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八十年代大連,穿跨欄背心苦中作樂,關東街由繁華轉破舊


大家好,這裡是“歷史圖社”。80年代的大連什麼樣?那時的天空太藍,道路太寬,車輛太少,樓房低矮卻好看。那時的人們見面不會叫“親”,喜歡面對面交談而不是朋友圈點贊。那時的我們太年輕,好多事還沒晃過神,卻已為人父母承擔起一片天。下面跟隨一位外國友人Leroy W. Demery Jr.的老照片,回望1983年的大連。這個地方,你能認出是哪兒嗎?

80年代,物資並不如現在豐富,苦中作樂的日子讓人難以忘懷。穿著跨欄背心,吃著大西瓜,成為每個孩童的暑假回憶。

那個年代,汽車不多,看上去方方正正。路上也並沒有太多私家車,人們注視它開過,總覺得離自己太遙遠。不知道這是什麼品牌。

圖為一處街道的景象。富有特色的建築群,寬闊的馬路,路邊的行人和騎車人。由於近代殖民地的原因,大連有很多日俄統治時期的老建築,很有地方特色。這些地標性建築走過百年,也成為我們童年時代深刻的記憶。誰還記得這是哪個街口嗎?

圖為三年級一班出遊的畫面,穿著統一的紅色的校服。那個年代沒有樂事薯片和上好佳,能吃到大白兔奶糖已經很幸福了。手拉著手去春遊,興奮得像去探險一樣。

圖為大連街景,公交車車頭處可以看見“食品門市”的招牌。那時沒有雙十一,沒有快遞員。買菜去市場,副食品也不豐富。路上總能見到運貨的驢車,總想掀開鋪蓋看看裡面有什麼好吃的。

圖為關東街的景象。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曾繁華一時,但現在這裡卻是大連最破舊的街區之一。後東關街被徹底拆除,結束了一個世紀的故事。不知道哪位朋友曾在這裡生活過。

圖為公交車站臺的場景,站牌看不真切,不知是哪裡。雖然那時不堵車,但公交車少,等公交成了大多數人的日常。如今交通發達了,但人們脾氣也急了,晃晃悠悠坐公汽兒的日子彷彿一去不復返。

圖為有軌電車駛過街面的景象。大連有軌電車走過110年了。老大連人把日本人帶來的這個新奇的龐然大物叫做“美國大木籠子”。稱它是大木籠子,因為這個東西完全是木結構的,跑起來嘎吱嘎吱響。80年代的你坐過嗎?

“尊重橫道線內行人的通行權”。沒有外資商場,沒有進口化妝品。提神喝茶而不是咖啡,公交樞紐總是人來人往。這是102青泥窪橋終點,開往老虎灘和桃源街,現在的2路。如今的青泥窪已經成為大連繁華的商圈之一。您有哪些大連記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