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黃河水量越來越小,一些小河已消失,我們對母親河做了什麼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地球是宇宙中已知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地球的歷史已經有46億年了,地球上的生命也已經存在35億年了,然而,現在地球的生態環境正在日趨惡化。

長江、黃河水量越來越小,一些小河已消失,我們對母親河做了什麼

地球

地球生態環境惡化的一個主要表現之一,就是現在地球上的水資源越來越少了,世界各地的河流徑流量都在減少,徑流量減少的同時,是河水水位變幅增大,一個直觀的表現是:洪水增多了,但是,流域內缺水現象卻日趨嚴重。

當然,我們更應該關心中國的河流,關心中國的水資源,畢竟,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與我們的關係才最為緊密,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近5000年來,中國主要江河水文的變遷。

長江、黃河水量越來越小,一些小河已消失,我們對母親河做了什麼

溫州市的甌江

中國古代一直就有“有河患而無江患”的說法,在明清以前,長江的洪水遠遠不及黃河,而如今,黃河卻不怎麼出現洪水了,黃河不僅不怎麼出現洪水,而且還面臨著的斷流的威脅,長江在汛期,洪澇災害頻繁,而到了枯水季節,水量就十分的小,這是我國長江、黃河的水量在歷史時期發生變遷的一個最直觀的反映。

黃河流域主要位於我國的北方地區,北方地區的降水量集中在5月至11月,即夏、秋兩季,而且多以暴雨的形勢呈現,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莊子生活在華北平原,他對黃河在秋季出現的河水暴漲現象,有一個形象的描述:“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長江、黃河水量越來越小,一些小河已消失,我們對母親河做了什麼

莊子

到了冬季和春季,我國華北平原的降水量則大幅減少,因此,黃河的水位季節變化特別的明星,正因為如此,在歷史上,黃河才會經常發生劇烈的洪災,並且劇烈程度超過了長江。

長江流域主要位於我國的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降雨量也集中在夏、秋兩季,但是,相對來說,冬季和春季的降水量也比較多,長江流域的水系比黃河流域要發達,湖沼也多,雖然整體水量比黃河大,但是,其容納洪水的能力也強,因此,在歷史上,長江水位的季節變化沒有黃河那麼明顯。

“有河患而無江患”其實是正常的,但是,到了明清時期卻出現了河患減少,江患增多的現象,這其中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因素。

長江、黃河水量越來越小,一些小河已消失,我們對母親河做了什麼

明代繪畫作品《萬里長江圖》局部

黃河的水量大幅減少,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就是近1萬年以來,中國的氣候從整體上來看,呈現出現越來越冷、越來越乾的現象,我國位於亞歐大陸的東部又瀕臨太平洋,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我國的氣候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比較大,近1萬年以來,中國的氣候呈現出變冷的趨勢,氣候變冷以後,氣候的大陸性特徵增強,海洋性特徵減弱,太平洋上的暖溼氣流就越來越難以深入影響到西北內陸。北方地區降雨量的減少,是黃河水量減少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

人類的活動則加劇了黃河水量的減少,我國的黃河流域曾經有大片的原始森林,黃河流域森林植被的破壞,始於戰國時期,因為戰國時期,鐵農具得到推廣,鐵製的犁鏵所到之處,森林、沼澤變為農田,黃河流域森林、湖泊的消失,使得該地區涵養水源的能力減弱,更進一步加快了氣候變幹變冷的趨勢。

先秦、秦漢時期,修建宮殿,一般在關中平原、華北平原及其附近取得木材,《漢書·地理志》中記載:“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詩經》裡又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是斷是遷,方斫是虔。”此處所提到的景山就在今天的河南省偃師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登上景山,松柏茂密、參天,將它們砍伐、搬運,斬斷枝葉、刨掉樹皮。《詩經》裡這段話,反映了殷商時期,我國河南一帶森林植被的茂盛,要不然,當時的人們也不會在河南偃師一帶,求取木材。

長江、黃河水量越來越小,一些小河已消失,我們對母親河做了什麼

我國甘肅天水一帶僅存的森林

到了唐宋時期,關中平原、華北平原的森林大為減少,洛陽附近甚至都找不到森林了,這一時期,林區則主要集中在終南山、崤山、嵩山等山脈之中,河北、山東等地的平原地帶,已經看不到大面積的森林了,沈括在《夢溪筆談》裡感嘆“今齊魯間松林盡矣。”

唐宋時期,我國北方地區的森林集中在山地,而平原已無森林,但是,到了明清時期,山地的森林也遭到了大規模的破壞,明清時期,建造宮殿,北方已無木材可取,需要到長江流域去尋找,並且還要深入到四川、湖南、貴州等地的深山老林裡才能找到一兩根可用之材。

先秦、秦漢時期,我國北方平原地帶森林植被的破壞,主要是因為鐵農具的推廣,而明清時期,我國南方地區山地、丘陵地帶森林資源的破壞,則主要是由於美洲高產作物玉米、甘薯、馬鈴薯的推廣,這些農作物耐旱、耐貧瘠,不受海拔垂直度的影響,使得原來不適合作為耕地的山地、丘陵,也披上了農作物。

長江、黃河水量越來越小,一些小河已消失,我們對母親河做了什麼

甘薯

森林植被減少的同時,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還有大量的湖泊消失,特別是黃河流域,眾多的小河流已經乾涸了,今天我們在古籍上看到的黃河流域的眾多小河流,實際上已經找不到了。

中國已消失的一條著名河流就是濟水,古代有“五嶽四瀆”的說法,五嶽是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恆山,四瀆則是黃河、長江、淮河、濟水,由於歷史時期,華北平原的水資源越來越少,再加上受到黃河改道的影響,濟水在唐朝的時候,水量已經非常的細微了,清代咸豐年間,黃河發生了一次大改道,使得水量本已細微的濟水從地圖上徹底消失,如今濟水已經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濟南就位於濟水之南,因濟水而得名,現在,我們到濟南,已經看不見濟水了。

黃河下游消失的湖泊,則有菏澤、鉅野澤、圃田澤等等,根據《水經注》的記載,秦漢時期,我國黃河下游一帶,大小湖泊有一千多個,到了明清時期,很多的湖泊都變成了良田。

當然,黃河流域消失的小河流、小溪水、小湖泊,因為歷史文獻沒有記載,就難以統計了,總之,我國北方地區的森林資源的減少,河流、湖泊的消失,加劇了黃河水量的減少。

長江流域主要位於我國的南方地區,這裡的降水量比較豐富,但是,近一萬年以來,長江的水量也在減少,長江的江面在今天的南京附近,其實是非常的寬闊的,這在古詩文裡有一些描述,然而,今天我們去長江的江面,已經很難感受得到長江江面寬闊、浩渺的情景了,只有在雨水多的季節,才能感受得到。

長江的支流雖然沒有出現乾涸的現象,但是,長江上游的岷江、沱江、金沙江的水量,在近1000多年以來,從整體上看,呈現出減少的趨勢,並且越到後來的歷史時期,減少的趨勢越明顯。

長江、黃河水量越來越小,一些小河已消失,我們對母親河做了什麼

長江流域僅存的清澈河流,都集中在山林地帶

如果說黃河水量的減少,表現在有斷流的威脅,那麼,長江水量的減少則表現在枯水季節面臨斷航的威脅。長江一方面在枯水季節,面臨斷航的威脅,另一方面在汛期,又面臨著洪水的威脅,水位變化幅度增大,主要是長江流域湖泊、森林的消失,使得長江水系涵養水源,調節水位的能力減弱。

長江流域已消失的著名湖泊,就是雲夢澤。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則日益淤積,湖面萎縮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洞庭湖、鄱陽湖、太湖的湖面在明清以前是十分的寬廣的,後來,圍湖造田,使得這些湖泊的很多地方都變成了良田。森林的破壞,使得長江的泥沙增多,加快了下游湖泊的淤積速度,而人類圍湖造田,則進一步加快了湖泊消失的速度。

人類在農業社會圍湖造田,砍伐森林,造成了長江、黃河水量的減少,到了工業社會,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用水量、工業用水量的增多,也導致了流域內眾多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減少了,並進而導致整個主流乾道的水量也隨之減少。

因此,節約水資源,保護森林,就是在保護長江和黃河,保護我們的母親河。

長江、黃河水量越來越小,一些小河已消失,我們對母親河做了什麼

長江流域可直接作為飲用水的水體已不多

從理論上來說,人類是不缺能源,也不缺水資源的,能量和物質是可以互相轉換的,人類只要有科技,宇宙中到處都能採集到能量為人類所用,水其實是一氧化二氫,是由氧元素和氫元素組成的,月球、火星上都有水,人類只要有科技,宇宙中也到處都是水。但是,現在在人類科技還沒有達到可以隨心所欲的利用宇宙中的能源和水資源的時候,節約能源、水資源是十分必要的,因為誰都無法確保,當地球上的能源和水資源枯竭的時候,人類的科技是否真的能達到利用地球以外的資源的水平,而且技術達到了,還有一個商業化的過程。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海水淡化,人類進行海水淡化,技術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成本很高,目前地球上只有迪拜這座城市的人可以利用海水淡化廠生產的淡水,因為迪拜不僅乾旱,而且還特別富裕,海水淡化才有商業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