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頂,不如在生活中療愈

最近有個疑問:

這疑問是一位學員提出來的:在肖老師的工作坊上做個案,當時覺得自己通了,回家也可以像肖老師說的那樣去做。可怎麼到家,就又變回原樣兒了呢?

醍醐灌頂,不如在生活中療愈

我一直等著,等著自己的狀況變好,但我自己從未做過什麼,人生就這麼平白無辜的浪費了。

當我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我會早早醒來跑到湖邊看日出。那一刻的感覺,好像全世界只有我一個人似的。

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感受都不一樣。我們都走向同一個方向,只是走的路不同罷了。你有你自己的道路。

醍醐灌頂,不如在生活中療愈

為了準確體驗到她說的那種困惑,我將自己代入到與她說的情境中去。情緒一下子湧上來,委屈、憤怒、甚至還有一絲恐懼。在這些情緒背後的觀點是:你們怎麼這樣?沒有人理解我,我去上課、去改變,怎麼你們不改呢?而這觀點的背後又是期待,期待著被理解,期待別人去改變。當期待不被滿足的時候,情緒又被激起,形成惡性循環,週而復始,何談改變與成長?

醍醐灌頂,不如在生活中療愈

我打算抽絲剝繭:“在你提出這個疑問的時候,你的情緒是怎樣的?”


她愣了一下,說:“我很不理解,他們怎麼能那樣對我?”意料之中的,她覺察不到自己的情緒。繼續剝:“這是觀點,你的情緒是什麼?”

她聲音一下子高起來:“我生氣啊,他們怎麼這麼對我?”

“你生氣,同時也覺得委屈,是這樣嗎?”我打算推她一下。

“是的,我生氣,也委屈。我付出了那麼多,他們為我著想一下能怎麼樣?”

“你期待他們像你對他們一樣地對待你,是嗎?”這句話很拗口,卻直擊要害。客人沉默了。我給了她幾秒時間,接著又問“當你對他人有這樣期待,卻不被滿足的時候你的情緒是怎樣的?”

“我會憤怒,還很委屈。”

“那麼當時的你有察覺到這些,並把憤怒和委屈告訴過他們嗎?”

她沉默了。看來她終於覺察到什麼了。

醍醐灌頂,不如在生活中療愈

肖老師在工作坊上引導我們修復創傷、做和解,同時也教我們如何在生活中自我療愈。

肖老師最經常說的話就是:表達是有技巧的,我們可以多表達感受,多表達期待,堅決不說觀點、不評價。

若我們真的能將“多表達感受、期待,不說觀點、不評價”應用到生活中去,每天一點點,我們得到的療愈將是不可計量的。

————————————————————————-

醍醐灌頂,不如在生活中療愈

道明

然會所療愈師

生性安靜、澄明,為人踏實沉穩。酷愛讀書,涉獵廣泛。畢業於承德醫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持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資格證書。先後於心理諮詢單位和醫院臨床科室工作4年,後結緣中醫。自2016年起,師從肖然老師,系統學習“身心全息療法”,其手法剛柔相濟,身心溝通準確貼心。

人生格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