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得真的《都挺好》嗎?

我們活得真的《都挺好》嗎?


我們看起來都挺好

可到底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

正午陽光新劇《都挺好》正在熱播,旨在揭露中國式家庭的本質。

該劇圍繞“獨斷專制重男輕女的母親+懦弱無能只會逃避的父親=擁有全家最好資源遠赴美國走向人生巔峰大兒子+資深啃老‘全網喊打’巨嬰二兒子+高階版樊勝美小女兒”的原生家庭,講述了他們之間的一地雞毛。

我們活得真的《都挺好》嗎?

劇中的蘇家從來就沒斷過事,永遠存在矛盾。

小女兒明玉從小受盡不公平待遇。

想上清華卻被母親逼著上免費的師範院校;大哥出國讀書後,母親直接賣掉明玉的房間;甚至連全家商量出去旅遊,都會當著明玉的面忽略她。

明玉上大學時,二哥明成結婚,母親又賣掉了家裡的兩間房。明玉知道此事後,跑回家質問母親為什麼不能支持自己上大學。母親表示明玉是女孩,18歲之後她們就不管了。寒心的明玉直接選擇和蘇家斷絕關係,一個人跌跌撞撞地獨自成長。

開篇便是母親去世,三個兒女回到父親身邊,但是卻沒有全家悲痛,互相安慰的場面。反而在葬禮當天,明玉與二哥明成直接大打出手,明玉憤怒之下開車離開。

我們活得真的《都挺好》嗎?

就是這樣一部毫不溫情,隨時準備互相撕扯的家庭劇,意外地被冠以一個溫暖的名字——《都挺好》。

除了全網喊打蘇明成外,觀眾也對“都挺好”這個劇名有很大的疑問,這樣一個讓女兒充滿童年陰影的原生家庭,到底哪都挺好了?

離開母親葬禮後,明玉坐在車裡,悲痛不已,壓抑地哭出聲。在這個畫面出現之前,明玉對於母親的死去一直抱以冷漠的態度,此時一個人,面對難以泯滅的親情以及之前受盡的不公平對待,她也是滿心的委屈與悲傷。

在父親和哥哥們面前,明玉沒有流露出絲毫的感情,全程冷漠臉玩手機。對於母親,對於這個家,明玉可能是恨意多過愛意,但是內心深處,她依然對這個家有諸多的難以割捨。車中這個小小的空間,才是明玉真正可以卸下防備,表露情緒的保護所。

在外保留體面,內心塌成廢墟,也許是每個成年人的生活標配。

就像明玉,倔強到萬千委屈和成長苦難都獨自抗住,但又脆弱得連悲痛情緒也不敢流露出來。

劇中有兩個鏡頭設置得非常巧妙。一個是明玉在車裡哭過之後,來到醫院的太平間(但此時母親已經下葬了),下一個鏡頭轉到明玉精神滿滿地出現在公司。

我們活得真的《都挺好》嗎?

我們活得真的《都挺好》嗎?

我們活得真的《都挺好》嗎?

我們活得真的《都挺好》嗎?

其實,這便是劇名的含義,生活的雞毛蒜皮,職場的勾心鬥角,化在我們嘴裡只剩下一句“都挺好”。


我們活得真的《都挺好》嗎?


現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分不清。各種各樣的不如意將我們一拳打進焦慮的旋渦,越陷越深。

中央電視臺、國家統計局等聯合發起的“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結果顯示:

除去工作和睡覺,2017年中國人每天平均休閒時間為2.27小時,較三年前(2.55小時)有所減少。

其中,深圳、廣州、上海、北京居民每天休閒時間更少,分別是1.94、2.04、2.14和2.25小時。

相比而言,美國、德國、英國等國家國民每天平均休閒時間約為5小時,為中國人的兩倍。

我們活得真的《都挺好》嗎?

社會催著我們不斷前進,生活逼得我們無法停歇,每天周旋於工作與家庭之間,連發洩的時間都沒有。

知識焦慮:不停刷著朋友圈公眾號微博,報名各種線上課程,囫圇吞棗般想要納入新知識,生怕自己被同齡人甚至是比自己小的人拋棄。

財富焦慮:畢業後沒有找到“有趣”的工作,無法真正擁有自己的房子,想追求夢想卻又無資本辭職。

工作焦慮:錢少,事多,離家遠。

健康焦慮:搜索引擎總是告訴我們該歸西了,熬不完的夜,浪費不完的健身卡,以及掉得完的頭髮。

年齡焦慮:我20多了,拼不過00後;我30多了,跟不上90後;我40多了,企業可能馬上要淘汰我了。

顏值焦慮:

體重蒸蒸日上,膚色越來越深,頭髮日漸稀鬆。

存在感焦慮:沒人點贊、沒人評論、沒人轉發。團建沒我,聚餐沒我,連開會也沒我。

單身焦慮:阿姨、姑姑、舅舅、舅媽、叔叔、嬸嬸,各位大爺大媽,我一個人挺好的。

其實有的時候,不是我們不發洩情緒,而是不敢。

和父母訴說難處,他們會非常擔心,甚至有時我們根本無法將我們為什麼焦慮解釋給父母聽。聊一兩句,也就不了了之了。

出來和朋友聚餐,大家歡歡笑笑,你那點負能量也不好意思再釋放了。就算有時我們打開內心,幾瓶酒下肚,暈暈乎乎地哭著和朋友訴說自己的痛苦,第二天醒來,也總是非常後悔。害怕朋友覺得不知道怎樣安慰這樣消極的你,最後變成大家聚會也不敢叫你。

和同事抱怨工作,更是小心翼翼,每件糟心的事後面都要加上“哈哈哈”或者笑哭的表情。因為我們生怕哪次不經意的發洩變成了我們的把柄。

所以,我們選擇沉默,表面嘻嘻哈哈,其實內心早已焦慮得即將崩潰。

我們活得真的《都挺好》嗎?


我們活得真的《都挺好》嗎?


我們假裝忙碌,假裝快樂,假裝成熟,好像生活的一切都在掌控範圍內。

實際上,我們連焦慮都無法真正擺脫。

這種處理情緒的方式也許會讓我們暫時忘記情緒,但是焦慮始終會埋在我們心底,慢慢地抽絲剝繭般地折磨我們,直至內心轟塌。

比如《都挺好》中的明玉。從預告看,後續明玉和家庭的關係越鬧越僵,甚至將二哥告進了牢獄;工作方面也不如意,被人陷害,離開老東家。

我們活得真的《都挺好》嗎?

毀了我們的不是焦慮,而是應對焦慮的方式。

美國十大影響力心理學家塔瑪·瓊斯基在經典心理學著作《內在成長:心智成熟的四個思維習慣》中提到:

現代情緒中,有兩種情感會促使人成長,一種是恐懼,一種是焦慮。

恐懼屬於應激性高階情緒,在日常生活出現的頻率很低。焦慮則無處不在。大腦的情緒反應中心為杏仁核。杏仁核是二十四小時全天無休的監視系統,稍微一點風吹草動,杏仁核就會立即感知到並釋放負面情緒因子。

但是,每種負面情緒都是我們的心理防禦機制所產生的應激反應,都有其存在的意義。

事實上,焦慮不代表成長的盡頭,而是一小段慢跑時光,最後焦慮會帶領我們走向真正的盡頭,這是我們若沒有經歷這一切就無法到達的地方。在這個地方,我們真正實現了內在的成長,從本質擺脫焦慮。

我們活得真的《都挺好》嗎?

獲取可能性思考的力量,打破禁錮自我的情緒屏障。

可能性思考讓我們的情緒擁有彈性。

事實上,很多人認為,正面思考永遠是正常的做法。

借用這套理論,當你“沒能感覺到太棒了”時,你馬上會想:我自己到底怎麼了?

你不會把“沒能感覺到太棒了”判讀成偶爾的情緒起伏,反而挖了一個更深的洞讓自己跳下去。快樂不會是常態,但是正面思考將我們框死在幸福論中,我們無法再理性看待我們的“情緒起伏”。

當你覺得生活很糟時,你可以召喚中立思考,提醒你不要跑在自己的前面,只要專注於正在做的事就好。

負面思考的反面不是正面思考,而是可能性思考。你不會再被困在一個角落,在被困住與獲得自由兩者之間,還有很大的空間。

我們活得真的《都挺好》嗎?

生活不如意時,為自己設立破解密碼。

掌控生活多半隻靠一個小細節,比如深呼吸。

當我們感覺生活不如意,壓力使我們喘不過來氣時,你還可以做很多別的事來解壓,如運動、好好泡個澡或是看場電影,但光是靜下心來注意自己的呼吸,就可以讓你受益良多。

事實上,冷靜且特意地呼吸這個舉動,可以立即影響你的血壓,釋放身體裡的壓力荷爾蒙,以及血液裡的酸鹼值。

《內在成長:心智成熟的四個思維習慣》中提到一個很好的方法:

就算只有三四個集中意念的深呼吸,都可以帶領一個人進入深層的放鬆狀態。

就像你晚上刷牙是在示意身體你要準備上床睡覺了一樣,反覆練習呼吸動作五次,實際上可以改變你身體里正在發生的各項變化,帶你到不同的心理狀態。

就算實際上並無緊急情況,焦慮也會觸發身體的警報系統,但是冷靜而深入的腹式呼吸(人在很放鬆或是睡覺時便是採用腹式呼吸),就像是你按下的保全密碼一樣,將會關掉警報系統。

強化內在溝通系統,善於與自己對話。

你無法阻擋浪潮,但你可以學習衝浪。

為何我們總是害怕負面情緒,想要叫負面情緒停下來。沒有人想要承認自己抱持上述這樣極端的觀點,但沒錯,當我們難過時,這個想法就盤旋不去。

當事情的發展讓人覺得很糟,我們就會想要離開,而且是快速離開。

這種逃避的反應當然沒什麼問題,但是這種方式並不能解決讓我們焦慮的那個問題。

學會強化內在溝通系統,與自己進行對話。打開情緒接收專線,以便接收任何負面情緒或正面情緒的來電,深入瞭解才能有效“規避”。

浮於臉上的微笑,藏在心裡的悲傷,生活不曾放過誰。

“都挺好”不是解決焦慮的方式,只有真正實現內在成長,才能內外一致,擺脫焦慮。

面對生活的刁難,希望我們都可以真的說出一句“都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