界武器氾濫,以及富裕國家的壓逼造成的經濟失衡,引致1980年代的綠色運動思潮。1987年9月更名為“埃塞俄比亞人民民主共和國”。1989年9月在埃塞俄比亞的蘇聯顧問與古巴軍人全部撤出。

經過多年內戰,1991年5月,門格斯圖政權被由親阿爾巴尼亞的霍查派掌握的埃塞俄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埃革陣)武裝推翻。埃革陣組建過渡政府,梅萊斯·澤納維任總統;厄立特里亞人民解放陣線也組建厄立特里亞過渡自治政府。1993年,兩年過渡期滿,厄立特里亞經全民公決,脫離埃塞俄比亞獨立。1994年,埃塞俄比亞頒佈新憲法,明確規定各民族擁有自決權利。1995年8月,改國名為“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

1997年厄立特里亞發行自己的貨幣,與埃塞俄比亞交惡。1998年5月至2000年6月爆發埃厄戰爭。

埃塞俄比亞面積1,104,300平方公里,位於非洲東部廣闊的埃塞俄比亞高原,1993年5月厄立特里亞省獨立建國之後,成為一個內陸國,鄰國有吉布提、厄立特里亞、蘇丹、南蘇丹、肯尼亞和索馬里。首都在亞的斯亞貝巴。

另外,與肯尼亞、南蘇丹交界的伊雷米三角,埃塞俄比亞及南蘇丹各自宣稱擁有主權和管轄權,現由肯尼亞管轄。

埃塞俄比亞三分之二地區為埃塞俄比亞高原,一般海拔2500~3000米,在非洲各國中地勢最高,有“非洲屋脊”之稱;東南屬索馬里高地;東非大裂谷縱貫全境中部;沙漠和半沙漠佔領土的2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