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之間互相聽課,到底在聽什麼?

燕子李三fighting


我是一名高中歷史教師。

我遇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師傅和非常好的科組,我們科組的6個老師中4個來自華南師範大學,2個來自華東師範大學。我們之間的關係都特別好,科組所有老師的課都是對外公開的。

畢業第4年了,我依舊天天聽我師傅的課。

而且我也歡迎其他老師隨時來聽我的課。

我們歷史學科的特點是,史料一定要多。

所有我們去聽課基本上就是聽老師在授課的時候講了哪些史料,還有老師怎麼對教材進行整合和彙編,怎麼對知識進行梳理。

尤其是高考複習階段,一二輪的思路都有很大的不同。

多聽老教師的課,他們有經驗,高考備考千萬不能備跑偏了。


王小婉的思與行



我是一名工作20多年的語文老師,這20多年來,我每年都會堅持聽一些課。當然,我們的聽課主要是教研課以及外出學習時聽課。

每一學期學校教研活動的安排就是一個難題,因為我們學校年輕的語文老師比較少,很多老師都不願意上公開課,教研課。 其實我認為聽課,我更喜歡聽隨堂課,只是聽隨堂課的機會卻不是很多。因為所以的公開課,教研課老師們都希望把自己和學生最優秀的一面呈現出來,表演的成分就會比較多,很多時候已經失去了課堂本來的面貌。

可能是因為我比較懶的原因吧,我記得剛參加工作沒幾年,學校派我到縣上參加競教活動,我當時在學校裡上了一遍,請了教辦領導和學校領導老師進行指導,指導了之後我卻不願再上第二遍。 因為我實在不希望把公開課上成是表演課。

那麼聽課,我們應當聽什麼呢?因為我是語文老師,我就重點談談我對聽語文課的一些感受。

1、聽老師的活動。

老師作為一堂課的引導者,課堂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我們要聽老師的活動。

(1)關注老師如何導入新課,如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記得我上初中那會兒,特別喜歡聽一個語文老師的課,他每節課的導入形式都不一樣,一上課,我們的注意力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2)聽環節怎麼設計,每個環節怎樣自然過渡。

細節決定成敗,一堂好的課肯定非常注重每個知識點的講解,以及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過渡。

好的語文課會精心設計學生的活動,組織學生的活動。

(3)聽老師如何進行課堂小結。一堂課的小結非常重要,它對於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就是進行了總結,還會對下一課要學習的內容進行鋪墊。

(4)聽老師如何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

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是非常注重對學生的鼓勵性評價的。

(5)聽老師的板書設計。

巧妙,合理,科學的板書,對孩子們掌握知識要點非常重要。

(6)聽老師對課堂生成的處理。

如果說公開課,競教課是表演課,那麼課堂生成則是表演當中的插曲,課堂生成,更能反映老師的能力。


2、聽學生如何學習。

課堂不是老師一個人的舞臺,老師只是一個組織者,舞臺應當交給學生。 所以我們不僅僅要關注老師是如何引導學生,更要關注學生們的學習活動是怎樣落實到位的。

(1)關注學生各項能力是否得到了培養。

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自學能力,小組合作能力,表達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創造能力在課堂上都應該有所體現,有所提高。

(2)聽學生的聽課習慣。

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應當非常注重學生習慣的培養。孩子們是不是在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問題;討論的時候是不是在積極發言;彙報交流時是不是在清楚地表達;其他同學是不是在認真的傾聽。我想這些我們都可以進行關注。

(3)聽學習的效果。

一節課是不是有效的,是不是高效的,往往在學生身上能夠得到體現。

(4)聽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不管是什麼樣的課,不管是誰的課,課堂上一定有精彩的部分,我們要虛心學習別人好的地方。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任何一堂課都會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我們要能夠捕捉別人的優點,在工作中學習、發揚,而對別人的缺點,我們要進行借鑑,避免自己也出現類似的錯誤。

如果讓聽課不流於形式,讓聽課常態化, 會更有利於老師的進步。

我是語文教育楊柳依依,關注語文教育,關注孩子健康成長。


語文教育楊柳依依


非常高興可以分享我的觀點!

教師之間相互聽課說得高大上一點兒,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公開課”,想必大家上學的那會兒都非常喜歡上“公開課”吧,我上學的時候每次課間發現後排多了幾個凳子,就知道下節課早上公開課啦,上公開課的時候任課老師都變得“異常”溫柔,整節課下來基本上都是面帶微笑,教學的內容也變得比平時豐富有趣,學生們也會變得非常乖巧,積極性也會非常高。那麼教師之間經常相互聽課的原因有哪些呢?

(圖片源於網絡)

一、教學考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一次教學考核,這就要求老師們準備一次公開課,作為考核的標準之一,通過公開課來評價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從而促進老師們教學水平的進步。

二、相互學習

因為相互學習而相互聽課在中小學是非常常見的,每一個老師不僅要完成教學任務,同時還要把自己的班級教好,爭取在評優的時候拿到好的名次。特別是剛剛大學畢業的老師,或者在實習期的老師,都會經常去聽資質高的老師講課,學習他們的經驗,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也有資歷高的老師去聽實習期或者新上任的老師們講課,幫他們找出教學過程當中的不足或者知識點講解的漏洞。這是老師們之間的另一種交流方式。

……………………………………………………………………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幫助到您,我是“地理界的小學生”,隨時歡迎您的關注😘😘


地理界的小學生


我是一個學生,現在是大學,平時上課的時候我喜歡坐在後面,所以,有聽課的老師過來,我也是知道在幹嘛的。

在我看來,大學老師之間的聽課,更多的是過來捧捧場,你聽聽他的,他聽聽你的,因為教師和高中的不一樣,座位比較多,所以,老師也是跟學生一樣,找個位置坐下來聽,而不是像高中的時候,拿個凳子坐在後面聽。

老師聽課呢,他會帶個筆記,記下來這一節課他聽到的內容,好像是得做報告什麼的吧,有的老師可能會全程比較認真,有的老師則沒怎麼放在心上,有時還拿出手機看看呢。

我在高中的時候呢,也碰到其他老師聽課,任課的老師會提前和我們打招呼,說他提問題的時候,大家都踴躍舉手發言。還說平時怎麼樣我不問,但其他老師來聽課的時候,一定要給我面子,不要亂哄哄的,等等吧。反正我覺得就是有點敷衍的意思。



行者雷窮遊中國


在私立學校幹了三年,什麼組內聽課,班級老師聽課,青年教師大獎賽聽課,基本每週都有。首先,作為一個年輕教師,尤其是剛畢業老師,聽課是很重要的,多聽組內校內優秀教師的課,可以學到很多。比如對教材重難點的把握,對課堂節奏的掌控,還能學到課堂的語言藝術,找到自己的不足等等。我剛畢業的時候,初次站上講臺,總感覺講的很多,太累了,效果還不好,所以後來跟著學科組長聽了一學期的課,感覺是真的不一樣。所以能聽優秀老師的課,對自己的教學成長真的很有幫助。不同學科之間也可以多聽聽。當然,有的老師不喜歡被別人聽課,這個需要提前打好招呼哦,避免尷尬。

當然,學校裡也會有些硬性的聽課標準。而我們似乎對硬性的東西都不會太感興趣,所以有些老師過去聽課完全就是為了應付檢查的,是強制的。


陸超老師


一、聽課記錄的基本要點 聽課記錄包括兩個主要方面:

1.教學實錄: 聽課時間、學科、班級、執教者、課題、第幾課時等; 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時採用的方法(多以記板書為主);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學生活動情況;教學效果。

教學實錄通常有下面三種形式:

一種是簡錄,簡要記錄教學步驟、方法、板書等;

二種是詳錄,比較詳細地把教學步驟記下來;三種是記實。

2.教學評點 聽課者對本節課教學的優缺點的初步分析與評估,以及提出的建議。

包括:教材處理與教學思路、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關鍵;課堂結構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基本功;教學思想;其他。

寫教學評點可以採取兩種形式:

一種是間評,把師生雙邊活動後所產生的反饋感應,隨時記錄下來;

二種是總評,就是對間評綜合分析後所形成的意見或建議記在記錄本上。待課後與執教者互相交流,取長補短。 這裡值得提出來的是,在做聽課記錄時許多人偏於記課堂實錄,而不做評點。甚至相當一部分人,記錄的內容多是教者板書什麼就記什麼,成了講授者的“板書”,此外別無它記。顯然這種聽課記錄其價值是不大的。

好的聽課記錄應是實錄與評點兼顧,特別是做好課堂評點往往比實錄更重要。

二、課堂聽課評價

1.記時間分配。 在聽課過程中,對各部分的教學步驟分別佔用多長時間要做好記錄。因為通過時間記錄可以判定該堂課的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是否能突出教學重點內容,完成教學目標。

2.記語言評價。 講解語言是否規範、條理、生動、形象,有無明顯的口誤;課堂即時評價是否及時到位,能否調動學生練習積極性,並結合實際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3.記師生活動。 教師如何參與教學活動,有效解決課堂偶發事件,及時解決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問題,這樣能體現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有效參與課堂學習和活動,始終處在積極學習的狀態。

4.記組織教學環節。 要記好整堂課的各個教學環節。教師如何組織各部分教學、導入新課、複習鞏固等,完成新授課如何分組練習,分幾個層次讓學生逐步掌握技能等。能否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圍繞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接受等學習方式來選擇、確定教學方式以及教法手段。

5.記教學組織方式。 認真記錄講課人如何組織教學、分組輪換的形式,學生練習次數,怎樣導入新課、教學內容各部分之間如何承接過渡等。教學方式的選擇,必須主題明確,符合教材和學生實際,確保一節課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和流暢性。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必須圍繞整體教學目標,簡單實用。

6.記場地佈置。 如果認為場地佈置科學合理、安全,器材做到一物多用,有效利用現有教學資源,發揮現有體育場地器材的多種功能與作用,可以把主要安排形式記下來。 另外還要把自己當時尚不能理解、判定的問題先記下來,虛心向他人請教。做到這幾個方面,博採眾長,做好聽課記錄,就會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效率。 怎樣寫聽課記錄 聽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吸取他人精華,縮小與他人的差距,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從而提高教書育人的質量。那麼,如何才能寫好聽課筆記呢?

我認為:

一是聽課之前的準備工作 聽課之前一定要熟悉對方所講的內容,先設計自己的教法,聽課時帶著“藍圖”進教室,才能在“他教”與“我教”之間構建對比的態勢,有利於在觀摩中找出異同。如果是所聽與專題有關的公開課,聽課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與專題有關的理論,便於在聽專題性的研討課、觀摩課時,透過“熱鬧”看“門道”。如李吉林開創了“情境教學”,方法獨特,自成體系,合影偶爾聽一課,就很難領會真諦,倘若先讀他的專著,便於工作可由點及面,通過課堂上的具體“情景”取到“真經”。

二是記框架結構 任何一位教師,為了把一節課上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做到條理清晰,都會安排好課的結構。課的結構是指課的組成部分的順序和時間的分配。課型的不同,課的結構也不同。例如:在實現教學目標時,是採用何種方式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學生的動機;是如何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思維的興奮點結合起來,與學生已知的經驗結合起來,與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生的生活、課外學習結合起來,提出的問題具有思維價值;是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的價值觀,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是如何創設情景導入新課程的等,把教學過程的導語、提問、過渡、結語記載下來,以便自己從中體會,有所領悟與收穫。

三是記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教學設計中的一項重要的內容,它是根據教學要求,用精要而醒目的文字和圖形,提綱挈領的把教學內容概括化、系統化、圖表化的一種形式,板書是反映教學水平的鏡子,是課堂教學的眼睛,它凝聚授課人的心血,板書設計具有訓練學生的隨意注意的主動性,它具有開啟學生的思路,理清課文結構,掌握作者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直觀印象,增強記憶的效果,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從而學會學習,自覺的去掌握知識。在記板書時,必需要注意板書的先後順序,便於自己思考,體會使用這種方法的妙處。

做聽課記錄要注意以下幾點:

(1)聽記要分清主次。聽課應該以聽為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聽和思考上。

(2)記錄要有重點。要詳略得當,對內容要選擇,文字要精煉。一般要記 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師的重點提問、學生的典型發言、師生的互動情況、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中的失誤等。 根據聽課的類型,有些記錄應該全面一些,有些記錄則要突出某一個方面。

一般來說,記錄要簡明扼要。講課中符合教學規律、有創新、有特色的好的做法或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等可以詳細地記錄,對一些問題的思考或見解也可詳細記錄,以免遺忘。

四是要思考。 思考什麼、怎樣思考:

①教師為什麼要這樣處理教材,換個角度行不行、好不好;

②對教師的成功、不足或錯誤,要思考原因,並預測對學生所產生的相關性影響;

③如果是自己來上這節課,應怎樣上,進行換位思考;

④如果我是學生,我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教學內容;

⑤課程建設的新理念、方法、要求如何體現在日常教學中,並內化為教師自覺的教學行為;⑥這節課是否是反映教師實際水平,如果沒有聽課者,教師是否也會這樣上等。

總之,應該根據聽課的目的和要求,有所側重地將聽、看、記、思的內容有機靈活地結合起來。如教師講和學生髮言時,以聽為主,兼顧觀察;教師板書和學生演練時,以看為主,兼顧其他;學生練習時,以思考為主等。 可以從授課內容是不是符合課堂要求,學生目標是否達成,師生互動是否積極有效、框架結構是否合理,課堂檢測效果如何等方面進行評價!

另外說明一點: 再好的一堂課也有不足之處,再差的一堂課也有可以從授課內容是不是符合課堂要求,學生目標是否達成,師生互動是否積極有效、框架結構是否合理,課堂檢測效果如何等方面進行評價!另外說明一點再好的一堂課也有不足之處,再差的一堂課也有可取之處可取之處。


數學嚴老師


作為一個學生,我也非常的好奇,教師們互相聽課,到底是在聽什麼?從小學開始,就有教師互相聽課,到了大學裡也還有教師在聽課。有什麼好聽的啊。

如果說是在聽別的老師上課的方法,提升自己,我覺得都是在胡扯。同一個學校裡的老師,大家都是在隔壁班,老師之間的水平,教學的方法大家還不清楚嗎。還需要特意去教室裡聽一節課呢,而且聽一節課就能夠學到了嗎?這恐怕不太現實。

所以我覺得教師們互相聽課更多的是一種考核,一種任務和形式主義罷了。老教師對於新教師,“上級領導”對於普通教師的考核。新來的老師可能業務不熟練,會有一個考核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就可以通過相互聽課的方式來進行,從聽課中發現問題,被反饋到上課老師那裡去。



企業有任務指標,學校裡面自然也會有。只不過是叫法不一樣而已,叫做“相互學習”。但是落實到實際上,就變成了一個任務。每個學期必須要完成多少次的任務指標,期末還需要進行彙報總結。其實不過是浪費彼此的時間罷了,有多少人用心聽課,我曾看見過一個聽課老師,一節課下來,聽課記錄本上寫了幾首詩,畫了一幅圖,與上課的內容毫無關係。


至於形式主義,我覺得大家都明白。上小學和初中的時候,如果有老師要過來聽課,任課老師就會跟我們提前打好招呼,讓我們在有老師聽課的時候表現好來。有時候會指定班上的一些人在聽課的那天起來回答問題,當然這些學生都是品學兼優,深受老師喜愛的人才能夠擔此重任。

有時候如果是“上級領導”來聽課,任課老師還會跟我們提前演練一番,先把那天的課程上一遍,把要回答的問題和答案放出來。要求全班同學踴躍舉手發言,當然老師並不會隨機抽取,而是早就安排好起來回答問題的人了,只需要大家舉手配合就好了,營造一種課堂活躍的假象。

如此虛假,形式主義的聽課,還是少一點為妙。大家都很忙,幹嘛還要浪費大家的時間做這些無聊的事。


大三老學長


“” 聽課”應改為“觀課”

聽課,是現在中小學校中經常組織開展的一種常規性教學教研活動形式。這種活動無論從預設的價值意義層面,還是從實際效果層面來看,還是被廣泛認可的。但廣大教師對這種司空見慣的聽課也是有看法的。它對教學,對教研,對教師所發揮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


聽課能“聽到”什麼呢?課堂上我們能聽到的可能是教師講、授、問等內容及聲音,能聽到學生的讀、答、演等表達的內容聲音,但能聽到教師的教學態度?目標、重點難點?設計與把握?課堂教學結構程序、多媒體手段及方法的使用?學生的心理表現,反應效果?課堂中這些現象、活動情況能聽出來嗎?可能僅靠聽覺是無法實現或完成的。它需要的是教師,特別是參與聽課的教師,運用視覺、、聽覺、感官、心理等綜合的方式去參與吧!


所以,我建議(此前已有不少人提出過)改現在的“聽課”為“觀課”較為科學。

何謂“觀課”?觀課是傳統聽課的深化發展。它是參與者相互提供教學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課堂信息,在充分擁有信息的基礎上,圍繞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對話和反思。以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一種教學研究活動。

“觀課”與“聽課”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特點: 1.理論做指導;2.針對性較強;3.體現研究價值;4.把握課堂的全貌。



“觀課”的實施策略主要包括:

一是確定觀課的主題。觀課不同於聽課,要分類並確定好主題,從課堂對象上可以觀察教師、學生活動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從教學環節上可以觀察課是如何導入、展開、小結等。

二是學習掌握教育教學理論。觀課者要查找學習有關教育教學新理論,特別是課程教材、課堂教學改革的最新研究理論及實踐成果,學會運用理論去觀察課堂,評議教學。

三是做好觀課記錄。教師應圍繞課題、主題,從教師上課的設計、策略、行為、學習狀態、師生互動等方面做好觀察記錄。



四要全面觀察課堂的動態。要觀察教師,觀察學生,教學進程,觀察師生互動,觀察評價與效果等,觀察把握課堂教學的全景狀況。

五是積極反思與研討。觀課後觀課者要積極對觀察的情況進行反思,優點、不足、如何改進等都是反思內容。要積極參與組織開展的評課議課及研討活動,共同探討。

六是借鑑改進教學。通過參加觀課活動,學習借鑑他人成功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提高教學教研能力,提升教學質量。

以上僅為個人之見,歡迎討論、關注。


楊永厚說教育


作為一線教師,從教16年來,我所聽過的課就算沒有600節,至少也有500多節了。聽課,對於新教師來說,旨在學習其他教師的教學模式、思路和方法,追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手段;聽課,對於老教師來說,旨在對年輕教師教學過程中存在跑偏撞邊的教學行為第一時間給予糾正。聽課、評課可以說是助力新老教師取長補短,打通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之“任督二脈”的最佳途徑。那麼,教師之間互相聽課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聽什麼,要側重於聽什麼?

首先,要聽授課的成效。

無論是哪一節課,永遠都是一種缺憾的藝術。無論是哪個名師上課,在評課的時候我們都可以找到瑕疵。但是,我們在評課的時候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當名師或者骨幹教師登臺授課之後,讚美性的語言如果過年之時的鞭炮聲一般不絕於耳,而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則直接被忽略而過。

而一些青年教師開的課,大部分聽課老師在評課的時候似乎就沒有那麼客氣了,很多聽課者都往往存在著對其“一棍子敲扁”的想法:這個教學環節也不行,那個教學環節也很糟,評得新教師恨不得地上有個磚縫直接鑽進去……對新教師的棒喝也好,對名師的追捧也罷,都不利於聽評課的質量。聽課,個人覺得應該以“取經”的心態聽授課的成效:水平再差的老師,在開課的過程中都可能存在閃光點;水平再高的老師,也會在開課的時候犯錯誤。課堂教學中,哪些細節是“真經”,哪些細節是“偽經”,我們都應該擦亮自己觀摩之時的“火眼金睛”。

其次,要聽師生的互動。

曾經聽過一名骨幹教師上的課,課中那位老師是借班上公開課。開課過程中,這個老師在授課中可能不被學生認可,所以很多本該師生互動的環節他都在自問自答,而這個班級的學生整節課都沒人舉手發言,每個孩子彷彿都非常擔心自己屁股底下的椅子被授課老師搬走似的……換句話說,整節課,全班同學都像一塊塊砧板上的五花肉一樣,把屁股緊緊貼在凳子上;而老師呢,整節課如同在表演單口相聲,課堂氣氛相當尷尬。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在聽課的時候不妨將心比心:“如果我是授課老師,遇到這種尷尬的場面應該如何發揮教育機智從容應對?”如果你是聽課老師,當授課老師面臨的問題你能迎刃而解的時候,也是你教學能力“換擋提速”的時候。

第三,要聽真實的過程。

如果開課老師不是借班上課,而是用自己的班級開課,那麼,這節課是不是已經被提前“灌水”——事先就“彩排”好了?如果所有的教學環節都是事先“預演”好的,那麼就算這節課再精彩也只能大打折扣,基本上沒有多少觀摩的價值。對於這樣不真實的“包裝課”,我們如果有的選,可以少聽或者不聽。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聽課的時候,無論是行雲流水般的教學設計,還是獨具匠心的板書設計,或者是生成連連的課堂互動,只要值得我們學習、引發我們思考的東西,都應該注目傾聽。當然,如果開課、聽課、評課只是因為評職稱、評骨幹、評先進需要而被趕鴨子上架,或者為了迎合應付上頭的檢查為聽課而聽課,那麼以上的這一些東西都可能會淪為形式。

關於聽評課,你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歡迎各位關注後再在評論區暢所欲言,謝謝!


微雨潤苗


學校所以要進行教師之間的聽課活動,目的明確

一是通過互相聽課,提升教師的授課能力。

二是通過教師之間互相聽課,來了解每個教師實際的授課水平。

三是通過教師之間聽課,發現優質課,為學校的教學更上一層樓。

那麼老師之間互相聽課,究竟在聽什麼?

一、聽每個教師對教學內容如何建構。換句話說就是對教學內容怎樣分解再組合的能力。

每個老師即使教學同樣的內容,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讀,教學方法更是不同。所以,聽課,首先聽這位老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能力。



包括:

(1)整體的課堂教學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新穎別緻,教學效果好

(2)每個教學環節是否過渡的巧妙自然。

(3)知識點間的銜接,是否找到了新舊知識最佳切和點

(4)教學重點是否突出,一節課用時最長的知識點,老師是否講徹講透

(5)教學難點是否突破。每一節課都有孩子們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或者難以達到的能力的培養,這些難點需要老師想方設法去突破

(6)教師在教學中對課堂出現問題的掌控能力

課堂上有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老師對孩子們的回答做出的評價,還有老師沒有預設到的學生在提問時老師的應變能力。



二、看教師是否對課堂有很好的掌控能力

(1)課堂教學是否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這是對一節課最基本的要求,即使這節課老師沒有出彩的地方,但教學任務完成,就是沒有出現教學事故

(2)看老師對課堂進行怎樣的組織,有利於教學順利,有利於孩子們最大限度地認真聽講。

所以如何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是一門藝術,聽課時老師們各有各的招數,細心聆聽,對新教師大有裨益

(3)看授課老師如何活躍課堂的氣氛,使學生的思路僅僅跟隨自己的教學思路。這往往是教學出現亮點的關鍵所在,老師的引導,激發,設疑,等等教學手法,是最好的課程資源,也聽課老師最應該學的東西。

三、檢驗教學是否成功,關鍵看學生的學習的效果。

一節課的成敗,最終的落腳點都就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果,你一場精彩紛呈的課之後,學生做練習是一頭霧水,那麼,再漂亮的課都是華而不實的,沒有任何質量可言。所以,樸實無華的課,深入淺出學生聽著不費勁的課,大部分學生會做習題的課就是好課。



四、看課堂教學中,老師是否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這個是最難實現的教學目標,也是聽課者需要學習的招數。

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法寶,讓孩子們愛上自己的課,愛上自己教學的學科,這個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練就的,所以,功力的形成,只有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慢慢成就,並且永遠在路上。

故,教師間的聽課,學習每個人的高效高招的方法,設計,但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主導這一切。

只有把學習者放在第一位,站在學生角度去設計教學,課堂上老師是引導者不是主導者,是輔助者,明白了自己的角色,懷著一顆謙虛的心去學習,就一定會收穫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