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1970年廢除漢字,朝鮮是什麼時候?為什麼他們在這方面有共性?

穿林細雨


首先更正一下,韓國廢除漢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48年,半島施行了《諺文專屬用途法》,標誌著漢字開始被廢除。

漢字的歷史可以追溯的時間太長了,商朝的甲骨文,可以說早期的漢字了。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書同文,並且為了使用方便,漢字也逐漸得到了統一,一直到清朝漢字的結構都在簡化。



長期以來,中華就是東亞地區的最強大的文明,對於周圍文明具有強大的輻射作用,像周邊很多的國家都收到華夏文明的影響而使用漢字,比如說日本、越南、韓國等。

可是就今天看來,這寫國家已經創造出了自己的語言,而且也成為著名的小語種。可是當初漢字在朝鮮和韓國的影響如此之重,為何仍要費除掉漢字?

這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說起了,第二次大戰中國成為世界之一的主戰場,就連周邊的朝鮮等小國都無法避免,受到日本的侵略。日本在華的侵略,不僅是要佔領土地,更加重要是要將中國這偌大的土地變成日本的領地,使中國徹底被日本化。

因為之前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太過強大,給予人們的精神支持也是深不可測,所以當時的朝鮮信奉漢字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隨著甲午戰爭中國的戰敗,中華文明的先進性受到了質疑,因而開始西化,實行的文化方面的改革,使得漢字再在朝鮮人心中搖晃。


日本在東亞地區的侵略進一步促進了半島居民放棄漢字的思想。日本入侵之後,想要將朝鮮徹底變成自己的領地,首先就是將其思想扭轉。所以強迫朝鮮人民放棄漢語,轉而學習日語就成為了首要任務,甚至簡單的日常交流也得用日語。這一政策的實施,讓漢文化在朝鮮的影響力進一步下降。

雖然二戰結束,但是朝鮮仍然沒有擺脫來自其他國家的干預,同時加上後來三八線的分裂,使得朝鮮被蘇聯干涉,而韓國則歸為美國管理,漢字在這兩個國家的存在感再一次減弱。

當時漢字熱早已經不復存在,反倒是因為其他國家不停的入侵,導致朝鮮和韓國國家意識的不斷增強,而想要維護一個國家的主權,不僅是在領土上,更多的是在人們的思想上,所以一個屬於自己國家的文字就成為了主流。

而朝鮮真正廢除漢字應該是在抗美援朝之後,又因為中國在朝鮮的勝利,使得朝鮮人民對於中國的執念再一次加深,而漢字也逐漸開始復甦,但是這一種趨勢卻威脅到金氏的地位,所以漢字廢除就在眼前。


所以韓國和朝鮮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想要廢除漢字,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文化的強大威脅到了當局統治者的地位;而另一方面一個國家的完整,不只只是表現在領土上的完整,更多是思想上的完整,這樣才有一個統一的民族意識。

而思想上有著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文化才是最為凝聚一個國家的力量,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漢字廢除是勢在必行。

廢除漢字之後,由於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半島文字變成了現在大家所熟悉的拼音文字。


小鎮月明


事實上題主的表述有誤。韓國提出廢除漢字的議案最早是在1948年,而不是1970年。在韓國首次提出廢除漢字的第二年,即1949年,朝鮮也緊隨其後提出了廢除漢字的決議。



關於朝韓兩國都不約而同地廢除漢字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和民族意識的覺醒。

從1910年到1945年,日本在侵略朝鮮半島期間,一直實行殖民地政策。教育上,從1911年開始,日本就在朝鮮半島強行普及日語,並在朝鮮學校強制施行日語教學。

為了高效迅速地同化朝鮮文化,推行殖民政策,日本隨後便逐步在朝鮮學校廢除朝語課程,實行抹殺朝鮮文字的文化高壓政策。此後,朝鮮社會和學校都不再使用朝鮮語和文字,朝鮮被殖民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1945年,日本戰敗,退出了統治了35年之久的朝鮮半島。但俗話說前有狼後有虎,日本剛走,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就迫不及待地接手朝鮮半島了。同年9月三八線的出現,標誌著朝鮮半島的分裂。

隨後南朝鮮在美國的統治下,開始以英語和英文作為官方語言和文字;同時在蘇聯領導下的北朝鮮也開始普及俄語及文字。朝鮮半島仍然處於文化教育殖民化的狀態。




1948年,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朝鮮半島開始正式分裂為韓國和朝鮮兩個法定國家。同年在強烈的民族意識的推動下,韓國國會通過了“全用朝鮮文字”的法令。次年朝鮮在金日成的促進下以開始推行朝鮮本民族語言和文字。

第二,近代“西風東漸”下,漢字在東亞文化圈的統治地位受到挑戰。

隨著近代西方先進生產方式和思想文化的逐步傳入,線形排列的西方拼音文字也開始衝擊東亞文化圈一直堅守的古老的方塊漢字的地位。一時之間,關於漢字存廢的爭論開始在東亞文化圈形成一股熱潮。

二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更加助長了這種爭論,甚至漢字本身的缺點被不斷放大乃至歪曲。

近代著名的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是東亞文化圈內提出“漢字廢止論”的第一人。1984年“黑船事件”的爆發,使日本也面臨被西方文明殖民的威脅,日本國內有識人士逐漸認識到只有向先進的西方文明學習才能擺脫這種民族厄運。

1875年,福澤諭吉寫出了著名的《文明論概略》,首次以書面文字的形式表達了對於民族危機的憂慮和民族覺醒的意識。十年後,福澤諭吉進一步提出了“脫亞入歐論”,震驚世人,並迅速影響東亞國家甚至西方國家。

而作為“脫亞入歐論”其中一種的“漢字廢止論”也開始在東亞文化圈逐步顯示出它的強大威力。

然而事實上,經過數千年變化演進的漢字,毫無疑問是中華文明的代表之一。一種文明的精華哪有那麼脆弱呢?何況朝鮮半島長期作為中央王朝的藩屬國,其本身就處於這種漢字文明體系的滋養下,所以要想革除漢字的使用與影響,豈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後來的歷史也顯示,朝韓兩國官方雖然不停地出臺各種廢除漢字的法案,但在實際生活中根本就行不通,民眾也怨聲載道。所以直到今日漢字依然在朝韓兩國發揮著影響力和生命力。


夏目歷史君


真正徹底廢除漢字的其實是朝鮮,韓國反倒沒有這麼做。

兩國對待漢字的態度,不僅是對中國情感的直觀體現,也涉及到民族主體性的問題。

朝鮮半島在歷史上屬於漢字儒家文化圈。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在半島北部設漢四郡,為漢字的傳入提供了方便。公元668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決定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漢字成為讀書人的必修課。

不過,漢字畢竟是一種外語文,只有特定階層的文人才能學習,普通民眾的識字率一直不高。

因此,李朝的世宗大王在1446年頒佈《訓民正音》,通過ᄒ、ᅡ、ᄂ等28個音素構成的諺文,來提高老百姓的識字水平。

當然,諺文最初一直被士大夫階層抵制,多在婦女中流行。

直到十九、二十世紀初,朝鮮半島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朝鮮民族開始了追求獨立自主的民族主義運動,文字就是關鍵的一項。作為臣服於外的歷史象徵,漢字逐漸遭到抵制,諺文受到追捧。

日本戰敗後,朝鮮半島分裂為南部的大韓民國以及北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其中,朝鮮在1949年廢除漢字,以諺文作為國語。韓國對於是否徹底取締漢字,則一直存在爭議。

直到現在,韓國的政策仍然是韓漢混用 。例如,韓國前任總統金大中就是一位積極推動漢字並用的政治家。至於朝鮮,則徹底將漢語當作外國語了。


HuiNanHistory


朝鮮韓國廢除漢字的禍根

韓國、朝鮮、越南和日本是東亞文化圈的“小弟”,他們先後廢除漢字,雖有革命者“除舊佈新”的政治動機,其禍根還是源自使用漢字的“老大帝國”中國人的不自信。


鴉片戰爭以後,漢字成了我國落後捱打的背鍋俠

一開始歸結於沒有“堅船利炮”,好了,洋務運動將堅船利炮造出來了,可是甲午戰爭一打,輸給了人家。

後來又分析,非得從憲政制度上改革不可,好了,辛亥革命來了個民主共和,可是沒多久,袁世凱復闢了,到處亂哄哄的。

於是,又分析,中國落後是因為舊文化太頑固了,要“打倒孔家店”,要進行新文化運動,於是漢字成了替罪羊,被視為障礙,非廢除不可。


近代文學史上的一些大咖級人物,紛紛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比如1920年趙元任提出漢字改為羅馬文字的主張。

30年代瞿秋白提出將漢字拉丁化意見。

錢玄同主張的直接借用世界語。

都想用字母文字取代象形會意的方塊漢字。他們的理由是,漢字太難學,幾千年來為統治階級壟斷,造成了腐朽頑固的舊文化,要改造中國,請從改造文字始。


新中國成立後,廢除漢字的嘗試並沒有停止。

新中國成立後,先從拉丁文用作拼音開始,意圖逐步用拉丁文取代漢字,後來發現太難了。漢語言同音不同意的詞語太多,拉丁化困難,加之後來又做了簡化字,於是拉丁化不了了之。


連中國人對漢字都沒信心,這自然引起了周邊“小弟”對漢字信心的雪崩。

你老大都不用了,我們還跟什麼跟湊什麼熱鬧,於是在上世紀中葉,趁他們剛取得政權,號召力如日中天的機會,一股腦兒修改文字。導致現在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認識,年輕人對漢字越來越陌生。


不過尷尬的是,漢字是改了,可是老祖宗幾千年歷史是無法修改的。

他們的歷史文獻,家譜、姓氏都無法更改,年輕一代讀不懂歷史書,看不懂家譜,幾千年來對漢字的感情受到巨大破壞,文化傳承受被生硬撕裂,造就了上一代和下一代人文化上的巨大鴻溝。這個時刻縈繞在肉體上空的靈魂的傷痛,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彌合的。

好在中國並未廢除漢字,近年來也越來越找到了文化自信,人們對漢字的熱愛也愈發熱烈。在不久的將來,韓國朝鮮這些東亞小弟,也必將回到漢文化的懷抱!

我是中國歷史文化愛好者,歡迎關注我!


嶺南人文歷史


在二戰後,位於朝鮮半島的朝鮮和韓國竟然奇蹟般地保持了一致——紛紛在國內廢除漢字。那麼,漢字已經被朝鮮和韓國使用了一千多年,為何他們要廢除漢字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朝鮮和韓國廢除漢字的始末以及其中的小秘密。

我們先看一看朝鮮,1948年,朝鮮一建國就頒佈法律,開始廢除漢字,全面用朝鮮語固有詞替換漢字詞,甚至還人命和地名都不放過。後來,由於當時金日成認為“朝鮮完全沒有使用漢字的必要。但是中國、日本等國還在使用漢字,所以有學習漢字的必要。”於是,從1968年開始,朝鮮開始恢復漢文的學習,在高中課程中增設漢中文字的學習課程。



在1948年,朝鮮廢除漢字的同時,韓國也在同年施行的《諺文專屬用途法》,規定韓國的公文必須使用諺文書寫,逐步用諺文代替漢字。同時,韓國政府全面停止漢文教育。但在李承晚執政時代,韓國又在小學實行漢字教育。到了1970年,朴正熙發表漢字廢止宣言,小學完全廢除漢字教育。後來,由於輿論壓力,韓國政府又在1972年撤回漢字廢止宣言,在中等和高等學校恢復漢字教育,但是漢字學習只是選修課,不需要考試,並且在現實中還用不上,因此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同時,韓國政府禁止在小學進行漢字教育。



正是基於韓國政府這種對漢字教育態度,導致現在的年輕人將韓國的古籍視為天書。韓國廢除漢字的政策,正在使韓國曆史與文化陷入嚴重的危機。這是韓國人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坑,這是韓國人民的悲哀。即使如此這樣,韓國政府依然對漢字抱著警惕的態度。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二戰之後,朝鮮和韓國之所以紛紛廢除漢字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二戰後,民族解放運動和脫漢運動興起,朝鮮和韓國民族意識覺醒,為了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開始排斥漢字以及相關的一切事物,包括我們。二是漢文化圈影響的下降,在近代,西方的文化崛起,漢文化沒落,漢文化圈的國家紛紛是落後捱打。於是,它們都開始崇洋媚外,紛紛拋棄漢文化。

總之,朝鮮和韓國否定漢字,與否定本國文化歷史並無二致。從目前的情形看,朝鮮和韓國廢除漢字,是得不償失,自食惡果。各位,你們認為呢?


密探零零發


漢字教育由於時代的變遷而不同,戰後朝韓政府以諺文做為國家官方文字,並逐漸停用漢字,朝鮮完全停用漢字,而韓國會在名字、重要節日及場合中使用,只會在諺文消歧義時使用漢字並記。今日不能讀寫漢字的韓國民眾也很多,年輕人尤甚。

在李氏朝鮮時期,是否認識漢字為知識分子與普通人的界線,事實上當時的朝鮮貴族或是知識分子仍舊以漢字為尊,諺文淪落到只有地位低下的女性或是孩童使用,甚至該文字還曾遭到燕山君下令而被禁用過一段時間,直至該時代末期一部分朝鮮民族主義團體推動了訓民正音(諺文)的振興運動,此運動直到公元1910年8月22日日韓併合後才結束。

朝鮮獨立後,由於朝鮮民族主義和脫漢運動的影響,朝韓對於日本漢字的使用與中國古代的冊封體制非常不滿,漢字被排斥,將諺文提升為國家文字的聲音則逐漸高漲。

朝鮮的法律完全不使用漢字,連人、地名的漢字表記法(如“平壤”)也被視為外語。韓國1948年施行的《諺文專屬用途法》(簡稱:《諺文專用法》),是漢字被依法廢除的法律依據。法律全文如下:“大韓民國的公文必需使用諺文書寫。然而,在過渡期間,可以在諺文後方以括號形式插入漢字”。但公文的定義、過渡期間的定義、施行細則、違反者的罰則皆沒有明確規定。法律學家認為此法僅是一項宣示而非法律。

現今在朝鮮,漢字已基本退出歷史的舞臺。在朝鮮已鮮有現代文中出現漢字的現象。而在韓國,雖然漢字使用量不多,但一些廣告中曾使用漢字,如“春”、“原”;還有一些公司名亦使用漢字,如朝鮮日報、東亞日報、江原日報;全國的車站也都有列明漢字名——雖然大多人也誤會這些漢字是給漢語和日語使用者看的,但其實它們使用的是朝鮮漢字,還有一些是混雜著朝鮮文的朝漢混用文;傳統節日和正式場合也會用到漢字出現,如喪禮或祭祀時,敬輓多以漢字書寫“故”、“吊”等;開店祝賀花籃或是藝文展覽上也常使用諸如“祝髮展”等漢字。另外,在擁有極多專有名詞的醫學和法律書籍上,也仍然可以看到許多漢字註解。而且,韓國的一個高人氣美容整形節目也直接用“LET美人”命名。2011年起,韓國政府計劃將把漢字教育重新列入中小學課程,但被不少家長及教師反對,但也有不少家長表示贊同,總之,目前漢字的學習量相比以前有一定提高的趨勢。

 




地平線資訊


朝鮮于1948年和1954年兩次廢除漢字。

漢字傳入朝鮮半島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是漢字使用僅僅存在於朝鮮半島士大夫階層,平民幾乎沒有普及。

後朝鮮世宗大王發明自己的文字,被稱為“訓民正音”,但沒有得到快速普及,反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反對。為此,“訓民正音”一直流傳於民間,上層社會還是使用漢字,人們以寫漢字為榮。

日本吞併朝鮮半島後,推行日語教學,壓制“訓民正音”。這樣一來,朝鮮半島的民族主義覺醒,抗拒日語,使用漢字和“訓民正音”並行。

朝鮮半島光復後,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在這樣的帶動下,朝鮮于1948年和1954年兩次廢除漢字,韓國也存在去漢字化,但漢字還是少數使用,如今韓國還出現了恢復漢字的浪潮。

相比韓國而言,朝鮮的民族主義色彩更濃厚。


五味社


在公元3世紀左右,漢字從中國傳入了朝鮮半島,彼時的朝鮮半島還處於有語言,無文字的狀態,於是漢字被當作朝鮮的官方文字,一直沿用了近千年。

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學習起來十分困難,所以漢字的學習基本被士大夫和貴族壟斷。由於朝鮮也學習古代中國實行科舉制,官員選拔任用以科舉考試為依據,而考試的文字則是漢字,這就意味著士大夫和貴族集團不僅壟斷了文化特權,也壟斷了進入官場仕途的渠道。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朝鮮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李祹決定創建屬於朝鮮的文字。公元1446年,由他和學者共同創建的表音文字,稱為“訓民正音”。意在減少國內文盲,增加民眾識字率,打破貴族壟斷。但這一次行動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當時朝鮮人並不習慣這種語言,精明的上層們紛紛上書要求廢除這種文字,認為漢字才是最高貴的文字。訓民正音石沉大海,在當時影響有限,因為當時的中華文化處於強盛時期,一向以小中華自居的朝鮮,自然比較崇尚漢字,鄙視訓民正音,並將這種語言稱為諺文。



這種對中華文化的狂熱,直到清朝衰落,尤其是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人逐步控制併吞並朝鮮半島,朝鮮國王被送到了日本,從此朝鮮半島成為日本殖民地,開啟了日本近50年的殖民統治。而日本人深知文化的紐帶作用,要徹底征服朝鮮人,必須在文化上做出改變。因此,他們推行了兩項政策,一是,廢除漢字的官方地位,不允許使用漢字,去中國化。二是,大力推廣日本文字和簡字,強行教習日語。雖然日本廢除漢字的效果並不明顯,民眾私底下還是偷偷在用漢字,但50年也確實造就了兩代說日語,寫日文的朝鮮人。



另一方面,在日本的侵略過程中,朝鮮半島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朝鮮半島人民心理的心理開始發生變化,曾經被棄之如履的諺文,被朝鮮人正視起來,這個由世宗大王發明的文字,成為了一種朝鮮人心靈的寄託,正是日本的侵略,掀起了一場朝鮮民族主義的風暴,抵制包括漢字在內外來語言和文字。儘管後來朝鮮半島被分裂成兩個國家,但他們還是同一個民族,自然竭力維護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地位,漢字的地位也就一去不復返了。


朝鮮半島分裂後,漢字在韓國的式微是由於美國對韓國的佔領及本民族意識覺醒的原因,而朝鮮廢除漢字除了民族意識的因素,更隱含著更深刻的政治因素。尤其是抗美援朝戰爭以後,雖然中國軍隊已經撤出朝鮮,但朝鮮人民對中國感情日益加深,挑戰了當時當權者的統治地位,因此廢除漢字,可以阻斷中國對朝鮮輸入文化思想,逐漸隔絕兩國人民間的溝通交往,削弱中國對朝鮮的影響,鞏固當權者政權的統治地位。


無問策西東


在東亞文化圈,漢文化無疑是具有廣泛而深厚的影響的,而一個最為重要的表現之一,便是周邊國家/地區對漢字的接受和使用程度。

歷史上中原王朝對周邊地區的影響,也是逐漸加深的。如果將東亞地圖比作一個鐘錶盤,那麼自東北亞的朝鮮半島,順時針沿著東部一衣帶水的日本群島,再到東南亞,幾乎沿途所有的地方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並不同程度地使用或化用了漢子。

隨著近代民族意識的產生和不斷強化,周邊地區的民族或政權,開始發明和使用自己的文字,是一種必然現象。當然,“去漢字運動”或稱為“廢黜漢字”的早晚,確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親疏遠及”。

當然,回答這一問題,也並無再行深挖和延伸的必要,在此點明即可。

今天朝鮮半島上的兩個政權,是二戰後才開始成立和對立的。漢武帝在位時,在朝鮮半島設立了四郡,曾直接實施管轄,雖未沿襲太久,卻為漢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唐朝時朝鮮的新羅政權效仿中原,在推行科舉時,也普及了漢字。如此算來,漢字在朝鮮半島的發展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中葉,堪稱歷史悠久。

不過,即便漢字在朝鮮半島有著悠久的歷史,也絕非像大家想象的那麼普及。因為,漢字本身也經歷了長期的演變,又進行了簡化。要知道,在幾十年前,我們使用的也還是繁體字。

正因如此,為了便於民眾學習和接受,李氏朝鮮曾於15世紀頒行了一套“音節字符”,稱作諺文,為表音文字,更容易掌握。所以,近幾個世紀以來,朝鮮半島上存在著漢字和諺文兩種文字。

後來,二戰結束後,擺脫了日本統治的朝鮮半島,決定提倡和使用自己的文字。早在1948年,朝鮮和韓國便宣佈廢除漢字,推行諺文。不過,後來韓國還是相對溫和,曾有一段時間還是漢字與諺文並用。

與韓國不同,朝鮮統治者在提倡諺文的態度上更為堅決,因此在1948年便執行的比較嚴厲,到1954年時又進一步強調諺文的重要性。由此一來,朝鮮的諺文開始取代了漢字。


夕陽下的晚楓


二戰結束後,脫離了日本殖民統治而獨立,但被分為南北兩韓的半島國家,都在1948年共同出臺了廢除漢字使用的法令。

北韓視漢字為外語,它的領導人思密達-日成認為完全沒有使用漢字的必要,所以北韓雖然設置了漢文課,但就像我們現在學習英語一樣,你愛學不學;

南韓在對待漢字就比較矛盾,思密達-承晚廢了漢字後,又改為小學教育;思密達-正熙上臺後,在1970年正式廢除漢字,但因為國內反對,又在1972年在高中和大學開設漢文課,但只是選修科目,但並不需要考漢字四級、漢字六級、漢字八級,而且小學階段不允許教學漢字。

當然,如果有老師敢私自辦漢字補習班的話,又要受到南韓法律的嚴厲懲罰。這樣一來也等於廢除了漢字學習,漢字自然也就在南韓沒落了。

不過呢在古代,中華文化對於朝鮮半島的影響很大。自西周武王封箕子於半島後,這裡就一直處於中原王朝的文明沐浴下。

而更得益於漢、隋、唐、明的強大和影響,朝鮮半島的歷代王國所使用的官方文字都是漢字。即使在中國明朝時期,李氏朝鮮的當家人李祹為了保持其民族的獨立性,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民族文字“訓民正音”,但遭到了當時的朝鮮文人和貴族的批評。

他們認為漢字是高貴的,拋棄漢字就等於失去中國文明,而淪落為夷狄之邦,這是自認為“小中華”的朝鮮人無法忍受的!

正是因為朝鮮上層社會的反對和抵制,訓民正音根本上不了檯面,只能在民間小眾內流行,但這種情況在1897年發生變化。

甲午戰爭後,清王朝放棄了對李氏朝鮮的宗主權,而朝鮮半島又成為日本和沙皇俄國的爭奪地。

受到西方近代思想的影響,朝鮮民族主義開始抬頭,當時李氏朝鮮國王李熙為了實現自己的皇帝夢,藉著國內百姓鬧情緒的機會,於1897年10月12日進行祭天,效仿明太祖朱元璋的登基大典儀式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大韓”,年號“光武”,並實行了一系列的強國改革,史稱“光武改革”。

而正是李熙的這一番操作,“訓民正音”第一次進入朝鮮半島的上流社會,開始和漢字共同使用,逐漸成為朝鮮(大韓帝國)的國語,也進一步凝聚了人心。

到了今天就成了在我們國家漫天飛的“偶巴”、“思密達”的口頭禪了。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