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黃龍模範”評選

133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黃龍縣第二屆 “黃龍模範”候選人評選,進行公示和投票,接受社會監督和評議。本次公示投票從2019年4月22日至2019年4月27日晚8:00。

每位讀者只有一次投票機會,但能多選,可以為你喜歡的任何一個候選人投票。投票結果將作為最終表彰的重要依據。

第二屆黃龍模範

投票區

誠實守信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王海柱,男,中共黨員,現年43歲,黃龍縣界頭廟鎮范家卓子村石曲組組長。堅守誠實守信人生諾言,將其作為一把尺子時刻衡量自己的言行。群眾提起他沒有不豎大拇指的,都說他心眼實,重信譽,講原則,辦事實在。“說到必須做到、要做就做最好,錢財可以不要誠信永不可失!”這是王海柱一直堅持的做人原則。 不論是對年邁的老者,還是對年幼的孩童,只要是他答應的事情,都會克服一切困難阻力,履行自己的諾言。村裡每次有事兒,他們都會毫不猶豫地對他說:“你全權負責,我們相信你!”就這樣,時間一長,政府有哪些便民政策、村裡有什麼活動,他都掌握得一清二楚。誰家有什麼困難,他都心甘情願地提供幫助。只要託付了他的事情,不管大事小情,他總會想方設法地兌現承諾。對於村集體組織開展的活動,他更是積極主動地參加,不求回報、義無反顧。他是村集體文明的傳遞員、宣傳員,帶頭維護村級公共秩序;對不文明行為,他立場堅定、積極勸導。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吳金林,黃龍縣界頭廟鎮紅羅圈行政村下金家山村民。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是吳金林家庭的良好的家規與家風。全家人互相尊重,互敬互愛。晚輩對長輩尊敬、孝順,長輩對晚輩愛護。妯娌之間、姑嫂之間十分親近,是一個人人羨慕的家庭。在對待鄰里關係上,全家人能夠善待左鄰右舍,幫忙他們排憂解難,鄰里關係親如弟兄,情同手足。

誠實守信,做群眾的表率。吳金林從2000年開始養牛,這一干就是十幾年,不管是和他合作的商家,還是村裡的群眾對他的評價都特別的高。他養出來的牛品質都比別人的好,因為他一直堅持用自家地裡的莊稼進行飼養,這樣的牛肉質鮮嫩,價格也比一般人賣的高。曾有人問他:用飼料養殖,時間短,見效快,能節省很多的時間,為什麼不用呢?他則回答,牛不管賣到什麼地方都是要有人吃的,我必須一如既往的保持我養出來的牛可以讓大家吃到安全的肉,放心的肉。現在的客商都是主動上門找他買牛。正是因為這樣,他十幾年如一日,通過自己的誠信贏得了口碑,增加了收入。

率先垂範,做子女的楷模。生活儉樸。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物質生活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擺闊氣,從不浪費,提倡節約,精打細算,用之有度。經常教育子女一菜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在他的教育下,她的孩子衣著樸實大方,從不大手大腳亂花錢,養成了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好習慣。嚴於律己。為了以言行影響子女,為兒女創造良好的成長氛圍,吳金林夫妻倆在家討論家務事,總是以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規為標準,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不行"。他們從不玩牌賭博,不搞封建迷信,不作違法亂紀的事情。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唐金財,男,73歲,中共黨員,黃龍縣石堡鎮八家梁村監委會主任,核桃產業致富帶頭人。1998年,黃龍縣大面積發展新品種核桃,唐金財積極響應,一下就栽了十幾畝,同時他還年年培育新品種核桃苗。通過建核桃園和育核桃苗,他走上了致富之路,還在全省大會上做過發言。目前,他擁有新品種核桃面積61畝。

每到核桃採摘銷售季節,老唐都精挑細選、認真晾曬,保障核桃產品質量,從不向客商銷售殘次核桃,年年核桃都不愁賣。核桃發展高峰期,黃龍縣的新品種核桃苗木甚至銷售到四川、山西等地,香玲等新品種核桃接穗一度緊張難求,一些育苗戶便弄虛作假,嫁接銷售雜牌品種,給種植戶帶來損失。但老唐從不這樣,他嫁接和銷售的一定是香玲核桃,因此回頭客很多。對於請求核桃栽培和育苗技術的人,老唐從不吝嗇和隱瞞,把自己所掌握的毫不保留傳授給群眾,還經常無償到各地去做培訓。

唐金財不僅核桃生產技術和經驗豐富,誠信經營,還是八家梁村脫貧攻堅先進幫扶第一人。他堅持每年春季對全村10戶有核桃園的貧困戶手把手傳授嫁接技術、管理方法。每年核桃收貨季節,四處奔跑為群眾聯繫核桃銷路,首先考慮的就是貧困戶家的核桃,優先高價推銷。

2018年3月27日,他獨自一人深入各村民小組,在田間地頭為群眾開展核桃技術修剪培訓。通過3天時間,完成八家梁村5個村民小組、50餘人桃技術修剪培訓,樹立了良好黨員形象,使村民核桃管理技術得到了提升。

2018年4月3日,遭受“倒春寒”影響,核桃受損嚴重。唐金財第一時間到各村組重點對貧困戶核桃園進行查看,並指導村民及時對核桃樹進行放水防凍。放水後,他再次獨自進行檢查,防止防水不到位,同時和受災群眾交流討論災後補救措施。

見義勇為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300斤重鐵門向孩童倒去!小夥這一舉動讓所有人肅然起敬!

300斤重的鐵門忽然倒塌,門後有個小孩,如果你在旁邊,會怎麼辦?

這個18歲小夥的選擇,讓所有人肅然起敬!

這是發生在黃龍縣體育館門口的一幕。

鐵門忽然倒塌,門後有個孩子,站在門邊的18歲軍訓教官王夢豪明明可以閃開,卻本能地舉起雙手將鐵門撐住。

如果不是他,孩子會怎樣?我們不敢想。

我們只知道,下一秒,他被300多斤的鐵門重重砸倒在地,身體多處受傷……

他撐住鐵門對小孩喊:跑!!

18歲的王夢豪,在西安一所軍事類院校讀大三,被黃龍行知實驗學校聘請,擔任學生軍訓教官。

2018年9月6日下午,王夢豪從軍訓場地黃龍縣體育館離開時,意外發生了。

監控視頻顯示,在王夢豪到鐵門之前,有兩名教官從鐵門處離開,並且輕輕地將門關上。而在此後,有一個小朋友來到了鐵門跟前玩耍,這個時候,王夢豪來了。

“我一開門,門剛動了一下,然後就整個掉下去了,剛好小孩在門下邊呢。”

大門瞬間突然倒塌,身高一米八的王夢豪用雙手撐住鐵門,讓幼童躲過一劫,而他卻被重達300多斤的門砸在了地上。 王夢豪說:“我下意識地兩手扶著門,喊了一聲,跑!小孩轉身就跑了,我沒來得及脫身,被鐵門壓住了。”

“我要是跑了,小孩怎麼辦?”

被砸傷之後,王夢豪被同事送到黃龍縣中醫醫院,隨後又被送至西安市中心醫院。

王夢豪的母親哽咽說:“我把視頻反覆看過,要不是為了那個小孩,他也不會出事。他會在瞬間躲開的。王夢豪的英勇行為,讓聘用他的黃龍行知實驗學校很是感動。而王夢豪說,自己算是半個軍人,軍人,就應該奮不顧身。

“我要是跑了,那個小孩怎麼辦?那肯定會出更大的事。”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防火隊員王帥冰水中勇救落水兒童

2018年3月20日,黃龍縣森林專業消防隊隊員王帥正在進行日常森林防火訓練,一面錦旗送到了他的面前……

事情發生在3月16日中午。那天,正在龍湖遊玩的王帥突然看到遠處有輛自行車落水。他火速跑去事發現場,得知有兩名兒童落入水中,他一邊讓在場群眾報警,一邊脫衣服,迅速跳入冰冷的水中將其中一名落水兒童救起。

由於事發地湖水較深,另一名落水兒童已隨自行車沉入較深的位置。王帥經過多次嘗試,無法準確找到落水兒童的具體位置。此時,他已經渾身抽搐。隨後,消防員用專業的設備將落水兒童救起,並採取急救措施,但遺憾的是,未能挽救其生命。

獲救兒童的父親張小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非常感謝王帥同志捨己救人的行為。那天水很冷,他能在那種情況下到水裡救我的孩子,我十分感動。”

縣防火辦主任張軍武說:“王帥同志平時在工作訓練時能吃苦耐勞,和隊員同事間的關係相處融洽。隊員有困難,他都會積極去幫助。王帥此次見義勇為的行為,值得我和隊員去學習。”

王帥回憶當時的情景說:“當時,我看到有自行車掉下水,就趕緊跑過去。得知兄弟倆掉進了水裡,我脫下外套直接跳進去了。由於水太深了,沒能踩到自行車。在水裡找了一會,突然,年齡大一點的娃飄起來了,我就把娃從水裡面抱出來,再用竹竿嘗試著掛住自行車,但沒能成功。沒能把第二個孩子救過來,我感到特別遺憾。”

在送錦旗的過程中,孩子的爺爺還準備了紅包想要表達謝意,但被王帥婉言謝絕了。

據瞭解,當時自行車上共有3名兒童,在車輛即將墜入湖中時,靠右側乘坐的孩子跳車。本來在左側12歲的哥哥也有機會跳車。但千鈞一髮之刻哥哥選擇將4歲的弟弟一同拽下車。由於弟弟身上的安全帶沒有解開,他未能成功,反而被自行車拖下水。在水中哥哥也沒有放棄,他依然拽著弟弟。嗆水後,哥哥很快失去意識,浮出水面,被趕來的王帥救起。

雖有不幸,但也有萬幸。我們為冰水中救人見義勇為的王帥點贊,也為危急時刻冒死挽救弟弟生命的哥哥祝福!

愛崗敬業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任銀祥,男,中共黨員,現年73歲,黃龍縣界頭廟鎮范家卓子村會計。自參加工作以來,立足本職,盡職盡責,敬業愛崗,務實求新,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得到了領導和同志們的充分認可和肯定。 在業務上,虛心請教,向領導學習,向同事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實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工作能力。

作為一名負責村級會計工作的工作人員,從點滴細小之處嚴格要求自己,踏實工作。潔身自好,外塑形象,內強素質,勤儉節約,嚴格按照廉潔自律的相關準則要求自己,堅決做到廉不言貪,勤不言苦,靜以養身,儉以修德。

強化服務,提高效率,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會計工作千頭萬緒,繁多複雜,需要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負責會計工作多年來,任銀祥同志紮實工作,認真抓好會計各項工作,得到了鎮村領導的充分肯定。在基層工作人員少的狀況下,他能做到合理安排,積極主動,在搞好服務、完成任務、辦好雜務等各方面做了繁重的工作,保證了村級工作的正常運轉。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李青,黃龍縣石堡鎮紅石崖社區幹部,中共黨員,2010年1月參加工作。她以踏實細緻的工作作風、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在平凡的崗位上,始終如一,勤奮刻苦,默默奉獻青春。2011年12月榮獲黃龍縣第六次人口普查先進個人稱號。

2014年,李青開始從事會計工作。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領導和同志們的幫助下,業務水平不斷提高。堅持法制理念,認真貫徹執行《會計法》和國家有關財務法規制度。會計工作常常與數字打交道,有些人覺得每天面對枯燥無味的數字,沒有新鮮感。但李青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既然做這行,就要愛這行,努力培養自己對會計數字的興趣。她深知財務工作的性質決定了財務工作必須樹立服務意識,因此把服務作為踐行會計職業道德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身處會計工作特殊崗位,她謙虛謹慎,不斷克服優越感、特殊感。尊重領導,應請示彙報問題一定請示、彙報,對領導交辦的事情做到快辦、辦好;對待同志,以誠相見,經常溝通,肝膽相照。她非常注意樹立自己良好形象,經常認真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虛心求教,耐心商量。在日常財務管理活動中,態度誠懇,平等待人,熱情接待,妥善處理各種事務。廉潔自律,認真遵守財務人員廉政規定,踏踏實實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防微杜漸,築牢廉潔思想道德防線。

不斷進取,發揮黨員的先進模範作用。雖然只是社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但李青時刻牢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工作人員就是機關的窗口,因此她時刻用使命感和責任感對待繁雜的工作,全心全意為機關服務,讓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反映到本職工作中,落實到自己的崗位上。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項振東,黃龍縣三岔鎮政府幹部,中共黨員。他的人生格言是“共產黨員要姓共,人民政府要為民”,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身著工作服的他或蹲在狹小的水坑裡正在檢修供水管道,或正在查看農田水利設施,或正在為某位群眾家解決飲水困難,他就這樣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全鎮7個村39個組19個供水點的山山峁峁上或溝溝坎坎裡。在基層的20餘年裡,哪裡的供水設施出現故障,哪裡就會出現他的身影。因為有了他,三岔鎮8200人的飲水得到了保障。

近年來,項振東不斷調整和創新治水興水思路,積極推動三岔鎮水利建設。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他每年都把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保持農村穩定的關鍵來抓。近幾年時間裡,在縣、鎮兩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共籌資300多萬建設了李家河、清明溝、白馬莊、侯家山等灌溉工程;解決了貝坡村、梁家山村、孟家山村、三岔村人畜飲水問題。這些項目的實施不僅極大的改善了三岔鎮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還極大的推進了鎮域經濟的長遠發展,為推動美麗三岔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紮根基層25年“不挪窩”的袁志強

袁志強,黃龍縣瓦子街鎮一名普通的鄉鎮幹部,大家喜歡叫他“老袁”,送他暱稱“強哥”。袁志強沒有什麼驚人壯舉,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基層黨員,在鄉鎮默默無聞幹了大半輩子,平凡樸實,無慾無求。為什麼提起他?讓我們走進袁志強同志的光影生活。

強哥很強,他是工作的“多面手”

當兵出身的袁志強,時刻都以軍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從起初的團幹到後來的會計,4年裡,他無論什麼工作都盡心盡力、盡職盡責,也是這種精神,讓他很快脫穎而出。1997年,也是他參加工作的第五年,全縣築起了小康夢,出類拔萃的袁志強憑著自己紮實的工作經驗和端正的工作態度,成了小寺莊聖君廟村的副主任,這對於他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崗位。

2015年,他憑著自己的耿直和廉潔,當上了瓦子街鎮政府會計,大家都親切的稱他為“後勤部長”、“袁部長”。這個部長可不是一壺茶一整天的那種高規格,甚至有時候一天都沒有清閒的時候,僅僅是一個花園、一個水就足足能讓他忙上一天。一年四季,花園裡的雜草清理、樹形修剪都歸他負責。每天早晨,大家都還沒起來,就聽見油鋸轟隆的聲音,不用看,就知道“部長”又在給它的花花草草“整容”。他經常自嘲說“它們也是我的兵”。不僅如此,“部長”還掌管著水、電、暖氣……

老袁不圓,他是群眾的“貼心人”

“有困難,找老袁。”在瓦子街鎮政府,這句話早就深入人心。老袁,其實不老,大家叫他“老袁”,是因為他在這個地方紮根25年“不挪窩”,是這裡的元老級人物,也是大家心中的老大哥。

2018年4月,政府的衛生間供水出了問題.無奈之下,只能把門鎖起來,大家去外面上廁所,但是這樣既麻煩又耽誤時間。老袁覺得自己以前修過,就帶著現有的工具開始檢查問題。他發現是上水的水閥壞了,所以水壓跟不上。找到問題之後,他聯繫水保站站長,兩個人一起想辦法,直到深夜12點,一切恢復了正常狀態,他才從回到自己房子。

“不管是份內份外,只要老袁能做的,他都來者不拒、隨叫隨到。”黨委文書李長安說。

知足感恩,始終有個好心態

人生如棋,繁華迷眼。大家都說強哥有著“不為丘壑難平而癲狂,不為遭遇挫折而沮喪,不為壯志難酬而悲傷”的大情懷。2018年是老袁在基層的第25個念頭,25年裡,他沒有豪言壯語,用點滴溫暖著大家,用小事盡著自己的本職。面對名利和誘惑,心如止水;面對榮譽和讚賞,不驕不躁。用自己執著的信念和堅定的毅力,一如既往的譜寫著平凡人的華彩樂章。

孝老愛親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成玉珍:用善良和堅韌詮釋孝老愛親

黃龍縣界頭廟鎮神地村民成玉珍,結婚38年,先後伺候臥病在床的婆婆、公公10多年,同時義無反顧照料丈夫的三媽(殘障)近30年。一位平凡的農村婦女,用自己的善良和堅韌詮釋了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先後被評為延安模範、陝西好人、中國好人。

來到成玉珍家裡,58歲的她正在點火生爐子,炕上坐著的是丈夫鄭學忠的三媽。老人今年76歲,患有聾啞,腿腳也不方便,只能靠拄柺杖挪步。筆者注意到,房子裡一塵不染,炕上的被褥疊放整齊。

38年前,20歲的成玉珍從洛川縣石頭鎮嫁到了黃龍縣界頭廟鎮神地村鄭家。鄭家有弟兄四個,她的丈夫排行老大,是家裡的頂樑柱。結婚沒幾年,成玉珍的父母相繼去世,留下14歲的弟弟。她把弟弟接到家裡,供他上學至初中畢業,後來又幫他結婚成家。

在孃家父母去世的前後,婆婆因為心腦血管疾病,留下後遺症,生活不能自理。她細心照料,直到到結婚第八年,婆婆去世。緊接著,丈夫的三爸也去世,留下殘障的三媽和8歲的女兒。從此,照顧母女倆的重擔也落在了成玉珍一人身上,直到撫養小姑子長大成人,出嫁到百里之外的渭南市蒲城縣。三媽隨女兒到蒲城生活了一段時間,但女兒婆家光景不好,日子過得很艱難。看到這種情況,善良的成玉珍思量後,毅然決定把老人接回來自己照顧,這一照顧就是近30年。為了讓老人住得舒服安逸,她專門收拾出了一間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像伺候自己的父母一樣,成玉珍每天為三媽端吃端喝,照顧起居,無微不至。

2003年,成玉珍的公公突患腦溢血,一病不起,癱瘓臥床。從此,成玉珍同時為兩位老人端吃端喝,從來沒有一句怨言,直到2014年公公安詳離世。

嫁到鄭家的30多年來,成玉珍經歷了所有的艱辛,但她始終用一顆善良的心坦然面對,表現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堅韌。

婆婆患病時,成玉珍就成了一大家人的大管家。她既要照料患病的婆婆,還要承擔一家八九口人的吃飯穿衣。當時的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久,生產生活條件依然艱苦。像所有農村婦女一樣,成玉珍白天要上地幹活,回到家裡要做飯刷鍋、餵豬餵雞,到了晚上還要在燈下一針一線地給全家人做一年四季的衣服。起早貪黑,任勞任怨,使鄭家生活逐步有了改善。

長嫂如母,在她和丈夫的操持下,鄭家三個弟弟也相繼成家。即便在分家後,幾家人也常常是一塊勞動,一個大鍋裡吃飯。弟兄妯娌相處融洽,互幫互助,讓周圍人羨慕。而其中,最辛苦、最操心的還是成玉珍。好景不長,就在一家人生活逐漸好轉的時候,不幸的事情接二連三,家中不斷出現變故。31歲的老三和妻子離婚,留下兩個孩子無人照料。看著可憐的孩子,成玉珍把他們接到家裡,當起了兩個侄子的“媽媽”。2015年,44歲的老四又突患疾病去世,妻子離家出走,留下兩個孩子。成玉珍二話沒說,把兩個孩子招呼到家中細心照顧,讓他們最大程度地享受到家庭和母親的溫暖。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黃加芳,1979年4月出生,家住黃龍縣界頭廟鎮小峪村。她用20餘個春夏秋冬,詮釋“孝”和“愛”的傳統美德,用她的吃苦努力盡好一名女兒、妻子和母親的責任,是遠近聞名的孝順媳婦。

自結婚之日起,她就一直跟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那時二老均已年過六旬,體弱多病,黃加芳像照料自己的父母一樣伺候著公公、婆婆。2012年,婆婆得了腦萎縮,臥床不起,照顧的重擔落在了黃加芳一個人身上,餵飯、按摩、守夜,成了婆婆的特護。一個媳婦對婆婆的孝心,就如同披在身上的一件新衣裳,時間久了,親戚鄰居都會看到,也都被她的舉動所感動。婆婆去世後,眼睛一直不好的公公,身體也開始每況愈下,黃加芳一直悉心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她自己父親也一直跟著自己生活,由於突發腦溢血,導致癱瘓,成年臥床,她也要照顧,每天餵飯、端屎端尿,毫無怨言。

勤勞致富,勤儉持家奔小康。黃加芳勤儉持家,合理安排家庭收入,從不鋪張浪費。添置家居用品,樸素勤儉為本。走進黃加芳的家,你會感覺到有一股農民質樸的氣息,但是簡而不亂,物品的擺放井井有條,環境整潔舒適。

和諧鄰里,共築文明譜新風。加芳在生活中,總是為別人著想,樹立榜樣,團結鄰居,影響了全村。她與親朋鄰里友好相處,做到以誠待人,不計小節。大家都覺得她非常親切,很有親和力。每當左鄰右舍遇到急事,她都會及時趕到,無償勞動。每當鄰里鄉親身患重疾,她都會及時去探望,伸出援助之手。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楊桂英,家住黃龍縣界頭廟鎮碾子塬村。她對“孝順”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兒女花錢為父母買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東西是“孝”,而不讓老人生氣、擔心則叫“順”。人上了年紀,不太講究吃穿什麼的,只要心氣好,比啥都重要。嫁到碾子塬村後,黃桂英就主動包攬了所有的家務,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種地收割等內內外外的活她都做。走進他們的家真的是一塵不染,家裡的物品都收拾的井井有條。婆婆常說:“俺這個媳婦真是隨俺!”她和婆婆從沒有紅過臉,儘量滿足婆婆的要求。桂英的丈夫也非常的孝順,但是性格有點急躁,以前有事跟父母說話時不耐煩。在她的影響下,性格急躁的丈夫在跟父母說話時也改變了不耐煩的毛病,能夠心平氣和的跟父母談心了。婚後近二十年的媳婦生活,使桂英更加深深的理解了“孝順”的含義。作為兒女,要做到盡善盡美的“孝順”是不容易,但只要自己真心去做、用心付出,就終會有回報的。

楊桂英夫妻倆有兩個女兒,考慮到現在的孩子都嬌生慣養,她怕自己的孩子長大後不能吃苦耐勞,就對孩子採取“窮養”的方法,絕不驕縱孩子。爺爺奶奶疼孫女,有什麼好吃的都留給孫女,孩子要什麼都給孩子買。她看到了就對公公婆婆說:“你們年紀大了要留著自己吃,孩子還小以後吃的機會還多呢。不要什麼都給孩子買,要考慮到實際的需要再買,孩子要啥就有啥這不是疼孩子是溺愛,這樣會把孩子慣出毛病來,你們就這兩個孫女咱得好好培養,你們說是不是?”在孩子的學習上嚴格要求,每天晚上都陪著孩子做家庭作業,遇到難題時總是深入淺出的給孩子細心的講解。她還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孩子小小年紀就讓她們洗自己的衣服。在她的用心培養下,她的孩子雖然小但是卻非常懂事、孝順,有了吃的總是先拿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後再吃,學習成績在班上也名列前茅。老師、鄰居都誇她教育有方,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好媽媽。

她不僅是家中的頂樑柱,更是鄰居的好幫手,鄰居眼中的女強人。左鄰右舍,有什麼事都願意請她幫忙。她經常對身邊的困難老人給予幫助,每年年底她都帶著大米、油等生活用品到本村困難老人家慰問,並給她們洗衣、洗被、打掃衛生,在村民中,口碑非常好。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四條梁村地處黃龍縣三岔鎮東南梁,是東南梁海拔最高的村落。站在村裡,環顧四周,藍天白雲下層層田地,綠裡泛黃、玉棒連連。片片蘋果、核桃園,果實累累,隨風飄香。一派迷人的豐收景象。

47歲的好媳婦、中共黨員常丙霞,就生活在這個民風淳樸,環境優美的小村莊。早年公婆身體不好,奶奶也常年臥病在床,照顧奶奶的責任就落在了她和丈夫的肩上。每日的洗臉翻身、扶出屋外曬太陽,端吃送喝、插屎端尿,從來沒說過髒,沒嫌過累,直到老人走完生命的最後一刻。

奶奶走後,常丙霞友一如既往地照顧起公婆。每次進城回來,都要給老人買些吃的和用的東西。雖然不在一個院裡生活,但每天都去看老人幾次,問吃問喝,噓寒問暖。用她的話說:“老人替我看大了孩子,我從內心裡感激她,老人年紀大了,不講吃、不比穿,不照顧好老人,對不起良心”。

丈夫是村裡的老主任和村長,為了村民的醫保、合療、糧補、貧困救助、水電改造、項目爭取,整日忙得不在家,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她硬著頭皮裡外扛起了這個家。

常丙霞就是這樣,用不怕吃苦、敢於擔當、支持丈夫、孝敬老人的點點滴滴,在村民和家人的心目中,用心地描繪著好媳婦的形象。

2017年,被表彰為黃龍縣致富女能手。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35歲的袁承軍家住黃龍縣三岔鎮李家莊村,家中五口人,2017年榮獲黃龍縣文明家庭稱號。母親朱傳連59歲有身患頑疾需臥床修養,父親袁延德70歲身體也不好,不宜長期勞作,妻子張萍患有癲癇,女兒上學。作為家中唯一的勞動力、頂樑柱,維繫這樣一個普通且不幸的家庭,袁承軍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他以一顆善良感恩的心,一份孝親敬老的愛,一份關愛殘疾摯愛的情,詮釋了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的全部價值。

在袁承軍母親身患頑疾久臥床榻的十幾年中,他差不多花光自己所有的積蓄,沒有半句怨言,而且每天在繁忙的勞動中擠出時間為母親尋醫問診,扶伺年事已高的父親,給予妻子細心的照料,家中柴、米、油、鹽、醬、醋樣樣都被他打點得有條不紊。每天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為母親洗臉擦身、換洗衣服;中午,匆匆買好菜趕回家為母親做飯、餵飯;晚上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到母親病榻前問候照顧,為老人翻身、洗澡,倒屎倒尿。曾有人嘆息他說:“你太累了,給你母親請個保姆,你也輕鬆點”。他聽後總是笑著回答“也不是怕花錢、圖輕鬆的問題,她是生我養我的母親,母親把我養大,我做這些事,盡這點孝道是應該的,再說請別人照顧我還不放心呢,要是虧了老人可是補不回來的啊”。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袁承軍一如既往地在老人身邊給予安慰,講身邊發生的大小事,給老人講以前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不管老人能否聽懂,只為老人能開心地笑一笑。 母親臥病在床的十幾年,壓力和重擔全由袁承軍一個人承受,父親看在眼裡疼兒在心裡,他不願意增加兒子的麻煩和負擔,執意不顧年事已高,要去當搬運做苦力,想為妻子和兒媳治療出點力。作為一個孝子,袁承軍死活也不答應,一直苦勸父親打消顧慮,把老人留在身邊安度晚年。所以在城裡買了一套房,方便照顧母親,為母親提供便捷的就醫,沒事就陪父母親聊聊天,和老人相處得其樂融融。

袁承軍不僅對自己的父母盡孝盡心,他還經常關心看望岳父岳母。每逢節假日,他總要接老人到家裡。遇到有老人那邊有事情,他經常是忙完這邊的家,立即趕往那邊的家。岳父岳母逢人就說:“女婿比自己的姑娘還要孝順”。

袁承軍不僅孝順老人、關愛妻子、家庭和睦,而且團結鄰里,對周圍的老年人特別關心。誰家的老人有什麼困難,他都盡力幫助。經常幫街坊鄰居的孤寡老人打掃衛生,贏得街坊鄰居的稱讚。袁承軍堅持數年如一日精心照料身患疾病的母親,細心照顧年邁的父親和妻子,還積極關心幫助鄰居,成為村頭巷尾傳誦的佳話,是街坊鄰居眼中的好孝子,是村民學習的好榜樣。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一次視力下降,一場手術,讓原本可以站立的年輕媳婦近十年輪椅相伴,給一個原本不富裕的家庭蒙上寒霜,同時也讓我們見證了一個婆婆的默默奉獻,一個融洽的婆媳關係,一個和睦的家庭。

王翠霞,現居住在黃龍縣崾先鄉馬蹄掌村高泉子組,兒子王會打工所得幾乎是家裡唯一的收入來源。王翠霞本身也患有高血壓等疾病,照顧兒媳婦孫利霞有時候還需要老伴王永財的輔助,老兩口一年四季只能圍著十幾畝土和兒媳婦轉悠。

“2011年做完手術,一開始,我只能躺在床上,渾身無力,四肢動彈不得,自己連拿杯子喝水都做不到......”講起往事,孫利霞彷彿又回到了那段最艱難的歲月,表情變得十分凝重。但一講到婆婆對她如親女兒一樣千般百般的好,她的臉上又掛滿了笑容和自信。

“漸漸的,我身體有些力氣了,也能動彈了,我媽就慢慢開始幫我練習走路。但是有次不小心摔了一跤,左腿居然骨折了,那時候我真的很絕望......”這或許是這個年輕媳婦最低谷的時候。她開始消沉、暴躁、發脾氣,一不舒心就朝婆婆大吼大叫,有幾次甚至摔了碗。每當這個時候,婆婆總是任由她鬧,默默的收起碗筷,收拾飯渣後依舊一如既往把她照顧的無微不至。

“讓她發發脾氣也挺好,發洩發洩自己的情緒,一直壓抑著對身體也不好,在我這兒媳婦就跟女兒一樣,我看著都心疼。”婆婆的好脾氣和耐心照料,讓孫利霞漸漸平靜下來,她已經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對婆婆也不再亂髮脾氣。

現如今,孫利霞可以自己站起來了,在輪椅輔助下能自己走一個小時,但是全程都得婆婆陪伴。

去她家時他們正在吃飯,烙餅和土豆泥,簡單的飯菜卻不失美味和溫馨。飯後,婆婆幫孫利霞穿好特製的鞋子,老兩口攙扶著兒媳開始每天必須進行的鍛鍊。由於自家院子小,加上泥土地不太平整不適合練習走路,婆婆就每天帶著她爬一個坡去別人家院子裡練習走路。固定好輪椅,婆婆在前面拽著往前挪,孫利霞扶著把手慢慢走,短短几十米的小坡,孫利霞和婆婆每次都要走好幾分鐘,就這樣一堅持就是好幾年。

從吃喝拉撒到洗衣做飯到幫忙練習走路,一轉眼,王翠霞悉心照料兒媳婦已經七個年頭了。人們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更何況是自古難相處的婆媳,但是王翠霞卻始終把孫利霞當做親女兒一樣疼。

“破屋更遭連陰雨,漏船又遇打頭風。”這或許是孫利霞這七年的真實寫照。但只要有人風雨同舟,這點苦難又算得了什麼。如今,孫麗霞在婆婆的呵護關愛下已經能自己站起來走一段路,也可以微笑著面對生活,與命運抗爭。同時,在鄉黨委政府的關心幫扶下,家裡建了新房,日子也越過越好了。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晉虎,33歲,黃龍縣交警大隊城區中隊工作人員,用實際行動敬老愛老,成為黃龍縣城感人至深的佳話。

2008年,大學畢業的他和廣大懷揣著理想的青年一樣,選擇了去沿海城市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生活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事業也在蒸蒸日上。2011年6月20日,在寧波一家大型公司負責全國招商項目的晉虎,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了自己的住處。此時已是凌晨兩點,那一刻的他身心俱疲。急促的電話聲將他從模糊的夢境中拉回了現實,電話是他父親打來的,“你母親病危了!”,通話的內容讓他的頭腦瞬間變得清醒。

上千公里的路程,他下午就到家了,就這樣守在了母親的病床邊,而這一守就是整整三個月。三個月間,他認真學習各種護理知識和技能,幾點應該給老人餵飯喂藥,幾點應該給老人洗臉擦身,他都牢記於心。夜不能寐、飯不能食,這是一個孝子最真實的寫照。在他無微不至的照料下,老人的病情逐漸好轉,但仍要面對母親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狀況。從此,一個遠方的遊子,就變成一直守護在老人身邊的孝子。

六年如一日,他悉心為母親做好各項護理工作。在這期間他交了女朋友,也結了婚,卻從未帶她出去玩過。雖然很累,但他安心也開心。在照顧老人的間隙裡,仍堅持學習,如願考上了縣裡的事業單位。單位領導得知了他的事蹟後也十分體諒和關照他。他的行為得到了同事、朋友、鄰里的一致稱讚,他們親切地稱他為“好小夥”“好青年”。

晉虎,一個普通而平凡的人,卻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敬老愛老,求知勤奮,自強不息的深刻含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至親之情,不應該是看著彼此漸行漸遠的背影,而應該是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在黃龍縣界頭廟鎮范家卓子範西村,人們經常議論著一位孝敬公婆的好媳婦,而且還是孫子、孫女眼中的好奶奶。她就是黎曉琴,她的事蹟在范家卓子村被大家交口稱讚。

50歲的黎曉琴勤勞能幹,在公婆眼中,她是位通情達理、孝敬老人的好媳婦;在鄰居眼中她是位心底善良,樂於助人的好心人。婆婆身體有病,又愛乾淨,洗洗涮涮的事情幹不了,幾乎都是黎曉琴來做。當時兒子年紀小,丈夫常年跑車在外,照顧婆婆的重擔落在了黎曉琴的肩上。婆婆身體有病,心裡不好受看什麼都不順眼,總愛嘮叨。黎曉琴也無微不至的照料她,一邊心平氣和地安微她,講故事逗老人開心。有時婆婆大小便失禁,弄到被褥上,她二話不說趕緊給擦洗乾淨身子,換洗被褥,也從沒對老人說過一句怨言。老人逢人就誇,“兒媳婦比親生女兒還親、還可靠。我們能活到80多歲與她細心照料分不開”。

2012年,兒子趙龍飛結婚後,先後有了一兒一女,夫妻在外工作較忙,孫子孫女的管護重擔又落在了黎曉琴的肩上。可她不說苦不說累,精心的照顧自己的孫子孫女和公婆,在家庭負擔如此之重的同時她還沒有忘記回報社會。看到村裡的下水道年久失修,經常堵塞,尤其一到雨季,雨水積在巷道里漫灌到村民家中,給村民帶來不便,黎曉琴主動站出來,和村幹部一同出工修好下水道,徹底解決村民的難題。她還樂於助人,左右鄰居有事只要招呼一聲,她很快就趕到幫忙。她的淳樸、善良、寬宏大度、慷慨大方,一向有口皆碑的,是大家學習的榜樣。

助人為樂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王變玲,黃龍縣圪臺鄉長村村民。她的骨子裡滲透著與生俱來的真、善、美,有著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品質,被村民稱讚。

她是帶頭致富的先鋒。她曾經和所有的村民一樣,只是種糧食。1990年前,她在村上帶頭栽起了花椒樹。由於勤學管理技術,家裡收入越做越好,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全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之後,面對上門藉資金、要種苗的,她總是十分熱心地給予大力幫助扶持。隨她又帶頭髮展矮化核桃,也一如既往的給與村民幫助,

她是左鄰右舍的好大姐,對待他們就像春天幫的溫暖,時時刻刻把他們的事掛在心上。不管誰家有困難她都跑前跑後、問寒問暖,幫助解決。生活中,誰思想上有了疙瘩,她總是想方設法幫助解開。她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兄弟姐妹,把自家周邊建設成了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一次,鄰居家購買飼料需要用錢,她二話沒說就把自己要買飼料的錢先給鄰居,她丈夫抱怨:“你這樣,自己家養的豬怎麼長”她說:“人家有困難來找你是對你的信任,有能力就幫一下。”

她是社會的活雷鋒。王變玲只要看到有困難或需要的人,都會伸出援助之手,給予力所能及的關愛。在“5.12”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後,她在第一時間向災區捐了款。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扶貧路上的一面旗幟

——記陝西萬福種業有限公司總支部書記、總經理 萬福生

陝西萬福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萬福生,曾經是一名國家幹部,在黃龍縣信訪局等單位擔任過領導職務。1999年,響應縣委、縣政府號召,懷惴富民創業夢想,毅然放棄科級幹部待遇,組建民營企業,走上自主創業之路。經過十多年的拼博,培育出5個玉米新品種,在全國多地推廣種植,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致富後的他,不忘回報社會,多年來堅持捐資助學、扶持貧困戶,樹立了黃龍縣創業和扶貧的一面旗。

創業助民生

1999年10月,萬福生個人投資創建陝西萬福種業有限公司,堅持“一手抓引進,一手抓科研”,先後引進10多個優良玉米新品種在黃龍縣推廣種植。同時,引進科研人才,自主研發玉米新品種。在他的親力親為下,用8年時間測配19680個組合,從中選育出“萬瑞”系列玉米新品種5個,全部通過國家審定,除在陝西省推廣種植外,還在甘肅、四川、湖南等地推廣。20年間,萬福種業共製售優良玉米種子75多萬公斤,播種面積50餘萬畝,成為延安市唯一一家集玉米種子研發生產、經營試驗、示範推廣為一體的民營農業龍頭企業。

產業扶貧獻真情

萬福生富了,但他沒有忘記回報社會。他話:“如果沒有黨的好政策,沒有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也沒有我的今天。作為一名公民,有義務做一些實事、好事;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更應該為社會多做貢獻”。

產業幫扶,助力脫貧。萬福生認為,開展產業幫扶,有利於提升貧困農戶增效、增收能力。他採取企業提供技術與農戶聯營生產的模式,先後和100多農戶簽訂種子生產合同,按生產技術規程操作,並保證收購農戶種子產品。合作的農戶由原來種植玉米每畝地最高收入1700元增加到每畝地至少收入2700元,畝均增收1000元。

聯結銷售,帶動發展。為促進銷售和貧困戶增收,他又採取企業+合作杜+種糧大戶+貧困戶聯結銷售模式,由企業提供優良品種,合作社負責銷售,利益分紅,帶動農戶發展。實現了多方共贏,為農戶提供了更多、更直接的服務,同時也幫扶了貧困戶,起到了龍頭企業的帶動發展作用。

致力“光彩事業”

從小要過飯、吃過苦的萬福生,深知貧困的艱難。因此,近年來他堅持扶貧濟困,共計捐款、捐物41.98萬元;給貧困群眾保本銷售種子讓利20餘萬元;同時還安置3名精準扶貧對象和5名下崗失業人員在公司就業。

資助貧困學生是他近年來扶貧的一個重點,先後給黃龍縣7所學校和30餘名貧困學生捐款8萬多元。

建黨95週年之際,主動給11戶貧困老黨員贈送米、面、油,價值3300餘元。2016年主動與縣扶貧辦對接,向全縣368戶重點貧困戶發放種子39600斤,給群眾讓利8萬餘元。2017-2018年積極參加黃龍縣“企業脫貧年”和“萬企邦萬村”活動,給5個村和21戶貧困戶捐款和產業幫扶6.5萬元。2019年春季開展“產業幫扶,助力脫貧”活動,分別給黃龍縣崾嶮鄉等四個鄉鎮贈送種子2200袋,可種植2200畝,價值11萬元;對界頭廟鎮的馬連坪村等四個村進行產業幫扶,每畝讓利15元供應良種10500斤(種植3500畝),讓利總計5.25萬元。他積極參加救災活動,共計捐款、捐物1.4萬元。2019年春節前,萬福生攜帶現金和慰問品慰問黃龍縣道德模範3人,並給“中國好人”成玉珍無償提供20畝的玉米種子。

堅持誠信經營,回報社會,2017年萬福生被黃龍縣委表彰為“優秀支部書記”;2018年被黃龍縣委、縣政府表彰為脫貧攻堅“愛心人士”。在萬福生的帶領下,陝西萬福種業有限公司近年來獲得各類獎牌30多個。連續8年被陝西省種子管理站評為“誠信企業”;被中國農業銀行陝西分行評為“AAA”級企業;被延安市人民政府、黃龍縣人民政府評為“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獲得延安市新品種選育二等獎二次,三等獎一次;2012年榮獲第十九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博覽會“后稷獎”;2013年榮獲延安市委、市政府科技創新工作優秀團隊獎;2014年榮獲省、市級龍頭企業獎;2015年被陝西省科技廳評為民營科技企業;2016年被延安市委、市政府評為創業創新優秀企業;2017年被省科技廳等四部門授予“高新技術企業認證”。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李瑞豔,女,現年58歲,高中文化程度,黑龍江省雞西市人。2016年退休,隨丈夫來到黃龍縣石堡鎮興龍苑小區居住至今。

李瑞豔這個名字在興龍苑小區裡眾多居民都有深刻的印象,特別是老年群眾。東北人大都是熱情開朗的性格,更是熱心助人。在東北,她就是個熱心腸,搬來黃龍居住環境變了,但她很快的就適應了這裡的生活。在這裡她為民服務、助人為樂的心志依舊不減,熱心事兒忙不完。2017年3月的一天,李瑞豔去街道買菜碰到居住在同小區的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見到老人好像心情不好,她走上前關切的詢問原因。原來老人想理髮,可是去了幾家理髮店都不給剪。李瑞豔回到家中就把老人的情況說給了丈夫,給丈夫說這個小區居住的老人多,她想買一套理髮工具給小區的老人理髮。丈夫就同意了她的決定,第二天一早丈夫就去街道買回來理髮工具,從此她就開始給老年人義務剪起了頭。鄰里只要有人找她理髮,她都會毫不猶豫地放下手頭事,熱情接待,如果家中有老人或生病行走不便的居民要理髮,李瑞豔更是隨叫隨到上門服務。興龍苑5號樓3單元住著一位八十多歲姓李的老人,行動不方便,李瑞豔就多次上門給理髮。老人心裡過意不去要給她錢,她趕忙謝絕到,我是義務給你們老人服務的,不收錢。她從未想過要利用手中理髮技藝去賺錢,而對免費理髮志願服務活動積極參與樂此不疲。

除了熱心為老年人理髮,李瑞豔看到小區的老年人每天早晨在公路邊鍛鍊不安全,並且小區裡就有一個可供人們鍛鍊的小廣場,她就想到為什麼不能把老人們組織起來一起鍛鍊呢?一起鍛鍊不僅能提高老年人鍛鍊的積極性,還能增加彼此間的溝通,保持鄰里間和睦。於是,李瑞豔就自己出錢買了一個音響,把老年人組織起來在小區的廣場上跳操,天天如此。一些老年人感動地問她:“天天這樣你也不煩?”她說:“煩什麼,看到你們老人高高興興的鍛鍊,我也就滿足了。”

李瑞豔是一個豪爽的東北女人,每次看到腿腳不方便的老人,她還會扶老人上樓回家,這種做法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吳朵蓮今年73歲,是黃龍縣石堡鎮城東社區裕龍苑小區的一名殘疾人住戶。她雖然肢體三級殘疾,但是性格非常開朗,是個熱心腸。誰要有困難找吳大媽,她都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大家。

說起吳朵蓮,在裕龍苑小區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她十餘年如一日的只講奉獻不求索取,大家格外敬重她。吳朵蓮為人隨和、開朗,助人為樂是她的家常便飯。更重要的,她還是個義務調解員,誰家夫妻吵架,婆媳不和,只要她一出面就沒有解決不了的矛盾。在社區服務站裡面,她也是大家眼中的好人,每次她都是最後離開社區服務站,幫助社區工作者掃地,撿拾垃圾。為了讓每個來到服務站的人員都能開心玩,開心回家,她都自願當調解員,勸解抽菸的大爺們少抽菸,不要亂扔菸頭。小區王富貴和妻子兩人以撿拾垃圾為生,家庭比較困難,吳朵蓮知道後,就把家裡不用的塑料瓶、紙箱子定期給王富貴送去。雖然東西不多,但這也是她的一份愛心。天氣逐漸炎熱起來,為了能讓王富貴撿拾到更多的瓶子、紙箱子,她發動小區的年輕住戶積攢紙箱子和瓶子,積攢到一定程度,就打電話叫王富貴自己來拉,給他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吳朵蓮雖然自身殘疾,卻整天精神飽滿,總是樂樂呵呵的,並且特別關心社區事務,主動協助社區開展各種活動和義務服務。問她為何這麼關心社區事務,她就很嚴肅地說到,關心社區事務,維護居民權益,支持社區的工作是每一個社區居民應該做的。她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只要是社區組織的活動,她不僅自己主動要求參加,還會讓身邊的大爺、大媽們積極參加。在社區裡經常都能見到她的身影,有時在幫助年齡更大的老人提菜,有時在幫助殘疾人推車……

這就是社區男女老少都尊敬和愛戴的吳大媽。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平凡小事,但卻感染著小區裡的每一位居民。如在城東社區,誰家有事大家都主動幫忙,鄰里之間非常團結,整個小區充滿了文明和諧的氣氛。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善行黃龍:義務指導考生填報高考志願20年

每年高考填報志願的時間,他是黃龍縣城最忙碌的人之一。到家裡找他填報高考志願的學生和家長排成了隊。他研究高考志願填報20年,每年義務幫助數百名考生填報志願,讓上萬名學生走進自己心儀的大學。考生們親切地稱他為“志願叔”,家長們親切地稱他“教授”。又因為經他指導的志願填報都很成功,孩子們又稱他為“最牛志願叔”。

他叫王洪武,現年49歲,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中共黨員,現任黃龍縣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多年來,他除了幹好本職工作外,利用業餘時間專門研究填報志願的技巧,研究各高校的招生規則,總結出“差值對比分析法”“位次定位法”等填報技巧。結合這些方法綜合分析學校名次、“大小年”、地域等多種因素,通過心理分析、辯證分析、數據推理,根據經驗判斷出每所院校的預估提檔線,大大提高錄取可能性。有了一定的研究和經驗,經他指導填報志願的成功率越來越高,他的名氣也隨之大了起來。每到填報志願的時候,就會有很多考生及家長慕名趕來找他參謀。

人們常說,高考是“七分成績定,三分志願拼”。高考也有二個考場之說,一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考學生、考成績”的考場,另一個是大家相對比較陌生的“考家長、考志願”的志願填報考場。在王洪武看來,志願和成績一樣重要。

一張“志願卡”上,承載了太多的冒險和僥倖,也承載了太多的幸福和痛苦。輕輕一塗,就可能成功——成功得令人炫目;也可能失敗——失敗得一塌糊塗。有的人對專業的理解望名生義,入校後才發現南轅北轍;有的人鍾情於所謂的熱門專業,臨畢業時卻遭遇就業寒流;有的人被“按大類專業錄取”所誤導,殊不知大類裡面的專業“氣象萬千”;甚至有的人認為學什麼專業無所謂,只要學校牌子硬就萬事大吉。反正大二時還重新選專業,等到大一結束時方知,轉專業之難“難於上青天”……

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王洪武深知教育對一個人、一個家庭重要程度。他認為,高考更是改變一個人一生命運的大事,掌握必要的志願填報技巧、熟悉當年的高考志願填報政策、瞭解學校的專業錄取規則,不僅可以規避志願填報和錄取過程中的風險,還可以把高考成績最大化。所以他利用時間關注每年的高考動態,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為更多的考生服務,而且一干就是20年。除了每年免費舉辦高考填報志願講座外,還手把手的幫助考生填報志願,為此延安日報、延安電視臺、黃龍縣電視臺都做過報道。

每年填報志願的那幾天,他顧不上吃飯、顧不上休息,嗓音嘶啞,語音低沉,同時手機響個不停,在異常疲憊中接待一個又一個諮詢者。對每一個來訪者、每一個諮詢電話,他都耐心查分分析,直至幫助填好每一項志願。愛人常給他開玩笑說:義務勞動還把你幹的興高采烈,比中獎還高興。可他心裡清楚,他的手裡掌握著眾多考生的命運,不能有一絲馬虎。他用他知識為廣大考生服務,讓他們能上一個理想的學校,學一個理想的專業,從而改變他們一生的命運。20多年來,從他手裡送走的考生不計其數,無論是家境好點的孩子還是貧困家庭的孩子都一視同仁,受到了廣大家長的一致好評。

有不少培訓機構找到他,提出合作,盈利分成;也有不少家長帶來了禮品答謝,但都被他婉拒。用他的話說:“看著學生上了好大學,我打心眼裡高興。幫學生填報志願成了我的興趣,作為一名黨員,能體現自己的價值是我最大的榮幸”。

自強勵志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賀福寧原居延川縣官莊鄉,由於老家生活貧困,1979年逃荒至黃龍縣界頭廟神地村。到黃龍後,賀福寧開荒種地60餘畝,由於年輕肯吃苦,很快他就成為神地村數一數二的種糧大戶。進入九十年代,黃龍縣大力發展林果業,賀福寧率先栽種了30餘畝蘋果,成了村裡的蘋果大戶。賀福寧不僅自己的日子過得富裕,還積極參加村上的公益事業,先後為神地村建設學校、村支部活動室以及修路捐款1萬餘元。由於賀福寧思想積極、關心集體、熱愛村級公益事業,他被村民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但好景不長,2010年,老賀的妻子得了嚴重的胃病住了院,數年的治療不僅花光了老賀的積蓄,還欠下了幾萬元外債。同時,由於老賀家的蘋果園老化、品種不好賣不上錢,更是讓本就負債累累的家庭雪上加霜。因為每年有大半年要在醫院照顧患病的妻子,沒時間管理果園,老賀乾脆挖掉了全部的果樹,栽上了核桃。2014年黃龍縣出臺精準扶貧政策後,賀福寧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5年,我老婆的胃病好了不少,在家裡休養,我就重新開始了自己的脫貧道路。剛開始因為我年齡大、文化程度不高,對核桃管理技術一無所知。但是我不服輸,見人就問,有農業技術方面的培訓我就參加,還經常到村支部學習核桃管理技術。我的幫扶人也經常送來化肥、農藥及核桃技術管理方面的書籍,幫我提高核桃園管理技術。”賀福寧說。

2016年,賀福寧的30畝核桃迎來了第一次大豐收,光核桃一項就給他帶來了6萬餘元的收入,基本上還清了外債。2018年春天,賀福寧又新栽核桃20餘畝。他不僅自己脫了貧,而且成為了神地村核桃管理方面的專家,村民有核桃管理方面的問題都願意向他請教。縣乾果公司在神地村有200餘畝核桃示範園,也聘請賀福寧去當技術指導員,並每年支付他技術指導費3萬餘元。賀福寧不僅還清了外債,還在城裡買了房,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成為了神地村脫貧致富的典型。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黎加紅,黃龍縣界頭廟鎮高粱村漂梢村村民小組長,堅持發展特色產業,勤勞致富,讓人刮目相看。

發展養豬事業。五年前玉米價格下滑,為了改善群眾的生活條件,他帶領組上的鄉親,建豬欄,買仔豬,走上了養豬的道路。養豬場辦起來以後,村民在他的帶領下乾的有聲有色,養豬場辦的紅紅火火,漂稍組成了界頭廟鎮有名的千頭豬場。村民富起來了,臉上都樂開了花。可是隨著養豬場事業的發展,養殖戶的增多,他發現鄉親們錢是掙到了,但村裡的空氣被汙染了,漂稍村成了臭氣村,不只是過路人說村中空氣難聞,就連小孩都說臭,可見在村中養豬並不行,開在村外又不方便,所以他決心轉產。

興辦養雞場。通過反覆的思考,他覺得養雞排汙量小又方便,因此又到處打聽採購雛雞,帶領村民把豬欄改成了雞舍,在村裡又風風火火的幹了起來。幾個月以後肉雞、雞蛋銷售額上漲,他開心的笑了。可是好景不長,他發現養雞雖說排汙量小,可是對村中的空氣還是造成了一定的汙染,這個辦法還是行不通,還要繼續轉產。

種“聖女果”。正當他想不出轉產幹什麼的時候,2016年一次趕集購買農藥時,無意中從一位賣聖女果種子的老農口中得知聖女果能種,他就用心的和那位老農聊起了種聖女果的事。說辦就辦,他很快就採購了些聖女果種子,回來後又引導鄉親們挖池育苗,育完苗後,緊接著去澄城縣劉家窪學習了栽培技術,就這樣大家就又種上了聖女果。秋收後,種聖女果的村民都樂開了花,2017漂稍村成了界頭廟鎮有名的聖女果村。鄉親們都高興地說;“我們組長真行,幹啥啥成”。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1973年,在那個物質並不富裕的年代,因為缺醫少藥,小兒麻痺症後遺留殘疾不算罕見。黃龍縣石堡鎮八家梁村的尤雲芳就是這樣的不幸者,7個月大的時候,他患上小兒麻痺症,因為醫治不及時,導致肢體二級殘疾,看病、吃藥、接送,給家裡帶來了不小的“負擔”。但是尤雲芳並沒有因身體殘疾而失去生活信心,反而在逆境中樂觀積極的成長。

“知足者常樂”一直是尤雲芳的座右銘。由於身體殘疾,尤雲芳上學比同齡人都晚很多,20歲的他是黃龍縣職中班裡年齡最大的那一個,所以村裡很多人都勸他不要繼續上學了,早點回家幫家裡乾點活。但是他沒有放棄,堅持在黃龍縣職業中學讀完了中醫專業中專班的所有課程,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西安一所大專學校。本以為終於可以圓“大學夢”的他在親屬的陪同下來到學校報到,卻被告知因身體殘疾不能入學,這個消息彷彿一盆冷水澆息了他心中渴望求學的團團烈火。尤雲芳說,當時自己很自卑,不敢為自己爭取,如果是今天,他一定會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回到家後,尤雲芳並沒有心灰意冷。他通過老師推薦,在黃龍縣中醫院開始了實習生活,跟著師父路大夫繼續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結束實習的他原本想在村上開一個診所,但是因為村上有了衛生室,這個想法也沒能實現。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學習,堅持通過書籍、報刊、電視、網絡等多種渠道獲取知識,每天看新聞了解國家大事,關注時代發展,努力不與這個時代脫節。

談起未來的打算,尤雲芳信心滿滿地說:“以後我還想開一個網店,現在網絡這麼發達,我們八家梁都有4G信號,我打算先在微信朋友圈賣一些我們村的土蜂蜜和核桃,慢慢的擴大規模,我相信只要誠信經營,小店肯定會越來越紅火!”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紅了草莓,甜了生活

張玉強,黃龍縣瓦子街鎮瓦子街村范家灣組村民。他將自己的脫貧夢播撒到草莓大棚中,用汗水澆灌、用愛心呵護,讓一顆顆鮮紅欲滴草莓點亮脫貧致富的前路,讓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景在草莓大棚裡開花結果。

荊棘叢中 頑強如我。張玉強是一位地地道道的“85後”,自幼家庭貧困,父母常年患病,飽受貧窮之苦的他高中畢業後便擔起家庭重擔。由於務農種玉米收入微薄,母親的醫藥費都沒有著落,他被迫去外地打工。更糟糕的是,沒多久打工的工廠倒閉,父母病情加重,多重打擊接踵而來......早出晚歸的生活和父母的醫療費壓力讓這個七尺男兒身心俱疲。但他卻沒有因此沉淪,面對工作,他比以前更勤奮、更努力;面對生活,他比以前更積極、更陽光。張玉強的樂觀、堅韌吸引了一同打工姑娘的芳心,在姑娘的鼓勵下,他更加認真地生活。一年之後,父母見證,他們喜結連理。2016年,張玉強帶著妻子回到家鄉。面對著荒廢多年的田地,張玉強想“土地就是財富,要想日子好起來還得靠這塊地”。夫妻倆開始一塊謀劃如何讓荒田變沃土,黃土生出金。

晨曦初露 奮步前行。經過比對、篩選和多次考察,張玉強決心借扶貧與旅遊的“東風”發展草莓採摘。說幹就幹,他開始四處諮詢、多方爭取項目資金。在扶貧部門和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他用爭取到的第一筆資金買了草莓苗,蓋起來大棚雛形。之後,他經常穿梭於鎮政府、村隊部之間,申報項目,審批手續。被他的熱情和激情感染,鎮政府幫他建了一條直達大棚的電力專線,並在幹線道口幫他設置了宣傳牌,在微信平臺推送草莓信息。

科技致富 規模發展。“幹得了體力活,學得了高科技”,張玉強時時留意、處處留心,埋頭鑽研種植技術。一有空閒,他就去鄰近縣的規模採摘園幫忙施肥、摘果。通過“義務勞動”,學習草莓種植、施肥、採摘、保存和運輸技術。為了提高草莓品質,他堅持利用羊糞肥田,採取生物防蟲等無公害種植模式。在草莓開花期引入先進的蜜蜂授粉技術,提升草莓坐果率和品相。他每月對掛果草莓進行一次物理殺菌和滴灌,為草莓補鈣,同時提高草莓甘甜度和生長速度。張玉強說,現在是高科技時代、信息時代,我們農民也要跟上新時代步伐。今後我的草莓要在網上銷售,開一家網店,把自產的農家風味送到全國各地。

共同致富 有你有我。2018年,鎮政府積極推廣張玉強反季草莓大棚的成功經驗,建立“大學生創業創新基地”一處,也是全鎮脫貧攻堅就業示範基地。為有志於現代農業的大學生無償提供流轉土地、政策傾斜、創業補貼等,將大學生群體的先進技術和創新思維引入當地農業產業發展中,打造集就業創業、技術培訓、科技推廣、脫貧攻堅等功能為一體的創業創新示範基地。推出“我的美麗鄉愁”農園體驗活動,發展集採摘、觀光、科普為一體的高效綠色觀光旅遊農業。群眾既可用扶貧貼息貸款入股、勞動力入股的方式,也可通過租賃的方式來參與基地建設,共享發展紅利。張玉強的草莓,堅定了基層扶貧幹部扶貧扶困、扶智扶志的決心;增強了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脫貧致富的信心。對於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來說,像是一個“指南針”,點燃了他們回鄉創業的激情;對辛苦勞作的瓦子街鄉親們來說是一盞“燈塔”,照亮了特色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的致富之路。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喻春啟是黃龍縣崾嶮鄉魯家塬行政村東溝塬組村民,患有小兒麻痺症,先天肢體殘疾,走路一瘸一拐。多年來憑藉一隻手、一條腿靠種地維持生活。雖然命運對他如此殘酷,但他總是樂呵呵的,從不叫苦叫累,十分樂觀。因身體殘疾,至今又未婚,沒有子女照顧,政府將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同時成為“五保”供養對象。

他是一個熱心腸,在村裡是出了名的大忙人,大紅人,大家都親切的叫他的小名“狗蛋”。誰家需要幫忙他都會去打下手,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雖然肢體殘疾,他卻非常熱情勤快,經常主動幫助孤寡老人劈柴、摘菜、除草、打掃衛生,啥髒活累活他都搶著幹。農忙時有些村民家的小孩沒人照顧,他就當起了“男保姆”,把孩子們照料的非常仔細。有時候鄰村人有需要,他也會步行幾里路去幫忙,十里八鄉的人們提起狗蛋都稱讚不已。

“按照政策,他本可以住到鄉敬老院享清福,但他卻覺得自己還能動、生活能夠自理,不願給村裡添麻煩,希望把床位留給更需要的人。這不,我們村幹部在這打掃衛生,他二話不說就跟著忙活起來。”村主任張志利也為有這樣的好村民感到驕傲。

喻春啟是個懂得感恩的人,每次給他送米、面、油,發放各類資金補助,他總是感激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但同時他認為自己雖然手腳不靈便,不能做什麼大事,但零碎活還能幹,可以自力更生,不能老給政府添麻煩。他的地不多,但總是被打理的井井有條。“只要沒病沒災,我這點地的收入就足夠養活自己了,鄉里鄉親的也都對我很好,我對生活很滿足,感覺日子過得踏實有勁。”

面對生活上的困難,喻春啟對各種幫扶感激不盡。但他並沒有心安理得的坐吃等喝,而是儘自己所能在過好自家日子的同時,盡心盡力的幫村裡做事,默默的為魯家塬這個大家庭貢獻自己的力量,發光發熱。只要心裡有希望、有志氣,即便身體殘疾內心的脊樑也永遠不會被壓彎,喻春啟雖然四肢有缺陷,但他的精神卻是我們所有人學習的榜樣。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全媒體平臺

黃龍宣傳新浪微博

“第二届黄龙模范”评选

黃龍宣傳今日頭條

黃龍宣傳天天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