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吉斯共和國

吉爾吉斯共和國(柯爾克孜語:Кыргыз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Kyrgyz Respublikasy;俄語:Киргиз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Kirgizskaya Respublika),通稱

吉爾吉斯斯坦(柯爾克孜語:Кыргызстан,Kyrgyzstan;俄語:Киргизия,Kirgiziya),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吉爾吉斯斯坦北邊與哈薩克斯坦相接,西邊則為烏茲別克斯坦,西南為塔吉克斯坦,東邊緊鄰中國。比什凱克是吉爾吉斯斯坦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吉爾吉斯共和國

作為中亞古國,吉爾吉斯斯坦歷史達兩千年,經歷各種王朝與文化。因其被山巒環繞而相對孤立,吉爾吉斯文化得以較好傳承;又因地理位置,吉爾吉斯斯坦處於多個文化交匯點。儘管眾多部落族群在吉爾吉斯斯坦居住已久,但時有外來勢力入侵統治。直至1991年從原蘇聯獨立後,吉爾吉斯斯坦成為一個擁有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政治體制為單一制和議會制。吉爾吉斯至今仍時有民族衝突、叛亂以及經濟問題。現為獨聯體、歐亞經濟聯盟和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員國;同時也是上海合作組織、伊斯蘭合作組織、突厥議會和突厥文化國際組織成員國。

吉爾吉斯人口570萬。主體民族為吉爾吉斯斯坦族,其餘為烏茲別克族和俄羅斯族等民族。吉爾吉斯語為國語,而在一世紀的俄羅斯化政策影響下俄語仍使用較廣而作為官方語言。64%人口為無宗派穆斯林。除突厥文化外,吉爾吉斯文化還容納和受到了蒙古、波斯和俄羅斯文化的影響。

吉爾吉斯共和國

根據近年吉爾吉斯斯坦及中國歷史學家的發現,吉爾吉斯斯坦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1年。現時有關吉爾吉斯斯坦人最早的記錄是《史記》,當時吉爾吉斯斯坦人被稱為堅昆

突厥語 Qırğız,即中國史籍記載的黠戛斯,就是今天的柯爾克孜人,《史記》中最早記錄了柯爾克孜人的情況,稱之為“鬲昆”。兩漢時稱“堅昆”,魏晉南北朝至隋代稱“結骨”、“契骨”、“紇骨”、“護骨”。唐代時根據漢語的音譯通稱為“黠戛斯”。五代十國、遼、宋、金時又稱“紇裡迄斯”,蒙古帝國、元代時稱“吉利吉思”等,這些名稱其實都是各時期各種不同的音譯。清代按厄魯特蒙古人的稱呼,稱其為布魯特。乃蠻、欽察、契丹等來自哈薩克汗國的部族屬於吉爾吉斯的“色爾特克勒克”(意為“外部之人”),不屬於吉爾吉斯本部。吉爾吉斯斯坦人原本世代居於西伯利亞南部、葉尼塞河上游的盆地。在漢代受匈奴統治,2世紀中葉後受鮮卑和柔然統治。北齊、隋唐時期先後受突厥汗國、回紇統治,後在840年滅回鶻後獨立過一段時間,一直到924年才被耶律阿保機建立的遼朝(契丹)統治。元代在葉尼塞河上游設立益蘭州、謙州。到17世紀,受到準噶爾汗國蒙古人和俄羅斯帝國人排擠,漸漸遷移到天山北麓的伊塞克湖一帶,即今日吉爾吉斯共和國之地。清代,吉爾吉斯斯坦部落分為東布魯特、西布魯特。西布魯特遊牧於回部境內,受喀什噶爾參贊大臣等各路駐紮大臣管制,東布魯特為清朝境外的藩屬部落。

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在每年的7、8月較熱在攝氏30度左右,12月-2月冬季低溫可達攝氏零下30度間。多山地丘陵,全境海拔500米以上,1/2的地區海拔1000─3000米,1/3的地區海拔3000─4000米。東北部有天山山脈西段,西南部有帕米爾─阿賴山脈。僅西南部和北部有低地分佈。納倫河橫貫穿全境,在境內長540公里。楚河在境內長220公里。高山湖泊伊塞克湖為著名的不凍湖。大陸性氣候,氣候垂直變化很大。年平均降水200─1000毫米。

2013年,吉爾吉斯斯坦人口為554.3萬人,有80多個民族,其中吉爾吉斯族人口為393.6萬人,佔總人口71%;烏茲別克族人口為79.3萬人,佔總人口14.3%;俄羅斯族人口為43.2萬人,佔總人口7.8%。[27]1999年至2009年的10年間,吉爾吉斯斯坦的俄羅斯族人口減少了16.3341萬人,而烏茲別克族人口則增加10.1741萬人。 烏克蘭族2.2905萬人、塔塔爾族3.3848萬人、東干族6.1170萬人、維吾爾族5.1899萬人、哈薩克族3.8603萬人、塔吉克斯坦族4.8502萬人、土耳其族3.6724萬人、阿塞拜疆族1.6745人、朝鮮族1.857萬人、德意志族1.1128萬人。除上述民族外,吉爾吉斯斯坦還居住著白俄羅斯、土庫曼、摩爾多瓦人和格魯吉亞人等。吉爾吉斯斯坦人口中男性佔49.4%,女性佔5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