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哈薩克斯坦語: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Qazaqstan Respýblıkаsy;俄語: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通稱

哈薩克斯坦(哈薩克斯坦語:Қазақстан ;俄語:Казахстан),為跨洲國家,地跨歐亞兩洲,主要位於中亞北部,在烏拉爾河以西的一小部分領土位於歐洲。哈薩克斯坦國土面積2,727,300平方公里,為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世界第九大國。哈薩克斯坦經濟在中亞居主導地位,佔中亞區域生產總值的60%,以石油、天然氣工業為主,另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哈薩克斯坦官方定位為一民主、世俗、單一制的憲政共和國,並有多樣的文化遺產。哈薩克斯坦北、西與俄羅斯、東南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南與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國接壤。西北瀕臨裡海在裡海有2,964公里的海岸線。哈薩克斯坦地形包括平原、乾草原、北方針葉林、峽谷、山丘、三角洲、山部及荒漠,2014估計哈薩克斯坦有1,800萬人口[11],但哈薩克斯坦國土面積大,為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之一,每平方公里僅6人。首都努爾蘇丹更名前原稱阿斯塔納,在1997年前則以該國最大城市阿拉木圖為首都。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哈薩克斯坦領土歷史上為遊牧民族的活動範圍,成吉思汗於13世紀佔領該地,成為蒙古帝國而有所改變,隨著帝國內部鬥爭,權利最終回到當地遊牧民族手中。16世紀時,哈薩克斯坦族分別發展,成為大、中、小三個玉茲。俄羅斯人於18世紀開始進入哈薩克斯坦草原,至19世紀中葉,哈薩克斯坦名義上已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隨著1917年俄國革命及其後的俄國內戰,哈薩克斯坦領土曾變更過數次,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於1936年成立,為蘇聯的一部分。

1991年蘇聯解體時,哈薩克斯坦為最後一個宣佈獨立的蘇聯加盟共和國。首任哈薩克斯坦總統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自當時起持續擔任領導人,直到2019年自行宣佈退休。哈薩克斯坦致力於發展其經濟,尤其是石化工業[10]

哈薩克斯坦國內有131個種族,包括哈薩克斯坦族(佔65.5%人口)、俄羅斯人、烏孜別克族、烏克蘭族、德意志人、韃靼人及維吾爾族[3]。伊斯蘭教信仰者佔總人口的70%,而基督教佔26%[12] 哈薩克斯坦官方允許宗教自由,但反對政府的宗教領袖則會被逮捕。哈薩克語為官方語言,俄語在行政及機關上則有同等的官方語言地位。

獨立後成為獨聯體成員國,2009年起為突厥議會成員國,2001年6月15日成為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在突厥-回鶻語中,“哈薩克”的意思為:獨立自主的,心靈自由的,也暗示了歐亞遊牧民族的獨特文化。“斯坦”(-stan),是指“家園”、“土地,聚居地”,所以根據此,“哈薩克斯坦”是指“哈薩克族人”的聚居地。現在“哈薩克族”所指代的通常是指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其他一些地區的哈薩克族人。“哈薩克斯坦人”(哈薩克斯坦語:қазақстандық;俄語:казахстанец)這個稱謂的創造,則包括在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所有公民。

2014年2月6日,哈薩克斯坦的總統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會見民眾代表時,建議把國名中的“斯坦”改為“耶烈”。這樣改後國家名字在哈薩克語中的字面意義就為“哈薩克人的國家”。

哈薩克斯坦自舊石器時代起即有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開始發展放牧業,當地氣候、地形相當適合遊牧生活。考古學家認為人類於該地區的廣大草原成功將馬馴化,斯基泰人為中亞最初的定居者。公元前3世紀-前1世紀,哈薩克境內出現了社會。前後出現烏孫、康居、阿蘭、悅般、大宛等遊牧政體。6世紀-8世紀建立過突厥汗國、突騎施、葛邏祿等國家。8世紀-12世紀,西部和西南部、南部和東南部先後加入可薩汗國、烏古斯葉護國、基馬克汗國和欽察聯盟等國。欽察聯盟時期欽察語影響歐洲、阿拉伯半島、埃及。

13世紀初,蒙古帝國建立後,成吉思汗將西伯利亞地區和中亞部分地區,賜給長子朮赤,建立金帳汗國。15世紀金帳汗國分裂,其中一部分成立哈薩克汗國。16世紀初,哈薩克族分為大玉茲、中玉茲、小玉茲三個汗國。17世紀中亞新興起一個強大的遊牧國家--蒙古準噶爾汗國。

在準噶爾汗國的侵略下,小玉茲於1730年9月派遣使團請求俄國接受加入俄國;1735年12月中玉茲也加入俄國,而大玉茲則被準噶爾汗國併吞。但準噶爾汗國於1757年亡於更強大的清帝國,於是大玉茲成為清帝國的屬國,在最後一位哈薩克斯坦汗國可汗肯薩里Kenesary於1847年殉難後,哈薩克斯坦汗國正式滅亡,哈薩克斯坦也由此進入了俄羅斯殖民時期。19世紀清帝國於鴉片戰爭後國勢衰微,於是俄國趁機於1864年強佔大玉茲土地,至此哈薩克斯坦全境都歸俄國所有。

哈薩克斯坦人與移民者爭奪土地、水資源,對於俄羅斯沙皇最後幾年的殖民統治相當反感,1916年爆發巴斯瑪奇運動,襲擊了俄羅斯人及哥薩克人的定居者及駐軍人員,導致雙方發生一系列的衝突及屠殺。1917年12月13日,獨立為阿拉什自治共和國。1920年8月26日,成立吉爾吉斯斯坦自治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加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25年4月19日,蘇聯控制的中亞各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按民族劃界,改稱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36年定名為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

1990年10月25日,發表主權宣言。1991年12月10日,改稱為哈薩克斯坦共和國。1991年12月16日,宣佈獨立。同年12月21日加入獨聯體。

1998年,哈薩克斯坦政府將首都由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圖遷至阿克莫拉州的阿克莫拉,並將該城改名為阿斯塔納。

2017年,哈薩克斯坦於首都阿斯塔納舉行2017年世界博覽會,主題為“未來能源”。參加該次世界博覽會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分別達到115個與22個。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哈薩克斯坦面積為2,724,9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地形為東高西低,西部是圖蘭低地和裡海沿岸低地,西北面和北面分別是俄羅斯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的延續平原。中部是哈薩克斯坦丘陵,東部和東南部為山地,也是帕米爾高原向北的延續。哈薩克斯坦主要位於亞洲,位於烏拉爾山脈以西的部分則屬於東歐。主要城市包括努爾蘇丹、阿拉木圖、卡拉幹達、奇姆肯特、阿特勞及厄斯克門。

哈薩克斯坦氣候包括較極端的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可達1000毫米,夏天溫暖而冬天嚴寒,但山區高峰亦有終年積雪,各個地區相差很大。努爾蘇丹為僅次於烏蘭巴托的世界第二寒冷首都,冬天最低溫度可達-40℃以下,常有4、5級大風,原首都阿拉木圖氣溫則最底達-20℃左右,極少有風。降水於乾燥、半乾燥氣候地區逐漸減少,哈薩克斯坦的半荒漠和荒漠佔全國面積60%,在荒漠地區的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冬天則相當乾燥。

哈薩克斯坦官方於2011年2月估計人口為1,645.5萬人,其中46%為居住於農村,54%居住於城市。哈薩克斯坦統計局統計,2013年全國人口將增長至1,728萬,成長率為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