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在上一篇文章中,由于篇幅问题,我们只讲到了东汉末年时期的货币,今天就从三国时期开始讲解。

三国鼎立,各有各制

东汉末年,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破曹军。大战之后,曹操退至江陵,认为赤壁大战会导致后方政权动荡,于是他选择北回,并留下了曹仁等人在南郡驻守。虽然曹军并没有完全北回,但是给了孙刘发展的时间,为以后三足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220年曹丕称帝建魏,国号为""。

221年刘备延续汉室,在成都称帝,国号为""。两年后,刘备死去,留下刘禅。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为""。

至此,中原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时期并没有统一的货币,因为天下三分,三国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以及社会状况完全不同,所以货币也不尽相同。

曹魏:

因为社会局面的动荡,经济发展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货币流通不畅,所以有时干脆就以布帛谷粟为币

早在文帝曹丕之父曹操拜相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都在以布帛为币。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种发展的倒退。形成以谷帛为币的原因其实很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以下点:

一、地主田庄的出现,形成很多自给自足的群体,或者说是一些从生产到交换都在内部进行的小团体。

二、由于军需,政府进行实物征收,严重阻碍了货币的发展,促进了谷帛等实物货币的发展。

三、在当时,董卓小钱的出现,使得货币贬值严重。通货膨胀严重,以至于出现了《晋书·食货志》上记载的那样"长安谷一斛五十万钱"的现象。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曹操拜相之后,便废除董卓小钱,重新推行五铢。这次推行五铢可以算是成功的,因为流通的五铢数量并不多,就有了钱少物多的现象,所以使得粮食布帛等实物价格降低,并保持相对稳定。

"魏文帝黄初二年三月,初复五铢钱,十月,以谷贵,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这是《三国志·魏志·文帝纪》中的记载,上面的"初复"指的是沿用之前的五铢。可以看到,曹丕沿用了五铢钱没多久,便废除了,并规定以谷物布帛作为货币进行交易。

曹丕这样做其实也是为了符合当时的形势:戎车岁动。战火纷争,更需要的便是粮食布帛等实物,而粮食本就不多,空有钱而没有粮是不行的,所以粮食布帛等实物货币的地位又上升了。

"太和元年夏四月,行五铢钱"明帝曹睿决定使用五铢钱。为何?我们可以在《晋书》卷26《食货志》中找到答案。

"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竟湿谷以要利,以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

讲的是人们为了行使谷物以及布帛的货币价值时,为了谋取利益铤而走险,竟然把谷物用水浸湿,把布帛剪碎,这严重影响了谷物以及布帛本身的使用价值。在粮食布帛产量本就不高的时代,这是非常恶劣的性质。所以明帝曹睿开始恢复以前的五铢货币制度,并且还开始铸造新的五铢钱

这时的五铢钱形状与汉朝五铢相似,最具特色的便是其"外郭压五又压铢。"

孙吴:

东吴处在物产丰富江南,此时这里的人们相对来讲较为富裕。不过这种繁华的景象在不久之后便荡然无存。

孙权称帝期间,连年征战,国库日渐空虚,而百姓此时还是比较滋润。但是百姓生活有滋有味,可是孙权却因为国库空虚,军费紧张,显得不太好过,有点脑子疼。于是谢宏提议:"广铸大钱,云以广货。"意思就是说,要铸造一些大面值的钱币,用来解决军需问题。

"嘉禾五年春,铸大钱,一当五百……"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孙权听取了谢宏的建议,仿王莽的大泉五十铸造出了面值更大的"大泉五百"。这下百姓都不乐意了,为什么?

举个例子:大家都有五铢钱好几百枚,结果一枚大泉五百就把这么多五铢全都给换走了。而且大泉五百发行量还不少,钱多物少,那么物价肯定上涨。本来原来的几百枚五铢钱可以买几百个苹果,这下好了,手里攥着这一枚大泉五百,兴冲冲跑到街上去,水果店的大哥乐呵呵地告诉你水果涨价了,一枚大泉五百只能买十个苹果。你说气不?

农民不想这样被剥削,民声鼎沸,但是孙权却视而不见。这也为东吴后面走向灭亡做好了铺垫。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发行大泉五百后,孙权感觉自己脑子已经没有那么疼了,但是多少还有那么一丢丢。他想根除脑子疼的病,于是又在赤乌元年(公元238年)发行了"大泉当千"

本来一枚大泉五百换走五百枚五铢钱也就算了,你还拿出大泉当千来换我一千枚五铢钱,还能不能好好相处了?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可惜孙权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后面还发行了"大泉二千"、"大泉五千"。不过发行量可能比较少,目前存世的大泉五千仅有两枚。

大钱的发行使得民间非常困苦,孙权抵不住怨声,于是在赤乌九年废除大钱

蜀汉:

早在刘备入川之前,五铢作为货币在蜀地流通。但是在刘备入川之后就开始有变化了。

"初攻刘璋,备与士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乃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意思就是说,刘备在进攻刘璋之前与众将士约定好了,如果能够打败刘璋,拿下成都,那么府库中的钱财宝物全部归众将士所有,刘备分文不取。最终,刘备拿下成都,将士都抛下手中的武器,争夺府中的钱财宝物。

这时候,刘备就担心没有钱来购置军需。如果这样下去,拿下的成都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人给夺取。就在这时刘巴发言了:

"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解决这个问题很容易,只要铸造发行能值百钱的货币,平定物价,再命令官吏管理监督市场就可以了。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因为刘备承汉五铢,所以就有了"直百五铢"

"直百"两种,直百钱一出,就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从这里可见,古人的经济学真的不赖!

直百五铢最初时钱体较大,而且比较厚重,直径在2.6cm—2.8cm,重大约8—9.5g。可惜后来因为财政紧缺,直百五铢的重量越来越轻,体型也越来越小,重量已经减小到2g—4g,最轻的更是不足0.8g,直径也减小到不足2.4cm。

这个做法跟东吴的做法相似,只是其虚值并没有东吴那么高而已。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除了"直百"、"直百五铢"以外,蜀汉还有"太平百钱"、"大平百金"、"世平百钱"、"定平一百"、"传形五铢"

纵观三国货币,只有曹魏的货币比较稳定,并且没有太过伤民。反观孙吴与蜀汉,它们都有铸造虚值大钱,这样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经济问题,但是并不会长久,因为这样的做法太伤民了。

两晋时期,年号钱问世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史的规律,最终三国归晋。下面就来看看两晋时期的货币是怎么发展的吧。

老规矩,先看西晋。

公元265年(即泰始元年)司马炎称帝,是为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大力发展生产,到了太康年间,西晋的经济一片繁荣。当然在后期,司马炎在政事上也没有尽心尽力,不过这都不要紧,因为公元290年,他不行了。

司马炎死前最纠结的便是皇位问题,他的儿子司马衷是一个傻瓜,问出了历史上最"烧脑"的问题:"百姓怎么会饿死呢?他们没有馒头吃,难道不会吃肉喝粥吗?"所以司马炎一直在纠结要不要传位给这个儿子。

儿子司马衷虽然是个傻瓜,但是生出的儿子司马遹非常聪明。于是司马炎决定把皇位传给傻儿子司马衷缓冲一段时间,等孙子司马遹长大后,皇位就可以传给孙子司马遹了。

然而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皇位在司马衷手上时,就发生了八王之乱,然后就没有西晋了。

再回到西晋货币,因为八王之乱导致经济不景气,所以并没有铸造新的钱币。这段时期主要流通的货币主要是之前留下的汉、魏五铢钱

看完了西晋,再来看东晋。

在八王之乱后,北方被一些少数民族占据了,此时西晋就不存在了。而在南方的司马睿趁机建立了东晋。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晋元帝司马睿称帝后,在公元318—321年间,吴兴沈铸造了一种新的钱币,上面印有"五朱"二字,直径在2.0cm左右,重约1.5g,是为"沈郎五铢",也叫"沈郎钱"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十几年后,一种意义重大的钱币问世——汉兴钱。

什么意义?

公元338年,成汉昭文帝李寿即位,改元"汉兴"

,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在这之前中国钱币都是以重量记名,而它是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汉兴钱直径1.67cm—1.7cm,重约0.7g—1.1g,按照文字排列可分为两种:竖汉兴、横汉兴

南北朝时期,钱重大减,劣质货币盛行

还是老方法,南北朝拆开看,先看南朝。南朝包括宋、南齐、梁、陈,一个一个来看。

南朝·宋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公元447年,文帝刘义隆执政期间铸造了一种直径约2.7cm,重约5.0g,的虚值货币"大钱当两"。钱文"五铢",所以也叫"当两五铢"

因为这也是一种虚值货币,对于民间来说并不是好事,跟之前蜀汉与东吴一样,导致通货膨胀。最终,在公元448年,当两五铢被废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当然,刘宋比较出名的货币不止这一种,除此之外,还有"孝建"、"孝建四铢"

"孝武孝建初,铸四铢,文曰孝建,一边为四铢,其后稍去四铢,专为孝建。"(《通典》)

从这里可以知道,孝建四铢(直径1.3cm—2.2cm,重0.4g—2g)正面钱文"孝建",反面钱文"四铢";而孝建(重约1.0g)正面钱文"孝建",反面并没有字。

南朝·南齐

公元479年萧道成废掉刘宋顺帝刘准后即位,改元"建元",改国号为"齐",史称"南齐"

南齐几乎没有出现什么货币,不过萧道成曾经于建元四年计划铸造新的货币,但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并不适合新货币发行,所以计划最终落空。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虽然萧道成的计划落空了,但是后面的南齐武帝萧赜永明八年替他完成了这个计划,在四川铸造了"南齐五铢"。最终证实了那个时期的经济状况并不适合发行新货币,因为制造成本太高了,所以最后停止铸币。

南朝·梁

公元502年,萧衍即位,改元"天监",改国号为"梁"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萧衍执政期间,战乱频繁,为了解决军费问题,萧衍开始铸造新的钱币,不仅有铜钱,还有铁钱。种类非常多,有"天监五铢"、"太清丰乐"、"公式女钱"、"背四决铁五铢"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后来梁敬帝萧方智还铸造发行了"两柱五铢"以及"四柱五铢"

南朝·陈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公元562年,陈文帝陈蒨铸造发行了“天嘉五铢”(即陈五铢)。天嘉五铢直径约2.35cm—2.5cm,重约3.4g。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到了公元579年(太建十一年),陈宣帝陈顼铸造发行了"太货六铢"

。朝廷颁布:一枚太货六铢换十枚原来的五铢。发行这种钱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从百姓口袋里面榨出点油水。

百姓这下傻眼了,这不是又学了孙权和刘备的吗?还真别说,古代的人不管是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还挺强的,并且还能学以致用。

上有政策,下有计策,百姓日子难过了,就开始想办法。最后百姓传言:"六"字很不吉利。而我们现在不是认为六六大顺吗,"六"字应该很吉利啊。这是为何?

其实百姓抓住了皇帝老儿怕死的心理,传言称"六"字就像是一个叉腰哭天子的姿势,意思就是说天子要死了。皇帝老儿比谁都惜命,最后废止了太货六铢

看完了南朝,在来看北朝。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里还是拆开来看。

北朝·北魏

最早的时候,北魏经济低迷,一直都是以粟帛为币,到了公元484年(即太和八年),则变成了以粟帛丝絮为币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

,孝文帝拓跋宏(也可以叫做元宏,迁都后改姓元)铸造发行了"太和五铢"(年号钱)

这是北魏建立一百一十年来第一次铸币。但是准确来说还不是很成功,因为太和五铢流通范围并不大,只局限于洛阳一带,所以就有了"专贸于京邑,不行于天下"一说,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盗铸比较盛行。由于盗铸与官铸混合流通,所以太和五铢大小与重量相差都比较大。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到了公元510年,宣武帝元恪铸造发行"永平五铢"(年号钱),与之前的太和五铢并用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公元529年,孝庄帝

元子攸铸造发行"永安五铢"(年号钱,直径约2.3cm,重约3g)。

北朝·东魏(西魏)

这里就没什么可介绍了,其一直流通着永安五铢。

北朝·北齐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北齐在前几年都是沿用东魏的永安五铢,不过《隋书》上记载:在文宣帝高洋公元553年(天保四年)铸造发行了十分精致的货币——常平五铢(直径2.4cm—2.5cm,重3.5g—4.2g)。常平五铢的精致体现在其钱文之上,面文"常平五铢"字迹非常匀称。

常平五铢又分为很多种,主要有:仰五昂平、俯常阔平、仰五昂平……

在乾明、皇建时期盗铸频发,钱的差异也非常大。到了武平年间,盗铸更是猖獗。

北朝·北周

中国货币的发展(二):玩钱币高手——孙权

北周货币最出名的当属北周三品,北周三品并不是一种钱币,它包括"布泉"、"五行大布"以及"永通万国"三种。

公元561年(保定元年),武帝宇文邕铸造发行了"布泉",这时的布泉与王莽的泉币有些不同。布泉以一当五,钱文为玉筋篆,而王莽泉币钱文为悬针篆

公元574年(建德三年),还是宇文邕,他铸造发行"五行大布",规定五行大布以一当十

由于盗铸比较严重,所以发行了大、中、小三种型号。大:直径2.6cm—2.8cm,重4g—5.1g;中:直径2.4cm—2.6cm,重2.3g—3g;小:直径2.1cm—2.2cm,重1.5g—2.1g。

发行五行大布的原因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原因了,还有文化原因

,这里就有故事可讲了。

这里的文化原因指的是当时佛教人数非常多,总数已经达到了300多万这是什么概念?僧尼人数之多与铸造五行大布有什么关系?

这里就必须要知道:在古代和尚是不用服兵役,也不用交税的

"按大象中,有户三百五十九万,口九百万九千六百四。"《通典·食货志》

这里的大象中应该是指公元580年,可以看到当时人口只有900多万,这并不包含灭齐之数,这单单是北周原有的人口。

"隋受周禅时有户约六百九十万,口二千九百万"

这里的2900万才是北周北齐的总人口数,减去北周的人口数900多万,大概可以算出北齐人口约2000万。

从这里可以看到宇文邕面对的敌人是自己的两倍,而此时竟然还有300多万僧人,他们既不服兵役,又不纳税,可见宇文邕的压力有多大。

税收得不到保障,经济问题就出现了,所以宇文邕便铸造发行了五行大布。

公元574年,他还做了一件影响非常大的事情:

"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

他将下令毁掉佛像、经书,让所有的僧、道士还俗归民。

公元577年,宇文邕灭掉北齐,把上述的做法推广到原北齐境地。最后一共四万多寺庙归公,300多万僧尼还民。

公元579年,静帝宇文阐铸造发行"永通万国"

这个永通万国就比较黑了,以一当五万,比孙权大泉五千以一当五千还要黑十倍。

再看其名称,"永通万国",一个这么大的虚值货币还想永远流通,还想流通万国?只能说梦还没醒。

结语:以上便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发展。不过还没写完,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会从隋朝开始讲述货币的发展。如有遗漏或差错,请大家补充或指正。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晋书》卷26《食货志》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通典》

《中国皇帝全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