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深山采药人


峪里乡是河南洛阳境内最远的一个山村。海拨1800多米的黛眉山被高低不等的25座山峰相拥坐立于此,黄河从山间穿过,却未能给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带来财富。

这里山多地少,90年代人均耕地不足一亩,自然条件又比较恶劣,产值极低。1978年前,当地的农民们只能是一天三顿喝稀饭度日子;而采药是村里公认的能吃到干饭的好差事,受人羡慕和尊敬。但是自从摔死过两个采药人,这项行当就没有几个人敢干了;90年代,深山采药人更是寥寥无几。

1992年,我们几个爱钻山沟的影友偶然发现这个“世外桃园”,也就是这一年,我认识了黛眉山最后的深山采药人于春发、高金明、陈银朝,从此开始了对他们的生活25年的跟踪纪录。

于春发的采药本事是跟姐夫高金明学的。据春发自己讲,1984年老婆生孩子,家中穷得没有一点带油水的东西可以吃,在老婆孩子饿得不行了的情况下,他跟姐夫进了山,几天之后便挣了150元钱。看老婆孩子又有吃的了,便从此干上这一行。

他们进山之前,会在山前的山神庙里上香求平安,并将采药用的绳索在火上烤一烤,以示去掉上面的邪气,保证人身安全,这项习俗是采药人祖辈传下的规矩。而每次进山都要翻山穿沟走上几十里山路,时间通常是一天到三天不等。

采药往往需要三人以上的通力合作,于春发、高金明、陈银朝三人一组,每到春秋采药季节,在黄河两岸的大山之中都可看到他们的身影。

黛眉山属太行山的支脉,山上没有高大的乔木,都是茂密的荆芥灌木从,山崖上山石风化裸露,一些中草药就生长在这些悬崖绝壁的石缝中。中医认为自然生长的草药药效要比人工种植的草药疗效好,所以这些生长在原始生态环境中的中药材是深受用中医药治病医生们的欢迎。

于青发他们采的最主要的药材是山中鼯鼠的粪便,这种会飞的小动物不管到什么地方觅食,都会回到原来在悬崖上的窝里拉屎。这种粪便在医学上名称叫五灵脂,具有很好的活血化瘀、止痛止血功效,是妇科疾病中的长用药。


寻找鼯鼠的窝也不容易,一天也就能找到一两处有粪便的,百米之上的悬崖上下一次都会让人心惊胆颤。由于要到悬崖绝壁上去采集,有很大的危险性,所以药价也显得比其它草药贵重一些。

有一次高金明在没有安全绳索的情况下像壁虎一样横爬过一段十几米崖壁,着实把我吓了一头冷汗,然而他停在一块凸出的岩石上悠闲的吸起烟,又从原路爬了回来,真是技高人胆大。

他们可以停留的地方甚至都站不住脚。

多数时候,下崖采药是由姐夫高金明指挥,于春发下崖去采,陈银朝放绳子。

由于我的参与,绳索也得多带了,每次往悬崖下下的时候,总是他们先下我后下,又得保证我的安全,还要采药,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

最多的一次能挣四、五百元,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收入了,师傅多拿一些,其余徒弟平分。

96年附近水库开始了移民搬迁,于春发的岳父给春发在孟州市找了一对孤寡老人,以给二位老人当义子、为二位老人养老送终为条件,将本不够搬迁条件的青发全家也搬到孟州市的黄河滩涂。2000年他把图中的女孩认给我做女儿,感情上我们也从朋友转为了亲戚。

他们家承包了三十亩黄河滩地,走出了贫困的大山,也离开了悬崖采药生活。

而高金明所在的村子人越来越少,一多半的人都住进了城里,偏僻的乡村留不住年轻人的心,高金明的两个儿子也都搬到城里去了,一个在运输公司开车,一个在煤矿打工。老高走不了,他要照顾六年前脑溢血后失去行动能力的老伴,他没有了收入。

但是高金明夫妻并没有了低保。他推着老伴来到乡里,希望可以申请到低保,缓解一下经济负担。同时老高也不得已操起了老行当——上山采药。但是,现在他已经无法亲自下山,只能指导着徒弟们干,他好几次都想停手不再干了,可老伴的病情,经济的压力,让他欲罢不能。而随着年龄的增大、体能的减退,每次上山都可能是老高采药生涯的最后一回了,这让老高面对村后的大山时充满了深深地眷恋与不甘。

前天上午,采药人于春发去世,陈银朝也在前些年死于一场疾病,“最后的采药人”只剩下高金明一个,只剩他独自守着大山和半身不遂的妻子......深山采药人是即将消失的一群人的生活方式,我会在下一本书里为诸位呈现,将他们的故事讲给你们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