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共和國

黎巴嫩共和國(阿拉伯語:لبنان‎;亞拉姆語:ܠܒܢܢ) 通稱

黎巴嫩,是位於亞洲西南部(西亞)、地中海東岸,習慣上稱為中東國家。該國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為鄰,西瀕地中海。 黎巴嫩是中東地區最西化的國家之一,這與它和基督教有著十分密切的歷史有關,境內更有人類最早一批城市與世界遺產,這些文明古蹟最古老的具有長達5,000多年的歷史,因而在旅遊業中相當著名。

黎巴嫩共和國

黎巴嫩舊譯利巴嫩,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地區,其名稱最早見於前25-前23世紀的埃勃拉文書。早在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現在黎巴嫩小店裡經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製品。腓尼基人是第一個環非洲航行的民族,發明腓尼基文字。黎巴嫩過去曾經盛產香柏,這些參天巨樹都是鄰近國家的重要建築材料。這些有關黎巴嫩的零散記錄,都可以在舊約聖經裡看得到。後來,古羅馬佔領黎巴嫩,並修建舉世聞名的巴爾貝克神廟,該神廟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最大的羅馬古建築之一。

黎巴嫩共和國

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經佔領過黎巴嫩。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統治;七至十六世紀初成為阿拉伯帝國一部分。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佔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法國委任統治地。1941年6月英軍在自由法國部隊協助下佔領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國部隊宣佈結束對黎的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脫法國委任統治宣佈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英、法軍全部撤離黎巴嫩。

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爆發內戰。敘利亞自1976年10月起在黎巴嫩駐軍,並扶植國內的真主黨游擊隊;而以色列亦控制過南黎巴嫩一段時期作報復。1989年10月,伊、基兩派議員達成“塔伊夫協議”,重新分配政治權力。1990年,黎內戰結束。2005年4月26日,敘利亞遵照聯合國決議,自黎巴嫩撤軍,結束29年的直接干預。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與黎真主黨爆發衝突,8月14日,以色列與黎真主黨接受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第1701號決議,雙方實現停火。2009年6月7日,黎巴嫩舉行第十四屆議會選舉,薩阿德·哈里里被任命為總理並於11月9日組成新一屆內閣。

1975年,黎巴嫩爆發一場持續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黎巴嫩的經濟,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據估計,有15萬人遇難,20萬人受傷,約90萬人(佔戰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離失所。1990年,各方簽署塔伊夫協議(Taif Agreement)結束內戰,但黎巴嫩的很多地方已經成為一片廢墟。

在內戰期間,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利用黎巴嫩對以色列發動襲擊。以色列國防軍分別於1978年和1982年兩度入侵併佔領黎巴嫩,第二次入侵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遭到驅逐。2000年之前以色列一直控制著黎巴嫩南部。由於真主黨不斷髮動襲擊,而且輿論認為如果以軍撤出黎巴嫩,暴力事件將減少並消解,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巴拉克決定撤軍。聯合國認為以色列部隊撤出藍色分界線符合聯合國安理會第425號決議,但邊境地區舍巴農場的所屬權仍有爭議。真主黨宣稱它不會停止軍事行動直到這一地區獲得解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