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語: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

聯合王國(英語:United Kingdom,縮寫作UK)或不列顛(英語:Britain),中文通稱“英國”(中文早期亦稱“英聯王國”),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由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東北部分及一系列較小島嶼組成。英國和另一國家唯一的陸上國境線位於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相鄰。英國由大西洋所環繞,東為北海,南為英吉利海峽,西南偏南為凱爾特海,與愛爾蘭隔愛爾蘭海相望。該國總面積達94,060平方英里(243,600平方千米),為世界面積第80大的主權國家及歐洲面積第11大的主權國家,人口6510萬,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採用議會制進行管轄。其首都倫敦為全球城市A++級別城市和國際金融中心,大都會區人口達1380萬,為歐洲第三大和歐盟第一大。現任英國君主為女王伊麗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國由四個構成國組成,分別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其中後三者在權力下放體系之下各自擁有一定的權力。三地首府分別為愛丁堡、加的夫和貝爾法斯特。附近的馬恩島、根西行政區及澤西行政區並非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而為王冠屬地,英國政府負責其國防及外交事務。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的構成國之間的關係在歷史上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英格蘭王國通過1535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將威爾士納入其領土範圍。1707年的條約使英格蘭和蘇格蘭王國聯合成為大不列顛王國,而1801年後者則進一步同愛爾蘭王國聯合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的六分之五脫離聯邦,成為了今日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亦有14塊海外領地,為往日帝國的遺留部分。大英帝國在1921年達到其巔峰,擁有全球22%的領土,是有史以來面積最大的帝國。英國在語言、文化和法律體系上對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響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國為發達國家,以名義GDP為量度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為量度是世界第九大經濟體。英國是世界的首個工業化國家,在1815年-1914年為世界第一強國,現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範圍內的經濟、文化、軍事、科技和政治上有顯著影響力。英國為國際公認的有核國家,其軍事開支位列全球第五。自1946年以來,英國即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而自1973年以來即為歐洲聯盟(EU)及其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的成員國,同時還為英聯邦、歐洲委員會、七國財長峰會、七國集團、二十國集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國民眾決定脫離歐盟,脫離方式目前正在談判中。

現在的英國領土是過去的幾百年中多次合併的結果。公元10世紀時蘇格蘭和英格蘭各自是獨立的國家。公元1284年威爾士被英格蘭控制,1535年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603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國成為共主邦聯,1707年正式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1169年至1691年逐步被英格蘭控制)合併,組成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成立,北愛爾蘭仍由英國政府控制,英國國名也在1927年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是19世紀遙遙領先的世界大國和海上霸主,當時有著“世界工廠”的稱號,亦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國家,西方資本主義的倡導者,並且是早期議會民主制的誕生地。無論在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水平皆有顯著的貢獻。在其頂峰時期,大英帝國曾經控制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土地和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因其控制的土地覆蓋地球大部分經度,太陽時時刻刻都會照耀英屬領土,故稱為“日不落帝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即使到現在,太陽在英國海外領地或以伊麗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的英聯邦王國上空至今仍然不落。到二十世紀前半葉,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英國國力減退。而在後半個世紀中,這個龐大的殖民帝國的殖民地紛紛開始獨立。在處理殖民地獨立問題時,英國利用分而治之的手段,在謀求本國最大利益的同時,給原殖民地帶來了極大的不安定因素。。最後一個脫離英國的殖民地,是主權在1997年7月1日移交給中國的香港。

雖然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力下降和經濟不景氣,但是保守黨領導人“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在1979年當選為首相後,便大力推行改革,倡議“撒切爾主義”(Thatcherism),成功削減部分福利開支和削弱工會的力量,同時,壓縮政府公共開支,降低稅收,提倡自由經濟,在經濟上實行大規模私有化政策,減少對經濟活動的政府管制和干預。於是,英國經濟最終走出了長期滯脹的局面。自1981年以後,其年經濟成長率達3%以上,在主要發達國家中僅次於日本。但是撒切爾夫人在幫助英國經濟復甦和保持國際上的影響力的同時,國內的貧富差距也逐步加大,導致部分英國人的反對。之後與瑪格利特·撒切爾同黨繼任者約翰·梅傑首相之任內英國經濟一直不振。其後工黨領袖託尼·布萊爾於1997年當選為首相後,英國經濟慢慢才得以恢復。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再次給英國經濟造成打擊。現在,英國雖然為大國之一,在政治、外交、軍事及經濟上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在國際政治和外交舞臺上扮演的角色已大不如19世紀。

英國是英聯邦(大英帝國解體後的繼任象徵性組織)成員,並在1973年正式加入歐盟。2010年5月11日,戴維·卡梅倫正式接替戈登·布朗,出任英國首相。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脫歐公投,結果為52%同意、48%反對,因此英國政府決定脫離歐盟,開始協商達成退出歐盟協議。但蘇格蘭首席部長尼可拉.史特均(Nicola Sturgeon)在得悉蘇格蘭32個選區均是“留歐”勝出後,表示蘇格蘭人民已經果斷表態。她認為,選舉結果清楚顯示蘇格蘭人民希望未來成為歐盟一部分。蘇格蘭國民黨早前的宣言指出,假如環境跟2014年公投時有“顯著及實質的改變”——例如蘇格蘭被迫脫歐——將會嘗試重啟獨立公投。而北愛爾蘭的新芬黨主席迪可蘭.柯尼(Declan Kearney)則措辭強硬,認為結果違反北愛人民的意願,英國政府亦無法代表他們的經濟及政治利益。他亦重申的呼籲,認為北愛爾蘭應該啟動國界公投,決定是否脫離英國“迴歸”愛爾蘭——唯一連接英國邊境的歐盟成員國。以上事件反映出此次的脫歐決定可能對英國帶來嚴重衝擊。

英國總面積約243,610平方千米(94,060平方英里)。它佔有不列顛群島大部分地方,當中包括整個不列顛島、愛爾蘭島東北(面積佔整個愛爾蘭島1/6)和一些圍繞不列顛群島的小島嶼。該國坐落在北大西洋和北海之間,東南海岸朝向法國,距離法國北部海岸35千米(22英里),中間被英吉利海峽分隔,另外還有十四塊海外領土分佈在世界上不同地方。根據一個1993年的調查,英國10%的國土是森林,其中46%用作畜牧業用途,另有25%用作農業用途。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是本初子午線的起點。

英國國土最北端的橫座標是北緯61°,最南端的橫座標是北緯49°,而最西端的縱座標是西經9°,最東端的縱座標是東經2°。北愛爾蘭與愛爾蘭共和國的邊界長達360-千米(224-英里),不列顛海岸線長達17,820千米(11,073英里)。不列顛島以海峽隧道連接歐洲大陸,總長度達50千米(31英里)(水底部分長達38千米(24英里)),是當前世界上最長的水底隧道。

英格蘭佔了英國總面積的一半,達130,422平方千米(50,360平方英里)。大部分是低地[30],在過了Tees-Exe線後,西北有一些山脈;其中包括有湖區,山峰區、埃克斯穆爾區和達特穆爾的奔寧山脈和一些石灰岩山脈。英格蘭最高的山峰是湖區斯科弗雷峰(高達978米(3,209英尺))。主要河流、入海口有泰晤士河、塞文河和亨伯河。

蘇格蘭佔英國總面積的1/3,面積達78,133平方千米(30,170平方英里)。當中有近八百個島嶼,大部分分佈在蘇格蘭島的西部、北部;分別稱為赫布里底群島、奧克尼群島和設得蘭群島。蘇格蘭的地形是高地邊界斷層造成的,這個斷層,西至艾倫島,東至斯通黑文。斷層造成兩個不同的區域;西北部的蘇格蘭高地和東南部的蘇格蘭低地。蘇格蘭大部分山地都在高地區域,其中有大不列顛島最高的本尼維斯山(高達1,343米(4,406英尺))。在低地區域的福斯灣和克萊德灣之間的狹窄被稱作中央低地,這個地帶裡坐落著擁有最多人口的格拉斯哥和首府、政治中心愛丁堡。

威爾士佔全英國面積不到1/10,約20,779平方千米(8,020平方英里)。威爾士在全英來說,是最多山地的,只有南威爾士山地較少。海濱城市加的夫、斯旺西和紐波特都坐落在南威爾士。在這三個城市的北部,有南威爾士山谷。斯諾多尼亞山和斯諾登山(高達1,085米(3,560英尺),是威爾士最高的山)是威爾士最高的兩座山。威爾士14座超過914米(3000尺)的山一起被稱為Welsh 3000s。威爾士的海岸線長達1200公里(750裡)。威爾士也有幾個島,當中最大的是西北部的安格爾西島。

北愛爾蘭面積只有13,576平方千米(5,240平方英里),大部分都是山地。北愛爾蘭有不列顛群島最大的湖,內湖,面積達388平方千米(150平方英里)

[39]。北愛爾蘭的高峰是莫恩山的多納德峰(高達852米(2,795英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