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不堪重負人就虛了,該如何調理?

如果去看中醫,不少人都會拿到“脾虛”的診斷,所以有“十人九脾虛”的說法。為什麼中國人“脾虛”的這麼多,又該如何調理?本文下面就來具體給大家介紹一下,希望大家看了能夠有所收穫,下面就開始我們的介紹。

脾是五臟之一,居於中焦,在膈之下、胃之左,正如《黃帝內經》所說:“脾與胃以膜相連。”脾在五行屬土,喜燥而惡溼。中醫講的脾與現代醫學的脾臟完全不同,中醫主要從生理功能、人體作用等方面認識脾,強調脾是人體對食物進行消化、吸收並輸布其精微的重要臟器,所以稱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說明人在出生後,生命活動的延續和精、氣、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實,均有賴於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脾還是參與人體水液代謝的重要臟器之一,具有運化水溼的作用。攝入體內的水液,經過脾的運化傳輸,氣化為津液,輸佈於周身臟腑器官,發揮濡養、滋潤作用,並且將全身各組織器官利用後多餘的水液及時排出體外。另外,肌肉所需要的營養也得靠脾運化水谷精微得以供養。

脾不堪重负人就虚了,该如何调理?

造成中國人“脾虛”多發,主要有三個原因: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情志失調。中國是農業大國,農耕社會中人們“靠天吃飯”,飢飽失常的情況十分普遍,現代人則經歷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足”的鉅變,飲食過飽或經常吃煎烤油炸、辛辣甜膩、過鹹過涼之品,增加了脾的負擔,導致脾失運化,形成脾虛。另外,中國人肌肉力量較弱,肌肉過勞和過逸都會影響脾,過去中國人靠勞作為生,過勞是常事,自然消耗脾氣;現代人體力活動銳減,又從過勞變成過逸,用進廢退會削弱脾氣,造成脾虛。此外,現代人壓力大,用心多於用身,思慮過度則傷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脾虛幾率。

脾虛失運,人會出現面色萎黃、精神疲憊、體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後脹氣、四肢欠溫、氣短怕冷、形體肥胖等病證。若想改變脾虛狀態,要從生活方式入手。

飲食宜定時定量。避免吃生冷油膩的食物,不暴飲暴食,適當吃些山藥、小米、蓮子肉、桂圓、陳皮、芡實、白扁豆等健脾之品,可做粥食用。脾虛較重者,可在中醫師指導下選用人參健脾丸、補中益氣丸、參苓白朮散等中成藥。

勞逸適度。平時應規律運動,最好能根據自身情況,每天堅持選擇一種以四肢肌肉鍛鍊為主的運動,如慢跑、快走、太極、游泳等。

避免思慮過度。建議調整用腦時間,適當調暢情志,每天午休或睡前以靜坐、冥想等方式讓身心放鬆下來。

所以如果要養成健康的脾胃,一定要合理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勞逸適度,最好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適量的運動,同時保持心情的愉悅是非常重要的,也要避免用腦過度,這樣才能夠獲得健康的脾胃,祝大家都能夠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