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百年 有哪些事情是你還不知道的

鉤沉|

鉤沉|

鉤沉|

青島淪喪,成為"五四運動"的起因

1919年4月24日,巴黎和會進行的過程中,大學者梁啟超得到一個信息,緊急從巴黎向國內國民外交協會致電,內容是"對德國事,聞將以青島直接交日本,因日使力爭結果,英法為所動。吾若認此,不啻加繩自縛,請警告政府及國民,嚴責各全權(代表),萬勿署名,以示決心。

"戰勝國的決議,想跳過擁有主權的北洋政府,直接把青島由戰敗國一方的德國,交給戰勝國一方的日本,據說這是日本在其中努力爭取的結果,而英國和法國已經心動,想要促成此事。梁啟超的警告是對的,一旦承認這個現實,對中國來說後患無窮,必須要堅決阻止,不能在協議上簽字。

果然如梁啟超所料,當年4月29日至30日,英、法、美三國的代表召開會議,研究解決青島問題,日本派出代表出席了會議。日本人熟諳此道,在和會上出示了一份絕密證據——北洋政府向日本的借款條約,款項高達"1.45億日元",這一秘密條約,中方代表毫不知情,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在西方各國看來,所有的問題都必須嚴格按照"國際法"執行,而且即將出臺的"國聯"也少不了日本的支持。因此,日本拿出的這一"西原借款",成為扳回戰局的關鍵一環。最終,經過各方議定,通過了凡爾賽和約中的關於山東問題的條款(第156、157、158條),將原本屬於德國的山東權益全部轉讓給日本。

(其實,關於"西原借款",當初北洋政府也有它的小算盤。馮國璋曾經向段祺瑞提及,對日借款肯定還不清。段祺瑞卻說,"對日本咱們也就是利用它一把,這些借款誰打算還他呀?只要咱們國家強起來,到時候一瞪眼全拉倒!

"段祺瑞的想法是當個老賴,壓根就不想還日本人的錢。但是買的沒有賣的精,北洋政府到底還是單純了些,就像日本內閣首相寺內正毅說的,"本人在任期內,借與中國之款,三倍於從前之數,其實際上扶植日本對於中國之權利,何止十倍於二十一條!")

鉤沉|

群情激憤,報界呼籲奮起抗爭救亡圖存

1919年的5月1日,也就是青島被列強重新分割的第二天,國內一片譁然。上海《大陸報》首先將這個消息報道出來,稱中國政府接到巴黎和會中國外交代表團的來電,"

關於索還膠州(青島)租借之對日外交戰爭,業已失敗"。

一石激起千層浪。5月2日,北京《晨報》上刊登了另一則新聞,題為《外交警報敬告國民》,官方正式確認外交失敗。文章中首先疾呼" 膠州亡矣,山東亡亦,國將不國",然後披露戰敗國德國佔領的遠東區域(膠州灣),原本確定由戰勝國集團通過,交回中國手中,卻因為日本的橫加干涉而朝著相反方向發展。文中駁斥日本提出的所謂理由皆不成為理由,"廿一條條約,出於脅逼;膠濟換文,以該約確定為前提,不得徑為應屬日本之據。"在文章最後,向社會各界大聲疾呼,"此皆國民所不能承認者也。國亡無日,願合四萬萬民眾誓死圖之!"

文章引發了群情激憤,愛國烈火在全國各地迅速蔓延。這篇點燃民眾怒火的文章作者是林長民,他是當時的總統特聘外交委員會事務主任。如果說林長民的名字不為世人所熟知,那麼他的堂兄一定聽說過,就是因"一封《與妻書》,千古家國情"而著名於世的林覺民。而林長民的女兒則是梁思成的愛妻,號稱"一代才女"的林徽因。

鉤沉|

不眠之夜,"五三"學生聚會商定"五四運動"

1919年5月3日,一個新消息在少部分人中間傳遞著,據說北洋政府已密令和會代表可以在山東條款上簽字。這個消息不啻于晴天霹靂,北大在校生高君宇、許德珩聽說後,連夜召集了各高校學生代表,當天夜裡在北大政法禮堂秘密開會。會上,北大新聞學會導師、《國民》雜誌顧問、《京報》社長邵飄萍,振臂疾呼,號召同學們,民族危機繫於一髮,北大應當挺身而出,聯合各校同學,救亡圖存,奮起抗爭。

當時,一名17歲的北大學生叫劉仁靜,他拔刀猛地刺向腹部,要以自己的熱血喚起民眾覺醒,被身邊同學奪下。北大學生謝紹敏當場咬破中指,撕下衣襟,寫下"還我青島"四個大字,全場氣氛慷慨悲壯。

關於行動時間,大家的意見是,原本計劃的5月7日遊行示威,時間久易洩密,很可能被當局鎮壓,最終商議的結果是"提前在第二天"即5月4日舉行。因為是週日沒有功課,會有更多的同學加入,增加愛國聲勢。

關於行動程度,產生一些分歧,一部分認為"開展一次普通性質的群眾性遊行示威",引起政府的關注,表達激憤的情緒即可;北高師數理部的匡互生提出,溫和遊行不能達到救亡圖存的目的,只有血與火的洗禮,才能喚醒民眾熱情。最終匡互生的意見得到大家通過,並決定行動目標,鎖定為參與簽定賣國合約的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人。

北大政法禮堂的密議,在4日清晨才結束。大家立即按計劃各自行動,部分同學到北京各高校進行聯繫,號召更多的同學參加;有部分同學負責去查曹、章、陸的住址,另有一部分同學去搞到他們的照片,行動時有所對證;還有些同學負責去搞一些引火用具。而此次行動的主要意見者匡互生,已經做好了流血犧牲的準備,要以自己的鮮血喚醒酣睡中的民眾,為國家奮鬥。

鉤沉|

五月四日,從標語口號到"火燒趙家樓"

1919年5月4日上午,北大新潮社的羅家綸受同學委託,撰寫了一份"五四運動"的《宣言書》,到了下午,印刷完畢的兩萬份《宣言》開始散播到北京街頭各處。文中寫道,"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號召全體國民團結起來,"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中國存亡,在此一舉。"

5月4日下午14時,北大等十三所高校師生三千餘人,揮舞著小旗,高舉標語,打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寧為玉碎,勿為瓦全"、"拒絕和約簽字"等標語。這些標語中,最顯著的,無過於北大學生謝紹敏咬破中指寫下的血書"還我青島"四個大字。另外還有一副白布寫就的對聯,"賣國求榮,早知曹瞞遺種碑無字;傾心媚外,不期章敦餘孽死有頭",落款是"北京學界同挽。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遺臭千古",引來與會者的矚目。這是高師學生(北高師,今北師大前身)張潤芝的手筆。

在長時間得不到當局回應的情況下,學生們將怒火轉向趙家樓。這座住宅,最早是明代隆慶朝文淵閣大學士趙貞吉的宅邸,後來作為內閣交通總長曹汝霖的宅子。學生們衝到趙家樓,劉仁靜則藉助同學的肩背爬進曹宅,北高師數理部的匡互生,第一個打開曹宅大門,也是第一個點燃了趙家樓的熊熊烈火。此後,學生罷課、商人罷市、工人罷工的抗擊賣國政府風潮,迅速蔓延全國,全國性抵制日貨的行動,也在這時候開始。

鉤沉|

全民一心,青島主權得以最終保全

早在5月2日,作為直接"受害者"的山東,就有三千餘工人在濟南舉行演說大會,演講的主題就是收回青島。"五四運動"爆發以後,山東有七個團體的代表抵京,直接要求總統徐世昌、總理錢能訓,不準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全國範圍的巨大輿論壓力,迫使北洋政府不得不掂量其中的輕重,最終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向巴黎和會的中國全權代表發電,內容為"

果敢籤者,請公不必生還"。

同時,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外交官王正廷,與團長陸徵祥產生了分歧,王正廷疾呼"中國從前外交皆主遜讓,遂損失種種權利。今則讓無可讓,不得不改變方針!各國屢欺中國,不可再受其欺!"在北京政府嚴令執行簽約時,王正廷堅決表態拒絕執行,並將事實真相向國內紕漏,表示了"誓必死爭"的決心,6月28日,經過反覆鬥爭,最終促成了中方拒絕和約簽字的結局。

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只是青島問題並沒有最終得到解決,1921年,在美國華盛頓會議上,經過了三十六輪會議的討論,最終於次年2月4日,簽訂了《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其中寫道"膠濟鐵路、青島鹽廠和青島、濟南的電臺由中國贖回"。這已經是當時中國外交史上一大勝利成果。

1922年3月,外交官王正廷出任魯案善後督辦。經過與日本的艱難談判,當年12月1日,中日雙方簽訂了《山東懸案細目協定》,與日本討價還價後,最後協定中國須從日本手中,贖回青島主權和膠濟鐵路,據說僅膠濟鐵路一項,即花費贖金四千萬日元。1922年12月10日,中日雙方在青島舉行了交接儀式,青島重新回到中國懷抱。

鉤沉|

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運動中,無產階級發揮了主力軍作用,青年學生起到先鋒作用。最後,讓我們看看,這些在"五四運動"中奮起抗爭的年輕人們。

鉤沉|

高君宇:五四愛國運動的主要發起人之一(五四運動時23歲)。高君宇(1896-1925),山西人,當時擔任北大學生會負責人之一。5月4日當日,他帶領學生隊伍衝進賣國賊曹汝霖住宅,痛打章宗祥,併火燒了趙家樓曹宅。後擔任北大學生聯合會代表,帶領愛國學生繼續鬥爭。1919年10月加入鄧中夏主持的平民教育講演團,成為重要成員。1920年,高君宇加入共產主義小組,是全國最早的黨員之一。1922年當選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首屆中央執委委員和中共第二屆中央執委委員。1925年病逝,時年二十九歲。

鉤沉|

許德珩:五四運動中著名愛國學生領袖(五四運動時29歲)。許德珩,1915年初考入北大,在校園內與李大釗相識。後通過李大釗介紹,參加了少年中國學會,與鄧中夏等人共同組織北大平民教育講演團,宣傳新文化思想和愛國主義,擔任全國"學生救國會"的《國民雜誌》刊物負責人之一,是九三學社的創始人和首屆中央理事會主席。5月4日,在學生運動中,許德珩作為學生領袖之一,起草了著名的《北京學生界宣言》文言篇。

鉤沉|

邵飄萍:積極支持五四運動的愛國記者(五四運動時33歲)。邵飄萍(1886-1926),浙江省金華市東陽人。他是民國時期著名報人、《京報》創辦者,中國最早傳播馬列思想、介紹十月革命的先驅者之一,中國新聞理論的開拓者、奠基人。在北大"五三密會"上,他發表演說,號召學生們挺身而出,救亡圖存,奮起抗爭,並把《京報》作為支持"五四運動"的輿論陣地。當年8月,《京報》遭到當局查封,被全國通緝,不得已流往日本。1926年因發表文章揭露奉系種種黑暗,被張作霖殺害。有"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之稱。

鉤沉|

劉仁靜:初生牛犢不怕虎,開除黨籍終悔過(五四運動時17歲)。劉仁靜,湖北應城人,參加過五四運動及諸多運動,都衝在最前面,李大釗很賞識他,稱他"小小年紀肯奮鬥",1919年,劉仁靜加入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李大釗成立黨小組後,劉仁靜成為黨員,19歲時參加中共一大,是年齡最小的黨代表,他發言時可以大段引用馬克思著作,絲毫不差,語驚四座。1922年11月,跟隨陳獨秀參加共產國際會議,面對各國共產精英,他代替不會俄語的陳獨秀侃侃而談,一時風光無二。1929年,因私自"會見托洛茨基"被開除黨籍,自詡"正統託派"。新中國成立後,反悔以前所為,1951年起,在人民出版社從事翻譯工作。1985年受聘為國務院參事。

鉤沉|

匡互生:五四愛國運動的主要組織者之一(五四運動時28歲)。匡互生(1891-1933),湖南邵陽人。辛亥革命時,他曾經跟隨長沙革命軍攻擊當地巡撫衙門。1913年,在原籍讀書時,曾撰文痛罵北洋軍閥。匡互生是北高師學生,明確看到溫和手段無法救國,只有血與火才能警醒民眾。5月4日,匡互生取出火柴準備在趙家樓點火時,北大學生會主席段錫朋叫道,"我負不了這個責任!"匡互生回答,"誰要你負責任,你也確實負不了責任!"隨即點燃火柴,趙家樓從這裡燃燒。著名詩人朱自清有一篇《哀互生》,文中寫道,"互生最叫我們記念的是他做人的態度,……,他心裡那一團火,是熱,是力,是光。"

鉤沉|

羅家綸:譭譽參半,首提"五四運動"一詞(五四運動時22歲)。羅家綸(1897-1969)浙江紹興人。1914年進入上海復旦公學,1917年考入北大文科班,成為蔡元培學生。1919年,與傅斯年、徐彥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作為北京學生界代表,到滬參加全國學生聯合會成立大會,積極支持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起草了《北京學界全體宣言》白話文版,發出"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口號,在5月26日《每週評論》上,首次提出"五四運動"稱呼,沿用至今。五四以後,羅家綸接任《新潮》主編,筆鋒逐漸趨於改良派,後悔參與新文化運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曾撰文支持蔣介石反動政策。1928年,任蔣介石總司令部的政務委員會教育處處長。可謂譭譽參半。

鉤沉|

鉤沉|

參考知識點來自互聯網絡和書籍資料,部分照片來自互聯網公眾資源。小編竭力保證文章觀點真實準確,使用未聲明版權的公眾資源。

鑑於水平有限,如有異議請留言,提供有效證據即刪(誰還不是個寶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