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中國腐蝕電化學領域的開拓者與領導者

曹楚南,1930年8月出生於江蘇常熟,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中國腐蝕電化學領域的開拓者與領導者,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52年曹楚南畢業於同濟大學化學系,分配至中國科學院。1982年任研究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4年調入浙江大學任化學系教授。1998年當選為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常委。1999年8月兼任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

曹楚南領導和開拓了中國腐蝕電化學領域的發展。

他是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中國腐蝕電化學領域的開拓者與領導者

1930年8月,曹楚南出生於江蘇省常熟縣沙洲區合興鄉中興鎮(現屬張家港市) 。

1948年夏,從當時屬於江陰縣的楊舍鎮上的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畢業 ,考入上海同濟大學。

195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化學系,作為第一次全國高校畢業生統一分配工作的本科畢業生,被分配至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的物理化學研究所的應用電化學研究組,開始了他的研究工作生涯 。

1953年,中國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搬遷到吉林省長春市,曹楚南也離開家鄉,來到了東北。

1954年開始,他成為餘百年領導的應用電化學研究組的一員,根據時任物理化學研究室主任柳大綱的提議,開始金屬的腐蝕與防護研究。由於當時中國缺乏金屬腐蝕領域的相關著作,曹楚南與研究組的幾位同事在餘百年的領導下翻譯了多本前蘇聯的有關金屬腐蝕理論的著作,在翻譯過程中曹楚南掌握了金屬腐蝕與防護的基本理論知識 。

1955年到1966年期間,曹楚南領導和參與了多次國防建設的研究任務,

1966年,曹楚南參加四川威遠含硫氣田井下設備的防護研究,同年4月至8月,他親赴位於山區的威遠氣田,吃住在工棚中,每天花兩個小時走山路來往於試驗井進行現場試驗 . 通過現場親躬親歷,證實了他在試驗室獲得的研究結果,從而制定了合理的投放緩蝕劑的規範 。由於這方面的工作,"文化大革命 "後,曹楚南與其研究團隊集體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重要科技成果獎。

1969年末至1973年4月,曹楚南全家被安排在吉林省靖宇縣的一個小山村中插隊落戶,在每天勞動之餘,他沒有條件看書和寫作,只能思考問題,回顧自己歷年的研究工作,他深感需要進一步提高有關金屬腐蝕的基礎理論水平。

1973年5月,曹楚南重新回到研究崗位,研究了低合金鋼在海水中的局部腐蝕問題,解決了中國艦艇用合金鋼的腐蝕問題。

1979年6月,當時的國家科委機械組的金屬腐蝕分組在北戴河舉行全國性的學術討論會,曹楚南受邀作大會報告,提議在中國開拓腐蝕電化學學術領域的基礎研究。

1982年,曹楚南在國際刊物《Corrosion Science》上發表了他的關於極化電阻理論誤差的論文,因此他也成為中國第一個在這份刊物上發表論文的學者。

1985年8月,兼任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986年3月-6月,任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客座教授。

1987年,在中國科學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曹楚南參與和領導了中國科學院腐蝕科學開放研究實驗室的創建並出任該室主任,隨後又領銜在該室基礎上組建現在的金屬腐蝕與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 。

1989年,第一屆國際電化學阻抗譜學術會議在法國召開,他應邀出席並作主旨演講,他是這次會議上唯一被邀請作主旨演講的亞洲學者。

1991年,曹楚南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還被國外學者推薦擔任國際刊物《Corrosion Science》的編委。

1992年,國家科學基金委員會要組織第二個關於自然環境腐蝕的重大基金研究項目,基金委決定由侯祥麟院士和曹楚南兩人共同擔任第二個關於自然環境腐蝕的重大基金研究項目的主持人 。

1994年,調入浙江大學,任化學系教授。

1998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常委。 同年,因侯祥麟院士忙於其他工作,國家科學基金委員會決定由曹楚南單獨擔任第三個關於自然環境腐蝕的重大基金研究項目的主持人。

1999年5月,被聘任中國科學院東北高性能材料研究發展基地所級學術顧問。 8月,兼任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