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是如何被後世“自媒體”塑造成隱士的?

塔羅右手


回答這個問題時,我想幫樓主澄清一個問題,就是什麼叫“被塑造成隱士”?意思是不是說陶淵明不是隱士,或者只能夠算半個隱士?是借後人的福最後才成為隱士的?還有什麼叫“自媒體”我也不知道。

其實瞭解歷史,讀過陶淵明詩歌的人都知道,陶淵明骨子裡就是一個隱士,例如著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最後辭官歸隱,寫下了著名的《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等。

陶淵明的隱居隱士生活,是和後來的謝靈運不一樣的,謝靈運講究排場,喜歡組織一般人到野外野炊,然後高高興興的回來,就像現在城市裡的人們,假日到了就去郊遊一樣。

王維更厲害,亦官亦隱,就像現在的公務員,一邊拿著手機一邊說要隱居,開著寶馬香車美女滿山轉。。。

現代人想要隱居,最好到月球上去,不然到處都是wifi的世界,生活都一直在打圈圈。。。

歲月滄桑,隨著年齡越大的人,都會越喜歡讀靖節先生的詩歌,真正能讀懂他的詩歌,估計要到50歲以後。。。


屠龍無技


首先很榮幸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大家都知道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風亮節,也表達了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見解,同時我希望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對與我我覺得並不是當今的自媒體將陶淵明變成了一個隱士,因為我覺得它本身就是一位隱士,魏晉南北朝時期。

主要是為了逃避現實政治的黑暗,很多人都選擇進山當隱士,比如竹林七賢,況且陶淵明的許多首詩都在中學生或小學生的課本當中有。

我感覺如果非要說是誰將它營造為一個隱世的話,我覺得教育課本的製作單位也是有一定責任的,無論是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以上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在這裡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同時我希望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在這裡,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個美好的開始,還有美好的生活,還有每天開開心心的生活,還有快快樂樂成長,謝謝!



林De視頻


首先,我覺得並不是當今的自媒體將陶淵明變成了一個隱士,因為我覺得它本身就是一位隱士,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了逃避現實政治的黑暗,很多人都選擇進山當隱士,比如竹林七賢,況且陶淵明的許多首詩都在中學生或小學生的課本當中有,如果非要說是誰將它營造為一個隱世的話,我覺得教育課本的製作單位也是有一定責任的,無論是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還是他的其中黃髮垂髫,怡然自樂。亦或者是他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無一不在向人展示出他對時事政治和社會黑暗腐敗現象的厭惡的感情,一位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剛正讀書人,一位當縣令不久,便掛冠而去的清廉官員,是他自己用行為用詩詞用他對這個黑暗世界的厭惡,將自己化成為真正的隱士,我們在讀他的詩的時候,無一不感到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就列如桃花源記,當他形容這個村莊處於山腹之中,並且其來做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怡然自樂時,我們會感覺自己就身處於那個奇妙的環境之內,就會感覺我們已經與外界一切骯髒,一切黑暗的事物,徹底的隔絕開來,就會感覺我們不再在意外部世界對自己的干擾與外部世界人心的黑暗與勾心鬥角,而去放開心靈去接受這片淨土中寧靜淡雅的感覺。所以說不是現在的自媒體,將它營造為一個隱士,況且現在自媒體也沒有那種能力,真正將它營造為一個隱士的不是今人,也不是古人,而是他自己,他從心裡就將自己當做一個隱士,即使他在當官的時候,他可能想的也是,我在南山坡下中的那些豆苗如何了?而不會去想如何剝削民眾勒索錢財,然後升官發財,因此他自己就是一個隱士,一個從骨子裡將自己當做一個隱士的一個讀書人。


189152841


我對這個問題有一些自己的感悟,和大家分享下。

“不願為五斗米折腰”

“歸去來兮辭”

“田園將蕪胡不歸”

……

其實陶淵明的詩更多的是寫他的行為方式,對古代知識分子有一種獨特的吸引。只是後世人們很喜歡他,慢慢的將他的詩更意境化。

在南北朝時出現了《詩品》,這《詩品》中提到一次陶淵明,記載著陶淵明的詩是為“中品”,這個評價很普通的,頂多算是中等,距離學霸還遠呢。

而在唐代,最受歡迎的田園詩人是謝靈運,並不是陶淵明。而且謝靈運的名氣要比陶淵明高太多。後來杜甫才把陶淵明和謝靈運並稱為“陶謝”。

在宋朝,陶淵明的地位才開始變高。因為在宋朝有了印刷術,以前詩人們寫的詩終於可以出版流傳下來了。那在出版時候,人們就會根據自己喜歡的來修改,這個過程恰恰把陶淵明的詩意給改高了。

比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寫的是“見”還是“望”,恐怕只有陶淵明自己清楚了。但蘇東坡學霸跳出來說:一定是“見”字,因為“見”字才符合陶淵明的境界。而“望”呢?哪有什麼詩意?自己改完了,還順便嘲諷了一下李白杜甫,說陶淵明“李杜諸人莫及”。

這個過程中,其實蘇東坡也參與了創作。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陶淵明的詩,大都是這麼無意識地改出來的。改著改著,詩越來越好,陶淵明的地位也越來越高。

高到什麼地步呢?比如,現代美學家朱光潛說:“可以和陶淵明比擬的,前只有屈原,後只有杜甫”。


侃談歷史人物


其實不是自媒體刻意塑造,而是陶淵明的確就是這樣的隱士,我們中學時就學過他的《桃花源記》,這便是他嚮往的田園生活,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人格。

陶淵明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愛丘山,不同流俗,同時當時老莊思想比較流行,他喜歡恬靜歸隱田園的想法也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

二十歲時,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其出任的低級官吏有很多。二十九歲時,他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後來出任鎮軍將軍的參軍,此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為官一展宏圖,可卻仍然眷念田園。後又出任建威將軍參軍,最後後厭倦了官宦生活,其最後一次出任乃是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辭職離去。

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風亮節,也表達了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

作為一個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汙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

陶淵明最著名的文學作品主要是《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


玄運野鶴談風水


怎麼就是隱士,怎麼就不是隱士?總之陶淵明回家種地去了。


魏歉


什麼事情都是從頭難,精心專,什麼事情都是難不到每個人。理想都能實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