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形象思維為主,西方是以邏輯思維為主,產生的原因是在於文字嗎?

藝術就是謊言



不好意思,這個題目大約是一個偽命題。中方、西方,或者說世界上所有的人——基本在12歲左右以上的人,都是邏輯思維。形象思維是美學或者說藝術哲學中的概念。這個概念,與邏輯思維既不矛盾,又不對等,它講的是要在藝術創作中善於形象化、圖像化,所謂“胸有成竹”就是這個道理。因此,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不會因為文字的關係有所差別。 一,邏輯思維指的是什麼?是說想事情、說話要符合邏輯。儘管“邏輯”一詞來源於古希臘的“羅格斯”,但在公元前數百年,中國和印度的學者們,也開始研究思維和說話的規律性理論了——中國叫“名實之學”,印度叫“因明學”。

二,中國、西方、印度的學者們研究邏輯問題的思路是一樣的——概念、判斷、推理。首先,概念要明確,“白馬非馬”是中國關於邏輯問題的一個著名論題。其次,判斷要準確,“指鹿為馬”不僅偷換了概念,而且判斷也是錯的。再次,推理要符合規則, “天下雨地會溼”肯定是對的,但反過來以地溼推斷一定下雨了就未必對。這種概念、判斷、推理的認知及應用,世界上的人是普遍適用的。 (墨子是中國邏輯學的大家)

三,兩千年前,中國、古希臘、印度都有了邏輯學或者不叫邏輯學但本質是研究邏輯的學問。邏輯學不研究自然和社會,只研究人的思維規律。必須強調的是,沒學過邏輯學的人,不一定不講邏輯,因為這是人類思維發展和成熟的標誌。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有一個著名的“認知發生論”,他在對大量兒童進行觀察和測試後,總結出了兒童心理發展四個階段的理論——從概念開始到判斷,再到成熟推理,基本在12歲左右心智開始成熟。他的實驗,模擬了人類群體意識的發展史——人類意識也是按照這樣的階段發展的。所以,只要是心智正常的人,不管是哪裡的人,都在按概念、判斷、推理的方式在思考,就是說都是在邏輯思維。

四,人的意識,是分為顯意識和潛意識的,這兩種意識,都是邏輯思維。“開水可能會燙傷人”,不管你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得到的這個判斷,當你在廚房處理熱水的時候,潛意識已經提醒你這個邏輯結論了。如果按題主所說的中國人是形象思維,會是在腦海裡出現一幅被嚴重燙傷的畫面嗎?如果出門前看到陰天了,是眼前先浮現一幅被淋成落湯雞的慘象嗎?確實有人們通過語言進行思維的說法,前蘇聯的科學家說的。這個說法有道理。特別是顯性思維,在思考的時候,實際上是通過你最熟悉的語言概念在思考。但是,和文字沒關係,不可能你想一件事情,先在腦海裡出現一串漢字,那麼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呢?文字肯定與思維是邏輯思維還是形象思維沒關係。
五,不同的人們,在邏輯思維上會不會有差距?肯定有。第一,接受過系統教育的人,一般會比沒接受過系統教育的邏輯思維能力強;第二,受過專業訓練的,在專業領域一般會比沒受過專業訓練的邏輯思維能力強;第三,年齡稍長一些的,一般會比年紀較輕的,甚至小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強。這只是說“一般”,並不絕對。可以肯定的是,以中國和西方來劃分邏輯思維能力的強與弱,是毫無根據的。 六,形象思維是美學或藝術哲學領域的概念。前面有高人說到了“賦比興”,這是文學領域比較贊成的說法。其實,在美術、音樂、影視等等領域,都有形象思維的特殊含義。李白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其實桃花潭水無論如何不可能有300米深;他還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北京河北這一帶,大概從沒下過大如席的雪花。魯迅說,這是誇張,但很好,如果說廣州雪花大如席就沒人信了。前面說到了畫竹需“胸有成竹”的例子。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裡講了一個趙子昂畫馬的故事,因為畫的太好,以至於馬活了跑到外面閒逛。總之,形象思維不是和邏輯思維一個層面的概念,不能等而論之。另外,認為中國人缺乏邏輯思維是沒根據的。


一老沈一


邏輯思維,還是形象思維,不僅僅是文字形式可以解釋的。或者說,文字也是思維的結果,文字總歸是文化的表現。

聯合國工作語言裡,文字描述最短的是中文。

德語是日耳曼語系,屬於印歐語系的分支,英語是印歐語系,而法語是印歐語系下的羅曼語系。

歐洲語系中,有些句子很長,全是靠邏輯關係語法關係連接在一起。一句話要有完整的語法關係的連接,省略了也可以補足。

中國在東方,歐洲美洲人在西方。東西方不同的特性,也落實在語言上了。

東方農耕文明發達,人與人之間友善,和睦,因為農耕文明需要大生產,大範圍農墾,安寧生活,要防範野獸,聚群扎堆生活,就需要人與人的合作。人越多,聚集的力量越大,與野獸的鬥爭越有利。這個人群,包括跨種族的合作。就需要拿出實質,去掉虛化。便於交流和溝通。

西方遊牧民族,種群太大會導致生活困難。與野獸之爭就是弱肉強食。所以西方人群不大,大人群生活需要的東西他們不發達。

人群聚集到一定的程度,語言就要精煉,才有利於發號施令。否則就是上面開大會,下面開小會的局面。

小會的中心點,一般是口才好的人,愛說有煽動性的人。

從人群數量來看,西方相當於小會發言者,東方中國相當於大會發言者。人群量不同,心態不同。

中文表現出來的,就是多民族團結、人情關係與凝聚力,是社會人口需要。西方文字表現出來的,就是種族內部的等級秩序。

即便在歐洲,德國人最嚴謹,他們的語言也嚴密。意大利人浪漫跳脫,他們的語言也有跳脫嚴密邏輯的傾向,如意大利語常常省略主語人稱,用動詞指代主語,因為它的動詞分人稱的。

民族文化造就了語言,反過來,語言自然也會強化民族性。實際上,也代表了語言與文化的一體化。


踏雪無痕5141815


雙創時代,我們創什麼?不會去創危機,創過剩,創投機吧?要我認為,為主是創科技。科學可分開講,科學與技術。中國人的雙創能力,總體上低於發達國家。發達之所以發達,科學技木、是一個重要支柱,所謂的第一生產力。論科學,那就是人的無中生有的想象力為主,邏輯邊為副。一體的兩面,想象在前,邏輯在後。論技術,則邏輯在前,想象在後。人的唯心唯物之爭,無論是哲學也好,科學也罷,都是想象與邏輯上先與後的排序之爭。有人唯物辯證,也就是邏輯想象,有人辯證唯物,也就是想象邏輯。前幾天讀到一遍學術性較強的文章,認知到了唯心在人的主觀上,而唯物者又豈可擺脫主現呢?對頭啊,佛理就已揭示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佛理當然不是要否定客觀世界的存在,恰恰相反,而是要證明客觀世界的本然存在,而且並不以人的意志為左右。無獨有偶的是王陽的心學也進入了同一的境地,在他看來,人心外無心,心外無物。談論是很複雜的事,一般講,談也白談,不談白不談。談而無談,無談在談。中西方的差距,說有文字文體文風表達上有所不同,那就是認知顛倒上的不太同,順序擺放上的錯亂都有的,也就是邏輯紊亂了,相對東方多一些,但那是人有意錯列的,比如金、木、水、火、土、的排列,和佛學的地、水、風、火、的排列,就顛倒著,相反著排列的,追逐的東西不同。金在前是要財富,地在前是要生命。此爭西方就沒有嗎?更多了。要談差距了,我認為差距在了脫離實踐脫離實際的人有多有少上。東方人脫離得更多更普遍。想象上的邏輯更亂。所以中國雙創,重在於提升人的想象邏輯的排列不可顛倒,不可紊亂。始作俑者應洗洗睡覺。


李198588733


我們的形象思維習慣雖然不完全取決於象形文字,但是與象形文字確實有關係。我們的祖先依所見實物形象造字可以理解,因為最早向他人傳遞信息時主要針對的對象只能是用形象表達的物質形體,這樣容易被理解。當語言用介詞、助詞、副詞等表達邏輯關係的時候非實物形象的詞彙對於造象形文字時就產生困難了。古漢語中是用名詞作動詞,助詞、介詞、副詞等就無能為力了,形象思維給文字表達造成不可克服的困難。後來藉助外文特別是日語使中國產生了白話文,主要是因為日語提供了能夠形成語法結構的介詞、助詞、副詞、連詞等非形象文字並且能清晰表達思想的文字。而拉丁文字處理這些問題就無需那麼多困難,這一點不能不說是拉丁語系的人們理性高我民族一籌。

語言文字的使用使兩種文字差別越來越大,拉丁語構詞法本身就有清晰的結構,不論在學習文字、書寫文字還是語法理解都包含嚴密的邏輯思維。在書寫過程中就與邏輯產生不可分的關係,這樣就基本不存在從象形文字轉換成語言過程信息接收和轉換的“成本損失”,而漢字從書寫到組成語法結構再到理解記憶過程會產生大量“信息損耗”而增加了信息成本。

我學英語時已經三十多歲了,當了解英語單詞的詞根詞綴時突然覺得英語學習、書寫、記憶非常有規律,也就是從構詞開始就有邏輯關係。對於擺弄大半輩子漢字書寫的我來說,我感覺象形文字在記憶、書寫、思考、寫作造成的思想停頓信息損失是不可估量的,真希望全民族都使用英語,這樣對於每一代人都會大大減少學習語言文字的時間,把有生之年更多的時間用在學知識用知識上。在學術研究、思想和科學交流等方面會節約大量時間成本和個人精力,民族從長遠來說受益將不可估量。


我思故我在我在我必思


邏輯思維過多的強調是非的明確標準;形象思維更加圓融自在,不過多的糾纏是非的明確標準。因為“是與非”都是相對而言,沒有絕對的是與非。甚至恐怖分子也不是絕對為“非”,比如恐怖分子的行為讓我們凡夫有了很強調的善惡之感,他們從反面教育了我們要多行善,少做惡。

是與非、善與惡是可以轉換的,當年,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就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中國人的智慧。同樣問題,西方人的思維就不一樣了,比如花了十年功夫抓到恐怖分子頭目本拉登,直接擊斃,無需審判,更不會像諸葛亮一樣把他降服,可是哪一個思維方式更容易消除恐怖活動呢?

說到兩種思維方式的根源在於西方的聖人、西方的宗教與中國的聖人思想的差別,中國的儒釋道文化已經深刻的影響我們,讓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這是西方人應該向中國學習的地方。





耀如樂園


1978年,我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學研究生時,就有一定份量的涉及形象思維的試題。

形象思維是藝術創作的一種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尤其在詩歌創作中。這一點中西方都如此,與語言沒什麼非A即B的邏輯關係。

形象思維分三類: 賦、比、興。自屈原而降,至近體詩多用比、興二法。

岱宗二人如何……

床前明月光……

天街小雨潤如酥……

清明時節雨紛紛……

橫看成嶺側成峰…:…

千里鶯啼綠映紅……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白日依山盡……

眾烏高飛盡…:…

任何人能脫口而出的詩句,十有八九都是比、興而起的。

我們只能說中國的近體詩律,漢語具有其它語種無法爭寵的優勢地位。不能說西語詩歌沒有形象思維。普希金、莎士比亞、海湼、席勒、歌德、泰戈爾……他們的詩歌中也不乏形象思維。

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就把語言定格為是具有“辭令管其樞機“的創作想象活動!

事實上,除了藝術創作,尤其是詩歌創作須要形象思維外(當然也離不開邏輯思維),自然科學也具有形象思維的特點,尤其是數學。

李政道/楊振寧二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非常推崇而且身體力行推進科學與藝術融合研究。

總而言之,就詩歌創作效果而言,形象思維很重要!

中國古體詩和當代詩歌中也有鋪陳其事而直言之的的賦體作品。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壕;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白居易的《長恨歌》,毛澤東的《長征》…


光潛


思維方式與文字有關,但不僅僅與文字有關,還與整體文化體系架構有關。

但中國人的邏輯思維並不弱於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在中國人這裡也佔比極重。

第三點,中國人不善於演講嗎?其實也不是。


中國幾乎應該是世界上僅有的使用象形文字的國家和民族了吧,因此中國人的形象思維是非常強的。並且中國古代傳承下來的儒釋道文化非常深奧,裡面有些內容無法用文字表達,只能用日常可見的事物來比喻,所以經常假物說法。中國文化很多地方是圖文並重,例如陰陽八卦。

中國人的邏輯思維也非常強,就舉一個例子,例如五行相生相剋,就是邏輯思維。或者《大學》開篇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依次步驟嚴謹,這也是邏輯思維。佛家裡面也是,釋迦牟尼佛講法,轉寫成經書,都是邏輯上逐點來講說問題。

西方人看起來善於演講,那是由於西方的政治體制——競選機制造成了,使他們不得不經常演講,並且從小訓練演講。為了講,而且學習講,也有壞處。說到底,中國傳統文化裡也喜歡“守中”,不贊同說太多話,“多言數窮”,還是做實事好。


曉一國學


好像是源於人類自己的認知傾向,要認知便要區別(求異)、分類(求同)的抽象化過程。

就抽象化過程來說,中文的象形文字相當於沒有抽象化,即火就是🔥,只是畫的不太像而已;而英語fire是🔥則體現了符號語言的抽象化過程。

抽象化的最徹底的是數學語言,自然數可以表示大自然廣宇宙裡的任何對象,比如對象質量的“千克”的自然數(或實數)。

認知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就是”類比”,比如就自然數的運算來講,對於”運算的運算”這個體系,那前面的運算就對應與自然數而後面的運算則對應於“運算的運算”,這時就引導出了集合群論之類的概念了。。。

😂☕️


Nick8354


中國的文化以形象思維為主,原因是詩歌文化的影響。《詩經》的出現很有代表性,許多篇章都是先流傳於民間;後來出現的漢賦和楚辭,以及唐詩宋詞,勾勒了中國文化發展的脈絡。而且,在日常使用的語言中,含蓄和模糊的特點也非常強烈,並且句式上更側重於描摹和敘述。

而英語中很注重限制條件,一定用許多限制性詞語達到表達的準確,故邏輯性較強。

然而,漢語雖注重整體性,強調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裡邊也有邏輯思維的成分。英語雖強調彼此的隸屬關係,先後次序,邏輯性很強,但存在的各要素之間除了隸屬關係外,還有其他關係,這是英語所缺少的,英語忽視各要素關係的表達,而漢語是強項。

所以,本人以為漢語對培養思維方式更強大,不僅是形象思維,還有邏輯思維。


初中語文新視野


這個認識是不對的。中國人的羅輯思維具有上下5000年曆史,人文初祖伏羲在8000年前創造先天八卦,最核心的就是易數。從無到有的邏輯關係就是二進制。還有十進制,生數,成數。大衍之數,函數,波函數,幾何學,微積分,洛書,河圖數。據此,漢代之前國人創造了曆法,陽曆和陰曆,二十四節氣,子午流注,西方的萊布尼茨研發了計算機,現代中國科學家華羅庚創造了優選法,李四光發現了地質學板塊理論,天文學家發現了毛粒子。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羅輯思維的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