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選品要打造“斷物識人”系統!

文 / 陳洋

文軒BOOKS九方店高級圖書選品師

實體書店應如何利用數據做好選品和分析呢?在我看來,需要一個系統,一套能夠“斷物識人”的工具。從算法的角度來說,選品可以理解成“斷物識人”:“斷物”是指站在產品(書/非書品)的角度,瞭解產品的屬性,遊戲平臺Steam和豆瓣網都用到該邏輯,即為用戶推薦與他喜歡的東西相似的產品。因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不願意在不喜歡的事物和不感興趣的領域上花費過多的精力與金錢。“識人”是指通過用戶數據瞭解用戶的個性需求。

斷物:將用戶標籤化並推薦類似產品。以網易雲音樂私人FM為例,如果我經常將民謠類歌曲標記“紅心”,把搖滾歌曲刪除,那麼系統會認為我不喜歡搖滾,在下一次推薦的時候,就會過濾掉搖滾,儘可能在民謠標籤下尋找我可能喜歡的音樂。當然這裡說得過於簡單,除了將標記和刪除作為依據以外,在一首歌上停留的時間也會被系統當作用戶喜好的參考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音樂屬性的解讀,即“斷物”,系統可以對流派、風格、音樂人、時間長度、樂器類型、國家、年代等元素進行提煉作標記形成標籤,而標籤是目前最常見的斷物方法。

人們在豆瓣網的讀書頻道和電影頻道都能看到這個方法,在豆瓣讀書首頁右上方就有標籤的展示,在每一個具體的圖書產品頁面也會有。有了這些標籤能做什麼呢?答案是主題策展,圖書的主題策展通常是從內容的角度出發,用文案串聯起圖書與圖書的關聯性。比如當春天即將來臨,有人想策劃一個主題引導人們關注土地、田園、農耕、自然,就可以在標籤頁面輸入主題關鍵詞,海量的信息就被過濾出來了。

书店选品要打造“断物识人”系统!

目前,開卷和新華文軒都有自己的平臺,遺憾的是無論是開卷的標準書目網還是新華文軒的出版物協同交易平臺都不具備以上功能,兩個平臺僅僅是信息的羅列而已,信息的過濾方法還是出版社上傳的圖書分類,不具備從產品內容屬性或從產品標籤出發尋找相似產品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依靠影響力日漸式微的豆瓣讀書,主題策展的信息獲取會受到很大的限制,選品團隊的信息獲取效率也比較低下,要想做到定期、即時、優質地為讀者呈現不同主題,給讀者新的閱讀體驗,會變得很困難。

除了這種算法以外,斷物的邏輯還包括基於用戶的協同,即尋找到喜歡或買過這個產品的用戶,把其喜歡或買過的其他產品推薦給用戶。這一邏輯,更強調用戶反饋得到的關聯性,而非物品屬性上的相似度,物品A和物品B可能在屬性、內容方面,客觀上沒有相似度,但人為需求的結果導致物品產生了關聯性,電商平臺京東和噹噹通常喜歡用這種算法,在購買界面會出現“購買過此商品的用戶還購買過”的提示。但我個人經驗認為圖書的主題選品、策展用第一種算法過濾與選擇產品更合適。

书店选品要打造“断物识人”系统!

識人:收集用戶的人格數據,尋找不同人格與不同產品選擇之間的關聯性。用戶數據是極其重要的,但目前在書店行業似乎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據報道,在日本的蔦屋書店,其母公司CCC(Culture Convenience Club)早在2003年就推出T-CARD,除了在蔦屋書店外,還能在便利店、加油站等各個領域使用,豐富且多樣的用戶消費數據成為巨大財富與武器,上鑽下取挖掘數據,瞭解用戶的身份、消費習慣、喜好、購買力,客觀的、真實的數據為產品選擇或者運營模式的調整等提供可靠有力的佐證。

國內現狀是,以圖書行業為例,很多連鎖品牌線下的零售門店都有自己的會員卡體系,但同行會員卡體系的關注點還停留在過去的會員權益上,例如折扣或者積分兌換、會員優先的作家活動等,然而尷尬的事實是折扣力度往往比上(線上)不足比下(線下)有餘,當然無法否認折扣對部分用戶有一定的吸引。但就當下和未來而言,在這個會員體系中,多年會員數據的價值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有意的忽略源於觀念上對消費數據的不重視,無意的忽略在於圖書發行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建立大數據挖掘的團隊。前者常常是國企,後者常常是民營企業。對大數據的挖掘,是我對於未來實體書店的一種願景,這種尷尬的局面在互聯網公司入局後,實體書店會有所改變,毫無疑問,他們需要閱讀、影視、音樂等文化消費的數據,更全方位對自己的用戶進行建模與聚類。

那麼就現狀而言,民營書店可以嘗試做一般的數據挖掘,從基礎的用戶信息——身份、性別、年齡、購買頻次到門店客單價,甚至更細緻的如不同分類客單價的收集。

實體書店如果有這樣的系統工具,能輔助選品師更有效、更快速選出適合門店客群的產品組合。不過我期望實體書店真正做到“第三空間”。我認為在現在的空間、場域中,讀者、作者、作品、空間主體之間,並沒有達到一種理想的關係與狀態,陌生化是一種普遍性的存在。

在“識人”的層面,完全可以收集用戶的人格數據,尋找到不同人格與不同產品選擇之間的關聯性,我比較傾向於會員系統引入MBTI(國際最為流行的職業人格評估工具)人格分析,更科學地對用戶聚類,近些年互聯網開始出現基於這種理論的社交產品,在小的科技公司取得市場反響以後,網易公司也在2018年年底的雲音樂報告中試水社交功能,雖然沒有基於用戶的MBTI人格數據,但是擁有海量的用戶視聽與喜好數據。雖然由於推廣方式強硬,產品不夠成熟等多方面原因被人抵制與詬病,但並不代表這條線不是未來的社交趨勢。

• 乾貨!2019最權威的全國出版選題彙總解讀來了!

• 發行集團做文創,做得咋樣?

• 出版機構美編的幕後生態素描

• “出版+文創”如何玩轉IP、產品和渠道?

• 政策利好!高校出版社如何把握職教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